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松滋市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试题分析: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所以选择C。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人口增长                      B.稳定地方秩序

C.完善政绩考核                      D.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可知封建政府的直接目的是增加人口,联系唐朝的赋税制度,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过人口的增长,提高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D.

     

俾斯麦说“德国宪法的制定不仅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美国”,这主要表现在(    )

A.德意志帝国皇帝权力受到严厉制约

B.德国实行了联邦制

C.德国设立了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立法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B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重点是德国宪法借鉴了美国的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这一点和美国是一样的。所以本题选B。

     

法国享有“宪法试验场”之称。从1789年到1870年的81年间制定过11部宪法,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有(     )

A.《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为法国第一部宪法

B.1791年宪法规定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C. “宪法试验”是近代法国政治动荡的表现

D.直至第11部宪法法国的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B

试题分析: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初期通过的君主立宪制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所以B项正确。

     

杰斐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

A.众议院议员的产生                  B.选民资格的确立

C.大法官的终身制                    D.三权分立的建构原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D

试题分析: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实行三权分立原则。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产生,与三权分立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选民资格的确立,有财产、性别等限制,体现出1787年的局限性,与三权分立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大法官的终身制,是为了保障司法独立,三权分立思想,故C项错误;国家权力的运行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故D项。

     

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明初规定盐商必须赴边塞纳粮,由官府酬给盐引,商人持引至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方可贩卖取利,这叫“开中法”。到明中期,开中法逐渐废弛,改行折色制,规定商人只要交纳现银,即可办引行盐。这一变化(    )

A.反映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导致“民日贫,财日匮”困窘局面

C.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D.严重挫伤了盐商运粮换盐的积极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C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为古代盐的买卖发展演变,有政府严格控制,到商人可以自由买卖,说明政府对盐的买卖的控制逐渐放松,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C

     

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B.铜钱取代铁钱

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

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材料反映的是公元996——1005年,成都地区的现象,这恰好是北宋初期,故选C。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斯大林体制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C

试题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1921年停止实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与1924年被废除,时间不符,故B不正确;结合材料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的变化原因,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故C正确

     

英国政府1701年9月29日宣布,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上述“违禁品”一经发现,均予没收。对其所有者和贩卖者课以二百英镑的罚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英国保护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

C.斯图亚特王朝试图“闭关锁国”

D.英国为工业革命开拓国内市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B

试题分析: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与禁止外国优质纺织商品在本国销售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材料“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封存仓库”体现出英国实施防止外来优质商品流入国内市场的政策,这样有利于减轻国内纺织商品的竞争压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说明英国政府还是允许外国普通商品流入,不符合“闭关锁国”的特点,故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33年飞梭的发明,所以材料中所体现出的时代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故D项错误。

     

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    )

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B.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6—18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并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A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商品大量出口,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可得出这一时期的中国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故D项正确。

     

下面为中国古代某时段的商税简表。它反映出(    )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A.唐朝贯彻重农抑商政策

B.宋代对商业活动课以重税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宋代时商业活动繁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依据材料表中“995—998年、1004—1008年、1064——1068、1077年”的信息可只是宋代,依据表格中“年商税额”逐渐增多,说明宋代的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

     

“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他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材料中“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是指(    )

A.师夷制夷                        B.洋务运动

C.维新改良                        D.清末新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再现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根据关键信息“19世纪60年代”可以判断材料揭示的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作用,故选B。

     

下面是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示意图。这一时期(    )

 

A.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最大的障碍 

D.国家干预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图示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英法德等国的资本输出居于主导地位,故这一时期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

     

霍布斯鲍姆认为:“在1914年至20世纪90年代之间,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而旧有以领土国家政治为界定的‘国家经济’,却一落而为跨国性的复杂体。”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以来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B.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C.现代化模式趋同发展

D.“国家经济”丧失独立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能力。依据材料“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运作单位。……‘国家经济’……一落而为跨国性的复杂体”,结合所学知识所学史实20世纪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所以答案选A。

