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视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上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D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宜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期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嗲付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畏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D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霸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A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著,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 专制制度的松弛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社会风尚的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康熙因西洋历史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管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史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 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 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 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B

     

早期罗马实行习衡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根。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絧表法》。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立法传统的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D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以民意制约权力  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C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与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阁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C

     

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B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路易十八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法国王宫,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法,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

A.恢复了革命前的封建政体  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        D.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C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 人口,或称教堂挖眼掏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请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B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顶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B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汽车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金融资本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系  D.确实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民主义

C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焦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及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的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治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A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 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  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解放战争

B

     

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 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 临时政府已日益陷入困境

    C. 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 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B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 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 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 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 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A

     

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  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  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 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B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 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  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 有利于缓和和欧洲紧张局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D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25%,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A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 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 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 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 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