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高考 试卷 中考

伟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热点资讯    点击:   
字号:

伟人的故事3篇

伟人的故事3篇

伟人的故事(1)

歷史的借鏡

──我看《偉人的故事與啟示》

四技機械一乙  謝柏慶 49804212

書名:《偉人的故事與啟示》

作者:吳葉誠美

出版社:文化出版社

  學生必備優良課外讀物少不了《偉人的故事與啟示》,因為這本書的內容豐富,裡面有很多偉人過去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的個人簡介,而我也把全部的內容都看過了,覺得裡面真的豐富有趣,他能夠提升讓大家對他們的認識,也能夠讓自己有更多的正面想法。

  華盛頓在小的時候,發生一件大家耳熟能詳的事,就是誤砍櫻桃樹。有一天華盛頓的爸爸回到家發現他的櫻桃樹被砍掉了,很生氣的問大家誰砍的,華盛頓很害怕,可是他還是勇敢的說是他,但是他爸爸反而不生氣了,因為華盛頓很誠實的承認自己的錯誤,他爸爸反而把斧頭送給他並跟他說長大一定會有出息的。後來他也當上了美國第一任的總統。這內容告訴我做人要誠實,一些小小的地方卻可以換來更大的成就,砍櫻桃樹並不是什麼大事,但是要勇敢的承認自己的錯誤卻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就是因為大家沒有養成習慣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會造成限在社會上的暴力事件,只要沒人說錯,就會開始打群架阿、砸店阿或者是恐嚇,只要大家可以勇於認錯,我相信社會上的暴力事件一定會減少的。

看了牛頓,相信大家都知道牛頓發明了三大運動定律,雖然很麻煩,卻是文明演進的一大步,但是他的發現卻只是在一顆蘋果樹下,只是一顆蘋果樹可以讓他發現這麼奧妙的定律,這其中的過程卻是要思考很久的,也是告訴我自己,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好好想清楚,有時候只是一念之差而已,或許會因為這樣而影響自己未來的人生。愛迪生發明電燈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有人知道他是怎麼發現電燈的嘛?在他發明電燈之前,他已經陸陸續續發明很多東西了,但是他怎麼會發明這些東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決心,只要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或者是想要知道的事,必須要有一直問這種心態,就算你不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至少你可以讓自己的疑問不會這麼多,現在的人都喜歡把不懂的事情藏起來而不說出來,所以才會在那邊猜來猜去的,以至於接下來會生發什麼事情都是無法預料的。

還有一篇我蠻欣賞的是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帝國是很出名的帝國,他在年輕時對戰場的事就很有興趣,所以他第一次打仗就獲勝了,而他對自己也很嚴格,接下來很多場戰爭也獲得勝利,最後稱霸了,但是他年紀輕輕就過世了。亞歷山大對自己很嚴格也是告訴我自己,對自己要嚴格一點,不能因為一些小事情就不去計較,小事情可以成就大事業,所以凡是對自己不能太過於鬆散,身為一個領導者,必須什麼事情都要親身下去實施,如果成功了,下面的部下會更相信你更聽信於你;如果失敗了,至少他們會知道自己的領導者願意跟他們一起而戰,所以是很重要的。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其實裡面有很多內容都是自己根本沒看過或者沒聽過,但是他對我們來說卻是都有很大的震撼與啟迪,其實有很多事情都只是被隱藏正等著大家去挖掘去汲取他們所匯聚的智慧。如果沒有前人的努力和頭腦,怎麼會有現在的社會跟資源呢!所以這本書真的是無盡的寶藏啊!

伟人的故事(2)

李氏伟人故事

大家好,我是中三班李泽凡,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李姓伟人的故事。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 他来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我要向李白爷爷学习,做一个勤奋学习的好孩子!

