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省漳州市高考生物模拟试卷(5月份)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且这些细胞可以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下列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研究说明细胞分化是可以逆转的

B.人体表皮细胞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C.诱导后的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

D.该研究为治疗心血管绝症提供帮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细胞的分化.

分析: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④培育各种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解答:解:A、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且这些细胞可以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说明细胞分化是可以逆转的;故A正确.

B、而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此项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

C、诱导后的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故C正确.

D、诱导后的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为研究为治疗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帮助;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胚胎干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蛙受精卵的下部含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和mRNA,称为生殖质.用紫外线照射受精卵下部能够破坏生殖质.某研究小组选择蛙受精卵进行探究实验,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处理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一

受精卵未做任何处理

蛙胚生殖腺中有生殖细胞

实验二

用紫外线照射受精卵的下部

蛙胚生殖腺中无生殖细胞

实验三

移植正常的生殖质至紫外线照射过的下部

蛙胚生殖腺中有生殖细胞

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主要是为了探究生殖细胞的形成是否与生殖质有关

B.实验1为对照组,可排除其他条件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C.实验2结果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紫外线破坏了受精卵中的部分基因

D.实验3表明生殖质可在不同受精卵之间进行移植且仍能保持活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受精作用;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受精卵生殖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依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探究实验处理方式是用紫外线照射受精卵,破坏生殖质,说明实验主要是为了探究生殖细胞的形成是否与生殖质有关,A正确;

B、实验1未做任何处理,所以可作为对照组,可排除其他条件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B正确;

C、由于生殖质中只含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和mRNA,没有基因,所以实验2结果产生的直接原因不是紫外线破坏了受精卵中的部分基因,C错误;

D、由于移植正常生殖质至经紫外线照射过的下部蛙胚生殖腺中有生殖细胞,说明生殖质可在不同受精卵之间进行移植且仍能保持活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有关研究方法的运用,叙述正确的是(  )

A.科学家一般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化学反应过程

B.萨顿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C.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D.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DNA分子的复制;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萨顿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类比推论.萨顿将看不到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沃森和克里克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后人结合他的假设,用同位素标记法(N﹣14、N﹣15),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最终确定DNA的半保留复制,整个过程加上克里克的假设,构成假说演绎法.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解答:解:

A、鲁宾和卡门用O18标记水和二氧化碳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卡尔文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元素的行踪,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细胞呼吸中产生的水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氧气,与反应物水中的氧原子无关.故A正确.

B、萨顿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类比推论.故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研究DNA的复制方式.故C错误.

D、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某科研小组的工作人员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大蒜(二倍体)鳞茎生长点进行不同时间得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率的影响(某一分裂组织或细胞群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的百分数),其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

B.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

C.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处理时间越长加倍率越高

D.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无关变量为处理时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因变量是染色体加倍率.

解答:解:A、秋水仙素诱发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实质是染色体加倍,作用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根尖细胞并非都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

B、根据曲线图可知,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B正确;

C、秋水仙素的浓度为0.03%时,2天和4天的加倍率相同,C错误;

D、本实验既可以研究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结果的影响,也可以研究同种浓度处理不同天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秋水仙素的作用和实验分析,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如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其中通过如图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  )

A.阳离子A              B.阳离子B              C.胰岛素              D.CO2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由图乙分析,糖蛋白位于细胞外侧,该物质是从细胞外侧运输向细胞内,是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主动运输;比较图甲可以看出,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的是阳离子A,

解答:解:A、图甲中阳离子A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其离子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A正确;

B、阳离子B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进入细胞的,B错误;

C、胰岛素成分是大分子蛋白质,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的,C错误;

D、CO2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离开细胞的,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如图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C.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D.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从图示过程可以看出,将大鼠放在低温条件下冷觉感受器兴奋,而在温度较高时温觉感受器兴奋,表明大鼠要通过体温调节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据图曲线变化的趋势,可知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在环境温度为2842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即最敏感,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皮肤冷却处理的过程中,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冷觉感受器先兴奋进行通过体温调节使体温恢复正常,所以传入神经放电频率的先增大后减小.

解答:解:A、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不同;故A正确.

B、从图中分析可知:当温度在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而偏离感受器敏感温度时,都减小;故B错误.

C、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环境温度为42时温觉感受器最敏感;故C正确.

D、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即37左右;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如图所示,溶液甲为清水,乙为0.1g/mL的蔗糖溶液(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F、G为两个半透膜袋,G体积大于F体积,上端分别接上口径相同的小玻璃管.最初时两个小玻璃管内液面与烧杯液面相平,当F和G中液面均不再变化时,两液面的高度情况是(  )

A.F高于G              B.G高于F              C.F等于G              D.无法确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两个小玻璃管的口径相同,而发生渗透作用时,由于F、G中溶液浓度相同且G的体积大于F的体积,所以当F、G内溶液与甲液动态平衡时,G吸收水的量大于F吸收水的量,故当F和G中液面均不再变化时,G的液面高于F的液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渗透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某实验室用两种方法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糖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测定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坐标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束时,消耗葡萄糖较多是甲发酵罐

B.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4h和第0h开始进行无氧呼吸

C.甲、乙两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为异养厌氧型生物

D.该实验证明向发酵罐中连续通入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1mol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2mol二氧化碳和2mol酒精,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消耗6mol氧气,在有氧条件下,无氧呼吸受抑制.

