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商鞍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主张

A.都反映出自然经济的实质和要求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地位和愿望

C.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反映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C

古代的经济思想。重农抑商和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思想都是相应的历史阶段的需要的反应,商鞅生活的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利于壮大地主阶级的统治,促进农业的生产,但是到了黄宗羲生活的封建社会的后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故选C。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中只有“汉化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在鲜卑族内部其实就已经存在分歧的,汉化政策其实对北魏来说是两个极端的影响,进入了封建社会,但也抹掉了鲜卑族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明的民族特色,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维护农奴制度    

B.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本题中的农奴主贵族认为即便是废除农奴制农业照样会出问题,对废除农奴制持反对态度,结合本题四选项辨析可知:应是贵族维护农奴制。

     

《全球通史》评述:“日本新领导人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从材料可判断,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

A.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全盘西化,全方位地学习 

D.对西方文明完全排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并不是盲目的学习,而是分析比较了各国的长处进行有针对的学习,体现了日本学习的理性特点,故选A。

     

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

年份

1800年

1880年

1900年

1950年

人口

800

1050

1600

5425

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880-1950年日本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这说明明治维新后,日本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B。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A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材料中的“从国民而起”“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这些关键词可知A是正确答案。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清朝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当时的统治,但是又是后来分裂割据的原因,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答案选A。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错误;行省制最早在元朝时开始实行,是蒙古族,并不是满洲族的重要的政治创新,C错误;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降低了工作效率,D说法有误。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C

明清时期的政治的特点根据题意,“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各选项中第项是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项是明初朱元璋时的措施;第项是清雍正帝时的措施;第项是明清的海禁政策,据此本题 符合明清时期的选C 项。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秦朝的制度;B项看不出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C项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体现了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D项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某个同学在学习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后奇怪地问老师:为什么中国和雅典会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专制与民主”的明显差别?你认为,老师的回答应该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形式不同 

C.地域位置不同

D.人口数量差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B

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两种不同的文明,也产生了商品经济和农业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对自由、平等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海洋文明走向民主的发展方向;农业文明需要强大的政权去组织兴修水利等,从而导致“专制”出现。故选B。

     

有资料显示,自梭伦时代起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到伯里克利时期则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才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这说明

A.梭伦时代雅典公民权向所有居民开放

B.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为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

D.随着雅典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公民权的限定日益严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得出梭伦时代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到伯利克里时期父母皆为雅典人者才能拥有雅典公民身份”,而且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空前繁荣时期,由此分析可知伯利克里时代,公民权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因此D表述符合题意A、C表述与材料内容不合,B与材料无关故选D。

     

“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因为万民法

A.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      

B.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      

D.能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习惯法下贵族专横,《十二铜表法》作为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排除A;内容侧重于急需的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的是公民法,排除B;材料未涉及不同的阶层触犯法律后承担相同的责任或被侵害后享有相同的权利,因此不能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排除C;随着帝国扩张和经济的发展,罗马境内的矛盾日益复杂化,原有的公民法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因此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的万民法形成,D符合题意。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

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 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认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里的“文

明”指的是什么?“停步不前”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突出表现是什么?(6分)

材料二、(明治政府早期)商业还继续处于依附的地位,从经济上来看,它是依赖于政府的。政府鼓励商业着眼于使日本拥有有效地近代基础,以抵制外国的压迫(另一只眼睛还盯着未来的征服事业),同时也给骚乱的农民提供一种职业。——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2)据材料二,指出明治早期日本发展工商业的目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在工业领域改革的措施有哪些?(6分)

材料三、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4分)又有哪些保留?(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及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4分)

材料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对现代化发展有何不同影响?(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参考答案:

1)文明:资本主义(文明西方主要国家所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或工业资本主义文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2分)

表现:农奴制度、沙皇专制制度。(4分)

2)目的:抵御外国侵略,发展近代经济(2分)

措施:殖产兴业;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修建铁路,兴办电讯事业;扶植私人企业,政府投资开办国营企业;低价转让或出售企业。(6分)

3)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4分)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2分)

结果:戊戌变法运动失败(2分)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分)

4)日本是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只是在思想观念、社会习俗、教育方面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程度与日本相差很远。(4分)

试题分析: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1)本问考查了俄国农奴制给俄国带来的不利影响,注意从政治、经济两个层次分析俄国农奴制的弊端;(2)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政府鼓励商业着眼于使日本拥有有效的近代基础,以抵制外国的压迫”的信息来归结答案;在工业领域里的改革措施可以依据教材直接进行回答。(3)有关于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的问题,需要依据材料内容及戊戌变法的史实来分析。材料中的“‘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 政,而人士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即是答题点,其中包含着的创新即可以依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的特点对比分析即可。有关于有哪些保留的问题,可以依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来分析归纳。戊戌变法最终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可以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资产阶级的特点等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与日本在近代改革影响的不同点,注意答案要求的是对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方面来归纳整理。这个问题解决的突破点是两国改革的最终的结果的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而中国的是失败,所以这两次改革对于两国现代化的推动力不相同。日本的使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并没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只是在思想政治上起到了启蒙作用。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利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4分)。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4分)。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2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6分)。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参考答案:

1)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2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分)。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分)。

2)相同:皇帝决定政令的内容(2分)。

不同:明朝政令是公开发布;清朝的重要政令是秘密发布(2分)。

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3)说明:就范围而言,仅为公民的民主,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性质而言,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就形式而言,是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民主形式,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6分)。

原因,经济基础不同: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去凝聚。而希腊以商品贸易为主,需要一个自由平等的制度去维护。(4分)

试题分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特点对比。

(1)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2)对比材料二、三,明、清两朝政令的发布,主要是程序、方式上的不同;而政令内容的最终决策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虽然出题者给出明清政治发展的总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表面现象),本质上蕴含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3)关于古代希腊民主的局限性,学生易很容易据材料误答为“古希腊民主存在很短的时间,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这样太笼统、抽象,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具体概括为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参政方式等,并用具体的课本上的史实进行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