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版

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9年,欧盟(  )

A.只包括西欧国家

B.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

C.统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D.欧元正式在欧盟各国流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C

解析:欧盟不仅包括西欧国家,也包括南欧、北欧、中欧和东欧的一些国家,故A项错误;欧盟的经济实力可与美国相当,但军事实力相差很远,故B项错误;欧元正式问世是1999年,故选C项;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是2002年1月1日,故D项错误。

故选:C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识记。

     

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其中导致1933-1937年股市呈上扬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成功运用了(  )

A.重商主义理论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C.凯恩斯主义理论                                                         

D.货币学派理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C

解析:A项是资本主义萌芽至工业革命之前的经济理论;B项是工业革命至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理论;C项是罗斯福新政至二战后的经济理论;D项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的经济理论。

故选:C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学科知识的调动与运用。

     

“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着父亲,在绍兴府开个倾

银铺儿……做人公道……主顾甚多,生意尽好。”明朝冯梦龙的这段描述,反映了(  )

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                

B.闽商控制金融领域

C.明朝社会商业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描述了明代福建泉州人前往浙江绍兴开店经营且生意红火,这现象本身只能反映出明朝商业的发展状况,而不足以推断出A、B,又因材料未涉及雇佣劳动关系,也排除D。

故选:C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

     

“这是一个,给世界带来工业文明的火种也带来海盗洗劫般苦难的民族;这是一个,曾经让世界在她面前战栗、而今只能紧跟当今霸主狐假虎威的岛国;这是一个,人类政治文明民主化、法律化历程开始的地方……”诗中的“岛国”是指(  )

A .澳大利亚        

B. 法国              

C. 日本          

D. 英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D

解析:依据材料中“工业文明的火种”、“ 海盗洗劫”、“ 人类政治文明民主化、法律化历程开始的地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是英国。

故选:D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英国历史的熟练掌握。

     

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疯狂的股票投机和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导致奢靡之风盛行,投资风险加剧,但当时(  )

A.资本家追加资本扩大再生产

B.美国人到海外寻找就业机会

C.民众筹备资金防范金融风险

D.政府注重保险、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投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

解析:20世纪20年代美国处在相对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出现了柯立芝繁荣,当时股票投机和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刺激了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特点。

故选:A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特征。

     

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蔺茉制造“风舟”的新闻。一位中国画师据此画出“带有4只鸟翼的船”发表在《点石斋画报》上(如图1)。对上述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这则新闻是假的

B.飞机制造技术传人中国

C.该画报以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为宗旨

D.报刊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的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解析: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新闻的真假、飞机制造技术是否传入中国和画报的宗旨,A、B、C三项结论无法得出。画报向国人介绍了这段新闻,传递了信息,也娱乐了大众,D项符合对材料的准确理解。

故选:D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理解。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小岗村的小和不足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家庭为单位,没有形成农村的规模经济,生产力发展停滞。D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所有制结构未变,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仍是公有,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承包经营,是对生产关系的一定调整。A、B、C三项表述错误。

故选:D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理解。

     

下表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单位:个),由此能得到的最确切的信息是

A.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B.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C.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无足轻重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D

解析:表格没有反映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A项错误;B项信息表格同样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深深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从表格中世界500强企业的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信息,可知发达资本主义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故选:D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信息的正确理解与分析。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解析:依据“粗茶淡饭饱三餐”“ 布衣得暖胜丝棉”“ 草屋茅舍有几间”等信息说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活的清贫,而不是富足,B项解读不正确。从清贫生活下人们的态度可得出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也反映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选项的判断。

     

“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发展生产与民求富             

B.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C.辅助军事富国强兵

D.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解析:依据信息“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可知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在于抵制洋货倾销,夺回利权。

故选:D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 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 都强调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

C. 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 都开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B

解析:苏俄(联)的“新政”指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美国“新政”指的是大危机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排斥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美国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比较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期,美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9年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1年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反映了美国企图(  )

A.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B.以合法的武力干涉别国内政

C.全面控制西欧与日本           

D.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A

解析: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目的就是要称霸世界,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创建联合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北约组织等举措都是在维护美国国家利益,服务于美国这一目的。B、C、D三项不属于美国的根本目的。

故选:A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的水平。下面各组对应正确的是(  )

A.商周——石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棉织品

D. 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C

解析:商周属于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器铸造文明。唐宋时期瓷器制造技术成熟,瓷器大量出口。明清时期棉布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衣料,棉纺织业发达。

故选:C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的记忆。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解析: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项错误;D项并不能全局性归纳,故D项错误。

故选:C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了解生产工具进步的历史意义。

     

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一个年薪100镑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镑;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英国社会(  )