解答:解:A、实验结束时,甲发酵罐的酒精产量是18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9mol,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1mol,共10mol,乙发酵罐产生的酒精是15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7.5mol,因此实验结束时,消耗葡萄糖较多是甲发酵罐,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甲发酵罐从第2小时开始生成酒精,因此从第2小时开始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为兼性厌氧微生物,C错误;

D、该实验证明向发酵罐中连续通入大量的氧气可以降低酒精的产量,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和反应式,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为获得纯和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可以任取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杂交育种;基因频率的变化;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获得纯和高蔓抗病番茄植株的育种过程,共采取三种育种手段: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①表示杂交育种中的连续自交过程;②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③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解答:解:A、①表示连续自交过程,这样可以提高高蔓抗病植株的纯合度,A正确;

B、由于F1植株的基因型都相同,所以过程②可以任取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B正确;

C、③是植物组织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的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两个阶段,C正确;

D、筛选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过程实质就是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过程,即使抗病基因频率升高,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获得纯和高蔓抗病番茄植株为背景,结合育种过程图,考查育种、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频率的改变,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几种育种方法,能准确判断图中所包含的育种方法及各数字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和应用;理解筛选的含义,明确筛选会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实现其维持稳态的作用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并进行分裂

C.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传递过程中,不会出现膜的转移和融合

D.激素起作用后即被灭活,故机体需源源不断产生,以维持其含量的动态平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免疫系统是脊椎动物和人类的防御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

解答:解:A、免疫系统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即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实现其维持稳态的作用;故A正确.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进行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淋巴因子能增强相关细胞的功能;故B正确.

C、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传递过程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出现膜的转移和融合,故C错误.

D、激素起作用后即被相关酶分解失去活性,故机体需源源不断产生,以维持其含量的动态平衡,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6分)放射线治疗(放疗)是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方法.科研人员用T细胞白血病病人的T细胞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研究.

(1)正常人体内,T细胞起源于      细胞,最终在     (器官)中发育成熟.细胞凋亡是由    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2)T细胞白血病病人的T细胞是正常人的几十倍,但其免疫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这是由于其T细胞       

(3)放射线诱导的DNA损伤能使细胞周期产生暂时的阻滞,研究者探究不同放射剂量对T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     ,分裂间期分为包括G1期(蛋白质合成)、S期(DNA复制)和G2期(蛋白质合成).据图分析,低于1.0Gy的放射剂量处理下,细胞凋亡百分率无显著变化,而      比例增加,推测低剂量射线使细胞周期产生暂时的阻滞,有利于DNA损伤的     ,细胞周期能正常进行.大于1.0Gy剂量的放射剂量处理下,细胞凋亡百分率逐渐变高,说明若        ,则细胞凋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骨髓)造血干 胸腺 基因

(2)功能降低或丧失

(3)分裂期 S期和G2期 修复 DNA损伤不能修复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据图分析,低于1.0Gy的放射剂量处理下,细胞凋亡百分率无显著变化,而S期和G2期比例增加;大于1.0Gy剂量的放射剂量处理下,细胞凋亡百分率逐渐变高.

解答:解:(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为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为T细胞;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是由基因控制的过程.

(2)T细胞白血病病人的T细胞数量多,但免疫功能低,说明体内的T细胞功能丧失或降低.

(3)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于1.0Gy的放射剂量处理下,S期和G2期细胞所占比例增加,低剂量射线下,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说明细胞周期产生暂时的阻滞,有利于DNA损伤的修复;当剂量1.0Gy时,细胞凋亡百分率逐渐变高,说明DNA损伤不能修复,造成细胞死亡.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细胞周期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0分)为研究城市环境污染和A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相关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污染程度下A植物叶片光合色素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        ,可用      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②据图1可知,随污染程度的加剧,叶绿素的含量        ,其中叶绿素b含量变化的程度      (大于/小于/等于)叶绿素a.

③进一步分析,随污染加剧,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     阶段,进而使叶片中制造有机物的量    (增加/减少).

(2)研究发现,与A植物共生的细菌X对受重金属污染的A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①实验一:采集污染地区累积重金属的A植物,从其体内分离得到共生菌X.

a.植物组织块消毒后,用无菌水多次冲洗,将最后一次冲洗过植物组织块的无菌水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若      ,则证明植物组织块表面已达到无菌状态.

b.在无菌条件下,将经a步骤处理的植物组织块制作浸出液并梯度稀释,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基上出现不同形态的菌落,表明      .

c.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细菌,在含      的选择培养基中培养,从而得到耐重金属的共生细菌X.

