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四模语文试卷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们的崇高形象,比天山更高大!他们的创业故事,比神话更精彩!耳濡目染,切身感受兵团人的成就,怎能不让我们对他们更加肃然起敬?

②作为一个清贫的读书人,我的蜗居别无长物,只有满架的书静静地立在那里,那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食无肉,不可以居无书。

③德国友好人士雷曼博士气愤地说,事件从开始到现在让人越来越不可理喻,甚至德国各大媒体对如此骇人听闻的案件都不敢报道,为什么?

④大师们的学识、境界与情怀,进一步拓宽了 王宝贵的视野,也让他在习书的同时也养成了严谨的学风、深厚的学养和高雅的情怀,逐步登堂入室。

⑤正因为他对译作披肝沥胆、精益求精,他的作品才会得到读者喜爱,被一代又一代读者阅读,带来文学和人生的启迪。

⑥在新闻宣传方式不断加以改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微言大义的公益广告直抵人心,影响力巨大。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不合语境,应为“耳闻目睹”。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此处说的是“事件”,对象不当,应为“不可理解”。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此处不合语境,应为“呕心沥血”。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耳濡目染”和“披肝沥胆”属于不合语境,“不可理喻”属于对象不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力灿烂的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产生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

B.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人类文明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C.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心控制下,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经过多次变轨,于19日1时11分转入自主控制状态,向天宫二号逐步靠近。

D.2012年5月开始执掌的广州恒大队不同里皮此番接手的中国男足已经在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中陷入泥沼,等待他的,将是一次更为凶险的行程泥沼,等待他的,将是一次更为凶险的行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产生了……滋养”搭配不当,“产生”改为“提供”。B项,语序不当,“乃至”表示递进,“人类文明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应为“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D项,成分残缺,在“2012年”前添加介词“与 (和,跟,同)”,另外“一次”与“行程”搭配不当,应该是“一段行程”。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项,“产生”与后面的宾语“滋养”不搭配;D项属于介词残缺,后面修饰语和中心词不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B项,“乃至”表示递进关系,故应考虑前后内容的递进关系是否颠倒。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可以活到100岁    ①   更长,  ②   单个体细胞往往没有那么长的寿命。机体成熟体细胞会因衰   ③   受伤死亡,需要随时产生它们的替代品,而干细胞   ④   是这些替代品的来源。它们在人体发育过程中,会长期保持自己的幼稚状态和分化潜能,  ⑤    受到一些特殊的理化刺激时,   ⑥   会活跃起来,开始增殖和分化,变成机体需要的细胞类型,发挥应有的作用。

 

A

或者

可能

于是

B

甚至

C

甚至

但是

也许

只有

D

或者

然而

便

只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具体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首先应注意关联词语的搭配,然后分析句间的关系。①空前后为递进关系,排除A.D。③空,“衰老”和“受伤”均会导致细胞死亡,故前后应为选择关系,用“或”。④空,本句为肯定语气,故用“就”或“便”。⑤空,宜填介词,与“……时”构成固定搭配。⑥空,前后为条 件关系,故填“才”(前句的“只有”省略了)。综合考虑,答案选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掌握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然后准确把握关联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同时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本题考生可以采取排除的办法,可以先利用第一空的递进关系排除AD两项,再利用第四空的肯定语气排除C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经过历代大儒的传承、发挥,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例如,《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又如,《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一本作“王”)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

(选自张涛《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

4.下列关于“天人合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它高度概括并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

B.从“天人合一”的视角看,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应该顺应、保护并保护尊重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C.“天人合一”思想虽然最早是在《周易》中表述的,但《说卦传》、《文言传》中的相关论述才是这一思想的经典表述。

D.“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宋代大儒张载在借鉴前人思想基础上明确提出的,这标志着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发展到新阶段。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寅恪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释、道三教比肩而立、相伴而行,并且都很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

B.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即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核心思想“仁”不仅适应于人际交往,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

C.道教继承了道家的老子、庄子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这从道教经典《太平经》、《阴符经》中可以窥见一斑。

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依正不二”,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紧密的共生关系并因此而平等,这同样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也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同时受佛教重视,可见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轻重的地位。

B.孔子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提倡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这些都蕴含了“天人合一”思想。

C.在生态时节观方面,儒、释、道三家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协和发展,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

D.“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受到儒、释、道三家一致认同,促进了三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其历史作用甚至大于《周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4.C

