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高考 试卷 中考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

发布时间:2021-06-22   来源:大学点评    点击:   
字号: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14篇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14篇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1)

《赠汪伦》李白唐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作者: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翻译】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创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2)

文 潘泽成 方春生

赠汪伦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别具一格,在古往今来众多的送别诗中带给我们独特的美感,诗歌融人情之美于自然之美中,让人印象深刻。

天宝十四年( 755),李白来到安徽南陵秋浦(今安徽贵池),拜望叔父李冰阳。汪伦曾任安徽泾县县令,与李白素不相识,但因慕李掣白诗名,便写信相邀。信写得十分用心,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汪伦信中有这样的文字:“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生豪放浪漫,喜欢名山大川,饮酒赋诗。李白也喜欢水,水是他寄情托物的重要载体。在他近160首的送别诗中,有40首有“水”的意象。这封信投其所好,李白见信后便欣然前往。唐汝询《唐诗解》中纪录他们的交往:汪伦“既酝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这一首“调绝千古”(唐汝询《唐诗解》)的《赠汪伦》写的就是那段经历与情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写的是眼前之景。“桃花潭”是“李白乘舟”游赏的地方,也是汗伦送别李白的地方。“桃花”意象的运用在古典诗歌里早已有之。桃花鲜艳清新,让人想起春日的烂漫芳菲,甚至成了青春、女性和生命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意蕴。诗文中“桃花流水”“人而桃花”等是其经典显现。“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所展示的“桃花源”更是成为历代文人向往的精神皈依。“桃花潭”的名称让人自然想起与桃花意蕴相关的中和清丽的感觉。

“深千尺”则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潭的特点。李白情怀浪漫,好用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用“三千丈”极写白发之长,以写出自己的忧愁之深:“黄河之水天卜来”(《将进酒》).极力渲染黄河的奔腾气势;“准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写出夜深人静之际笛声的激越。而眼前的“深千尺”则让人联想起碧绿深邃:深水含情,情深意长。

其实,李白来到泾县后并没有见到汪伦信中所言“十里桃花”与“万家酒店”。“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袁枚《随同诗话补遗》)李白知情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忤。信件内容是不是信实并不重要,感动诗人的是幽潭胜景与朋友盛情。

当时的桃花潭胜景已成过往了,但我们可以从它现在的旅游魅力来想像其时景象。桃花潭地处陈村镇,有安徽保存最完整的皖南古民居群,有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华第一祠”的“忠孝堂”,有收集整理了的桃花潭历代风景名胜文史资料、名人题匾、古刻、石碑、木雕的“梦潭轩”等人文景观。加上桃花潭水蜿蜒而下,沿途景致极为秀丽。胜地美景是李白与汪伦的优游之地。也是朋友间的相别之地,美景与离情相互缠绕,有的人甚至把“桃花潭水”作为离情别绪的代名词了。

古代由于交通与通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亲友之间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很常见。离情是一种普遍的情绪,送别一直是很重要的诗歌类型。古人云,“多情自古伤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人好诗,其中描写征戍、迁谪、行旅与别离之作,往往能激发人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的深深依恋和牵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因友人返京的惆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送别抒发情怀,自比冰壶,表达了自己开阔胸怀和坚强性格。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显示出大丈夫宽阔胸襟,勃勃英姿,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李白《赠汪伦》写的也是离别,但给人一种别致的情绪,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具有一种歌颂凡夫俗子之间纯洁友谊的人情美。