②实验二:观察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细菌X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a.将细菌X与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共培养,得到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若干株;将等量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作为对照.

b.将上述植物在含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结果如图2(忽略植物体中细菌X的重量).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③经检测,重金属在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组织和对照植物组织中的浓度相同,且单位体积植物组织中水含量相同.结合图2可以得出,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中重金属的总量较对照植物   (高/低/相等).

④综上所述,同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相比,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    (利于/不利于)清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①类囊体薄膜上 有机溶剂(无水乙醇)

②逐渐下降 大于

③光反应 减少

(2)①a.培养基上无菌落

b.A植物内部有多种菌存在

c.(一定浓度)重金属

②b.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细菌X可缓解此抑制作用

③高

④利于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分析:据图1可知,随污染程度的加剧,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都逐渐下降,由于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是增加的;

由图2可以看出,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对照组受到的抑制更明显,说明了细菌X可缓解此抑制作用.

解答:解:(1)①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各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都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用有机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②据图1可知,随污染程度的加剧,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都逐渐下降,由于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是增加的,所以叶绿素b含量变化的程度大于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

③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随污染加剧,叶片中色素含量下降,进而使叶片中制造有机物的量减少.

(2)①实验一:采集污染地区累积重金属的A植物,从其体内分离得到共生菌X.

在次实验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应选用选择培养基分离得到共生菌X.

a、植物组织块消毒后,用无菌水多次冲洗,目的是出去杂菌,将最后一次冲洗过植物组织块的无菌水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若培养基上无菌落,则证明植物组织块表面已达到无菌状态.

b、在无菌条件下,将经a步骤处理的植物组织块制作浸出液并梯度稀释,涂布于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基上出现不同形态的菌落,是由不同的细菌形成的,表明A植物内部有多种菌存在.

c.为了得到耐重金属的共生细菌X,需要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细菌,在含一定浓度重金属的选择培养基中培养.

②实验二:观察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细菌X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b、由图2可以看出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又由于对照组受到的抑制更明显,说明了细菌X可缓解此抑制作用.

③由于重金属在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组织和对照植物组织中的浓度相同,且单位体积植物组织中水含量相同.由图2可以得出,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的体积较对照植物的体积大,所以重金属的总量也较多.

④由于细菌X可缓解重金属对此A植物的抑制作用,所以同体内无细菌的A植物相比,与细菌X共生的A植物利于清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点评:本题考查了绿叶中的叶绿素以及考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以及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8分)科研人员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番茄品种甲和乙光合作用的影响.请回答问题:

(1)据图1分析,比较甲、乙两种番茄,土壤含水量对它们的光合作用速率影响   .土壤含水量   (填“大于”或“小于”)70%时,土壤含水量不成为限制番茄光合作用的因素.

(2)为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番茄叶片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和胞间CO2浓度.结果如图2.

①综合图1和图2分析,土壤含水量低于70%时,    的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

②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并未因光合作用消耗而降低,反而逐渐升高,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认为光合产物的        变慢,导致细胞内光合产物积累,阻碍了CO2吸收利用;观点二认为水分亏缺导致叶绿体片层结构破坏,从而直接影响   反应,而且不能恢复.

(3)为验证上述观点,将培养在       条件下的番茄幼苗分为两组,实验组番茄幼苗进行       处理,对照组保持原有状态.若实验组番茄幼苗光合速率      ,则观点二成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相同 大于

(2)气孔导度 输出(或输出数率) 光

(3)低土壤含水量 正常供水(浇水、补水) 不能恢复.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分析图解:图1中,在土壤含水量在大于70%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不会引起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即此时含水量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但是当含水量低于70%并逐渐下降时,甲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均逐渐下降.

图2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胞间CO2浓度成逐渐上升的趋势,二氧化碳时光合作用的原料,积累说明光合作用利用减少;而图中气孔导度首先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然后呈下降的趋势,气孔导度降低,二氧化碳不能进入叶片,光合作用原料减少,从而抑制光合作用速率.

解答:解:(1)据图1分析,在土壤含水量降低的过程中,甲、乙两种番茄光合作用速率变化趋势相同,即土壤含水量对它们的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相同.图中看出,在土壤含水量在大于70%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不会引起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即此时含水量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2)①综合图1和图2分析,土壤含水量低于70%时,气孔导度的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即均呈下降的趋势.

②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并未因光合作用消耗而降低,反而逐渐升高,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认为光合产物的输出(或输出速率)变慢,导致细胞内光合产物积累,阻碍了CO2吸收利用;观点二认为水分亏缺导致叶绿体片层结构破坏,而类囊体薄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因此直接影响光反应,而且不能恢复.

