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新锐私立学校、水口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叶廷芳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仅自古希腊罗马起,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总爱向前人看齐:以前人的水平为坐标,一味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为自满。而欧洲人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都不满足,敢于向前人挑战,设法超越他们。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着重在前人基础上渐进发展,少有革新;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和审美的载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因为人的审美意识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从19世纪下半叶起,从世界范围看,由于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诞生,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也已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面临着蜕变。近代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国,这意味着客观形势已不允许中国建筑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我们一边招架,一边接受;来不及细嚼,难免囫囵吞枣。整个20世纪我们在总体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既没有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也没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地位。到世纪末一看缺少自己的东西,没有进行必要的反思,马上又求助于老祖宗,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遗产,即把“大屋顶”风格当作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到处用钢筋水泥搞复古。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怎么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呢?但是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物质条件很简单、相关的理论很缺乏的条件下,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们今天在更优越的条件下,还只知去重复它们,那确实是太“没有出息”了!任何民族只有重视今天的创造才有利于推动历史的发展。

另外,罗马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十建筑书》,不仅对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作了详尽的记载,而且作了理论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建筑理论著作。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四书》等对欧洲建筑理论作了认真而详尽的梳理和阐发,对尔后的欧美建筑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相比之下,作为木构建筑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我们在这方面的建树就要逊色得多。直到汉代我们才有了一部《考工记》,还属于政策、法规一类。之后过了上千年,到五代至北宋才有了一部《木经》,之后元代的《经世大典》《梓人遗制》,又多半失传。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只着重在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记述,理论升华和探索仍较缺乏。

1.下列对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习惯于向前人看齐,而不习惯于超越前人。

              B.20世纪我们的建筑由于客观形势的制约,在总体上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

              C.建筑理论总结和理论建设的滞后性,制约着我们建筑的发展.

              D.创造意识淡薄,鲜见图变求新的极具影响力的建筑作品,这需要我们认真深刻反省。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大屋顶”风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

              B.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C.“继承传统”其实是对前人的形式和风格的模仿和重复。

              D.作为我们的民族遗产,扎扎实实地搞好木构建筑是无可厚非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建筑文化心态上,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模仿前人,而不善于探讨未知。

              B.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仍是我国建筑遗产的精华。

              C.我们的相当多的建筑师都在试图摆脱“工匠心态”的束缚,力图在建筑理论方面有所建树。

              D.热衷于“重修圆明园”的呼声,其实就是承袭思维的一种极端表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封:疆界

  D.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夜缒而出/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夫晋,何厌之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秦伯说,与郑人盟/诚能得樊将军之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6.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看,秦伯退兵主要是从哪方面考虑的?这表现出秦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8)~(9)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8)“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最后,诗人用 “沙扬娜拉”(日语,意思是“再见”)作结,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5)风萧萧兮易水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1)赏析“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一句的表达特色。(6分)

   (2)文中的“老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6分)

   (3)“我”听了老农“城里人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的问题后,内心想到了什么?(6分)

   (4)对老农“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你何看法?请陈述观点并作分析。(7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3分),形象地写出了“我”吃老农烤鱼时香美可口的感觉(3分)。

(2)热情好客:拿出自己吃的东西热情款待“我们”;率直、淳朴: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有些狡黠、自私:“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全三点得6分。

(3)为自己“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为自己作为城里人,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不知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想到中华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在吃这个大问题上尽失而悲伤。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4)老农的做法是错误的。他把清洁的食品留下,把上了农药化肥激素的卖出,是狭隘自私的表现;他弄不清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一体的,他缺乏见识与胸怀;他的行为违背了民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

评分建议:观点3分,答全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视情况酌情给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B.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C.奥斯威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大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实验。

              D.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也是成败的关键。

              B.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D.我并非没有未注意到,参加今天集会的人中,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刚刚走出狭小的牢房,有些惨遭疯狂的迫害和打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C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B.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代表作有《再别康桥》

《雪花的快乐》等。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D.“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首词的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C

     

填入后边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                                   。

A.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             B.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C.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D.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A

     

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另选一物写一组句子。(6分)

小  草                      ___________

没有大树挺拔的躯干,        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鲜花馥郁的芳香,        ___________________

山崖上的一抹浅绿,          ___________________

是你生命的绝响。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示例:寒梅——  没有春花撩人的艳姿,没有秋实沉硕的果实,寒雪里的一缕馨香,是你生命的绽放

 

     

写作(60分)

以“高中,我来了”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60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