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历来都有编志、修谱的良好传统。而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家谱、族谱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

A.家国情怀的浸润

B.宗法制度的延续

C.分封制度的发展

D.农耕文化的传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谱也称宗谱、族谱、家乘、祖谱、房谱等,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或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的形成是以家庭为单位,正是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精耕细作经济,是属于农耕文化,故D项错误;根据题干“家谱、族谱文化反映了……”可知侧重的是家庭,而非国,故A项排除;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瓦解,题干体现的是宗法观念的延续,故B项排除;分封制是周王室对诸侯进行分封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故C项排除。

点睛:本题从侧面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谱、族谱为切入点,让考生分析其反映的民族文化,显然要紧扣题干主题,一一排除,得出正确选项。

     

《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根据题干“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注重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所介绍中的,未涉及到《氾胜之书》中的材料,概括不全面,故ABC项错误。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可以是历史文献、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和口号等。解答试题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力行其所己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

A.格物致知

B.经世致用

C.知行合一

D.明道救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A

根据题干“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可知要贯通,必须要花功夫,格一物,需由近及远,层层而进,体现了宋明时期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是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形成,主张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题干中未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中期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与题干探究事物无关,故C项错误;明道救世是顾炎武的思想,明道就是明白道理,救世就是要对社会有贡献,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B

根据题干“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可知,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司法制度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平,故B项正确;吏治的腐败是不可能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是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表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但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材料说明张之洞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B.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C.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

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据统计,1912年一年内成立的实业团体有40多个,遍及全国22个省区。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各种实业团体崛起

B.实业救国潮流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D.辛亥革命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实业纷纷涌现,形成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潮流,故B项正确;实业团体的崛起只是现象,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1912-1919年之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了实业救国的发展,但材料中并未体现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

     

民国十六年,贵州北伐名将王天培在《宁归歌》里写道:“吾为党国兮,十年有六。三民主义兮,素所钦服。为国革命兮,奔走呼号。……竭尽心力兮,求达目的。”材料表明王天培

A.盲从三民主义

B.忠于革命理想

C.追随辛亥革命

D.服从国民政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民革命

B

根据材料“为国革命兮,奔走呼号。……竭尽心力兮,求达目的”可知王天培对革命的忠诚,故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北伐名将的忠诚,而非盲从,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时间可知当时是1927年,辛亥革命1912年结束,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中体现的是为党国献忠心,未体现服从国民政府安排,故D项错误。

     

1956年6月30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对于因公负伤或者因公致病的社员,合作社要负责医治;对于遭到不幸事故、生活困难的社员,合作社要给以酌量补助……《章程》还对农民的其他文化福利事业做出了规定。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完善了城乡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B.提出了“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C.强调必须多改善和照顾人民生活

D.贯彻“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理念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

根据材料“对于因公负伤或者因公致病的社员……对于遭到不幸事故、生活困难的社员……还对农民的其他文化福利事业”可以得出农业生产合作社从社员生活入手,兼顾民生的理念,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对其他文化福利事业做出了规定,并未体现完善了城乡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实行,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农业合作社中对待个别特殊社员的规定,与改善和照顾人民生活不符,故C项错误。

     

古罗马法中确立和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及主体地位,主观上承认个人意识自治,客观上维护个人权利和利益。还强调公法不粗暴干涉私人生活。材料体现的法律精神是

A.公平正义

B.高度抽象

C.私法至上

D.法典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根据材料“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及主体地位……强调公法不粗暴干涉私人生活”可知古罗马法保护公民权益,主张私法,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公平正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很具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一项公民主体利益的保护方式,并未体现法典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尊重个人独立人格及主体地位,强调公法不粗暴干涉私人生活,保护了正当的公民利益,体现了私法的重要性。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反映了欧洲

A.主导世界经济并占优势

B.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C.形成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D.成为东方商品输出场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A

根据材料“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及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输出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洲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主导世界经济,故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趋势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左右,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中不仅仅涉及东方商品,还涉及美洲、欧洲商品,故D项错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当年走出大萧条,而它的另一面就是中国的白银危机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新政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材料表明新政

A.实行美元增值

B.放弃金本位制

C.主张货币紧缩

D.抑制通货膨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B

根据题干“新政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及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为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故B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题干“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体现的是新政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故CD项错误。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之间的无聊的对话。但它隐晦地表述了严肃的苦恼。该剧