(3)为验证上述观点,将培养在低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番茄幼苗分为两组,实验组番茄幼苗进行正常供水(浇水、补水)处理,对照组保持原有状态.若实验组番茄幼苗光合速率不能恢复,则观点二成立.因为观点二中的叶绿体片层结构破坏是不能恢复的.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结合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对曲线进行分析,并能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和步骤.

     

(16分)为探究大气CO2浓度上升及紫外线(UV)辐射强度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人员人工模拟一定量的UV辐射和加倍的CO2浓度处理番茄幼苗,直至果实成熟,测定了番茄株高及光合作用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回答:

分组及实验处理

株高(cm)

叶绿素含量(mgg﹣1)

光合速率(μmolm﹣2s﹣1)

15天

30天

45天

15天

30天

45天

A

对照(自然条件)

21.5

35.2

54.5

1.65

2.0

2.0

8.86

B

UV照射

21.1

31.6

48.3

1.5

1.8

1.8

6.52

C

CO2浓度倍增

21.9

38.3

61.2             

1.75

2.4

2.45             

14.28

D

UV照射和 CO2浓度倍增

21.5

35.9

55.7

1.55

1.95

2.25

9.02

 

(1)光合作用中,CO2在 中与C5(RuBP)结合,形成的C3被还原成三碳糖.这样光能就转化为糖分子中的     .

(2)据表分析,C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         ,加快了碳反应的速率;另一方面是由于         含量增加,使光反应速率也加快.D组光合速率与       对照相比,说明CO2 浓度倍增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     UV辐射增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由表可知,CO2 浓度倍增可以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CO2参与了植物生长素的合成启动有关.要检验此假设,还需要测定A、C组植株中       的含量.若检测结果是             ,则支持假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化学能

(2)CO2 浓度倍增 叶绿素 无显著差异 降低(抵消)

(3)生长素 C组生长素含量高于A组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

(1)AB对照:变量是否UV照射,经过UV照射后,株高变矮、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2)AC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高低,增大二氧化碳浓度下,株高长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3)BD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高低,增大二氧化碳浓度下,株高长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4)CD对照:变量是否UV照射,经过UV照射后,株高变矮、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解答:解:(1)光合作用中,CO2在 中与C5(RuBP)结合,形成的C3被还原成三碳糖.这样光能就转化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

(2)据表分析,C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CO2浓度倍增,加快了碳反应的速率;另一方面是由于叶绿素含量增加,使光反应速率也加快.D组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CO2浓度倍增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抵消UV辐射增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说明CO2 浓度倍增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降低UV辐射增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由表可知,CO2浓度倍增可以促进番茄植株生长.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CO2参与了生长素的合成启动有关.要检验此假设,还需要测定A、C组植株中的生长素含量含量.如检测结果是C组生长素含量高于A组,则支持假设.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从题目所给的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6分)如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刺激      ,从而使其分泌      ,经       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表明机体通过       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图示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          .表明机体还可通过      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研究者又进一步研究刺激迷走神经、注射不同剂量促胰液素对胰液分泌量的效应,结果如表.

处理方式

时间/剂量

分泌量(滴/15min)

时间/剂量

分泌量(滴/15min)

时间/剂量

分泌量(滴/15min)

 

刺激迷走神经

3min

8

3min

8

3min

8

注射促胰液素

1mg

11

2mg

37

3mg

62

刺激迷走神经同时注射促胰液素

3min和1mg

43

3min和2mg

88

3min和3mg

120

 

由表中数据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作用相比,      对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表明调节胰液分泌的两种方式具有   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小肠(小肠黏膜) 促胰液素 体液(血液) 体液调节

(2)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胰腺 神经调节

(3)二者同时作用 协同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产生,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盐酸刺激的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通过体液作用于胰腺,让胰腺分泌胰液,这是体液调节.

(2)由图可知效应器是迷走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胰腺,因为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这条途径属于神经调节.

(3)由表中数据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作用相比二者共同作用时分泌量明显高于其它,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其分泌是协同作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6分)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植物正常生长和盐碱、干旱等逆境条件下生长所起的调控作用,研究者向野生型拟南芥中转入基因E可使其细胞中GA含量降低(突变体),结果如图.

(1)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均为植物激素.它们是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有       的微量有机物.将基因E导入野生型拟南芥的细胞中,该基因是否整合到       上是获得稳定遗传的突变体的关键.

(2)由图1可知,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     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由此可知,GA含量    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若想确定突变体植株的耐盐和抗干旱的能力与基因E有关,可利用      技术进行检测,以确认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

(3)研究者发现,成熟种子中高含量的ABA使种子休眠;萌发的种子释放大量GA会降解ABA,同时GA能抑制ABA的作用,促进种子萌发,由此可知GA和ABA在调控种子萌发和休眠这一生理效应中的作用       .由图2可知,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    (填“高于”或“低于”)突变体拟南芥,其原因是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拟南芥中GA和ABA的含量分别是       .