5.A

6.D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天人合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C项, “但《说卦传》、《文言传》中的相关论述才是这一思想的经典表述”不正确。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这些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是对“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天人合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选项C源自文章第二段,选项曲解文意。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项,根据原文第一段,陈寅恪先生只是认为儒、释、道三教是中国思想的代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A项,该信息源自文章第一段,文中说的是“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其历史作用甚至大于《周易》”在原文中缺乏依据,“应该也是……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中的“也”表示并列,是说都重要,没有说比《周易》更重要或作用更大。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D.“其历史作用甚至大于《周易》”在文中没有依据,文中最后一段说的是“《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陈忠实:情系土地  心系人民

陈忠实常以一个“农民”自称。1942年,陈忠实出生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一个普通农家。从读书、参加工作到开始文学创作,他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陈忠实先后在农村学校、地方文化部门和乡镇工作过20年。他说:“那段时间是我对中国乡村的体验、理解及生活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为我后来创作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像我这种出身农村的作家,我的创作得益于经历了农村社会生活的演变。”

陈忠实于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成为陕西省作协的专职作家。这时,他仍然没有留在城市,而是继续回到农村。在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中,从前期构思收集文献资料,到后期写作修改,陈忠实几乎全部是在乡下完成。

1997年,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先后被翻译为韩文、日文、越南文等多种文字,并被改编为电影、话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评论家肖云儒认为,这部作品“从精神地层的深处提炼出了骨子里的中华文化人格”。

作为作家,陈忠实始终心系土地,心系人民。他说:“要深刻地理解、体验生活,需关注生活的运动和发展,不但要深入,而且要沉下去,让作家真正到基层去体验生活。”

陈忠实是在中学时代走上了文学道路,他上初中时创作了第一篇小说,高中期间他在学校创立了春芽文学社。50多年过去了,这个文学社仍不断开枝散叶。

陈忠实始终对自己的写作有所要求,为了给《白鹿原》的创作积累素材,他奔走在西安周边多个县区,住在小旅馆里,整晚抄写借来的县志。正式开始写作后,陈忠实回到自己的老屋,房屋破败屋顶漏雨,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持续写作了四年,最终完成了《白鹿原》的创作。

只要对文学创作有益,陈忠实总是不遗余力。2013年,陈忠实自己出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用以鼓励在当代文学编辑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个人。

评论家李星是陈忠实的老朋友,他说:“人格的重量影响作品的重量,有多伟大的人格,就有多伟大的作品。有多高的境界,就有多高的作品;他的厚重、博大,他的宽度、广度都渗透到了他的作品中。他说文学依然神圣,他在用生命践行着这句话。”

陈忠实为文执着痴迷,为人则宽厚磊落。2006年,北京人艺创排的话剧版《白鹿原》。陈忠实自掏腰包买了不少票请朋友观看。2015年底,《陈忠实传》出版了,不少熟人和朋友来向他要书,他又买了不少来送人。这些年来,但凡有人向陈忠实索书求字,他从不吝惜。

陈忠实也一直鼓励和关心着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新人。17年前,19岁的沈鹏还是一名高三学生,爱好写作的他发表了不少作品并出版了一本诗文集。沈鹏回忆道:“当时想加入省作协,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给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陈老寄了一些自己的作品,不料半个月后就收到了他的回信,说我的文字很有灵性,已将作品转到通联部。”在这封信中,陈忠实鼓励沈鹏要好好读书,并告诉他文学依然神圣,要坚持创作。很快,沈鹏按程序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陈忠实传》的作者邢小利回忆,陈忠实是位宽厚的长者,同时却也极有原则,最不能接受的便是为了找他办事而送礼。他说:“托陈老师办事,他绝对不收礼,一分都不收,你要是给他钱他还生气。”

(改编自“新华社”稿件)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A.陈忠实于199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影响巨大,曾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

B.陈忠实认为作家要关注生活的运动和发展,沉到基层去体验生活,这也是他的《白鹿原》能深刻地提炼出中华文化人格的原因之一。

C.为文先为人,作家的人格高下与作品质量高低紧密相关,有多伟大的人格就有多伟大的作品,这在陈忠实身上有着生动的体现。

D.19岁的高三学生沈鹏希望加入省作协,将自己的作品寄给陈忠实,后在陈忠实的关心下,沈鹏终于加入作协,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8.陈忠实常以一个“农民”自称,为什么?请简要概括。