伟人的故事(3)

1 爱迪生 “ 读书 ”

—— 读书、学习要有 “ 目标 ” 、 “ 志向 ”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 “ 低能儿 ” ,只上过三个月学 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 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 不管刮风下 雨,从不间断。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 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 位先生走过来问:“ 你已读了多少书啦? ” 爱迪生回答:“ 我读了十五英 尺书了 ” 。先生听后笑道:“ 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 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 ” 爱迪生 老老实实地回答:“ 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 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 ” 先生认真地说:“ 你的志向很远大。 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 ” 这席话对爱迪生触 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 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 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 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 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 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 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 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 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 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 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 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 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 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 的。

1

2 陶渊明 “ 指点迷津 ”

—— 学习没有捷径

有位书生一心想具有渊博的知识,却又不愿下苦功夫读书,于是 他就去向当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请教学习的捷径, 说明来意后,陶渊明 把这位书生领到自己耕种的稻田边,指着稻子说:“ 你仔细看看稻子是 不是在长高 ?” 书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没有看出稻子的变化。陶 渊明说:“ 那为什么春天的稻苗会变成现在尺把高的稻子呢? ”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 “ 磨刀石为什么 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 ” 书生说:“ 磨下去的。 ” 陶渊明接着又 问:“ 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

陶渊明说:“ 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勤学如 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啊! ” 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 “ 多谢先生指 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 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 日积月累, 从少到多, 奇迹就会创造出来。 ” 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 无涯苦作舟。 ” 、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 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爱因 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 “ 成功方程 式 ” ,即:W = X + Y + Z 。 W 代表成功, X 代表刻苦努力, Y 代表方 法正确, Z 代表不说空话。

我们有些大学生, 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 梦寐成为科学 家、工程师、艺术家。但一具体接触书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 如果是这样, 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 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 阁。

2

3 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 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这样的想法对吗? 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 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

最小的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 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后来,父 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

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 屈服,而是 “ 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 (贝多芬语。例如, 他为了有书看,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 他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 绝不让老板知道。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 的害处也就愈大 ” (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 我 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 ”

4 “ 列宁的照片 ”

—— 学习应 “ 专心致志 ”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学习时对于外来干扰的排除有着 惊人的表现。有一次,一位摄影师走进列宁的办公室,列宁正在聚精会 神地看报纸。 这位摄影师不慌不忙地安装好很笨重的摄影机, 又咔嚓咔 嚓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拆掉机器出门。列宁却一点也不知道。后来报 纸上登了照片,列宁才惊奇地说:“ 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照片? ”

列宁是日理万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善于摒弃一切来自 外界或内心的干扰,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与工作。

3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成功者的奥秘正在于对学习的痴迷和专心致 志地攻读。专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古人 云:“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 大学生必须培养起抗衡干扰、 专心读书的本领。

怎样具备这种本领呢?关键是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约束注意力。 一 个人对学习的意义越清楚,求知的愿望越强烈,意志越坚定,他的注意 力就越集中和稳定。

5 孔夫子学弹琴

—— 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

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 孔子便认真练习。 十天过去, 师襄子说:“ 你 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 ” 孔子说 : “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 巧还没有掌握。 ”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 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 曲了。 ” 孔子却说:“ 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 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 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 ” 孔子又说; “ 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表现 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

师襄子在孔子旁边坐下,仔细地听了一会高兴地说:“ 我从你弹奏 的琴声中,仿佛看见一个人严肃地思考,他胸怀宽大,安然地遥望着北 方。 ” 孔子兴奋地说:“ 我想除了文王,别无他人。 ” 师襄子惊喜道:“ 我 的老师讲过,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 ”

这则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勤于思考、肯于动脑的学习态度和严 谨求精的治学精神。文中一问一答,层层递进,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我们不得不叹: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圣人!现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正 是从 “ 开发潜能 ” 切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孔子学琴的故事为我们提 供了一个生动典型的正面素材。我们的学生若能像孔子那样, 对待学业 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怎会不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融会贯 通呢?