     

下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与常人无异;画中的犹大坐在圣人当中,靠近耶稣。作者如此创意在(   )

A.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B.体现古典美术的风格

C.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D.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提出“认识你自己”,把思考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

②提出 “美德即知识”,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

③把古希腊哲学发展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

④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家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太格拉而非苏格拉底,所以④项表述应该直接排除,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A,B C D三项组合错误。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教育的发展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历史证明,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人才观。1977年恢复高考促进了教育春天的到来,也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    )

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试题分析:题干所指是李大钊同志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创建共产党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所起的重要作用。李大钊是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后,又一位"登高一呼",各方响应,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人物,分析选项,只有B项最符合题干对他的高度评价,答案为B。

     

1917年,《新青年》第2卷第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D

根据材料可知,此首诗使用的是白话文,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C

试题分析: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进行改革自救,洋务派的实践证明,“中体西用”不能挽救中国,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C项是维新派的主张,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

     

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其中有一题为“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此画的风格应为(     )

A.宫廷画              B.文人画

C.民俗画              D.人物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图画用苏武牧羊假寐这一现象来表现“见万里”的意思,这种“以情写意”体现的是文人画的特点。宫廷画主张写实,民俗化则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故选B。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A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私人藏书很多,主要得益于宋朝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制,为士大夫藏书提供了方便。故选A。BC项是藏书增多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明显错误。

     

材料一 《管子•君臣下》认为,人类最初由于无“君臣上下之别”,造成了“以力相征”的乱局。在相互争斗中,“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发之德,而民师之”。

材料二  在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材料二的方法,谈谈对材料一的认识。(注:表明观点,说明理由,从经济、思想、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10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综合运动

认识:管子对君主制产生的认识是错误的。(3分)他没有全面联系君主制产生的社会条件进行分析。中君主制的产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3);法家思想为君主制提供理论基础 (3) ;血缘宗法制是其社会基础。(3分)

     

(14分)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光明日报》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全球文明史》(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

19世纪末,一位参观美国白宫的日本游客在自己极为满意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民族情绪:“我们使蛮夷痛苦地仰望,我们伟大日本东方帝国的荣耀。”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吴楚克著)

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抛弃了民族偏见提升到阶级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革命,这在人类革命史和国家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但是矛盾的转化绝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苏联的)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简单地用社会主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民族自身的发展。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10分)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2分)它产生了什么危害?(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1)梁启超:忧国、救国;日本游客:骄傲、自大(自豪)。(4分)

原因:

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3分)

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强国。(3分)

影响:

中国: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分)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蔓延,走上侵略扩张道路。(2分)

2)问题: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忽视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4分)

危害:出现民族不满,进而导致民族分离运动。(2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从关键词“欲救中国”中可以看出梁启超的“民族情绪”是围绕着爱国和救国展开的。而从“蛮夷”“痛苦”“仰望”“伟大荣耀”等词中不难看出傲慢,自大的民族情结。从动因上看,都跟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只不过有强弱之分。由于两国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加上两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历史传统不一样,所以造成影响也是各异。作答时候应紧扣当时两国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多角度进行作答。

(2)“问题”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是“(苏联的)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简单地用社会主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民族自身的发展。”,即忽视了民族问题;“危害”从著作名称即可得出,民族问题日益严重,容易导致国家分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路德说出了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这句话以后,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H·海涅《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材料二  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路德关于个人信仰的基本主张。分析“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所产生的历史作用。(8分)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主张:个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因信称义。(4分)

影响:使人获得了信仰的自主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思想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4分,任答两点)

2)关系:教权与王权(教会与国家);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教会。(4分)

影响: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使政教分离;有利于民族教会的建立;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4分,任答两点)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结合所学可知海涅主张,个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因信称义。影响要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角度分析。“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 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信仰的自主权;“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材料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

(2)“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 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概括材料可知,路德的思想主要涉及关系:教权与王权(教会与国家)的关系:;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教会的关系。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使政教分离;有利于民族教会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