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解析版

阅读下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

根据表格信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从秦到汉是两级到三级,而 到隋又回到两级,再到唐又出现三级,说明中央集权有强也有弱,地方行政分层 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故 D 项正确。

     

1933年,蒋光鼐、李济深等国民党将领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5年,中共在《八一宣言》中呼吁各党派“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上述信息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国民政府对日态度从妥协退让到坚决抗战

B.民族危机持续加重促使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加剧,反蒋派坚持抗日

D.国共两党由互相对峙、内战走向合作抗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B

题干材料的信息中,体现不出国民政府抗战的坚决性,A项错误。一二·九运动中学生不属于国民党,故C项说法片面。D项只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也不是对题干材料的全面概括。题干材料中都要求反对日本侵略,反映了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故B项正确。

     

张鸣在《红色的个案一一苏维埃乡村追求》中写道:“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这里的“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就是指中国革命(  )

A.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B.不了解中国国情

C.照搬苏俄模式   

D.以工人运动为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C

中国革命道路。从材料“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可以看出当时盲目崇拜苏联的经验,走苏联的城市中心路线,故选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    )

A.“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

B.直接民主的原则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民主代议制形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A

《宪法》规定,中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采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代议制。通过 选举代表,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这是第一重委托。反过来,人大 要向人民负责,要向选民述职,要自觉接受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更专业的管理国家,选举“一府两 院”来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人大委托“一府两院”是第二重委托, “一府两院”要向人大报告 工作,接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这就是“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材料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原 则,故正确答案为 A。 

     

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    )

A.中德关系趋势  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  D.中日关系趋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美国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中美关系不断恶化;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关系缓缓。根据以上分析,图中应该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古代罗马人关于“法”留下了很多论述,其中体现了“法治”原则的是(  )

A.一切法律都和人或财产有关      

B.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

C.我因为感觉到上帝的意志而笔削诸于法律

D.法律的功能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B

罗马法的影响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的理解能力。A项体现的是法律调解的对象和矛盾的内容,没有体现法治的原则;法律统治执政官等鲜明体现了法治原则,B项正确;C项强调上帝的意志,无法体现法治原则;D项强调法律的功能,仅是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无法体现法治原则,故排除D项。

     

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对这种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曲折和反复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曾建立的共和国实际上只是夺取胜利的途径

D.君主立宪制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归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判断是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不能以是否建立共和制度为标准,而是看是否资产阶级掌握政权,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符合了英国的国情,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的发展。

     

右图是列宁在1917年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假身份证,证上化名是伊万诺夫,职务是火车机车司炉。当时列宁持此证越境最直接的背景是(  )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D.彼得格勒笼罩着临时政府的白色恐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D

注意题干时间“1917年8月9日”是在“七月事件”后,当时临时政府大肆逮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列宁等人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故D项正确。A、B两项发生在二月革命时期,不是直接背景。C项是指十月革命,此时尚未爆发。

     

2009年5月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这样评价美国对欧洲国家安全的作用:“美国的安全保证,自二战以来一直让我们受益,也使不少欧洲邻国在国家安全方面搭上了山姆大叔的便车。”二战以来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安全保证是通过(    )

A.马歇尔计划  B.欧共体  C.联合国  D.北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D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二战后美国控制欧洲主要是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军事方面主要通过北约,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安全保证”,可得出答案选 D。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仅从牛耕图画像石的分布情况看不出AB,其出土集中在几个省份,不能说明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只能说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所以答案选C。

     

道光以后四川省开始大量种植鸦片,鸦片的种植和贸易成为近代四川商业性农业的主要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现象体现了(    )

A.外部市场对商品生产结构的调节作用      

B.清政府中央集权的逐步削弱

C.四川农民“唯利是图”的经济意识        

D.近代农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因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鸦片的大量输入,高额利润的刺激,使鸦片的种植和贸易逐渐扩大,这 体现了市场对商品生产结构的调节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

     

根据表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表l: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1952年

41.5

3.2

4

30.7

20.6

1956年

54.5

17.1

27.2

0.04

1.2

A.195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B.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占据相当比例,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

C.对农业的改造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例提高的重要原因

D.三大改造是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

分析所给选项,A项偷换概念,其“占国民生产总值”与图表标题不符,说法错误;B项“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说法与史实不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并不仅对农业进行改造,C项说法错误;表中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反映了公有制经已占据主导地位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其根源是三大改造,D项正确。