4

6 李政道的“从画地图说起······”

—— 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著名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于 1984年 5月 2日访问了中 国科技大学,在其与少年班的同学座谈时说过:“ 考试,只是考一个人 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这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 力。 ”

当时李教授问:“ 你们谁是上海来的学生? ”

“ 我是。 ” 一个少年大学生答。

“ 你对上海的马路熟悉吗? ”

“ 差不多都熟悉。 ”

“ 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 ”

“ 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 ” 李教授一边说,一边 指着另外一个少年大学生; „“ 好.比如你,没去过上海。现在我给你一 张上海地图,告诉你,明天考试的内容是画上海地图,要求标出全部主 要街道的名称。 ” 然后,李教授又回头对那位上海同学说; “ 不过,并不 告诉你。第二天,叫你们俩来画地图。你们大家说,他们俩,哪一个地 图画得好一些? ”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着那位没去过上海的同学,齐声说; “ 当然是 他画得好一些。 ”

“ 大家说得对! ” 李教授很兴奋。接着说; “ 他虽然没去过上海,但是 他可以连街道名称都标得准确无误。不过,再过一天,如果把他们俩都 带到上海市中心,并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你们说,他们 俩哪一个能从上海市中心走出来? ”

同学们都笑了,答案是显然的。

李教授说:“ 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在没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 多走,才能熟悉。你地图虽然画得好,考试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 出去啊。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 „ 路牌 ‟ 的地方也可以走路 的能力,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 ”

“ 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 ”

5

这句话说得是多么精辟而又深刻啊!李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 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话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 习好坏的标志,而学习好坏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

因此,我们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培养学习的各种能力上来,以适 应 “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 对创新能力型人才的需求。

7 爱因斯坦的 “ 独立思考 ”

—— 学习应把培养 “ 独立思考 ” 能力放在首位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 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对论学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 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 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位被人们称为有 “ 超级 ” 智慧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呢? 1922年,爱因斯坦到美国时,有许多好奇的美国人,向他提出 了许多问题:

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你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东西?

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把它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 我从来不带笔记本, 我常常使自己的的头脑轻松, 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 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 多少?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下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 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 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 有的东西。 ”

爱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国人感到很惊奇。今天读来,也使我们 受到很大启发。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独 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他在《论教育》一文中写 道:“ 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 ” 、 “ 发展独 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应侧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也应 是大学生学习的很重要方法。大学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探索 “ 书本 上还没有的东西 ” ,当然不是要我们丢开书本知识不学,相反,只有首

先掌握书本上已有的东西,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基础,才能在前人的基础 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需要我们经常自觉地进行锻练。 碰到问题要想 一想,当时可能没有

什么大用, 但有助于我们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科学上的发现, 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一个平常注意思考问题的人来说, 由于有些问 题早已想过, 这样, 他学习起来, 搞起研究来, 就可以比别人少用时间, 而且也有可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8 伽利略的吊灯

—— 学习应善于 “ 思考 ” 与 “ 探究 ”

古人云:“ 不深思则不能造(成就其学 ” 。爱因斯坦也说过:“ 学 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 的。 ” 在学习过程中,在教材、参考书里,常有许许多多东西值得我们 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 能力,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伽 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就是一例。

有一天,伽利略去比萨教堂作礼拜。在教堂祈祷时,伽利略却被教 堂顶部垂吊的油灯深深地吸引住了。原来,吊灯可能由于有风而在来回 不停地摆动。他注视良久,发现灯的摆动很有节奏,尽管摆动的幅度不 同,可往返的时间却大致一样。这个现象激发了他的思考,从而探究下 去。

如何证明他的观察是正确的呢?他想到人的脉搏跳动是均匀的, 于 是他一面摸脉,一面注视灯的摆动,果然他测试到吊灯的每次摆动的时 间完全相同。回到家里。他又继续作试验。

