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烽火戏诸侯”出自西周末年的一个历史典故。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周幽王的做法破坏了(  )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分封制是一种对地方管理的政治制度.故A错误.

王位世袭制是保证王位在家族中传承.没有涉及一定由谁继承.故B错误.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制度、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明显与嫡长子继承制不符.故C正确.

皇帝制度在秦朝才出现.故D错误.

故选C.

     

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坑颁布,李坑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1H: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本题需要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再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解答:根据“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坑颁布,李坑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信息体现了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故选D

     

清朝雍正、乾隆之后,“军国大计,周不总揽”的中枢机构是(  )

A.内阁             

B.六部             

C.理藩院             

D.军机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1T:清朝的军机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解答: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正确.

故选D.

     

中国古代王朝重视整肃吏治、打击贪腐。下列职官中,直接担负这一职能的是(  )

A.秦朝的郡守             

B.西汉的刺史             

C.宋朝的三司使             

D.元朝的枢密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1P: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刺史制度,考查学生根据题意再联系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A秦朝的郡守,郡的行政长官,每郡置守,治理民政.

B西汉刺史汉武帝每州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整肃吏治、打击贪腐,故B项正确.

C宋朝的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

D元朝的枢密使是管理军事的.

故选B

     

元朝大一统规模超迈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江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元史•地理志》)为管理这广裹的疆土,元朝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行省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1E:元朝行省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是元代的形省制度.本题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和运用.

解答:从题意可知元朝大一统规模超迈前代,疆域非常辽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为了巩固统一实行形省制;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春秋战国时崩溃;郡县制在秦始皇时推行全国;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

故选A

     

汉代规定,祭祀时只有皇帝可以着玉制十二旎冕冠,冕服上下绘有十二章纹,此外还穿着蔽膝、佩缓、赤舄等(如图).这种服饰上的特殊规定突显了(  )

A.皇权独尊的地位             

B.汉代服饰的华美

C.礼仪制度的完备             

D.汉代国力的强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17: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分析:本题考查好的是皇帝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根据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祭祀时只有皇帝可以着玉制十二旎冕冠,冕服上下绘有十二章纹,此外还穿着蔽膝、佩缓、赤舄等(如图).“体现了皇帝独尊.皇帝独尊还体现在:帝生前有尊号,纪年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谥号等,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以上称号都属于皇帝和皇帝的亲属专用,他人必须避讳.这一切规定的目的都在于显示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威严.

故选A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该学者的观点(  )

A.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             

B.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

C.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             

D.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99:义和团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义和团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而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故B项错误,D项正确.

题干材料侧重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而不是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故A项错误.

C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D.

     

《三字经》自宋代问世以来,随时代发展而增改,以下为节录部分;……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段。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其中“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B.维新变法运动、《钦定宪法大纲》

C.义和团运动、《中华民国宪法》

D.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考点:9A:辛亥革命;9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学习时要注意其背景、过程、高潮、功绩、教训、失败的原因等.

解答: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指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ABC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919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哪晓得奢望的结果是失望”。“失望”导致了(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D.一二•九运动的兴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考点:9I: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9年”、“巴黎和会”.

解答:抓住题干时间“1919年”、“巴黎和会”可知,是与五四运动有关,故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巴黎和会无关,故A项错误.

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一二•九运动兴起于193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1927年9月20日,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毛泽东在官兵面前发表讲话:“秋收暴动我们是打了败仗,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不去打浏阳、长沙,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要换一个打法。”为此,他(  )

A.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领导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C.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D.主张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考点:9N: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分析: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考查毛泽东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后,中共放弃攻打大城市,改向乡村进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要换一个打法指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A项正确.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与题干时间“1927年9月20日”不符,故B项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战线,1927年9月20日大革命已经失败了,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1938年3月,国民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明确提出“依靠自力,艰苦奋斗,以自拔于危亡,决不稍有侥幸之念”的主张。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

A.排斥中共抗战             

B.忽视争取外援             

C.力争速战求胜             

D.继续坚持抗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考点:9S: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1938年国民政府继续坚持抗战的史实.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依据题干“依靠自力,艰苦奋斗,以自拔于危亡,决不稍有侥幸之念”可知,反映了国民政府继续坚持抗战,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D.

     

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为此,中二共中央于1947年6月,命令刘邓大军(  )

A.发动百团大战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打响淮海战役             

D.发起渡江战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解放战争

考点:9U: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战略大反攻,主要考查对战略反攻选择中原地区的理解.

解答: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由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了陕北和山东地区,造成中原地区防守空虚,加上一年解放战争,我军力量增强,敌人力量不断被消弱,实行战略反攻的时机也逐渐成熟,故中央决定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进军中原地区,成为战略反攻的开始,故B正确;

A是1940年,C是1948年,D是1949年,与题干中1947年6月时间不符,故排除.

故选B.

     

1955年4月,一位美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报道中的“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不结盟首脑会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FN:万隆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的万隆会议,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结合已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由材料“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可知符合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但是会议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代表当着中国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为此,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会议航向,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故选B

     

2015年11月,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的会面,双方都强调要坚持“九二共识”,深化两岸合作。“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  )

A.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允许居民相互探亲和旅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FH: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考查“九二共识”的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九二共识”的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九二共识”的内容,应排除.

故选C.

