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市房山区高考生物一模试卷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均在线粒体中进行

B.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原核生物

C.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是原核生物

D.所有生物的蛋白质均在核糖体上合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正推法;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解答】解:A、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是少数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硝化细菌等,A错误;

B、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病毒,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B错误;

C、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是病毒,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所有生物的蛋白质均在核糖体上合成,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考生要明确所有的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并且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并且能够识记原核生物中的一些特殊实例,如:硝化细菌能够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蓝藻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圆片,圆片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各置于一个密闭装置内,并分别给予a、b、c三种不同强度的光照,其他条件一致.照光相同时间后,测得各装置内氧气的增加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内增加的氧气来自于水

B.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停止

C.丙组装置内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

D.该图反映了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题是对通过实验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光合作用具体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的变化,因变量的氧气的增加量,该图显示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bc条件下氧气的增加量依次升高,说明光合作用强度依次增强,三种条件是光照强度依次增强.

【解答】解:A、氧气是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的,因此装装置内增加的氧气来自于水,A正确;

B、光照强度为a时,装置内氧气的增加量为0,说明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错误;

C、丙装置氧气增加量最多,说明光合作用最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装置内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C正确;

D、该图反映了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的来源,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际光合和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和净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对题图进行正确分析,弄清氧气的增加量表示净光合作用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及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B选项往往因对题图理解不正确而分析错误.

     

生长因子是人体内一类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某种生长因子能与前脂肪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脂肪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前脂肪细胞膜上有能与生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B.前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是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

C.生长因子对前脂肪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具有调节作用

D.生长因子启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仅指DNA分子复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的分化.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分化和实质和过程的综合性考查,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生长因子的作用是与前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脂肪细胞.

【解答】解:A、生长因子能与前脂肪细胞膜特异性结合是指生长因子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因此前脂肪细胞膜上有能与生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受体,A正确;

B、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B正确;

C、由题意可知,生长因子的作用是与前脂肪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脂肪细胞,C正确;

D、生长因子启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包括DNA分子复制、转录、翻译等多种生理过程,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上的受体的作用,细胞分化的实质,生长因子在由前脂肪细胞形成脂肪细胞过程中的作用,通过题干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及细胞分化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黄猄蚁是聚果榕上常见的蚂蚁种类.黄猄蚁能通过捕食在榕果表面产卵的寄生榕小蜂,减少其在榕果上的产卵;但是对进入榕果的传粉榕小蜂捕食较少.那些有黄猄蚁栖息的榕树上榕果种子产量较大.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黄猄蚁与聚果榕之间存在能量流动关系

B.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峰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C.传粉榕小峰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D.两种榕小峰、黄猄蚁、榕树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间关系.

【专题】信息转化法;生物的进化.

【分析】生物的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由题干信息可知,黄猄蚁捕食寄生榕小蜂,寄生榕小蜂通过在榕果表面产卵影响榕果产量,传粉榕小蜂能促进传粉增加榕果产量,黄猄蚁捕食寄生榕小蜂、不捕食传粉榕小蜂而间接增大榕果的产量,因此榕小峰、黄猄蚁、榕树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

【解答】解:A、黄猄蚁与寄生榕小蜂之间是捕食关系,存在能量流动,A错误;

B、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峰之间不是寄生关系,寄生榕小蜂与聚果榕是寄生关系,B错误;

C、传粉榕小峰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但是不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由分析可知,两种榕小峰、黄猄蚁、榕树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种间关系,生物的共同进化,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获取结论的能力.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时,叶绿体不需染色,线粒体用甲基绿染色

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PH是自变量,温度属于无关变量

C.纸层析法分离绿叶色素时,滤纸条上蓝绿色带最宽,黄绿色带离层析液最近

D.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时,呈正方形的细胞中才可能观察到染色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专题】对比分析法;细胞器;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1、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用健那绿使线粒体染成蓝色再观察,健那绿是活细胞染色剂,染色后,细胞仍然保持活性.