9.“陈忠实为文执着痴迷,为人则宽厚磊落”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7.A

8.①他生于普通农家,从读书、参加工作到开始文学创作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②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为他的创作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生活的演变有益于他的创作;③成为专职作家后仍回到农村,《白鹿原》的创作几乎全在乡下完成。

9.为文:①上初中时创作了第一篇小说,高中期间在学校创立了春芽文学社;②四处奔走积累创作素材,在简陋条件下持续四年完成《白鹿原》的创作;③不遗余力地支持文学创作,自己出资设立“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 ”;④认为文学依然神圣,并用生命践行着这句话。

为人:①待人宽厚热心,自掏腰包买票送客,买书送人,遇人索书求字从不吝惜;②鼓励和关心着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新人;③做人有原则,为他人办事绝不收礼。

7.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A项,“陈忠实于199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错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1997年,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可见应是1997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选项A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1997年获奖”,并非是1997年创作。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陈忠实常以一个‘农民’自称,为什么?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先到文中找到以“农民”自称的句子,在第一段,然后到后文找与之相关的内容。比如第一段后面“陈忠实出生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一个普通农家。从读书、参加工作到开始文学创作,他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第二段“那段时间是我对中国乡村的体验、理解及生活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为我后来创作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像我这种出身农村的作家,我的创作得益于经历了农村社会生活的演变”,第三段“1982年成为陕西省作协的专职作家。这时,他仍然没有留在城市,而是继续回到农村。在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中,从前期构思收集文献资料,到后期写作修改,陈忠实几乎全部是在乡下完成”,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陈忠实常以一个‘农民’自称,为什么?请简要概括”,这句话中就给出了筛选的方向,即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以一个‘农民’自称”的内容,然后确定答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一、二、三这几段,考生只需把这几段中关于陈忠实与“农民”有关联的内容圈出并进行概括即可。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陈忠实为文执着痴迷,为人则宽厚磊落’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先到文中找出陈忠实“为文”方面的表现,第六段“陈忠实是在中学时代走上了文学道路,他上初中时创作了第一篇小说,高中期间他在学校创立了春芽文学社”,第七段“陈忠实始终对自己的写作有所要求,为了给《白鹿原》的创作积累素材,他奔走在西安周边多个县区,住在小旅馆里,整晚抄写借来的县志。正式开始写作后,陈忠实回到自己的老屋,房屋破败屋顶漏雨,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持续写作了四年,最终完成了《白鹿原》的创作”,第八段“只要对文学创作有益,陈忠实总是不遗余力。2013年,陈忠实自己出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用以鼓励在当代文学编辑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个人”,第九段“他说文学依然神圣,他在用生命践行着这句话”;再找出“为人”方面的表现,第十段“2006年,北京人艺创排的话剧版《白鹿原》。陈忠实自掏腰包买了不少票请朋友观看。2015年底,《陈忠实传》出版了,不少熟人和朋友来向他要书,他又买了不少来送人。这些年来,但凡有人向陈忠实索书求字,他从不吝惜”,第十一段“陈忠实也一直鼓励和关心着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新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陈忠实为文执着痴迷,为人则宽厚磊落’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应先找出“陈忠实为文执着痴迷,为人则宽厚磊落”这句话,这句话在第十段的开头,这是一个过渡句,上文六、七、八、九几段都是写陈忠实为文方面的表现,下文十、十一段都是写其为人方面的表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

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老人说:“可以。”

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

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

孩子说:“我叫李子。”

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

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

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我说:“那不浪费了?”

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

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有本事上来呀。”

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

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

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11期)

10.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通过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

B.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

C.小说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叫康枣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来折射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

D.小说多次写到“我”为果子成熟后因无人采摘而烂了落了的浪费行为感到可惜,鲜明地表达了批判乡村富裕后却存在严重浪费现象的主旨。

E.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无人照顾的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11.“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0.答B得3分,答E得2分,答C得1分,答A.D不得分。

11.①“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12.①明指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②暗喻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③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在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冲击下农村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C项,小说不仅刻画了康枣的穿着,也刻画了他的言行。A项,“通过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不准确,更重要的是写人;“破败”一词也言过其实。D项,对于小说主旨的理解不正确,“鲜明地表达了批判乡村富裕后却存在严重浪费现象的主旨”错误。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C项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分析有些片面,A项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全,D项对小说的主旨理解不准确。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形象、主题以及人称的技巧角度分析。“我”是第一人称,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且以“我”的见闻展开小说的情节,既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又可以把文章串成一个整体,同时可以借助人物的感受、思考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本文中,“我”是整个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借助“我”的眼睛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串起整个故事,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