A.生产力发展了,社会道德却日益沦丧  

B.追求物质享受,政治腐败不堪

C.贫穷阶层日益扩大                              

D.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A

解析: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创造了巨额的社会财富,贵族酗酒、下院官员贪污、新兴的工厂主阶层追求奢侈享受,反映出整个社会道德的日益沦丧,故A项正确;政治腐败不堪只是当时英国社会丑恶现象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贫穷民众的生活状况,故C项错误;由此可见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故D项错误。

故选:C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

     

明代中后期,苏州纺织业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 应是(  )

A.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B.出现颇具规模的“机房”   

C.出现控制手工业者的包买商      

D.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依据是是否有雇佣关系的存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中机户与机工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机工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机户给予工资报酬。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故选:D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资本主义萌芽概念的理解。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参考答案:

(1)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试题分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早期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第①问抓住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第二问可从这一时期反映西方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件,包括经济、思想、科技、外交等领域入手分析,结合中国的衰弱形成对比,反映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特征。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在于对材料的阅读概括和分析同一时期东西方的时代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食

1.95亿吨

19

30

棉花

164万吨

26

93

材料二、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

(1)问题: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原因:“一五”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变化: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变化:1960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

原因: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试题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第一问从表格中1957年的粮食、棉花的产量相对于1952年和历史最高水平的比较,得出1957年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第二问原因则要从1952年到1957年我国在经济领域的方针政策入手分析。

(2)依据示意图,抓住1958-1965年间,粮食产量下降与增长的两个阶段分析变化。原因要针对不同阶段分别分析,可结合不同阶段国家在农村工作中的方针政策入手分析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图表信息的分析和对学科知识的调动与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代白话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成化年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看见别人经商图利,时常获利几倍,就也想做些生意。初时很不走运,落得倾家荡产,幸得朋友去海外经商,就要把他捎带了去。无意之间,他在街上走,看到游街的红灿灿的名为“洞庭红”的蜜桔,就用朋友赠送的银子买了百十斤蜜桔抬上船去,被朋友们嘲笑一番,没想到,到了南洋,当地人不识,均以一个大钱一个抢购,无意之中获利千倍。在返回途中,他捡到一个巨大的“乌龟壳”,又被取笑一番,岂知船到福建,被一个“波斯商人”看到,以五万银子买下。遂逐步发展成大户人家。

(1)这则故事提供了哪些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和生活观念的信息?

(2)上述材料出自文学作品。你对学者利用这类材料进行历史研究有何看法?

材料二、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面对甲午战争的失败,他指出:“日本人能窥知西洋富强之由来,竭全力以振兴工业。中国但知西洋有坚甲利兵,而竭全力以练兵。舍本求末,故至今犹陷于困境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摘自《张季子九录》)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思想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1895年,张謇宣布放弃仕途,转而经商,先后创办纱厂、面粉厂、电厂,建码头,修公路,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3)依据材料,概括张謇的思想主张。联系该思想主张的目的和实践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所代表的这一社会思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参考答案:

(1)信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们渴望通过经商致富(传统轻商观念转变);中外贸易得到发展;商人渴望通过投机实现一夜暴富。

(2)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是,文学作品又有一定的虚构性,用做历史研究必须慎重。

(3)主张:实业救国。

评价:实业救国的思想和实践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精神和进步意义;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对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也起了抵制作用。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下,实业救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试题分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依据信息“明朝成化年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看见别人经商图利,时常获利几倍,就也想做些生意”可知人们渴望通过经商致富;依据信息“初时很不走运,落得倾家荡产,幸得朋友去海外经商,就要把他捎带了去”和“在返回途中,他捡到一个巨大的“乌龟壳”,又被取笑一番,岂知船到福建,被一个“波斯商人”看到,以五万银子买下”可知该时期中外贸易得到一定发展;从主人公对蜜桔、波斯商人对“乌龟壳”的态度可看出人们的投机心理。

(2)本题要从两方面分析文学作品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既有一定的参考性,也有一定的不足。

(3)第一问从材料中概括,依据信息“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得出其主张是实业救国。第二问对实业救国思想的评价要从正反两面分析,既要认识其爱国性和对列强经济侵略抵制的一面,又要认识其时代局限性。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对学科知识的调动与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妇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现在,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请回答: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2)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现象?