3、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解答】解:A、观察线粒体用健那绿染色,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性染色剂,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线粒体呈蓝绿色,A错误;

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PH是自变量,温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但是不是本实验要探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B正确;

C、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上蓝绿色叶绿素a色素含量最多,带最宽,黄绿色叶绿素b带离层析液最近,C正确;

D、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呈正方形,正处于细胞有丝分裂,可以观察到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色素的分离、线粒体的观察,对于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识记及试剂的作用、实验采用的方法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图1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新机制研究,巨噬细胞受细菌感染或细菌脂多糖 LPS 刺激后,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 )和信号分子VEGF﹣C 的表达.VEGFR﹣3形成反馈环路,抑制TLR4﹣NF﹣kB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的发生.

请回答问题:

(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 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    ,TLR4的本质是    .

(2)过度或持续性的 TLR4 活化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在VE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     ,从而抑制 NF﹣kB 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

(3)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属于    免疫.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     .

(4)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有两类:第一类是大多数抗原必须有T细胞参与下才能完成;第二类是有少数抗原物质,单独刺激B细胞即可完成.为了探究细菌脂多糖LPS属于哪一类免疫应答,可以选择年龄、性别等相同的小鼠进行LPS接种处理(如下表).

             

 

处理胸腺

是否产生相应浆细胞

是否产生相应的抗体

甲组小鼠

切除

 

 

乙组小鼠

不切除

 

 

                           

据表分析,实验组是    组小鼠,如果             ,则该抗原属于第二类.

(5)一般情况下,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     ,科学家用LPS分先后两次接种小鼠,并检测相应抗体的产生量,如图2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LPS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抗原 糖蛋白(受体蛋白、蛋白质)

2TLR4内吞

3)非特异性 细胞凋亡(程序性死亡)

4)甲 甲乙两组小鼠均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5)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B)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TLR4的本质是受体蛋白.

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在VEGFC 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TLP4内吞,从而抑制NF﹣κB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

3)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对所有病原体均起作用,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细胞凋亡.

4)甲组小鼠已经切除胸腺,故为实验组,乙组为切除胸腺,故为对照组,如果甲乙两组小鼠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说明没有T细胞参与也能完成,则该抗原属于第二种.

5)一般情况下,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科学家用LPS分先后两次接种小鼠,并检测相应的抗体的产生量,据图2结果可知,再次免疫时和初次免疫相同,并未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故说明初次免疫未产生记忆细胞,故该实验结果说明LPS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B细胞.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自交不亲和性是指某一植物的雌雄两性机能正常,但不能进行自花传粉或同一品系内异花传粉的现象.如某品种烟草为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却无法自交产生后代.请回答问题:

(1)烟草的自交不亲和性是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S1、S2…S15)控制,以上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     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该变异具有     特点.

(2)烟草的花粉只有通过花粉管伸长(花粉管由花粉萌发产生)输送到卵细胞所在处,才能完成受精.下表为不亲和基因的作用机制:

亲本组合

S3S4♂×S1S2♀

S1S2自交

S1S2♂×S1S3♀

花粉管萌发情况

基因型为S3和S4的花粉,其花粉管都能伸长

基因型为S1和S2的花粉,其花粉管均不能伸长

只有基因型为S2花粉,其花粉管能伸长

将基因型为S1S4的花粉授于基因型为S2S4的烟草,则子代的基因型为        ;若将上述亲本进行反交,子代的基因型为          .自然条件下,烟草不存在S系列基因的纯合个体,分析原因是               .

(3)科学家将某抗病基因M成功导入基因型为S2S4的烟草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后获得成熟的抗病植株.如图,已知M基因成功导入到S2所在II号染色体上,但不清楚具体位置.现以该植株为    (父本或母本),与基因型为S1S2的个体杂交,根据子代中的抗病个体的比例确定M基因的具体位置.

Ⅰ.若后代中抗病个体占    ,则说明M基因插入到S2基因中使该基因失活.