诗歌赞美的是平凡的友谊,超脱了权势和地位。“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可见,汪伦当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但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而李白在诗坛上已经名声远扬。按理说,他们没有汇合的交集。最终,爱好游历和喝酒的诗仙,经受不住美酒和胜景的诱惑,来到了桃花潭,给我们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汪伦和李白的离别与我们所见的其他诗人的离别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平凡的普通人成了李白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它表现的是普通人的人情冷暖,是一种纯净的友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来到汪伦家,一连几天,他们一同游山玩水,一同饮酒赋诗,情同挚友,难分难舍。在分别的时候,汪伦又来到渡口为李白送行。但送别的场景却与众不同。没有让人心碎的长亭和杨柳,没有让人断肠的夕阳与清秋。诗人将走未走之时。“忽”即忽然,这里有出乎预料的意思,在这里自然表明汪伦的送行是李白不知道的,这更加有利于突出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深厚情谊,依依不舍。踏歌,是唐朝民间的一种歌唱方式,歌者手拉手,两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意思是说,李白将要乘船离开时候,忽然听到岸上踏歌声。这种朴实、欢快的送别场面是其他送别诗中所看不到的。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酒赶到渡口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从这热情轻松的气氛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与汪伦的相得,也能体会到他们相互之间的难舍。李白性格飘逸豪放,汪伦及村民们的踏歌相送也堪称浪漫犷达,这样的送别方式一反一般送别哀愁、忧郁、依依不舍的缠绵场面,正合诗人性格。汪伦和桃花潭人的质朴以及对诗人的热情,感染了诗人,也感动了诗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结尾处诗人直抒胸臆,依依惜别中热情赞美了汪伦的情谊。前句描绘桃花潭水之深,与后句一起形成比喻。李白用桃花潭水的水“深”(夸张为“千尺深”),比喻汪伦踏歌而来送别的情深。用水来比喻情,而水并未明写出来,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深”。本诗的主题是说两人情感之深,用“水深”比“情深”,恰到好处,娓娓动人。“不及”一词,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清朝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对这句诗评价很高,“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这形象的比喻,不但使诗歌富有形象性,产生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想象,而且也强调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情感真挚与深厚,人情之美跃然纸上。

(责任编辑:周国华)

革命烈士诗二首

囚 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我的“自白”书

陈 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3)

《赠汪伦》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李商隐、李贺并称“三李”。又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韩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二、原文赏析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②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③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④不及:不如。

三、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四、艺术特色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4)

李白《赠汪伦》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又唱又跳的,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手,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李白的言外之意,其实并不是说大家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别是对我李白不好,只是在委婉地劝大家没有必要在分手时过于伤感、沉重而已。这样的表白既不会凉了众人的心,又使得送行的气氛活跃起来,李白也就在这一片踏歌声中,心情愉快地与大家挥手告别,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了美好回忆的桃花潭了。这首小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使得桃花潭一带留下了不少令人遐想的遗迹,如在潭东岸边,就有一处题有“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乾隆皇帝对此诗的评价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是六朝名士嵇康的诗中的名句,那一份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潇洒无限的神态不知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悦诚服而自叹不如呀。另外,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汪伦送行的情意。李白把一种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来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清人沈德潜非常欣赏这两句,他指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所以说“不及”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将深千尺来比喻,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结论,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这首小诗也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5)

赠汪伦古诗_赠汪伦李白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6)

李白古诗《赠汪伦》赏析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又唱又跳的,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手,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李白的言外之意,其实并不是说大家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别是对我李白不好,只是在委婉地劝大家没有必要在分手时过于伤感、沉重而已。这样的表白既不会凉了众人的心,又使得送行的气氛活跃起来,李白也就在这一片踏歌声中,心情愉快地与大家挥手告别,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了美好回忆的桃花潭了。这首小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使得桃花潭一带留下了不少令人遐想的遗迹,如在潭东岸边,就有一处题有“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乾隆皇帝对此诗的评价是,“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是六朝名士嵇康的诗中的名句,那一份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潇洒无限的神态不知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悦诚服而自叹不如呀。另外,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汪伦送行的情意。李白把一种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来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清人沈德潜非常欣赏这两句,他指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所以说“不及”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将深千尺来比喻,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结论,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这首小诗也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7)

李白《赠汪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赠汪伦①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②声。
桃花潭③水深千尺④,不及⑤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④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⑤不及:比不上。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送行者 乘舟)
(2)诗的后两句是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抒情 深千尺)
(3)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4)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句,他说:若说王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已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_____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而又情真。所以,_____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不及 桃花潭水)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8)