(3)说说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参考答案:

(1)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2)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3)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因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试题分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1)本问直接依据学科基础知识回答。

(2)依据材料信息,该现象的出现与官府的干预有关,即“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另一方面,依据信息“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与“祖传秘方”可知该现象市场狭小有关,手工业者对技术采取保护措施。

(3)影响从对工艺水平的保证各阻碍两方面分析,既能保证工艺水平,又不利于技术交流与创新。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

     

棉纺织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材料一、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元]《木棉歌》

材料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材料三、(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四、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2)与材料三相比,指出材料四反映的经济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五、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3)结合材料五和所学,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社会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

(1信息棉纺织业产品除了自用外,还用于还债和交税;棉纺织业分工细;统治者重视棉纺织业。

(2)变化: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

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作用: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为洋务派发展军事企业提供了保障;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局面。

试题分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

(1依据材料一得出棉纺织的功用:家用、还债和交税;依据材料二中《御制棉花图》在乾隆皇帝重视、直隶总督的主持下绘制说明统治者对棉纺织业的重视。依据“《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说明棉纺织业分工精细。

(2)材料三说的是民间手工业的经济形态,依据材料四“洋布大行”“ 松、太布市,销减大半”等信息反映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家庭手工业的破产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可从对洋务派军事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和列强经济侵略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对学科知识的调动与运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我们比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前苏联的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失业者参加劳动。其中最宏伟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

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邓小平文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4)依据上述西方社会和中国的民生政策,说说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外历史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

(1)发展变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

(2)措施:推行“以工代赈”。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

(3)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使农民得到实惠和利益。

(4)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试题分析: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后三句话分别直接归纳即可。第二问原因可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方面来分析。

(2)第一问阅读材料直接依据材料内容归纳。第二问依据第一问,回答以工代赈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就业和稳定社会秩序。

(3)本问主要是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分散经营、自负盈亏)来分析。

(4)本问属于认识类问题,可从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政府与民生的关系,如何发展民生等方向来思考。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假如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是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引自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下卷)

材料二、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所经营的生产……已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假如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与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

材料三、罗斯福睿智地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论与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从前那些大投机商与金融寡头们只要开发或建设什么,我们就什么都给他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任务不是开发自然资源,或者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而平衡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与工厂,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与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开明管理的政治时代已经到来。”——引自大型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美国》解说词

材料四、斯大林在1926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的部分论述》

材料五、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阅后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亚当·斯密、恩格斯、罗斯福、斯大林、邓小平的经济主张或观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0世纪30年代、二战后以上观点的应用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你从中得到有哪些重要启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社会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

(1)亚当·斯密:自由竞争,国家不干预经济。恩格斯:垄断组织产生,生产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得到克服。罗斯福: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抛弃市场手段的调节作用。邓小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计划与市场的两种手段的调节作用。

(2)蒸汽时代,自由竞争,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对亚非拉国家是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

电气时代,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资本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列强争夺市场,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缓与经济危机,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深远。德国与日本则通过国民经济军事化,将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导致二战爆发。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在发展经济中,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先照搬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国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启示:经济体制的创新必须以适应生产发展水平为依据,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试题分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第(1)题是内涵式问题,可以从材料中逐一提炼出亚当·斯密、恩格斯、斯大林、邓小平的经济主张或核心观点。

第(2)题是内涵与外延结合式问题,要紧扣题中规定的时间: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0世纪30年代、二战后四个时间段,分别予以说明。

第(3)题是启示类问题,从材料看,经济体制创新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联系实际看,应该与本国国情相联系、相结合。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专置五经博士,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种著作被尊崇为五经亦自此始。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更进一步地贯彻这个政策,开办太学。太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为五经。读经注重考据,释经要严守师法、家法,不可越雷池半步。每年考试,通五经之一者,便授予下级咨询官吏之职,优秀者可充任皇帝侍从,更加优异者破格提拔。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特点并指出其主要作用。(6分)

材料二、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 ……(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卢梭《爱弥儿》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教育思想并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精神。(2分)

材料三、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3)据材料三,概括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结合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史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

(1)特点:以五经为主要内容;限制个人见解;严格考核;选拔入仕。(4分)

主要作用:培养儒家治国人才;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2分)

(2)思想:尊重天性的自然教育思想。(1分)

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理性主义)(1分)

(3)特点:以苏联为师;重点发展工科专业院校。(2分)

原因:“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试题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1)第一问需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间是有联系的,先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问题可依据第一问的答案回答。关于汉武帝的太学的特点在材料中可直接归纳出来,通过材料一中的内容归纳即可。第二个小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五经都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体现了思想上的以儒学为主,政治上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2)第二问,首先要确定卢梭的身份,他是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并且他是最激进的一个,他倡导人民主权。启蒙运动倡导人性与人的理性,所以可依据材料中的“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来回答他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是时代精神。

(3)第三问中的特点可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归纳。1952年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当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孤立封锁中国,所以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倒向苏联,在教育体制上也是学习苏联的模式,这样是背景之一。第二个是国内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上,近代中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的薄弱,所以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了重点内容。有关于原因的分析可从背景中直接提炼出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