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即为分封制,“郡县政治”即为郡县制。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皇帝),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

     

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封邦建国B.秦朝设郡置县

C.汉朝行“推恩令”D.元朝广设行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从材料中““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可以看出是对诸侯国的描述;从“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以看出是对郡的描述。既存在郡县又存在诸侯国的情况出现在汉朝初年,从“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可以看出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西周时期不存在郡县;B选项错在秦朝不存在诸侯国;D选项时期不对。

点睛:本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核心内容,本题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诸侯”和“郡”。历史上出现诸侯国与郡县并行的现象只有汉朝初年。汉朝初年,郡国并行,行政区划呈现“斑马式”的特点。时代一旦确定,其他选项都被排除。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反映当时

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对外贸易发达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A

材料反映出云南的车马可直抵北方辽阳、岭南一带的官吏和商人可漫游河北,说明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属于国内贸易,故C错误,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中国的劳动效率没有提高,在于中国的经济形式,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中期以前,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A项符合题意,正确。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都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国策,BC两项均排除。传统科技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D项表述有误,排除。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因素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因素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

(3)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

(4)农学著作的问世(如汉代《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5)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如占城稻、玉米、薯类)

(6)重视水利的兴修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A

北魏奴婢、耕牛的授田实质上是归属门阀士族的,故这一变化反映了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故A项正确;政府掌握大量土地是均田制的前提,唐初政府掌握的土地没有减少,故B项错误;唐初均田制正在盛行,故C项错误;唐代奴婢地位应该比北魏地位上升,故D项错误。

     

有学者在评述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说:“(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该项措施应为

A.发展工商业

B.废除债奴制

C.发放观剧津贴

D.实行财产等级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B

【详解】发展工商业与“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无直接联系,故A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制,奴隶获得了自由,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故B正确;发放观剧津贴不是梭伦改革的内容,C错误;实行财产等级制与“公民集体日益壮大”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

     

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

A.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A

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说明罗马法趋于理性,故选A;阿奎利亚法》是要弥补《十二铜表法》的不足,不是要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奴隶主贵族的权力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条文的内容,无法体现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排除D。故选A。

点评:罗马法的特点:第一,罗马法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的最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二,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比其他奴隶制和封建制法更加完善;第三,罗马法充分体现理性原则和衡平观念

     

戒奢崇俭是中国古代理财的指导思想,这一观念在晚清受到了冲击。有些人认为“国内一切仰给于外国,所费更大,节流无从谈起”,理财应重在“开源”,而不在“节流”。据此,他们主张清政府应当

A.大力发展农业B.兴办军事、民用工业

C.发动反侵略战争D.增加统治者的消费支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

据材料“晚清……一切仰给于外国,所费更大……理财应重在‘开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严重,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兴办军事、民用工业,体现了“开源”的特点,故B项正确;当时晚清政府没有大力发展农业,故A项错误;发动反侵略战争,不符合“开源”的特点,故C项错误;“增加统治者的消费支出”也不符合“开源”的特点,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信息“晚清……开源”,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开源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的角度分析题干材料,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查看解析   详情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该材料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在继续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C

题干所给材料中“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表明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积极抗日,故C项正确。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D项错误。

点睛:材料“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反映的是抗战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仍然坚持抗战;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下图为《20世纪编年史图鉴》中某一时期的东亚地图,图中分别以黑、白、灰色标示了三个不同政权。这幅地图最有可能编印于

查看解析   详情

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

B.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B

【详解】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A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和维新变法运动,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支持革命,所以出现“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为革命不成功而惋惜,故B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无法说明人们对革命态度变化的原因,排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D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

     

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事实可以说明

A.国民党联合各阶层进行北伐的必要性

B.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实践的必要性

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最终形成的可能性

D.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可能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B

北伐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说明中国的革命需要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反封建斗争,即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故B项正确;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B.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C.确立了联邦民主共和政体

D.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D

材料强调了德国的国会还是有作用的,即德国的民主政治也并非形同虚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并不是向帝国议会负责,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德国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A.三权分立制

B.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国会两院制

D.联邦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制是美国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的运作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故B项正确;国会两院制是美国立法机构的设置,与材料“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不符合“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A.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

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C.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D.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人们希望“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希望政府对更多的干预经济,羡慕“莫斯科”、“柏林和罗马”,当时苏联、德国和意大利都属于集权政治。因此共同点是扩大政府权力和职能,C项正确。从材料“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说明当时人们不仅仅是借鉴于苏联,故排除A项。从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可以看出人们还是寄希望于政府扩大职能,而不是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故排除B项。从材料来看,人们并没有对代议制有所表示,故排除D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经济危机

     

有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D.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C

【详解】据材料“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凡尔赛体系建立,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故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故C正确;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未涉及两极格局的社会主义方面,故A排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1914年无关,故B排除;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应该突出工业革命,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联系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两极格局的瓦解的知识分析解答。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执政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同到亚当斯密时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

B.重要产业收归国有

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拧经济

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

材料撒切尔夫人“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可知,这反映了面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困境,撒切尔夫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和缩减福利制度的规模,降低税收以调动私人企业生产和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上述做法可视作回复到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故选A。B、C是二战后初期采取的经济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D英国应该是减少失业救济范围,与材料不符,排除。所以选A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这主要说明当时

A.美国陷入了欧洲的债务危机

B.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内部缺陷

C.国际黄金储存量总体下降

D.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B

试题分析: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和黄金挂钩,说明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内部缺陷,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陷入了欧洲的债务危机,故A排除。材料反映美国黄金储存量总体下降,不是国际,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故D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A

试题分析:材料实际上是在强调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是不可避免的,即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而未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欧洲出现“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的条件而非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排除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与新航路无关,排除D。所以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对下图时间轴所列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查看解析   详情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白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试题解析:根据关键词“印度支那”,可知它与日内瓦会议相关,故选C。A错误,此时为1954年。B与题无关。D出现于1955年。

     

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A.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A

【详解】“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说明粮食供应出现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断。结合所学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因此选择A;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表述错误,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图5是1947年的美国漫画。漫画中的人物是斯大林是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篮框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查看解析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据《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初反腐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些方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并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现实必要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方式:加强反腐立法;严厉司法惩处;完善监察机制;提升监察权力。

背景:宋初注重加强集权;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中唐以来儒学衰微;宋太祖的自身经历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理解:中国古代君主制下的监察制实际效能有限,无法保证封建王朝长盛不衰;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现实:增强领导能力,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党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改善干群关系,克服根据地困难;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

(1)方式:从“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可以看出主要措施有加强立法以及惩治官吏。此外,从“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可以看出完善监察机制,提升监察权力。背景: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特点,以及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特点,得出结论。

(2)理解:“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君主制统治不能完全保持廉政,腐败问题严重,监察机制不够完善,只是一种为君主制服务的工具。现实: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在陕甘宁进行廉政建设是为了巩固边区的政治,对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使党和政府更具威信,赢得人民信任,这对于巩固统一战线也有重要作用。

     

   下一页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