     

2014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5年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G20领导人峰会等重大活动。以上外事活动内容属于(  )

A.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B.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

D.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ES:区域经济合作.

分析:本题以2014年中国举办亚太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参加G20峰会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区域经济合作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材料中中国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参加G20峰会,这属于区域性的组织,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在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正确;

B、材料未涉及联合国信息,排除;

C、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指的是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而不是东亚地区,错误;

D、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级对峙格局结束,不存在反对两个大国霸权主义的说法,错误;

故选A.

     

伯里克利曾承诺:“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下列规定最能证实这一承诺的是(  )

A.各级官职均向公民开放而且以抽签方式产生

B.运用“陶片放逐法”给予部落贵族势力以打击

C.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D.每个雅典人都有权在“公民大会”上参与表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考点:47: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改革者是主政的伯利克里,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解答:A项中“均向”的表述与伯利克里时代,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B项应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与题目中的人物“伯利克里”不符,故排除;

D项中“每个雅典人”的表述与雅典民主政治将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等排除在外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伯利克里时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即“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故选C.

     

正如一位英国人所总结的那样:大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适合于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的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所致。文中的“政体”是指(  )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总统共和制             

D.议会共和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考点:6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解答:根据所学,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确立的资本主义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A正确,BCD与英国政体不符,故排除.

故选A.

     

美国1787宪法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这一规定较为成功地调和了(  )

A.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C.南方和北方的矛盾             

D.资本家和奴隶主的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考点:69:美国《1787年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协调了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不论州的大小与人口多寡,这样照顾了小州的利益;众议员则根据每州人口比例选出,这样照顾了大州的利益,因此B符合题意;协调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保留黑奴制,但给黑人一部分公民权;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联邦制的确立,因此排除AC;D并非1787年宪法协调的矛盾.

故选B.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选举产生’字样的修正案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被通过了。共和制就是这样被勉强承认的。难怪有人说这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材料中的“修正案”指的是(  )

A.《1787年宪法》             

B.《人权宣言》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考点:6D:法国《1875年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解答:根据关键信息“‘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选举产生’”和“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被通过了”及“共和制”结合知识可知这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故选C.

     

德国作家歌德说:“一想到德意志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19世纪中期,德意志摆脱这种“可怜”境地主要是通过(  )

A.王朝战争             

B.资产阶级改革             

C.宗教改革             

D.独立战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考点:6F: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

分析:本题以德国作家歌德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德国统一的方式.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可怜”是指德意志的分裂,19世纪中期,德意志摆脱这种“可怜”境地主要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德国统一的史实,应排除.

故选A.

     

某同学在学习“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这一专题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面是其中的一张。该卡片上的结论表述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考点:C2:俄国十月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中“四月提纲”的内容,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故选D.

     

如图这幅地图反映出的欧洲局势是(  )

A.德国走向统一             

B.核战一触即发             

C.“热战”对抗             

D.“冷战”加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考点:E5: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地图的形式考查欧洲“冷战”加剧的国际局势.考查学生识图、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图片中的信息“西柏林”与“东柏林”可知,这是德国首都柏林的分裂,是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导致的结果,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D.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说:“2年前,我们当时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当然,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处于世界第一。……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据此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  )

A.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B.美国经济规模逐渐被日本超过

C.世界格局已经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上出现了更多的超级大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考点:EB:多极化趋势加强.

分析:本题以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为内容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现在美国已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欧洲一体化、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均在崛起,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故选C.

     

“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材料表明,欧元的诞生与流通(  )

A.标志着欧共体建立             

B.终结了美元的主导地位

C.加剧了冷战的结束             

D.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考点:EJ:欧洲一体化.

分析:本题以欧元的使用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欧元使用的重要意义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1967年,欧共体建立,历史事件时间错误,排除;

B、欧元的出现,没有终结美元主导地位,排除;

C、材料未涉及冷战的信息,排除;

D、欧元的出现,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极大地推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正确;

故选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克利斯提尼改革有两个具体的内容:一个是实行村社自治(部落下面的各个村社,村民自治);另一个是“陶片放逐法”。

﹣一据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美国政治的“制衡机器”有多个路径,国会、总统、法院三权分立是最显然的一个路径。这种“你虽然拽住了我的头发,但是我珠住了你的脚,他虽然扭住了你的胳搏,但是你拧住了他的脖子”的复杂格局使得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不敢轻举妄动、任意妄为。

﹣﹣据刘瑜《民主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里斯提尼“村社”改革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并分析其权力结构“三权分立”的重要意义。(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权力结构上较美国1787年宪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

18:郡县制;46:克利斯提尼改革;6J: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9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分析:

(1)本题考查郡县制,旨在看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本题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

解答:

(1)依据材料“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可知是郡县制.依据材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2)依据材料“一个是实行村社自治(部落下面的各个村社,村民自治);另一个是‘陶片放逐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用有: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使雅典国家最终形成;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3)依据材料“国会、总统、法院三权分立是最显然的一个路径”、“使得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不敢轻举妄动”等可知职能是:联邦政府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意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吸收了美国的某些元素,同时结合了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是:南京临时国民政府实现责任内阁制.

答案

(1)制度:郡县制.积极作用: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瓦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2)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使雅典国家最终形成;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3)职能:联邦政府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意义有利于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4)南京临时国民政府实现责任内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