旨分析深层意。从文中来看,“果子”是指那些成熟后无人采摘落了烂了的枣子、柿子、柚子等果实,这是表面意;文章最后说“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果子”暗喻这些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流露出对受到打工冲击的农村衰落现象的担忧。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 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 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含义类:①表面义与真实义,②指代义、引申义、象征意义等,③一语双关,双重含义。意蕴类:①文中具体意思(表层义),②与主题相关的意思(深层义),③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等作用。本题较为简单,只要抓住“果子”分析其所指,再结合“遗落在乡村”这一修饰语,分析深层意蕴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瓒 ,字宗器,孝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迁郎中,历知太原、宁波二府,有善政。成化初,市舶中官福住贪恣,瓒禁戢其下。住诬瓒于朝,瓒遂列住罪。住被责,其党多抵法。大臣会荐,迁广东参政,转浙江左布政使。

十年冬,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播州致仕宣慰杨辉言,所属夭坝干、湾溪诸寨及重安长官司为生苗窃据,请王师进讨。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会松、茂番寇边,诏起复视事。先是,佥事林璧言:“松茂曩为大镇。都御史寇深、侍郎罗绮尝假便宜,专制其地,故有功。今惟设两参将,以副使居中调度。事权轻,临敌禀令制府,千里请战,谋泄机缓,未有能获利者。宜别置重臣弹压,或即命瓒兼领,专其责成。”十二年七月命瓒兼督松茂、安绵、建昌军务。瓒至军,审度形势,改大坝旧设副使于安绵,而令副总兵尧彧军松潘,参将孙暠军威、叠,为夹攻计。乘间修河西旧路,作浮梁,治月城。避偏桥栈道,军获安行,转饷无阻。十四年六月攻白草坝、西坡、禅定数大寨,斩获亡算。徇茂州、叠溪,所过降附。抵曲山三寨,攻破之,再讨平白草坝余寇。先后破灭五十二寨,贼魁撒哈等皆歼。他一百五寨悉献马纳款,诸番尽平。留兵戍要害,增置墩堡,乃班师。帝嘉其功,征拜户部左侍郎,辞归终制。十五年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十八年,岁大祲,疏请振济。发银五万两,复敕瓒移淮安仓粮分振,而瓒已卒。

瓒功名著西蜀。其后抚蜀者如谢士元辈,虽有名,不及瓒。惟夭坝干之役,或言杨辉溺爱庶长子友,欲官之,诈言生苗为乱,瓒信而兴师,其功不无矫饰云。

(选自《明史·张瓒传》,有删节)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

B.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

C.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

D.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为古代的官职名。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其权限、职责也有所不同。此处是“宦官”的意思。

B.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指古代官员辞职或被罢官归家,它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终制指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张瓒在母丧期间被朝廷起用平定边乱,胜利后辞官归家继续服丧。

D.漕运指的是古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瓒治政有方,执法严明,正统年间,担任太原、宁波知府,政绩良好。成化初年,市舶中官福住贪婪放纵,张瓒惩治了他的部下。