     

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国风日报》等七家报社的工作人员(同盟会干事)将《国民公报》(非同盟会系报纸)经理佛苏、主编蓝公武痛打并将报馆一切机器什物捣毁一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同盟会认为“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能享有言论自由”

B.国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

C.国民享有一定的言论、著作、结社等自由

D.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激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B

从非同盟会系报纸经理主编被痛打,机器被砸毁可知当时的国民只是有一定的言论、著作自由,B项说法过于绝对。

     

开辟新航路引发的贸易路线的转移,西欧国家可以(    )

①向东由小亚细亚到达东亚 ②向南绕非洲大陆南端至东方

③向西经过南美洲前往亚洲 ④向北横穿亚欧大陆到达东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C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东西贸易的主要路线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经过三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的开辟使西欧国家可以从海陆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亚洲大陆,同时可以向西航行到达美洲。①④的路线不是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不符合题意。

     

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会上,胡佛宣布:“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因为劳工不是商品,他代表了人类的家庭,此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材料主要说明(    )

A.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B.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

C.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D.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D

胡佛的干预政策。根据所学,罗斯福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D说法错误。根据材料“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说明胡佛对经济危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

     

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B.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C

新经济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表格时间“1921年、1923年、1925年”可知,当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所以答案选C。

     

下表为区域性合作组织的三种模式 (  )

模式

特点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选项中组织与模式对应正确的是:

A.欧洲联盟——模式1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2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3

B.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1   欧洲联盟——模式2   上海合作组织——模式3

C.亚太经合组织——模式1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2   欧洲联盟——模式3

D.欧洲联盟——模式1   上海合作组织——模式2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3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A

根据所学史实涉及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是欧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松散非政府间的经济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故选A。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百家争鸣。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荀子把儒家经典的职能进行了分工。《诗》说的是其心意;《书》说的是其政事;《礼》说的是其行为;《乐》说的是其和谐心情;《春秋》说的是其微言大义。故B是正确答案。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政治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导致知识分子远离政治、不问政事,于是考据学兴盛;但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御辱强国成为知识分子关心的主题思想。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

C.“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D.《离骚》是古典文学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D

古代中国的文学。《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故D项不正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

时期

概况

鸦片战争前

由礼部兼理对外礼仪;由理藩院兼管对俄外交。

鸦片战争后

1861年,应西方列强的强烈要求,清政府成立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一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除负责办理与列强的外交外,还负责通商、铁路等洋务项目。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

——摘编自《中国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等

材料二、1949年4月周恩来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摘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三、上合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致力于地区稳定、安全和发展,同1955年为对抗“北约”而成立的“华约”有质的区别。上合组织……同当初那个受苏联主宰并拥有强大超国家机构的“华约’’大相径庭。——摘自《新民周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凸显务实合作》

(1)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从中反映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一趋势?(5分)

(2)概述材料二中周恩来的外交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些外交方针体现了这一观点?(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上海合作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在性质上的不同。(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参考答案:
1)演变:由礼部、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3分)

趋势:中国由一个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2分。若答“中国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到走上学习西方的近代化之路”亦可)

2)观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1分)

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分)

3)性质:“华约”是一个受苏联主宰、对抗西方的军事政治集团;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结伴而不结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4分)

试题分析: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1)的“演变”需依据材料从礼部、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趋势”需依据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从一个拥有独立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2)的“观点”很容易概括,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这一政策的方针有:“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性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政治民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其中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了全民普选。——摘编自钱乘旦《英国史》

材料三、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2分)

(2)材料二反映出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变化历程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文明发展史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

1)地位:社会主体,政治核心,权利平等,当家作主。(任答两点2分)

2)阶段:1832年增加选举人数;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3分)

特点:过程曲折漫长;民众积极斗争;范围逐渐扩大;伴随议会改革。(任答两点2分)

3)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为城乡平等。(3分)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仍在向前推进。(2分)

试题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英国民主制,新中国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中“政权在全体公民”“平等”“自己决定”等信息归纳。(2)变化的阶段根据材料内容归纳;特点可以从民众的斗争、议会改革等方面回答。(3)从材料中“选举方式”的变化,差额选举,城乡代表比例变化等知识回答“变化”。这一变化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更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民主进程曾经遭受曲折,但在文革后继续向前发展。