赠汪伦古诗的诗意鉴赏

  赠汪伦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赠汪伦古诗
  
  的诗意鉴赏,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赠汪伦古诗的诗意鉴赏一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
  
  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
  
  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赠汪伦古诗的诗意鉴赏二
  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诗人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赠汪伦古诗的诗意鉴赏三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诗人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汪伦是诗人李白的好朋友,曾经做过县令,辞官后居泾县桃花潭,家有别墅。他豪爽好客,同诗人李白等诗人相友好,常有诗文来往。诗人李白这次来访汪伦,汪伦以美酒招待他,李白临别时写增此诗。
  这首诗以叙事开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此时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踏歌”,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
  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
  
  用的是说话的语气,礼拜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那么深,却总及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翻情谊呵!”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这里用”深千尺“来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关于李白和汪伦的交往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汪伦曾经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高兴的去了。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李白大笑。汪伦款待李白几天临行时还赠了不少礼物,亲自送行。李白感其感情,写了桃花潭绝一首。这段故事见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虽属传说,未必真有其事,却颇风趣。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9)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10)

诗词《赠汪伦》古诗赏析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传说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王伦。
  2.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
  
  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名家评点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作者介绍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
  
  的新高峰。与杜甫
  
  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得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
  
  ,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相提并论。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
  
  ,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
  
  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分析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作者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极力赞美汪伦对作者的深情厚谊。
  这首诗脍炙人口,在电影
  
  《风雨下钟山》中,毛**接见国min党和谈代表张治中时还引用了这首诗。这首诗情真意初,妙在最后两句:采用比较手法,用桃花潭水之深,反衬汪伦的情深。(节选自《应用写作》1986年第6期《古诗
  
  与新闻(续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真率自然,诗人用水流之深比喻自己对汪伦的感情之深。此诗以自呼其名开始,又以呼对方之名作结,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为后世人所称道。
  [诗词
  
  《赠汪伦》古诗赏析
  ]相关文章: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11)

赏析: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浅注]踏歌: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为节拍。后来也指“行吟”,既漫步而歌。桃花潭:在今安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经做过县令,辞官后居泾县桃花潭,家有别墅。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诗人相友好,常有诗文来往。李白这次来访汪伦,汪伦以美酒招待他,李白临别时写增此诗。这首诗以叙事开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此时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踏歌”,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礼拜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那么深,却总及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翻情谊呵!”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这里用”深千尺“来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关于李白和汪伦的交往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汪伦曾经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高兴的去了。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李白大笑。汪伦款待李白几天临行时还赠了不少礼物,亲自送行。李白感其感情,写了桃花潭绝一首。这段故事见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虽属传说,未必真有其事,却颇风趣。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12)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赠汪伦

赠汪伦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乘舟:乘船。欲:想。闻:听。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古诗今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13)

赠汪伦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望庐山瀑布   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 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静夜思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夜宿山寺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ﻫ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ﻫ

早发白帝城   赏析

首句是写诗人离开白帝城。诗人在此改“发”为“辞",显得感情充盈,神采飞扬 ,亲切轻快 .“彩云间"三字,既说明白帝城地势的高峻,又表现出了其间景色的绚丽多彩 ,同时 ,也显出诗人“辞”别的不是荆棘坎途,而是旷逸仙境,更增添了诗歌情调的欢悦感。

次句是写诗人东归江陵的情况 。“千里"二字,写出了行程路途之遥; “一日还”三字,说明了还归的时间之短暂。这里 ,“千里”与“一日”的鲜明时空对照,形象地表现了飞舟疾下的迅速,显得凝炼干净,简捷有力,大有“归心似箭"之意。

第三句是从听觉感受方面补叙归途之上的所闻。这里的“猿声啼不住 ”,其实也是诗人心情欢愉的表现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和“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正含意。