他找来两根一样长的绳子,各坠上一块同样重的铅块,并请来教父 帮助作实验。测试结果,

虽然两条绳子摆动的起点不同,但每次摆动的时间却完全一样,并 在同一时间内各自回到垂

直线上。就这样,伽利略从 — 个偶然的生活现象中,经过思考与探 索,揭示了自然界的节奏

规律。

它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探 索其奥秘。如果我们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 如果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周 围事物现象不去深入思考和探究, 就象我们也看过类似吊灯摆动的现象 而无动于衷, 那么创造成功的幸福也许就会从我们身边一次又一次地悄 悄溜走。

9 郑板桥的 “ 疑 ” 和 “ 问 ”

—— 学习要 “ 敢于疑,肯于问 ”

我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 郑板桥十岁在扬州兴化镇私塾读书时, 聪明敏捷, 善于思考, 勤学好问,老师很喜欢他。一年暮春时节,随老师到野外游玩,不久来 到一个石桥上面。郑板桥眼尖,突然发现桥下有一具小女尸体,随喊:“ 老师,你看,桥下有一个死人 ” 。老师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 的尸体在水中漂浮,恰被一块大石挡拦,未被冲走。再一详看,那女子 上穿粉红衣, 下系绿色裙, 头上青丝随波动, 面容未变, 像刚落水不久。 看到此,老师痛惜万分,随赋诗一首。诗句是:“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 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 。板桥听老师吟完,十分恭敬地说道:“ 老师的诗不对吧? ” 老师不由一惊。根据平时对板桥的了解,这个学生 说话总是有一定道理的。便和颜问道:“ 哪点不对? ” 板桥问了老师三个 问题:“ 你如何知道这个少女是十六岁?又怎知她是被风吹落小桥的? 你怎么看见她三魂七魄随波逐浪翻转的? ” 问得老师无法回答, 老师停 了半晌才说:“ 依你看,该诗如何改呀? ” 郑板桥想了一下,便改了几个 字,诗成了这样:“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 涛。 ” 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诗改得好。他敢于疑,又肯于问,这 确是求学者良好的品质。所以,郑板桥自己也说:“ 有学而无问,虽读 书万卷,只是一条纯汉尔 ” 。

古人云:“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 。现代大学生,应该象郑板桥那 样,敢于疑、肯于问。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善于敏锐地提出问题的能力, 常常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因为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

10 苏步青巧用 “ 零头布 ”

—— 学习要善于充分利用 “ 点滴 ” 时间

我国著名数学家、 原复旦大学名誉校长、 北师大名誉教授苏步青先 生在 80年代已年过八旬,虽身兼数职,但仍抽出时间搞科研与著书立 说。他是如何做的呢?

苏教授常在 “ 零头布 ” 上动脑筋。 他称道 “ 零头布 ” 说:“ 别看它零零碎 碎的,积沙成塔,时间也可以积少成多嘛! ” *** ” 横行时,苏老受到 政治迫害,但他并没有丢弃事业。当时,外国同行寄来国外新出版的微 分几何新书,他爱不释手,反复诵读,吸取有益的养料,写下了读书笔 记。粉碎 “ *** ” 后,他利用点滴时间,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 吸收国外的新成果,编写出讲稿。1978年夏天,苏教授冒着摄氏四 十一度高温,到杭州讲学七天,用的就是这个讲稿。回校后,他一边继 续整理,一边给研究生上了五十个小时的课。 《微分几何五讲》就是这 样,一章一章地写成并且定稿的。这样, “ 零头布 ” 在苏教授的手中就变 为 “ 整匹布 ” 了。

