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太宗)命曹彬取幽州,众将皆知,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这说明当时

A.宰相权力受到削弱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枢密院是北宋时期掌管军事的机构,最高长官称枢密使,据材料记载,“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即宰相)不预闻。”说明宰相无法干预军政,相权受到较大削弱。故选A。

     

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竑,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C.“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D.“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D

明朝创立内阁。材料指出:汉朝至宋朝沿袭了秦朝的宰相制度,其间任用的丞相也多为专权乱政的奸佞小人。可见,材料认为宰相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故予以废除,应是明太祖的言论。D项与材料主张一致。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海外贸易刺激了丝织业生产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

C.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         

D.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A

海外贸易对中国丝织业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可知,这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所以答案选A。

     

19世纪60年代安徽、江苏、浙江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A.义和团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该现象发生的区域来看主要在南方地区,而义和团运动发生于北方,因此排除A;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虽然战败签订条约,但是并未出现大面积的土地荒芜和人口大减的现象,排除B;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材料中提到的主要是农村的社会变化,排除D;太平天国运动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沿途袭扰百姓,出现了“人口大减土地荒芜”;定都天京后为了生存,中下游为根据地,于是出现了占领当地人土地的行为,C符合题意。

     

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反对世界大战    B.倡导民主科学

C.宣扬实业救国    D.维护领土主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C

实业救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凡各省种种“实业”, 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政府正在宣扬实业救国,正在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宣扬实业救国。

     

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施政纲领》中声明:“彻底完成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各级民意机关及政府机构……减轻敌寇蹂躏区域同胞之负担,力求保护其生命财产及政治权利。”此声明意在

A.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争取解放战争早日胜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B

抗日民族统统一战线。从材料“彻底完成民主政治”、“减轻敌寇蹂躏区域同胞之负担”可以看出这是在抗战时期,根据地加强民主建设的内容,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故选B。

     

下列组图反映了新中国农业生产发生的两次重大变化。这两次变化都

农民申请加入生产合作社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①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度           

②给予农民分配自主权

③调整了农业经营方式           

④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C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图一时加入生产合作社的场景,图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场景,二者都是调整的农村生产关系,并未改变公有制的主题地位,给农民自主权不符合图一的内容,因此排除②,故选C。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该方案出台表明

A.中美建交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B.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   

D.中国已经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四三方案”出台于1973年,当时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该方案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量成套设备。“四三方案”是中国主动引进西方设备,说明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故选C。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政治领袖从原来依靠朋友和亲属,转向主要依靠说服人民,形成“新式民主”和“新型政治家”,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②克利斯提尼按照地域划分选区

③民主范围扩大为所有人                             

④伯利克里时期民主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C

雅典民主政治。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内部的民主,并未扩大到所有人,排除该项,故选C。

     

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 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当时德国

A.社会主义学说广泛传播            

B.摆脱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

C.建成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D.通过福利政策加强社会控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社会保险也是非暴力手段,一个期待着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人足以证明当时德国是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要使消费与投资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不得不予以调节”。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5位自己信任的人成为最高法院法官,时人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以上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调节机制可以避免经济危机   

B.罗斯福破坏三权分立原则

C.解决经济危机不能以牺牲民主为代价   

D.非常时期总统行政权扩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D

本题考查美国的政体。根据《美国1787 年宪法》,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总统的法案需要得到国会的批准才能通过,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的法案违宪,但是在经济危机的特殊的情况下,总统可以适度的扩大自己的权力,体现了非常时期总统的行政权的扩大。故选D。

     

下表为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表(单位:万吨)

年代 

粮食

肉类

奶类

1951一1955年

3850

570 

3790  

1961一1965年

13030

930

6470 

这一时期苏联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B.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

C.改革农业管理体制                  

D.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苏联的改革与挫折

C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从材料的内容看,1961~1965年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此时处于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其改革措施主要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C项正确。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A项排除;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B项排除;D项明显错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4分)并分析这一时期市镇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卢作孚将北碚建设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城镇,开创了“北碚模式”。他在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嘉陵江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建设的北川铁路、文笔坨电厂等生产事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为北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他极为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让民众自己起来解决公共的问题”,发动民众修建了北泉公园、平民公园等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北碚的成功实验推动了周边乡镇公共事业的兴办。卢作孚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成立使得当时中国科学社的众多学术精英着手“帮助四川做几件事”,这也是抗战后大量科研机构迁至北碚的发端。——潘洵《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碚模式”的内涵,(6分)并指出“北碚模式”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三、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农业不堪重负,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6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进入城市就业的700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3)根据材料三,指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含义。(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人口转移的政策因素。(4分)