A.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风貌

B.注重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C.展现了现代主义的文艺风格

D.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文艺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C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榜样。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的主权,但并没有解决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问题。此时的国王,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内阁处于国王的控制之下。到安妮女王时代,她在马尔博罗和戈多尔芬的劝解下逐步认识到政府大臣必须与议会多数党相一致,议会换了,政府也要换,否则政府将受到议会的强烈抵制,行政事务便无法运作。因此,虽然从个人感情上说她极其厌恶辉格党,但她还是在1708年听从劝告,组织了一个辉格党政府,开创了内阁与议会多数党一致的先例。安妮女王的继任者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的一位小王公,由于其不通英语和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他发现必须接受议会多数派的统治地位,否则“国王陛下的政府”便会麻烦不断。为此,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而不管从感情上说他是喜欢这个人还是不喜欢这个人。英国因为其稳重的、令世人印象深刻的民主政治,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当代中国政治体系在行政区域的安排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要素,一部分来自近现代的政治安排,一部分则来自改革以来的政治尝试。如作为我国四大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央直接设置政府机构并派出官员来治理,已不同于传统帝国政治对边疆的管理模式;如果说民族区域自治是一个现代性的政治安排,而另一特殊类型的行政区域安排,则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国两制”实践。“一国两制”作为现代政治语境下的一个大胆实践,的确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当代中国政治从近现代政治中承接过来的,是“全能主义”的政治体系。这构成当代中国政治“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基础。应该说,从“延安道路”时起,中国形成了这样一种特征的政治体系。这一政治体系在建国后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在改革开放后,其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的核心架构,在国家制度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全面完善。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无疑都在其中发挥着核心的主导作用。

——摘编自刘伟《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复合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西方民主制度树立的榜样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1)榜样: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

影响:经济上,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政治上,资产阶级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政治局面稳定;对世界,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有着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标志着统治方式由人治走向法治,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原因: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原因: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经验的总结;为了防止一党专政,充分发扬民主;组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原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国家统一。

“一国两制”形成原因: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家统一问题,邓小平进行的伟大创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需要,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要有创新意识;要与国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相结合;适合本国国情;不能一味的照搬复制其他国家的制度。

(1)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她还是在1708年听从劝告,组织了一个辉格党政府,开创了内阁与议会多数党一致的先例”得出英国开创了责任内阁制与两党制;从材料“他发现必须接受议会多数派的统治地位,否则‘国王陛下的政府’便会麻烦不断。为此,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可以得出英国国王没有实权,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政治、世界方面等角度回答,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确立资产阶级地位,对世界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具有影响。

(2)第一小问,首先要明确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然后分别从基本的政治制度形成原因角度分析,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等形成的原因。第二小问,分析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属于主观认知题,可以从民主政治的地位、如何建设民主政治等角度回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建国前(1876-1949)铁路干支线总表(不包括矿山线、森林线、码头线在内)

时期

分布

新建

(单位:公里)

分布比例(约)

经营类型

清政府

(1876-1911)

关内各省

5749.5

63%(主要在华北、上海周边)

国营、商办中外合营官商合办等

东三省

3387.7

37%

共计

9137.2

 

北洋政府

(1912-1927)

关内各省

2169.9

55%

国营、商办日本擅修中日合办

东三省

1776.8

45%

共计

3946.7

 

国民党政

府(1928-1949)

东三省(1928-1931)

910.8

7%

主要为国营和日伪经营、少量商办

关内各省(1928-1937)

3602.5

27%(主要在南京周边)

国民党政治区(1937—1945)

1913.6

14.5%

华北人民解放区(1948)

59

0.5%

关内日日伪控制区(1937-1945)

924.7

7%

东三省和热河省(1937-1945)

5745.8

44%

共计

13156.4

 

建国前全国大陆铁路

26240.3

 

 

——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示例一:

论题:近代铁路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阐述:晚清时,中国铁路在艰难中产生发展。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国家不独立,思想观念和科技落后,铁路建设艰难。但在洋务运动的推动和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刺激、诱导下,铁路建设还是取得了较大成绩。

北洋政府统治时中国铁路整体发展缓慢。原因是国内政局动荡和战争频繁,日本大肆掠夺中国路权

国民政府统治时,国内铁路取得快速发展。原因有国民政府全国政权的建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抗战运输的需要,日伪加大掠夺路权力度等。

总之,铁路的发展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铁路分布不平衡

阐述:清政府统治时铁路主要分布在东三省和北京、上海周边。因为东三省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清政府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北洋政府统治时,东三省铁路所占比重较大。因为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及奉系军阀的修建。