在苏教授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 出差、 开会占去了他很多时间。 苏老觉得这当中还是有 “ 零头布 ” 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如果到外地开会, 他每天早晚可以挤出三个钟头的 “ 零头布 ” , 用来搞重点项目; 在家期间, 星期天被作为 “ 星期七 ” ,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加起来,能有两个钟 头的 “ 零头布 ” 他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如果是在市里开会,他也总是尽量 捕抓时间。有一次,苏教授到市里开会,上午十时休会,下午三时再换 地方开会。他屈指一数:“ 这当中有五个钟头,坐等吃饭、休息太可惜 了。 ” 饭票已买好,苏老还是决定不在外吃饭,回家去干他两个钟头。 他的《仿射微分几何》有二十万字,大部分篇幅就是利用 “ 零头布 ” 做成 的。在该书自译成英文稿的过程中,苏老更是争分夺秒。他运用数学方 法,计算出完稿前的一段时间,每天必须完成几页的译稿任务,然后就 坚持不懈地如数去完成。 要是今天被会议冲掉, 明天一定想办法补上去。 以至于每个阶段都超额完成任务, 使该书的翻译任务, 比原规定的时间 提前了二十多天。

巧用 “ 零头市 ” 就得把零碎时间抢来用。 怎么用法呢?苏教授说:“ 如 果你到我办公室来,你就会看到我的办公桌上,右边放着公文,左边放 着书籍杂志。 我批阅完了右边的公文后, 就拿起左边的科学书籍看起来。 尽管室中的电话声、谈话声很嘈杂,我却不在乎,好象没听见似的。 ” 苏老善于巧用时间,更善于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每天清晨,他起床 后做健身操, 阅读古诗词, 然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 如果上午开会,早饭后的时间就用来阅读文件。晚上睡觉前,他还要记 上几笔日记。散步、聊天的时间,有时用来构思诗作。在每周日程排满 之后,苏老还能见缝插计,接待记者的来访,朋友的座谈。在他那里, 时间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了。

苏步青教授惜时如金、 严谨治学, 对我们要立志成才的大学生来说, 一定会是有意的启迪。

11 爱因斯坦 “ 补课 ” 和华罗庚的 “ 夹生饭 ”

—— 学习一定要 “ 循序渐进 ”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 “ 爱因斯坦补课 ” 和 “ 华罗庚的夹生饭 ” 就是 两个典型的例子。

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 连续搞了几年却进展不大, 成果甚 微。仔细查找原因,方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忽视了对数学的学习 和钻研,因此这门基础知识的底子较差。为了研究成功广义相对论,他 只得搁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学校再次补习了三年的数学课程。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有类似的教训。他在自学高中课程时, 时常犯急躁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 “ 夹生饭 ” 。这个教 训使他领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必须循序渐进。后来, 他就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时间才学完 了高中课程。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所以给 后来学习大学课程带来了方便。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 的课。

古人云:“ 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 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 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说,学习、 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

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学习正如上台阶和吃板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和 一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 我们只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 由浅 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12 鲁迅的 “ 随便翻翻 ”

—— 学习要 “ 博览群书 ”

鲁迅先生是非常强调博览群书的,他在博览群书时有一个习惯, 叫作 “ 随便翻翻 ” ,也就是轻松地浏览一般的报刊杂志,有时从一本书里 选一篇或几篇文章读读,有时甚至只看看目录。书海漫漫,如果每一本 书都一丝不苟地读一遍, 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有些书报也无认真研究 的必要。所以,对一般性的参考书籍、资料性书籍和消遣性书报,只需 要随便翻翻即可,这样省时间、效率高。例如,鲁迅运用此法,仅在一 九一二到一九一三年两年时间,就翻阅了诗话、杂著、画谱、杂记、丛 书、尺牍、史书、记刊、墓志、碑帖等各种书籍杂志。以后几年间,还 有诗搞、作家文集、丛书、小说、佛书、拓本、金石文字、瓦当文、壁 画、造像、画集,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的作品。一九二五年以后,他读的书就更多了。如果鲁迅先生每本书都 精读一遍,能读得了那么多书吗?