Ⅱ.若后代中抗病个体占    ,则说明M基因插入到S2基因之外的其它部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基因突变 多方向性

2S1S2S1S4 S1S2S2S4

如果花粉所含S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S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

3)父本 50% 0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突变的特征.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卵细胞是S1S2时,S1S2的花粉不能受精而S3S4的花粉能受精.所以雄配子不能给相同基因组成的雌配子受粉.

【解答】解:(1)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由于产生的等位基因多,所以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2若基因型为S1S2的花粉授予基因型为S2S4的烟草,S2S4的烟草产生的卵细胞是S2S4,所以只能接受S1的花粉,子代基因型为S1S2S1S4.如进行反交,则卵细胞为S1S2,所以只能接受S4的花粉,子代基因型为S1S4S2S4

由分析可知,当花粉所含S基因与卵细胞的S基因种类相同时,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所以自然条件下,烟草不存在S系列基因的纯合个体.

3)科学家将某抗病基因M成功导入基因型为S2S4的烟草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后获得成熟的抗病植株.如图所示,已知M基因成功导入到II号染色体上,但不清楚具体位置.现以该植株为父本,与基因型为S1S2的母本杂交,根据子代中的抗病个体的比例确定M基因的具体位置.若后代中抗病个体占50%,则说明M基因插入到S2基因中使该基因失活;若后代中无抗病个体,则M基因插入到S2基因以外的其他位置.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原分布于南美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危害物种,2011年我国华南地区也陆续出现蚁情.请回答问题:

(1)红火蚁入侵华南某地后,由于                        而迅速蔓延,短期内呈现出“J”型增长.由于地理隔离,多年后该种群与原分布地种群的基因库会出现差异,最终可能导致     .

(2)乙酰胆碱是一种       ,能引起肌细胞收缩,发挥作用后会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辛硫磷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下表为实验测定的不同品级红火蚁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辛硫磷致死剂量的平均值.

品级

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nmol/(min•头)]

辛硫磷的致死剂量

(ug/mL)

工蚁

0.23

1.04

兵蚁

0.35

2.06

有翅雄蚁

0.05

7.38

有翅雌蚁

14.895

9.39

蚁后

8.31

7.81

同一蚁巢中所有各品级的红火蚁统称为一个      .喷洒辛硫磷后,红火蚁因肌肉持续收缩而死亡,推测辛硫磷可能的杀虫机理是               .有同学认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越高的红火蚁,需要施加的辛硫磷剂量越大,据表分析这个实验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3)若红火蚁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曲线Ⅰ,则该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的容纳量的时间是      .

(4)在适宜温度、湿度等信息因素作用下,蚁后和雄蚁会进行交配产卵,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1)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生殖隔离

2)神经递质 种群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难以被分解  不正确,因为有翅雄蚁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最低,但其致死剂量却很高

3C

4)种群的繁衍(繁殖)等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根据曲线图分析,曲线表示死亡率,逐渐上升,曲线表示出生率,逐渐下降,在C点时,两者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3、根据表格分析,有翅雌蚁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最低,而辛硫磷的致死剂量最高.

【解答】解:(1)红火蚁入侵华南某地后,由于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而迅速蔓延,短期内呈现出J型增长.由于地理隔离,种群与原分布地种群的基因库会出现差异,最终可能导致生殖隔离.

2)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蚁巢中所有各品级的红火蚁统称为一个种群.喷洒辛硫磷后,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难以被分解,红火蚁因肌肉持续收缩而死亡.有同学认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越高的红火蚁,需要施加的辛硫磷剂量越大,据表分析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有翅雄蚁的乙酰胆碱酶活性最低,但其致死剂量却很高.

3)若红火蚁种群死亡率如上图中曲线,出生率如曲线C点时种群的死亡率等于出生率,则该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的容纳量.

4)在适宜温度、湿度等信息因素作用下,蚁后和雄蚁会进行交配产卵,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实验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中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