国民政府统治时,新建铁路主要集中在南京周边、东三省和热河。南京是国民政府政治中心,东三省和热河为日占区,日本通过铁路强化侵略。

总之,近代中国铁路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地区,西北和西南较少,分布不平衡。

依据材料表格“时期、分布、经营类型”等方面,可以提炼出近代铁路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铁路分布不平衡等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晚清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分析其原因,要求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点睛: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树立了政府与法律的权威,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法律触及到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处理婚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虽谈不上全面系统,却有着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为后世处理婚姻问题、规范婚姻行为、协调婚姻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婚姻关系法律规范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内容:政府与法律成为处理婚姻问题的关键因素(婚姻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推动了婚姻伦理法律化的进程。

(2)影响:稳定了秦国的婚姻家庭关系;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社会的构建;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秦国实现富国强兵;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推动力。

(1)根据材料“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得出婚姻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从材料“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得出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从材料“法律触及到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得出婚姻法律化越来越全面,推动了伦理法律化的进程。

(2)根据材料“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得出稳定了秦国的婚姻家庭关系;从材料“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经济和军事角度分析影响,如在经济上推动小农经济构建,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军事上富国强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国际联盟的出现不仅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更表达了人类在经历了一场空前浩劫的大战之后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与向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组成的常设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重要发展,是各国维护和平、努力用协商和仲裁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继续实践。它在推进国际社会有序化,促进国际合作,伸张中小国家正当诉求,以及促进人权与社会福利、改善劳工劳动条件和待遇等方面所做的有益工作,都是人类社会取得的文明进步,对现代国际组织的运作与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正如华尔脱斯所说:“国联不论在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始终以宪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向往和平和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世界的愿望”。但是,国际联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并没有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实际变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彻底破产,国际联盟也名存实亡。1946年4月19日,国际联盟正式宣布解散。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并没有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的表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1)意义:表达了人类对于追求世界和平的向往;促进各国维护和平,用协商和仲裁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社会有序化、促进国际合作;是现代国际组织的运作和发展的借鉴。

(2)表现: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束手无策;对纳粹德国扩军备战反应乏力;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姑息纵容;对被侵略国家支持缺乏诚意等。

(1)根据材料“表达了人类在经历了一场空前浩劫的大战之后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与向往”得出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从材料“是各国维护和平、努力用协商和仲裁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继续实践”得出促进和平,有助于用协商和仲裁解决国际争端;从材料“在推进国际社会有序化,促进国际合作,伸张中小国家正当诉求,以及促进人权与社会福利……”得出联盟推动国际社会有序化、促进国际合作;从材料“对现代国际组织的运作与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得出是现代国际组织的运作和发展的借鉴。

(2)根据材料“实际变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得出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束手无策以及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姑息纵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争过程中,受侵略国家并未受到及时的援助,对被侵略国家支持缺乏诚意。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陈独秀看来,西方民族是理性的民族,而东方民族是感性的民族。因此他视西方文化为先进的现代文化,视东方文化为落后的古代文化。陈独秀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首先是“气候土地”条件决定的。他曾说“孔子的学说思想所以发生在中国决非偶然之事,乃是中国的土地气候造成中国的产业状况,中国的产业状况造成中国的社会组织,中国的社会组织造成孔子以前及孔子的伦理观念。”在他眼里,东方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代表世界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文化;封建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就是落后与先进的矛盾,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由于地理和历史演进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性。陈独秀认为,积极、进取、好斗、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精神是西方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东方文化的民族性则是无为、庸俗、守旧和不思进取。他认为,东方民族虽然强调家庭为重,却普遍缺乏公共心,因而整个民族缺乏组织力;而西方民族虽然强调个人主义,但是他们有维护国家利益的公共心,因而西方国家在关键时候有组织力,不像中国人这样涣散。

——摘编自郑丽平《陈独秀的东西文化观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认为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实践其文化观的主要事件,并分析该事件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原因:两种文化的地域性不同;两种文化的时代性不同;两种文化的民族性不同。

(2)主要事件:新文化运动

影响:积极:空前解放了国人的思想;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局限: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

(1)根据材料“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首先是“气候土地”条件决定的。”可以得出,东西文化差异因地域而不同;从材料“在他眼里,东方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代表世界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文化”可以得出东西文化因时代而不同;从材料“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由于地理和历史演进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得出东西方文化差异还因不同的民族性。

(2)第一小问,可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得出,陈独秀倡议学习西方文化,学习民主与科学,故该事件为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可以从积极的影响极其局限性两个角度回答,着重回答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