(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GA含量与拟南芥抵抗逆境生存能力有关,GA还可通过影响细胞中的ABA信号途径调控植株生长状态,所以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显著影响 染色体(核DNA)

(2)突变体 低 DNA分子杂交

(3)相互拮抗(相反) 低于 GA含量低,ABA含量高

(4)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1: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突变体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

分析图2: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低于突变体拟南芥.

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解答: 解:(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由图1可知,经盐处理和干旱处理后,突变体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突变体由于导入了基因E,故GA含量较低,由此可知,GA含量低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

(3)由图2可知,随着ABA浓度的增加,突变体的种子萌发率迅速降低,说明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低于突变体拟南芥,其原因是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拟南芥中GA含量低,ABA含量高.

(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GA含量与拟南芥抵抗逆境生存能力有关,GA还可通过影响细胞中的ABA信号途径调控植株生长状态,所以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利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进行解释、推理某些生物学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       ,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             .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    .而人体内还存在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分泌该激素的细胞是       .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a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c的分泌量          .但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                 .

(3)研究发现,激素c能抑制细胞对      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使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结合题目信息分析,在         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效应器的一部分(效应器) 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胰岛B细胞

(2)上升 物质c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激素c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物质a、b)

(3)(T)淋巴因子 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所以本题中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所以在解题时可利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进行解答.

解答:解:(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且肝脏细胞中储存着肝糖原,激素d的分泌能使血糖升高,可推测激素d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人体内唯一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是胰岛素,是由胰岛B分泌的.

(2)根据题意,激素a增多,可促进垂体分泌激素b增多,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c增多.当激素c增多时,会抑制下丘和垂体分泌物质a、b.

(3)T细胞分泌的物质是淋巴因子,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时激素c分泌多,使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从而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结合题目信息分析,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综合考查血糖调节、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免疫调节.解题关键是①理解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②结合图形分析激素调节过程.

     

研究人员进行“利用沼液(含大量氮、磷)培养小球藻去除CO2”的研究,从中寻求减缓温室效应的途径.

(1)确定小球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的简便方法是      .

(2)沼液中过多进入江河湖泊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磷被小球藻吸收后参与合成        (至少答两项)等物质会直接影响其光合作用.

(3)如图是在持续通入CO2浓度为1.5%的空气下(其它条件适宜),CO2去除率与小球藻相对密度的变化曲线.

①小球藻去除CO2的最佳时段是       _.

②据图分析,第6天后CO2去除率下降的最可能原因               .

③若要维持CO2去除率为最大值,采取的措施是       .

(4)给小球藻提供14CO2,可追踪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请写出该途径: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在显微镜下观察存在叶绿体

(2)水体富营养化(水华) ATP、NADPH、磷酸

(3)①第4﹣6天(或第6天)

②随着小球藻密度的增加,(呼吸作用速率增强,)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③维持小球藻相对密度在30﹣40之间

(4)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1、小球藻可以吸收沼液中的氮磷等物质,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从而除去培养液中的二氧化碳.

2、据图分析:小球藻的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在第六天左右数量达到K/2,14天时,数量达到最大值;而二氧化碳去除率在第四到六天最高,此时小球藻的密度是最适宜密度.

解答:解:(1)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和叶绿体等复杂细胞器,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鉴别小球藻的简便方法就是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或细胞核的存在.

(2)由于沼液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大量进入江河湖泊,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光合作用有关的含磷的化合物是ATP、NADPH、类囊体薄膜中的磷脂等.

(3)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第4﹣6天或第6天时二氧化碳的去除率最高.

②6天后去除率下降的原因是:随着小球藻密度的增加,呼吸速率增强,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导致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下降,故去除率下降.

③要维持二氧化碳的去除率最大,需要维持小球藻的相对密度在30﹣40之间.

(4)根据卡尔文循环,二氧化碳首先被固定到三碳化合物中,然后三碳化合物通过还原生成了糖类等有机物,或者通过复杂的变化在重新形成五碳化合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保护和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识图作答能力,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18分)研究者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完成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研究,实验过程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培养条件

培养液中氮源(无放射性)

14NH4Cl

15NH4Cl

15NH4Cl

14NH4Cl

培养液中碳源(无放射性)

12C﹣葡萄糖

13C﹣葡萄糖

13C﹣葡萄糖

12C﹣葡萄糖

添加的放射性标记物

35S﹣氨基酸

14C﹣尿嘧啶

操作和检测

核糖体放射性检测

有放射性

有放射性

用温和的方法破碎细菌,然后使用密度梯度离心

离心后核糖体位置

轻带

重带

 

A

 

(1)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      和蛋白质,前者是以大肠杆菌的       分子为模板合成的;由第1组和第2组结果可知,核糖体位于重带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成分含有     .

(2)以35S﹣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称为   .若将第3组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入无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核糖体的放射性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且细胞其他部位出现放射性,由此推断,第3组结果中核糖体放射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3)若用T4噬菌体侵染第2组的大肠杆菌,然后放在第4组的实验条件下继续培养,请推测:

①短时间内,若T4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均是在第2组大肠杆菌原有的核糖体上合成,则表中A对应的核糖体位置应更多地集中在    (填“轻带”或“重带”).

