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一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B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比较恰当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D

     

麦克尼尔在其《世界史》中这样描述雅典民主,“尽管雅典公共生活有民主政治形式。但雅典的领袖和将军一直来自贵族家庭……即使像伯里克利那样的政治家也不例外”。下列选项中对该材料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雅典民主制度有明显的精英政治倾向

B.雅典民主制本质上仍然属于寡头政治

C.雅典民主制度下民众没有实际政治权利

D.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制度达到顶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A

     

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
A.代议制民主   

B.总统制政体             

C.两党制特色    

D.联邦制机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D

     

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从中可以看出

社会阶层

划分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3

底层中等阶级

85

32.0

劳工阶级

31

11.7

A.向下的社会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

B.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流动的开放性特点

C.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D.中等阶级成为了大型工业企业创办的主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B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批评家指责大众媒体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音,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音限制在小范围内。”以下对杰里·本特利这段话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A.借助于信息技术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显著特点

B.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和语音上始终处于优势

C.英语已成为全球性语音使其他国家语音消失

D.更多国家的民族经济文化不再能够独立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蒸汽机到互联网

A

     

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亦可支吾对付……”。这主要是说明其

A.肯定了西方先进技术              

B.主张开办洋务运动

C.对清朝统治失去信心              

D.希望实行政治变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C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D

     

副总理李先念说:“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援建项目的撤销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②宋明理学的形成

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重大思想理论综合运用

B

     

医疗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7年前后,天花被一个患病的黑人奴隶带到美洲,从此开始在美洲大地肆虐。新大陆的印第安人已同旧大陆的人类隔绝了上万年,对天花、麻疹白喉、伤寒、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缺乏免疫机能,也缺乏防疫知识,很快就成群死亡。——孙立舟《瘟疫让印第安人几近灭绝》

材料二、一开始只限于学术争论,后来就攻击贬斥……上海医师余云岫,他曾留学日本学西医,直指“中医是杀人的祸首”,要坚决消灭中医。他在其《灵素商兑》(1916年)说“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事业一日不能进展”。 ——《民国时期的中西医之争》

材料三、1968年9月14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后,“赤脚医生”这个名词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到1975年底,我国农村的“赤脚医生”数量已经达到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随着农村集体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的历史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李德成《赤脚医生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6世纪以后美洲地区瘟疫肆虐的原因。(6分)

(2)材料中体现了本次学术辩论出现什么倾向?请结合所学分析中医受到贬斥的原因(11分)

(3)请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农村“赤脚医生”从6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到8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原因(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史综合运用

1)原因:①地理大发现,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②黑奴贸易等移民活动带去了传染病毒;

③印第安人长期与世隔绝,缺乏免疫力;④殖民地医疗设施落后、防疫知识匮乏。(回答出3点得6分)

2)倾向:学术辩论出现非学术化倾向。(3分,回答观点不得分)

原因: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西学东渐尤其西医科学的传入;

③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思想的影响;④中医理论中有缺乏实证精神因素;

⑤余云岫留学日本学习西医的经历。(8分,回答4点得8分)

360年代:①农村经济、医疗水平落后,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

②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的推动;③文革中“个人崇拜”的作用。(4分,回答2点给4分)

80年代:①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医疗水平提高;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替代人民公社;

③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专业医疗人员增多。(4分,回答2点给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发表了一次演说,用“王道”和“霸道”来概括东西方的国际观念。孙中山指出,西方国家“只见物质文明,只有飞机炸弹,只有洋枪大炮,专是一种武力的文化”,“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行霸道’,所以欧洲的文化就是霸道的文化”。这种霸道文化是东方人“向来轻视”的,因为在东方,“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用这种仁义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不是要人畏威。这种要人怀德的文化中国的古话就是‘行王道’。所以亚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吴义雄《传统文化与孙中山的国际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方的“霸道”文化和东方的“王道”文化。(1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外历史综合运用

①含义:西方的“霸道”文化是指重视物质文明,用武力和强权推进文明发展的文化;东方的“王道”文化则重视道德精神力量,强调用仁义道德教化来推进文明发展。(4分)

②不同文化形成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追逐利润,开放、扩张的本质特征,以及科技进步使西方形成了“霸道”文化;中国自然经济封闭、落后、保守,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中国形成“王道”文化。(4分)

③不同文化的影响:西方“霸道”文化推动西方用武力和强权征服世界,促进西方快速发展;“霸道”文化不利于构建和平和谐的国际关系;东方的“王道”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构建,但导致近代中国保守落后,物质文明和科技进步缓慢,进一步拉大了与两方的差距。(4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材料一王安石变法,北宋统治面临危机;(3分)

材料二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分)

2)同:用教育来推动改革;重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政府办学。(3分)

异:中国:以培养官员为目的;教育与科举、选官相联系,功利性强;(3分)

德国:重视儿童教育;强迫教育;教育立法。(3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独立宣言》确立的政治原则及其历史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对此,你有何认识?(11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1)原则: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2分)

作用:鼓舞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2分)

2)变化: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6分)

认识: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美国的选举制度日趋完善等。(答对一点给3分,两点给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到: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致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国会共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日等国当即表示同意。——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的保证。美国对此深为沮丧,因为它无法将夏威夷群岛以西的任何基地建为可支援舰队作战的大型基地了。日本早已承诺不在其托管岛屿上建立基地,现在又承诺在台湾修建海军基地。事情看似公平,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然而,将《五国条约》与华盛顿会议达成的另外两个协议——《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相权衡,该条约的基地条款显得无足轻重。《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王元连《美国海军争霸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美国为此提出了什么计划?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9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依据何在?“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是指何事?(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1)危害:军费开支过大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人力;造成社会不稳定。(任意答对2点给3分)计划:限制海军军备。(2分)

意图:利用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同意美国提出的限制海军军备计划;摆出支持中国的姿态以取得信任。(4分)

2)依据: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日本在此的防御工事已经竣工),英国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的保证;《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日本仅作虚幻的保证。(4分)

事件:1942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同文馆的办学举措引发清廷内部的争论。1867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倭仁上奏道: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叉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知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1)倭仁反对同文馆哪些办学举措?理由是什么?(10分)

(2)以今天的眼光,你对这场争论如何取舍?(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课程;聘请西人教授科举出身人员。(4分)

理由:国家的根基在于礼义和人心,不在洋人的“术数”和“技艺”。洋人未必真心实意地传授他们的知识。中国也有能胜任此类课程的人才。(6分)

2)学习外国长处,培养科技人才是时代要求,而道德人心对于国家发展也非常重要。(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