第四句是从瞬时的视觉感受补写归途之上的所见.这里承接上句,只写“万重山”这一宏观客体,既能使人体会到江舟顺流疾行之迅捷,又能使人感受到诗人胸怀宽广明亮。从这轻舟如飞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欢快轻松的心境和重又燃起的豪情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

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跟随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蜀道难(一) 赏析

一首《蜀道难》,给人的感觉不仅仅入蜀之路的艰难,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艰辛,“噫吁戏,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谁没有这样的感叹呢?特别是像李白一样具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远大理想、要求“济苍生"“辅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艰难.在《蜀道难》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艺术手法,丰富奇特的想象,把这样艰难的人生之路表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引出古蜀国创业的艰辛,时间之长“四万八千岁”,环境之恶劣“西当太白有鸟道”就是有了“石栈相钩连”,还是面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处境之险恶“地崩山催壮士死”,就连黄鹤、猱猿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以越过而“愁攀援”,更何况是人呢?然而,古蜀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五丁开山"那壮美的故事也不断激励着无数的勇士不顾“青泥何盘盘”,而“百步九折萦岩峦”,尽管把人折磨的“仰肋息,坐长叹。”ﻫ    

蜀道难(二) 赏析

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创业自然是艰辛。古蜀国如此,秦塞亦如此,人类的发展史不也就如此吗?“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多少志士创业的悲壮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慢变快,那山峦起伏、连蜂接天的图画,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带来的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魅力,激人进取的动力。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缩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在感叹的同时,更是一种赞叹,赞叹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这“难”字已不是简单的“困难”所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体现了人生的意义,若能克服之则可以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尽"的境界,更能观赏得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奇境,至于“飞湍瀑流争喧虺,平崖转石万壑雷”的热闹景象就更别提了。这种人生历尽艰辛,览便人间美景的感觉,又怎是普通人能体会得到的呢?难免会有人会不解地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ﻫ   

蜀道难(三)   赏析

  在封建社会,君王主宰一切的时代,士人的远大理想,人生价值均系于君王一身,因而主动去靠近天子,尽可能地去被天子赏识,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标。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得宠幸,是不胜荣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高处不胜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无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为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与豺",时刻要提防着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会流血牺牲,人头落地。被天子宠幸的感觉不错“锦城云虽乐”,可是整天面临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政治环境又怎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呢?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实现,众星仰月,“剑阁峥嵘而崔巍"又会让你觉得寂寞而孤独,还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样过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来的样子“不如早还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难呐,人生!穷亦难,达亦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14)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⑷不及:不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鉴赏二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鉴赏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本文来源:https://www.czhuihao.cn/gaokao/147139/

《《赠汪伦》赏析及鉴赏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民主评议会总结报告范文汇总四篇

民主评议会总结报告范文汇总四篇

总结报告是会议领导同志对会议召开的情况和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陈述性文件。总结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会议的性质、会议的进程、会议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会议提出的下阶段任务、对与会人员的要求、对大家的号召。总结报告一般由标题、正文、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民主评议会总结报告范文汇总四篇,欢迎品
2024-04-18
2022年消防月总结报告汇编3篇

2022年消防月总结报告汇编3篇

“消防”即是消除隐患,预防灾患(即预防和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为与自然、偶然灾害的总称),当然狭义的意思在人们认识初期是:(扑灭)火灾的意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消防月总结报告汇编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18
反恐工作年度总结报告怎么写集合3篇

反恐工作年度总结报告怎么写集合3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上半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按照领导指示有序开展未来工作,现在是开始准备下一阶段采购的时候了。总结了上半年的工作。良好的工作总结制定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有效的跟进和闭环。写上半年工作总结要注意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反恐工作年度总结报告怎么写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
2024-04-18
2022纪检监察干部个人工作总结报告【3篇】

2022纪检监察干部个人工作总结报告【3篇】

工作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工作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工作中的优缺点;可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纪检监察干部个人工作总结报告【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18
2022年集团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四篇】

2022年集团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四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年集团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18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惠好考试网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