②随着时间延长,离心后出现多条核糖体带,若位于重带的核糖体出现放射性,则说明14C﹣尿嘧啶会出现在       分子中;培养时间越长,该类分子与     (填“大肠杆菌”或“T4噬菌体”)的DNA单链形成杂交分子的比例越大.

(4)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rRNA DNA 15N和13C

(2)翻译 具有放射性的蛋白质(或:多肽)从核糖体和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

(3)①重带 ②RNA(或:mRNA;mRNA和tRNA) T4噬菌体

(4)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或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和RNA的作用)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表格:表中是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完成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研究.培养液中的NH4Cl和葡萄糖分别为大肠杆菌提供氮源和碳源,其中N和C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成分;35S﹣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14C﹣尿嘧啶是合成RNA分子的重要成分.据此答题.

解答:解:(1)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rRNA和蛋白质;rRNA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由第1组(14NH4Cl、12C﹣葡萄糖)和第2组(15NH4Cl、13C﹣葡萄糖)结果可知,核糖体位于重带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成分含有15N和13C

(2)以35S﹣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35S﹣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若将第3组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入无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核糖体的放射性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说明具有放射性的蛋白质能从核糖体和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

(3)①短时间内,若T4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均是在第2组大肠杆菌(15N、13C)原有的核糖体上合成,新合成的蛋白质含有15N和13C,因此表中A对应的核糖体应更多地集中在重带.

14C﹣尿嘧啶是合成RNA分子的重要成分;该RNA分子是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因此培养时间越长,该类分子与T4噬菌体的DNA单链形成杂交分子的比例越大.

(4)根据题干信息“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完成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研究”可知,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或: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和RNA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能分析表中实验,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6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蓖麻遗传有关问题

材料一:如图表示蓖麻矮化的基因调控机制.

材料二:花序是由许多花排列而成的,蓖麻正常两性株花序的上半部分为雌花,下半部分为雄花,雌株花序则只有雌花.科研人员用纯合高秆柳叶雌株和纯合矮肝掌状叶正常两性株蓖麻为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F2,性状表现如下.

F2表现型

高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

矮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

高秆柳叶雌株

矮秆柳叶雌株

总数

数量(株)

1439

482

469

158

2548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③过程形成双链RNA,导致翻译过程中不能与     结合,最终得到矮秆植株.图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过程有     (填序号).

(2)材料二中实验涉及的等位基因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

(3)F1表现型为     ,F2高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中杂合子的比例是  

(4)该杂交实验,在幼苗时期即可区分正常两性株和雌株,如幼苗叶型为     ,则为正常两性株.

(5)为确定F2中某株高秆柳叶雌株蓖麻是否纯合.可选用F2中       个体与其杂交,若后代性状表现为     ,则该株蓖麻为纯合高秆柳叶雌株.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核糖体 ①②③

(2)两

(3)高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 8/9

(4)掌状叶

(5)矮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 全为高秆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材料一图可知,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③是某RNA与mRNA形成双链RNA的过程,蓖麻矮化的基因调控机制是某基因通过转录形成RNA与mRNA形成双链RNA,抑制了mRNA与核糖体结合从而阻止翻译过程形成过氧化物酶进而影响赤霉素的合成;材料二可知,纯合高秆柳叶雌株和纯合矮肝掌状叶正常两性株蓖麻为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高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矮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高杆柳叶雌株:矮杆柳叶雌株≈9:3:3:1,由此可以判断,该遗传过程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验涉及的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高杆对矮杆是显性,掌状叶对柳叶是显性.

解答:解:(1)翻译过程是mRNA与核糖体结合,③过程某RNA与mRNA形成双链RNA,导致翻译过程中m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图中基因的转录、翻译过程及某RNA与mRNA形成双链RNA的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分析F2表现型可知,高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矮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高杆柳叶雌株:矮杆柳叶雌株≈9:3:3:1,因此材料二中实验涉及的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

(3)由(2)分析知高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占,该性状与F1表现型相同;F2代中高杆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中纯合子的比例占,因此杂合子比例是

(4)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掌状叶均为两性植株,柳叶均为雌性植株,因此幼苗时期即可区分正常两性株和雌株.

(5)由题意可知,高杆对矮杆是显性,掌状叶对柳叶是显性,确定F2中某株高秆柳叶雌株蓖麻是否纯合,可以选用用F2中矮秆掌状叶正常两性株与之杂交,若后代性状表现为高杆,则为纯合高秆柳叶雌株,否则为杂合植株.

点评:对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推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野生的森林草莓是二倍体(2n=14),野生的东方草莓是四倍体(4n=28),人工培育的“章姬”草莓是八倍体.研究人员将一个抗除草剂基因(Bar)转入晚熟森林草莓的一条染色体上,培育出一批转基因抗除草剂草莓.请回答:

(1)利用野生草莓培育“章姬”的过程运用了      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     .

