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  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关系,B项正确。

答案:B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材料是说周王分封的七十一个国家,其中有五十二个是同姓诸侯,可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故选C。

答案:C

     

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从材料中“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结合秦代的政治制度,可见体现的是权力的集中,即中央集权的形成,故选A。

答案:A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应是指: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C.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D.元朝在全国设置行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说明废除了分封制,“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体现的是郡县制的特点。故材料说的是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选A。

答案:A

     

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和丞相互相牵制,有利于削弱相权,正确;唐朝三省制中三省长官都是丞相,达到了分权和相互牵制的作用,正确。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不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明朝内阁设立时早已废除丞相制度,排除

答案: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考试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知识分子跨入仕途,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故选A。

答案:A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 .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B.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选拔人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加强皇权容易造成皇帝独断专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中央权力机构,解决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三省六部制不是选官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D项错误。故选B。

答案:B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材料说的是宋太祖因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认为文臣的危害要比武将小很多,为此他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派遣文成担任地方官。故选D。

答案:D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说这句话的皇帝应该是:

A.汉高祖          

B.唐高祖         

C.宋高宗          

D.明太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这位皇帝这句话是说以后历代子孙不许设立丞相,可见其废除了丞相制度,结合所学可知,采取这一措施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故选D。

答案:D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从材料中的“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可见体现的是明代阁臣权力的增大,这种制度是明代内阁制度。

答案:C

     

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清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结合所学可知,清康熙帝时,中枢机构一分为三,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内阁三足鼎立,互相制约,A项正确。清初承袭明制,未设宰相一职,B项错误;军机处是雍正帝时设立的,CD项错误。

答案:A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那么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最大的是:

A.君主制的盛行     

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         

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三面环水,港湾众多,岛屿遍布,这就造就了古希腊岛国林立,面积狭小,人口不多,造就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答案:B

     

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     

B.《罗马公民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考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属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故选A。

答案:A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考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材料中体现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A项符合题意。BC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A

     

《权利法案》在英国政治史上影响深远,它最主要的作用是:

A.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成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

C.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大权       

D.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权利法案》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限制王权而颁布的,它限制了王权,保障了议会的权力,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所以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故选C。

答案:C

     

2008年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英国政府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救市法案,如果这些法案在下院不能通过,布朗首相可以: 

①强迫投反对票的议员退出议会 

②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 

③呈请女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④呈请女王做出最终裁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首相是内阁首脑,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所以这些法案如果在下院不能通过,布朗首相可以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或呈请女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②③正确。不符合英国政治的特点;英国女王没有实权,不能做出最终裁决。故选D。

答案:D

     

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               

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                   

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各州制定的法律不得与合众国的宪法相抵触,集中体现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D

     

在美国1787年宪法签署前,富兰克林表示:尽管有很多缺憾,但想不出有比这更好的宪法。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了字。当其他代表签字时,他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签署仪式完成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富兰克林认为1787年宪法的签署是“日出”,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的原因,不可能是由于:

A.这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C.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D.宪法给予印第安人、黑人奴隶选举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种族平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在制定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宪法没有提到保证人权问题。相反,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穷人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材料反映出德国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德国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B.德国的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C.皇帝兼任联邦议会的主席              

D.皇帝无权中止法律的执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考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德国皇帝具有控制议会、任命宰相等各种权力,显然其权力远在议会之上。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属于帝国宰相,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B。

答案:B

     

民主化、法制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考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自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法国政局不断震荡,政权频繁更迭,政体反复变换,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所以才会出现频繁更换宪法的情况,故选C。

答案:C

     

这是位于广东虎门广场的禁烟纪念碑。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这折断的烟枪,仿佛就听到了烟枪断裂的声音。这座纪念碑时刻在提醒着我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也使人们不禁想起鸦片战争及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没有虎门销烟就没有鸦片战争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贩运鸦片     

④林则徐的禁毒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试题解析: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一个借口,说法错误;虎门销烟打击了侵略者,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领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②④;英国并没有因虎门销烟而不敢进行贩运鸦片,说法错误。故选B。

答案:B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措施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这表明,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决心用武力维护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  

B.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影响了东西方贸易关系

C.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      

D.林则徐禁烟措施过激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马士的话“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道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即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掠夺,急需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而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晚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故选C。

答案:C

     

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满汉官僚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试题解析:19世纪中期,中国爆发了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大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所以说“内部事务万分火急”,故选A。

答案:A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为: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C.外交官员的卖国 

D.广大人民的麻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综合运用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试题解析:章炳麟的诗句抨击了最高统治者的腐朽。前半句叙述了最高统治者不顾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顾自己玩乐;后半句叙述了最高统治者一味割地求和,使中国领土丧失。故选B。

答案:B

     

右图为“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和部分官兵的合影,相片摄于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激战前夕。此海战发生在:

A.黄海大东沟附近      

B.山东威海卫附近

C.朝鲜丰岛附近        

D.辽宁旅顺附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带领舰上官兵同敌舰英勇战斗,与舰同沉,这次战役发生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故选A。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