随便翻翻的学习方法, 给人以最大的益处是满足学习的猎奇心理, 对学习始终有一种兴趣, 恰如游公园, 随随便便地漫游。 因为随随便便, 所以不觉得吃力,因为不觉得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随随便便地学习 还可以开阔眼界,视野开阔,才能好中选优,从而调整学习的方向。 俗话说得好:一块石头砌不成金字塔,一根木头造不了洛阳桥。时 值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那种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 ” 的学 习方法, 已不适应于现代人才的培养了。 博览群书不仅是大学生崇高的 学习方法,而且也是知识经济、创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客观要求。

13 华罗庚的 “ 设想阅读学习法 ”

—— 学习过程的 “ 由薄到厚 ” 与 “ 由厚到薄 ”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习经验之一,就是 “ 设想阅读学习法 ” 。 他勉励青年们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创造 性地学习。

华罗庚是从自学开始,而后走上成才之路的。他说,应当怎样学会 学习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 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应当看到书背后的东西。究竟要看到背后的 什么呢?华罗庚进一步做了解释: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 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还应该设 想一下人家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 结论的。同时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没有做出结论,我自 己设身处地, 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这就是说, 读书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懂得结论, 而且还要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 来的。一般人学习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拿起一本书,几下子就看完了, 实际上并没有读懂,应用的时候才发现吃了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学 习应该向华罗庚所说的那样,多做几个设想,深追穷搜,找出书 “ 背后 ” 的东西。这样学习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良好的实效。

华罗庚还提倡学习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 “ 由薄到厚 ” 的过程,别一 个就是 “ 由厚到薄 ” 的过程。前者指的是学习要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这 仅仅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学习就不会有大的 进步。 重要的是第二步, 即在 “ 由薄到厚 ” 的基础上, 必须再返过来, “ 由 厚到薄 ” 。

那么, 如何将 “ 厚 ” 书读 “ 薄 ” 呢?华罗庚的体会是:“ 在对书中每一个 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 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 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 全书的精神实质。 ” 这就是说,必须站得高一点,对所读的书的内容进 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把原来很厚的一本书提炼成几组公式、几 个原则、几种方法,等等。这样一来,既高度概括总结了全书的精典内 容, 又便于识记本书的重点。 只有这样, 才能才学问有比较透彻地了解。 14 居里夫人的 “ 奖章 ”

—— 面对荣誉与成绩:谦虚谨慎,永不满足

优秀学生, 常有令人羡慕的成绩乃至种种荣誉。 这种荣誉容易使人 陶醉而自满自足起来,以致阻碍自己的进步。 这是大学生应该引以警惕

的。别林斯基说过:“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扑而谦逊的 ” 。 贝弗里奇也说过:“ 大多数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手法夸张都 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 ” 。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 的典范。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她的:“ 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 唯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 ”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十七枚奖章,名誉头衔一百零七个。对此,她并 没有沉醉在这巳取得的成绩之中。一天,一位女友到居里夫人家作客, 她惊异地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在房间里玩一枚奖章, 仔细一看, 竟是 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的金质奖章。不由大吃一惊,忙问:“ 现在能得 到一枚英国皇家学院的奖章, 这是极高的荣誉, 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 居里夫人笑笑说:“ 我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象玩具;只能玩 玩而巳,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 ”

据调查,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在得奖后发表论文的数量,大 多是明显下降的, 表现出科学研究的道路走下坡路的苗头。 而居里夫人 则不为荣誉所惑,不因战绩而止步,不断进取,成为全世界能一生获两 次诺贝尔奖的两个人中的一个。

因此,我们也应象居里夫人那样,正确地对待成绩和荣誉,谦虚谨 慎,永不满足。 “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语,这正是我们大学生 在学习中引以为戒的。

15 蒲松龄的对联

—— 面对挫折与失败:有志者,事竟成

在失意、挫折乃至失败的面前,我们用什么态度去对待,这是能 否改变现状、获取成功的关键。我们就拿《聊斋志异》的作者,清代著 名的文学家蒲松龄的经历来说明吧 !