(2)若抗除草剂基因(Bar)序列已知,可用     方法合成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导入离体细胞后,先脱分化形成    ,再用适当配比       的诱导之,直至再生出新植株.

(3)选用上述抗除草剂晚熟森林草莓与不抗除草剂早熟森林草莓杂交得到F1,F1中选取一株进行自交得到F2,F2的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抗除草剂早熟

抗除草剂晚熟

不抗除草剂早熟

不抗除草剂晚熟

个体数

110

38

36

12

①抗除草剂基因与早熟基因的根本区别是:      .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2的抗除草剂晚熟草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③用F1为亲本,通过单倍体育种可以较快选育出抗除草剂早熟森林草莓纯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选育过程,并作简要说明(B+表示有Bar 基因,B﹣表示没有Bar基因,早熟和晚熟基因用D、d表示).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多倍体 染色体畸变

(2)化学 愈伤组织 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3)①碱基(或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

1/3

③遗传图解如下: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1)由于野生的森林草莓是二倍体,野生的东方草莓是四倍体,而人工培育的“章姬”草莓是八倍体,所以利用野生草莓培育“章姬”的过程运用了多倍体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由于抗除草剂基因的碱基序列已知,所以可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其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再用适当配比的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使之再分化形成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3)①抗除草剂基因与早熟基因,其携带的信息不同的原因是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序列不同.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2的四种表现型个体比为9:3:3:1,所以抗除草剂晚熟草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

③遗传图解如下: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染色体变异、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以及遗传规律运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图1表示含有目的基因D的DNA片段长度(bp即碱基对)和部分碱基序列,图2表示一种质粒的结构和部分碱基序列.现有MspI、BamHI、MboI、SmaI 4种限制性核酸内切它们识别的碱基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C↓CGG、G↓GATCC、↓GATC、CCC↓GGG.

图1

 

图2

(1)若用限制酶SmaI完全切割图1中DNA片段,其产物长度分别为      .若图1中虚线方框内的碱基对被T﹣A碱基对替换,那么基因D就突变为基因d.从隐形纯合子中分离出图1及其对应的DNA片段,用限制酶Sma I完全切割,产物中共有   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2)为了提高试验成功率,需要通过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以获得目的基因的大量拷贝.该方法也是检测    多样性的最简单方法.

(3)若将图2中质粒和目的基因D通过同种限制酶处理后进行连接,形成重组质粒,那么应选用的限制酶是     .

(4)为了筛选出成功导入含目的基因D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首先将大肠杆菌在含     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3的菌落.再将灭菌绒布按到培养基上,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将绒布按到含     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3的结果(空圈表示与图3对照无菌落的位置).请在图3中圈出一个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的菌落.

(5)在选出的大肠杆菌内基因D能成功表达的原因是      .其表达产物是一条多肽链,如考虑终止密码,则其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数为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537、790、661 2

(2)PCR 遗传

(3)BamH1

(4)抗生素B 抗生素A

(5)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340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图1:图中DNA片段含有2个限制酶Sma切割位点,可被限制酶Sma切割产生长度为534+3=537bp、796﹣3﹣3=790bp、658+3=661bp的三中DNA片段.基因D两侧序列为GGATCC,可被限制酶BamH切割.

分析图2:质粒含有CCGG序列、GGATCC序列和GATC序列,其中CCGG序列可被限制酶Msp切割,GGATCC序列和GATC序列可被限制酶Mbo切割.用限制酶BamH切割破坏了抗生素A抗性基因,但没有破环抗生素B抗性基因,因此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抗生素B,但不能抗抗生素A.

解答:解:(1)根据图1中的酶切位点,可判断用限制酶Sma完全切割该DNA片段,其产物长度为537bp、790bp、661bp.若图1中虚线方框内的碱基对被T﹣A碱基对替换,基因D就突变为基因d,那么基因d上只有一个限制酶Sma切割位点,被限制酶Sma切割的产物长度为534+796﹣3=1327kb、658+3=661bp.因此从隐性纯合子(dd)分离出图1及其对应的DNA片段,用限制酶Sma完全切割,产物中共有2种不同DNA片段.

(2)为了提高试验成功率,需要通过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以获得目的基因的大量拷贝.该方法也是检测遗传多样性的最简单方法.

(3)由图1可知,目的基因两侧是GGATCC序列,该序列是限制酶BamH的识别序列,因此要将质粒和目的基因D连接形成重组质粒,应选用限制酶BamH切割.

(4)用限制酶BamH切割质粒后,用限制酶BamH切割破坏了抗生素A抗性基因,但没有破环抗生素B抗性基因,因此首先用含有抗生素B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能生存下来的是含有普通质粒和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再用含有抗生素A的培养基培养,能生存下来的是含有普通质粒的大肠杆菌.最后能在培养皿1上生存,但不能在培养皿2上生存的大肠杆菌菌落进行培养,即可得到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图4中空心圈在图3中对应的位置是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的菌落.

