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独家】山东省兖州市2011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政治)

从四川汶川地震到云南盈江地震,从海地地震到日本特大地震。近年来,地震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关于地震发生人类能否准确预测这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据此回答1—8题

1、 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网上一则消息开始疯传,称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预测出来了。果真如此吗?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陈局长对于预测地震可能性的明确表态是

①错误的,他否认了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②正确的,他做到了从当前科技水平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错误的,他否认了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发现客观规律

④错误的,他否认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D

     

尽管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确实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他建议,“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应该强化地震预测工作。关于地震的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终有一天人类能够做到预测地震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可变的联系,人能正确认识规律

C.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能够在未来做到预测地震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此人类会做到科学预测地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运动的规律

B

     

有人认为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研究地震科学,深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这是因为

A.地震科学是人们从事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B.哲学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正确指导

C.马克思哲学是进行地震科学实验的基础

D.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地震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D

     

关于地震的原因,有人说是苍天对人类的报复。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客观唯心主义

B

     

近来地震的频繁发生能够说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②自然界的运动是不可捉摸的,人们无法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类违背世界的物质性所导致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哲学的运动概念

A

     

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以后,日本方面宣布方圆30公里为安全距离,而美国方面则认为方圆80公里内均是核辐射影响范围,法国方面也建议法侨撤离至80公里外。日本与美法之间关于安全距离的分歧说明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不同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B.意识是主观的,不同国家对于安全距离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C.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美法为维护本国公民利益故意扩大了安全范围

D.真理性的认识具有多样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A

     

日本核泄漏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有些人认为吃碘盐可以防辐射,2011年3月17日全国各地出现食盐抢购现象。专家表示如果想防辐射要服用含有碘化钾的稳定性碘片,但是碘盐里含有的是碘酸钾。所以食用碘盐以防辐射是不科学的。相反盲目地、过量地食用含碘的食物、替代品或者是药物会导致人体的碘含量超标,对身体造成危害。材料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有

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把主观臆造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运动的规律

C

     

电影《2012》描述了世界末日来临的场面,而日本大地震的爆发、富士山因附近地质活动频繁出现可能喷发的迹象、甚至是由于地月距离接近而出现的“超级月亮”等等这样那样的自然现象,让一些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2012》,以至有人怀疑:世界末日真的快到了么?若你要劝慰这些人,你可以对他们说

A.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人的主观精神并非是唯一实在

B.现实世界仅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而已,它是不会灭亡的

C.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仅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运动的规律

D

     

下列选项中与右侧漫画意思一致的观点是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

D、思维决定存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①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②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③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运动的规律

C

     

“十一五”规划追求“国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从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从唯物论角度讲,体现了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联系的观点,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理论创新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决定意识

A

     

近年来,水墨漫画进入寻常百姓视野,人们在欣赏字与画的同时,也品味了幽默和哲理。右边漫画《心有鱼力就足》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①在实践的基础上,精神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力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突破客观条件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运动的规律

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喝上干净水是我国干旱地区农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我国开展10多年来的援建“母亲水窖”活动是将雨水集到水窖储存,配备专用的雨水净化器,让干旱地区农民喝上干净水。“母亲水窖”的创意

A.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        

B.B.说明实践的结果由认识主体决定

C.说明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D.说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D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体现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B.寻找真理性认识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往往因人而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认识

D

     

阿联酋发明“人造雨”技术,人工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携带含有负离子的尘埃粒子上升到了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无数的水滴最终会变成云,进而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一发明,表明                                  

①人工制造负离子是对自然规律的创新   

②人们通过实践可以超越和主宰自然界

③人们可以改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④人们可以按照实践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运动的规律

D

     

下列名言古语蕴含的哲理与右面漫画《打肿脸

的胖子》寓意一致的是               

A.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B.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C.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

     

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四部门于2007年联合发起了“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科学研究的导向作用。涉及各学科尚未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优先发展问题、前沿热点问题和学术争论问题等。科学难题征集活动有利于激发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引导他们

①超越书本知识,否定科学理论权威      

②揭示和创造事物发展的规律

③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④积极参与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C

     

看右图,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后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继“被时代”之后又一横行互联网的王道词汇。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甚至生活中都常常用“杯具”来代替“悲剧”,形容人、事、物。这些词语在现时代的流行表明

①存在决定思维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B

     

温家宝总理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讲到我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的发展是说“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

     

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20—21题。

20、“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B

     

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B

     

我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计划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有消息表明,2009~2015年,中国将进入“嫦娥工程二期”,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目前我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④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决定意识

D

     

右边漫画《申报“吉尼斯”:世界最大牙签》所蕴涵的哲学启示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发挥精神的力量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决定意识

D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深遂隽永,耐人寻味。他曾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并努力实践这一原则。他的作品很少使用形容词、副词以及修饰性从句,避免代替读者作判断、下结论,而只是用准确生动的名词与动词描绘场景和讲述故事,将“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传达给读者,剩下的“八分之七”则需要读者再思考。对“冰山原则”下列见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应尊重读者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理解和丰富作品

②文学作品应避免传达自己的价值信念和用作家自己的创作意图影响读者

③读者阅读过程就是在自己的脑海中真实还原作品中的场景与故事的过程

④读者阅读过程应是积极调动自身主观因素与作品形成个性化契合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B

     

材料一:2010年10月,全国人大将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2011年5月将出台“十二五”正式规划。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更方面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1)结合材料一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2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唯GDP论”的发展思路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唯GDP论”的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限制性指标与官员的政绩紧密挂钩,“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不片面追求GDP数据,以实践、人民、历史三把尺子为标准,把着力点转向利长远、打基础、促民生的工作,正在逐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和行动。

(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过程。(1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决定意识

1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并深入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分)

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分)

立足国情,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新举措,做到了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4分)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思路的重要性。(4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实践证明,“唯GDP论”的发展思路难以为继,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统一起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