蒲松龄年轻时,尽管才智聪慧,学识过人,但每次参加科场考试 都名落孙山,空手而归。进仕的路途走不通了,他并未灰心,而以项羽 破釜沉舟,大破秦朝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历史典故,在自 己压纸用的铜条上,刻了一幅对联: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考场上的失意,激励了他在文学创作上奋斗不懈的决心。从此,他 刻苦地学习,跋山涉水,广采民间传说,勤奋地写作,终于完成了《聊 斋志异》一书。

“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 (培根语,这正道出了 我们有些学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灰心动摇而自暴自弃的心情。 我们要象 蒲松龄那样发奋、坚持不懈,终究会 “ 苦心人,天不负 ” 而获得成功。 事实上,无数成功者都是在无数挫折和失败中锻炼了勇气和胆识, 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努力于 “ 再坚持一下 ” 的奋斗中才获得成功的。 让我们以蒲松龄的对联作为自勉吧!

16 杨振宁与钱伟长教授谈学习

16.1 杨振宁教授谈创新式学习

第一,读书是手段

杨振宁教授说,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院的教育一直都 在把学生变成念死书的人, “ 以分数论学生 ” ,对特殊天才的压抑就更可 怕。像爱因斯坦、爱迪生这些伟人,如果在中国,他们根本就不可能通 过中学一级的考试。 如果在中国, 这样的学生就不能被当作优秀生送去 接受高等教育。因此,这种体制就失去了我们的爱因斯坦,爱迪生等。 第二, 论中求真知。

美国的教育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质疑。 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中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 从而获得 迅速的进步。 而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 他们的老师就不 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饽之处, 学生们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 怀疑和考证,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

因此,杨振宁教授主张,美国的学生应该学一点中国的传统,中国 的学生应该学习美国学生那种敢于怀疑、 敢于创新,以兼收并蓄为主的 学习方式,应该勤于辩论,把辩论放在与学习同等地位上去。

16.2 钱伟长教授的学习原则

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何利用最少的学习时间把新知识 学到手呢?

我国著名的学者钱伟长教授谈了他长期坚持的两条学习原则:

第一,对所有知识不要死记硬背,除了学习外语之外,什么也不要 背。下课后只想一想今天讲了什么题目,一个题目分哪几个内容,每个 问题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它的结论又是什么。 考试前从头到尾回想一下, 把次要的东西删掉,留下你认为主要的东西。

第二,在学习中学会抓全局、抓重点。学习中要懂得跨越困难,大 踏步地前进,从全面来了解局部的困难是很容易解决的。

钱伟长教授说,他一辈子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坚持下来,收到 了他自己满意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czhuihao.cn/news/175974/

《伟人的故事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第一天上班自我介绍精选五篇

第一天上班自我介绍精选五篇

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你自我介绍好不好,甚至直接关系到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及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同时,也是认识自我的手段。自我介绍是每一个职场中人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件事情,只不过,有的人一年用不上几次,而有的人则一个星期可能需要做N次。众所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天上班自我介绍精选五篇,仅供参
2024-03-29
1分钟自我介绍【5篇】

1分钟自我介绍【5篇】

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你自我介绍好不好,甚至直接关系到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及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1分钟自我介绍【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3-29
简单的自我介绍(合集3篇)

简单的自我介绍(合集3篇)

入职是什么意思,入职就是求职者通过企业的考核,正式成为企业员工的意思,需要办理入职手续后,就可以正式上班了。上班原指公务人员出勤退勤,后广泛用于民间公司职员之出退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简单的自我介绍(合集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3-29
学生会外联部面试自我介绍(合集四篇)

学生会外联部面试自我介绍(合集四篇)

日语(Japanese)又称日本语(にほんご),为日本国的官方语言,母语人数有1亿2500万人,使用日语的人数占世界人口的1 6%。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生会外联部面试自我介绍(合集四篇),欢迎品鉴!
2024-03-29
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报告【四篇】

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报告【四篇】

通过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它还可以作为先进经验而被上级推广,为其他单位所汲取、借鉴,从而推动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报告【
2024-03-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惠好考试网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