B.张瓒临危受命,功成身退。松、茂边情紧急,他受命督办军事。审时度势,筹划指挥,终于荡平诸番,受到皇帝嘉奖,但他辞官归家。

C.张瓒心系百姓,关心民生疾苦。成化十八年发生大饥荒,他上奏朝廷请求赈灾。皇帝命他转运淮安仓粮分发给灾民,但此时他已死去。

D.张瓒名声卓著,但有时不免沽名贪功。他巡抚四川。名声远远超过后继者谢士元等人;夭坝干一役,他听信杨辉之言,虚报了很多战功。

16.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住诬瓒于朝,瓒遂列住罪。住被责,其党多抵法。

(2)宜别置重臣弹压,或即命瓒兼领,专其责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3.C

14.B

15.D

16.(1)福住向朝廷诬告张瓒,张瓒于是罗列福住的罪状。福住被责罚,他的党羽大多伏法。

(2)应当另外设置重臣控制,或者就命令张瓒兼任,专门委任他负责。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这句话是说“皇上诏令张瓒通告生苗归还被侵占的土地,不服从就讨伐他们。张瓒率兵讨伐平定,请求设立安宁宣抚司,就授予杨辉的儿子杨友为宣抚来镇守。皇上下诏许可,下诏令奖赏慰劳。张瓒因母亲年老乞求回家,回家后母亲已经去世”;然后结合表示官职、人名的关键词判断,比如“瓒”“安宁宣抚司”“辉”“友”“宣抚”。断句如下: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4.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但有时不免沽名贪功”“夭坝干一役,他听信杨辉之言,虚报不少战功”不准确。从选文看,这只是某些人的说法,张瓒主观上并没有“沽名贪功”;且“虚报了很多战功”也言过其实。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D.文章最后一段话说“惟夭坝干之役,或言杨辉溺爱庶长子友,欲官之,诈言生苗为乱,瓒信而兴师,其功不无矫饰云”,“或言”是有人说,不一定是事实。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诬”,诬告;“于朝”,状语后置句;“抵法”,伏法。第二句中,“别”,另外;“兼领”,兼任;“责成”,负责。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瓒,字宗器,孝感人。考中正统十三年进士。授予工部主事,升迁为郎中,历任太原、宁波知府,有良好的政绩。成化初年,市舶宦官福住贪婪恣肆,张瓒禁止他的部下。福住向朝廷诬告张瓒,张瓒于是罗列福住的罪状。福住被责罚,他的党羽大多伏法 。大臣纷纷举荐,升迁张瓒为广东参政,转任浙江左布政使。

十年冬,以右副都御史巡视四川。播州退休的宣慰杨辉说,所属夭坝干、湾溪各寨以及重安长官司被没有驯顺的苗人窃据,请求官军进讨。皇上诏令张瓒通告生苗归还被侵占的土地,不服从就讨伐他们。张瓒率兵讨伐平定,请求设立安宁宣抚司,就授予杨辉的儿子杨友为宣抚来镇守。皇上下诏许可,下诏 令奖赏慰劳。张瓒因母亲年老乞求回家,回家后母亲已经去世。恰巧松、茂番寇侵犯边疆,皇上诏令再次起用他任职办事。在这之前,佥事林璧说:“松茂以前是大镇。都御史寇深、侍郎罗绮曾凭借特权,控制这个地方,所以有功。如今只设两个参将,以副使居中调度。权力小,面对敌情要禀告请示制府,千里请战,谋略泄露,时机延缓,没有能够获胜的。应当另外设置重臣控制,或者就命令张瓒兼任,专门委任他负责。”十二年七月,命张瓒兼督松茂、 安绵、建昌军务。张瓒到军中,审察测度形势,改变大坝设副使于安绵的旧制,而令副总兵尧或驻军松潘,参将孙嵩驻军威、叠,为夹攻作谋划。乘着间隙修整河西旧路,建造浮桥,整治月城,避开偏僻的桥梁和栈道,军队得以安全通行,转运粮饷没有阻碍。十四年六月,攻击白草坝、西坡、禅定几个大寨,斩首俘获无数。巡行茂州、叠溪,所过之处都投降归附。抵达曲山三寨,攻破了它。又讨平白草坝残余敌寇。先后攻破消灭五十二 座寨子,贼寇头领撒哈等都被歼灭。其它一百零五座营寨都献马交钱,诸番全部平定。张瓒留兵戍守要害之处,增设城堡,才班师。皇帝嘉奖他的战功,征召授予他户部左侍郎,辞官回家服丧。十五年,起用为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十八年,遭受大饥荒,张瓒上疏请求赈济。皇上发银五万两,又敕令张瓒转运淮安仓粮分发赈济,可是张瓒已经去世。

张瓒名闻西蜀。他之后巡抚蜀的如谢士元等人,虽然有名,却比不上张瓒。只有夭坝干之役,有人说杨辉溺爱庶出长子杨友,想要让他做官,假称没有驯服的苗人作乱,张瓒信以为真,于是发兵征讨,他的功劳不免虚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塞上曲送元美①

【明】李攀龙

白羽②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②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

B.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C.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