     

消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折射出时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管子·八观》

材料二、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三、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这或许可以被原谅。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社会的产品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实际上,最为简单的莫过于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尼尔·弗格森《文明》

材料四、1978-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2009国家统计局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三中“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2分)

(4)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哪些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迅速增加?(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社会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

1)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1分)

原因:小农经济,物资匮乏(或生产力水平低)。(1分)

2)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

②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并逐步完善,社会秩序稳定;

③殖民扩张的开展,世界市场的扩大,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廉价产品。(3分)

3)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冷战”的持续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影响。(2分)

4)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概括管仲的主张,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铁器牛耕刚刚兴起以及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管仲在齐国为相,力图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出处《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可知,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时代背景,从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并逐步完善)、世界市场(殖民扩张的开展,世界市场的扩大)等方面回答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3)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回答材料三中“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国际:“冷战”的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4)根据材料中“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等信息,可知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结合1978年以来农村改革的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回答,再结合“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摘自《中华文化史》(上)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1951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摘自刘家庆《现代西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思考》

(1)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两个时期“改变组织方式”分别是指什么?说明后一种“改变组织方式”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4分)

(3)材料三中的内容反映了西方国家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特点?(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社会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

1)主要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和寄生性。(2分)

影响: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2分)

2)毛: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积累了所需的原料、资金。(2分)

3)新变化:建立“福利国家”。(1分)

特点: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以养老和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等等。(任答三点3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第一小问结合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作答,第二小问要紧扣材料“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组织答案;(2)第一小问结合所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意义方面组织答案;(3)福利制度是政府主导的,是个渐进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全球化政治内涵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曾归纳为3个宽泛流派: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和变革论者。在极端全球主义者看来,当代全球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其中各个民族日益服从于全球市场的约束,意味着人类行为框架的根本性重组,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其突出特征是全球资本主义、全球治理和全球公民社会;怀疑论者则认为,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神话,全球化掩盖了国际经济不断分裂为三个主要的地区集团、国家政府依然强大的现实,认为全球化不过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和区域化,国际化依靠国家的默许和支持,甚至认为与19世纪90年代相比,世界的相互依赖程度更低;对变革论者而言,全球化的当代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全球的国家和社会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变革过程,它们努力适应着这个相互联系更紧密、但又非常不确定的世界——其中国际事务与国内事务、外部事务和内部事务不再有清晰的区分,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历史进程,既有全球整合的一面,也有分裂的一面,并相信全球化改变着国家权力和世界政治。——房乐宪《全球化的多维政治内涵及思考》

评材料中关于政治全球化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参考答案:
第一种:极端全球主义观点:民族国家终结,制度完全趋同。我同意这样的观点。(2分)

理由:国际政治活动中,各国加强合作,弱化了国家意志。如全球性组织的建立:国联、

联合国;区域集团的建立:欧盟、北约、阿盟(阿拉伯国家联盟);形成国际统一战线:反法西斯同盟、全球反恐合作。(4分)

制度相互影响,日益同化。如1787年美国宪法成为资本主义立法的典范、日

本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中国戊戌变法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效仿西方实行共和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等。(4分)

综上所述,完全、彻底的全球化必然实现。(2分)

第二种:怀疑论观点:全球化不可能实现,主权国家意志更加强化。我同意这样的观点。(2分)

理由:区域集团的建立抵制全球化发展。如欧盟、东盟的建立,推动世界政治的多

极化发展。(4分)

民族国家的自立自强,对全球化运动产生本能的抗拒。一是随着民族解放运

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崛起,民族国家的数量反而越来越多;二是扩张与反扩张、演变与反演变,引发更多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间利益的冲突,如两极格局下的冷战、热战与当代局部冲突、恐怖主义等,都冲击着全球化。(4分。史实能答出其中1点即可)

综上所述,全球化根本就不可能实现。(2分)

第三种:

变革论观点:世界正发生着整合,全球化在进行,但分裂主义也大行其道。我同意该观点。

理由:综合第一、第二种观点的理由回答。答案略。

试题分析:

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既可以提取信息第一种:极端全球主义观点:民族国家终结,制度完全趋同。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也可以提取信息第二种:怀疑论观点:全球化不可能实现,主权国家意志更加强化。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不管选择怎样的观点,论述时都要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