(5)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所以基因D能再大肠杆菌内成功表达.基因D含有1020对碱基,最多能翻译形成含有1020÷3﹣1(终止密码子)=339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多肽链含有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中的O原子数,所以该多肽至少含有O原子数为338+2×1=340个.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能结合图中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判断所选限制酶的种类,再根据抗性基因进行筛选,同时能结合图中和题中的数据答题.

     

(12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问题.

研究发现,转基因抗虫植物能杀死昆虫的原理是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被昆虫食用后,在消化道中被蛋白酶水解后产生具有毒性的活性肽,与昆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使渗透压失衡,导致昆虫死亡.下图表示利用细菌中抗虫基因获取抗虫玉米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⑧表示操作流程,a、b表示分子,c﹣e表示培养过程,其中d过程表示细菌与玉米细胞混合培养.(括号内填编号,横线上填字母或文字)

(1)在图示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技术包括      (多选).

A.基因工程   B.植物细胞融合技术

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D.核移植技术

(2)在图示过程中,需要用到限制酶的是流程[    ];导入目的基因的步骤是流程[  ].

(3)在流程⑤中,细菌不断分裂产生更多细菌,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       .

(4)在图示过程中,涉及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是流程[    ],脱分化和再分化培养基的本质差异是        .

(5)判断该基因工程成功的依据是       (多选)

A.玉米细胞产生了抗虫蛋白     B.玉米细胞中有了抗虫基因

C.玉米植株表现出抗虫性状     D.玉米细胞中有了细菌

(6)结合题意,分析美国批准种植该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生物学原理: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A、C

(2)①② ④⑥

(3)扩增目的基因

(4)⑦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比值

(5)A、C

(6)该毒蛋白水解后的有毒性的活性肽,必须与受体结合才能起作用,人体肠道细胞没有该受体(人体肠道中没有水解该毒蛋白的蛋白酶)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人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④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⑤是微生物培养过程,⑥是转化过程,⑦⑧是植物组织培养.

解答:解:(1)图中包括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故选AC.

(2)获取目的基因需要用限制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也需要用限制酶切割质粒,即图中①②过程需要使用限制酶;④是目的基因导入细菌中,⑥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3)目的基因导入细菌后,会随着细菌DNA的复制而复制,因此该步骤的目的是扩增目的基因.

(4)植物细胞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图中⑦表示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比值不同.

(5)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即获得相应的蛋白质或植株表现出相应的性状,说明基因工程操作成功.故选:AC.

(6)由题干可知:毒蛋白能在消化道中被蛋白酶水解后产生具有毒性的活性肽,与昆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人体中没有相应的受体,所以对人体不会有影响.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的细节;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分)下列关于生物学基础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若用低倍镜观察可以调粗准焦螺旋,若用高倍镜观察只能调细准焦螺旋.

②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底物

③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有利于DNA和蛋白质的分离

④用苏丹III染色后的花生子叶薄片用清水洗去浮色

⑤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的目的是便于进行色素分离

⑥用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需使用生理盐水.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⑥              C.②③⑤⑥              D.②④⑤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细胞观察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实验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①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若用低倍镜观察可以调粗准焦螺旋,若用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细准焦螺旋,以防压碎玻片标本,①正确;

②由于过氧化氢的水解受温度的影响,故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底物,②正确;

③在“观察细胞中RNA和DNA分布”的实验中加入盐酸的质量分数是8%,目的是改变膜的通透性和使DNA和蛋白质分离,③正确;

④用苏丹III染色后的花生子叶薄片用酒精洗去浮色,④错误;

⑤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的目的是便于进行色素提取,⑤错误;

⑥用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需使用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⑥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3分)某研究小组发现染色体上抑癌基因邻近的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从而让抑癌基因沉默,使细胞易于癌变,下面的示意图表示其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过程一般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进行催化

B.图中过程Ⅰ的场所是细胞核,过程Ⅱ的场所是细胞质

C.在邻近基因、杂交分子和过程Ⅰ、Ⅱ中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D.因邻近基因的作用,使得过程Ⅱ被抑制,导致细胞易于癌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据图分析,表示转录,表示翻译,邻近基因转录的反义RNA,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形成杂交分子,从而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使细胞易于癌变.

解答:解:A、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而解旋酶、DNA聚合酶参与DNA的复制,而该图中没有DNA的复制,A错误;

B、表示转录,表示翻译,过程的场所是细胞核,过程的场所是细胞质,B正确;

C、邻近基因是DNA分子片段,其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杂交分子是两条RNA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在一起;过程是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RNA的过程;是翻译,存在tRNA携带氨基酸在核糖体上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C正确;

D、邻近的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形成杂交分子,从而让抑癌基因沉默,使细胞易于癌变,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等相关知识,是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