材料四、1956—1973年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为日本城市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日本政府为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同时为使农户有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日本政府设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了城镇、城乡间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高强《日本与美国城市化比较》

(4)根据材料四,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原因。(4分)

(5)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当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4分)

(要求:观念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社会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参考答案:

(1)特点:市镇吸引了大量的乡村人口;市镇商业活动范围广,交易量大。(4分)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同时导致乡村经济衰落;有利于传统地域观念的消融和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4分)

(2)内涵:将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经验同本地实际相结合,将生产事业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积极改善人居环境,重视科学研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6分)

意义:不仅推动了北碚的城镇化发展,还将其成功经验推广到了周边乡镇;为抗战时期科研机构内迁创造了条件。(4分)

(3)含义:农业人口向乡镇企业中的工业转移,而不是向大城市转移。(2分)

政策因素:第一次是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进入调整的轨道。第二次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4分)

(4)原因: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物质援助;日本政府的政策扶植与推动。(4分)

(5)本问采用分层评分。(4分)从“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角度作答,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试题分析:

城市化发展问题

(1)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从材料中“ 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等信息概括归纳其特点;意义需要从联系发展的角度思考分析归纳即可。(2)从材料“借鉴南通经验、青岛经验”、“结合嘉陵江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极为重视市民素养的培育,“让民众自己起来解决公共的问题””、“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等信息分析北培的做法的内涵,这样做的意义可以从支持抗战和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3)从材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进入城市就业的700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分析非城镇化的含义。第一次是在1960年,第二次是在文革时期,结合当时的背景进行分析。(4)从材料“美国对日投资与援助达到49.6亿美元”、“在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日本政府设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分析日本城镇化的原因。(5)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没有固定的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第七款:一切征税议案应首先由众议院提出,但参议院可以如对其它议案一样,提出或同意修正案。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即应连同他的异议把它退还给原来提出该案的议院,该议院应将异议详细记入议事记录,然后进行复议。

第九款:除非经法律规定拨款,不得从国库提取款项。

第十款: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摘自美国1787年宪法

(1)材料一中的条款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哪些政治原则?(4分)从资本主义法律发展的角度,指出该宪法的历史意义。(4)

材料二、《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和同盟会的革命方略。辛亥前,孙中山一直主张革命成功后实行美国政体,《组织大纲》集权于总统完全符合他的意愿。“革命方略”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宪政……(辛亥后)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摘自《南方周末》:《<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2)根据材料二,如何理解“《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4分)结合民国初年的政治形势,指出《临时约法》“终成废纸”的原因。(2分)

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鲜明的特色,独创的优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殊的民主”的基本框架。(4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民主制度的认识。(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参考答案:

(1)原则:分权制衡、法治原则、联邦制原则。(4分)

意义: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其立法原则为后世所借鉴。(4分)

(2)孙中山的建国理念是仿效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而《临时约法》规定临时政府实行议会共和制(责任内阁制);孙中山的建国理念是渐进完成宪政,《临时约法》是立行宪政。(4分)

原因: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民国政权为北洋军阀控制。(2分)

(3)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4分)

认识:民主制度存在着多样性,我们在构建民主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历史传统、社会发展水平、文化观念等因素,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制度。(2分)

试题分析:

美国政治体制;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材料中的第一款体现的是分权制衡的原则,第二款体现的是法治的原则;第三款是中央集权的原则,中央有铸币权等。(2)从材料“孙中山一直主张革命成功后实行美国政体”、“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宪政”、“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要袁立行宪政”可以看出民主制的实践不符合孙中山的原来的设想。《临时约法》最终成为废纸的原因在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辛亥革命并不彻底,革命果实落到了袁世凯的手中。(3)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三大制度进行分析。对民主制的认识可以从符合本国的国情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