D.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

E.后两句承上面来,写军士出征应战,节奏由舒缓变急促,内容从战事转抒情,豪装中有缠绵。

18.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7.BE

18.望月,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表现征人怀念家乡的愁情;夜月之下无数“征人”“马上”驰骋,雄壮的场面也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又蕴含了希望元美勉力边务,不辱使命的感情。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B项,“运用拟人”错误,“胡烽不断接长安”应是运用借代,“胡烽不断”借指异族频频入侵,“长安”代指明朝都城北京。E项,应为“节奏由急促变舒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B项,考查修辞技巧,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此时是明代,应是代指明朝都城,“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中。E项,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节奏急促;后两句写军士出征应战,写西山月,写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此时的节奏变得舒缓,内容从战事转抒情。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两句承上而来,月可以说是写边塞的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颇具边塞情调,诗人在第三句里,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诗中的“一片月”。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时间,渲染气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分。诗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联。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构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则又交织着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许多离乡远征、抗敌卫国的将士,他们都是人,立身边塞,目视明月清辉,心头泛起思乡之情。“马上看”就含蓄着这种情感,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看望高悬空中的明月,既思念亲切的家乡,留恋美好的人生,又准备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必须结合诗歌的标题、题材以及两句诗中涉及的景物“西山月”、将士的活动来分析情感。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揭示艰难困苦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的语句是“所以动心忍性,               ”。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以两种动物来反衬蜀道高峻的名句是“               ,               ”。

(3)苏轼的《赤壁赋》以“               ,               ”两句来从侧面衬托箫声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曾益其所不能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应注意“猿猱”“壑”“嫠”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山崩、滚石等地质灾害可能会出现在一些山石不稳固的山区;不良天气情况有可能增加登山者迷路或失足等危险情况出现的几率。      ②      ,人们应当向山崩、滚石运动的垂直方向逃生,寻找稳固的大石等可供藏身的地方躲避。如果在登山过程中遭遇不良天气,应立即停止登山活动,就近寻找安全区域,等待不良天气消失,或者利用通讯手段,       ③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①登山有哪些安全隐患 ②一旦遇到山崩、滚石等地质灾害③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并寻求帮助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第一处,这是一个问句,应根据后面的内容来拟写这个问题,从“山崩、滚石等地质灾害可能会出现在一些山石不稳固的山区;不良天气情况有可能增加登山者迷路或失足等危险情况出现的几率”这两句中可以知道,前面应是说登山有哪些隐患。第二处,后面说“人们应当……”,可见前面应是假设遇到“山崩、滚石”等灾害。第三处,前面说“或者利用通讯手段”,可见后面应是使用通讯手段的目的。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比如本题中,第一处可以根据后面句子阐述的内容确定横线上问题的内容,第二处可以依据后面人们的做法推测出前面应是假设遇到这些情况,第三处应根据前面“利用通讯手段”推测出后面应是使用这些手段的目的。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请给漫画拟个合适的标题,不的使用“无题”,不超过15字。

(2)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1)①断翼的天使②别把我的翅膀剪了!③爸爸妈妈,我想飞!

(2)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的天赋、个性和想象力,使聪明的孩子变得平庸。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图文转换题。从题干来看,有两个问题,一是给漫画拟标题,二是分析漫画的寓意。对于前者,考生应先抓住漫画的主体或主题,然后以这二者为中心来拟写。从图上来看,对象主要是父母和孩子,父母拿着剪刀正在剪孩子的翅膀,由此可以从“剪”“翅膀”“飞翔”等角度来拟题。第二问,“翅膀”是孩子的个性、天赋、想象力;而“剪翅膀”是说父母的不正确的做法扼杀了孩子这些能力,让孩子变得平庸。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漫画题解答的步骤:第一步:读题干,弄清命题角度。命题的角度有画面描述、寓意概括、拟写标题和抒写启示等方面。第二步:读画面,把握漫画内容。漫画内容包括画面中的人、物、景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三步:读画意,揣摩漫画意图。根据漫画的细节与变化,结合漫画的夸张之处,联系现实琢磨其弦外之音,揣摩作者创作的动机。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可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主体命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一篇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其作者深圳人罗尔在文中倾吐了对自己年近五岁的患有白血病的女儿的爱,感人至深,无数人被罗尔打动,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捐赠,希望给予一定的帮助。然而,没过几天就有网友爆料,罗尔名下有三套房产,而笑笑的治疗费用也有相当大的医保报销比例,整件事就是一场“营销”。

此事引发了网友的巨大谈论,很多人对罗尔的行为进行了谴责。随后,深圳市民政局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而罗尔也将通过微信赞赏平台收到的约两百万元赞赏资金全部原路退回。

同时,在面对质疑时,罗尔却在镜头前痛哭:“现在我的女儿在生死线上挣扎,没有人关心我的女儿是不是在死亡线上挣扎,只想知道我是不是骗子……”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得套作和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