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湖南专版)11

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木兰花 拟古决绝词柬①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②。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③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③当日愿。

【注】 ①柬:给……信札。②“何事”句: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③“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均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

(1)这首词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用典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名句人们传诵了三百多年,今天甚至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标题。请你从词句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谈谈它广为传诵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答案] 这首词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典故,共同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

[解析] 这首词用一个女子的口吻,通过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2)[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这句词反映了人们内心的一种普遍的期待和遗憾;②从语言形式看,词文语言通俗,便于传诵。

[解析] 内容上,从词句的特定意味和表达出的思想上分析,“若只如”透出一种惋惜的语气,也表达了一种渴求。语言形式上,从用词特点、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这句词采取了直抒胸臆的笔法,浅显易懂,这些都构成了它得以广为传诵的基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①

亭亭画舸②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  ①郑文宝(952~1012),字仲贤,宁化人。多才多艺, 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诗风轻盈柔软。②画舸:彩绘油饰的船,也叫画船。

(1)“春潭”是水,自然无法“系”住,那么画舸到底“系”的是什么?请联系全词,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烟波与风雨”“载”对表达词人的“离恨”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答案] “系春潭”指船系于春日潭水边的柳树上。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系”暗含题目“柳枝”的意思,因此船“系”的就是离别之情。画船系在柳树上也牵系着离情,化抽象为形象。画船、柳树、春潭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静谧优美的意境,用外物的静反衬内心的乱,诗味隽永,情致深婉。

[解析] 作答时注意联系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这样就容易明确“系”在什么地方,显然是水边柳树上。“系”字也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将情感具体化。

(2)[答案] “烟波与风雨”写行人航程浩渺,路多艰难,表现词人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以此烘托离恨之浓;“载”字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离恨成了可载之物,写出了心头离愁的沉重,形象可感,富有创意。

[解析] “烟波与风雨”显然是词人对朋友前途的担忧与关切,借此来表达离别之愁;“载”恰与“载不动许多愁”的“载”字相同,化抽象为具体,赋予离愁重量感,使之真实可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 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③,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  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②赤叶楼:这里指歌妓等所居之楼。③“灞桥”句:汉代人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代杨慎评论说:“‘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鹧鸪天》之佳句也。”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答案] 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凋零,飘落河桥,秋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岳衰草漫漫,一片枯黄。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 开头写景,“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郊丘”等描写构成了景色画面,其意境较为苍凉萧瑟,结合下文抒情看,烘托了词人的离别愁苦的情感。

(2)[答案] ①实写酒醉入眠,虚写梦中情境,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②醉眠乡村客店的孤单离愁,与昔日出入都市高楼的热闹欢愉,对比鲜明。

[解析] 这两句对仗精工,“醉眠”句和“梦倚”句一实一虚,虚实相生,同时又将现实的孤独和过去的繁华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作者的羁旅愁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 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

【注】  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的一座亭子。

②陈仓:在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道。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答案] 夸张,拟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山峰好像在飞舞,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于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答题时要先答修辞手法,再结合诗文阐释,并回扣中心思想。

(2)[答案] 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出现逆境,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姿态,这样才能享受胜利的喜悦。

[解析] 此题考查了考生对诗歌的行文结构把握的能力。分析时对诗歌各部分意思加以概括,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悟到的人生道理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半闻横管

[南宋]程 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①。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  ①委:落下。②金谷:即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此处代指金人占领下的北方失地。

(1)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描写笛声?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夸张手法。笛声穿越层云,使树叶也纷纷振落,表现笛声的高亢。

[解析] 写笛声穿云振林,直可将秋风吹不落的树叶也纷纷振落,其声之力可谓大矣。是明显的夸张手法。

(2) 对国土沦陷的悲痛以及对故土的深深怀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和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的能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希望收复北方失地的强烈爱国之情。秋风卷浮云,传达出诗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无尽感慨。后两联写曲终令人断肠,并引发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民族浩然正气充溢诗篇,感人肺腑。最后以金谷园借代北方失地,以离离秋草和楼边斜月寄托对故土的深深怀念。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答案] 拟人。将垂杨和春人格化,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

[解析] 本词上片描绘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诚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候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辞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2)[答案] “春不语”写出词人的寂寞孤独;而这时已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雨”,更衬托出词人悲凉、忧伤的心情。

[解析] 答题时注意抓住“春不语”“黄昏”“潇潇雨”这些表情词语。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 坐

张 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答案] 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为写梧桐作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解析] 答作用题注意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前两句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起衬托的作用。

(2)[答案] 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

[解析] 答题模式为:写了……的梧桐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②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②元:同“原”。

(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答案] 描写了词人读书、饮酒、竹林散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词人喜欢过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解析] 本题属“鉴赏形象”题,需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分析词中蕴含的情感。注意答题范围是上片。

(2)[答案] 表面意思是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语意上正话反说,出人意料;感情上饱含悲愤,动人心魄。

[解析] 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有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妨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极点了,可是末尾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似乎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之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是在怨天吗?是怨天,但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 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习俗。②乌纱:泛指帽子。

(1)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答案] 表达了一种凄凉的思乡之情。诗人登高远眺,见鸿雁南归,不觉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人老头白仍四处漂泊的现实,思归之情愈加浓烈。

[解析] 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答案] 以哀景作结,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思乡”的主旨。

[解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陈与义①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解析] 本题属“评价作品的观点和态度”,需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蕴含的深层情感。第二联中“燕子”和“梧桐”两个意象应引起重视。秋天就要到了,燕子也该回到南方过冬了,但雨却阻断了行程。细腻的感受为作者捕捉,也暗含作者自身的感情。另一形象是“梧桐”,使人很容易想到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也成了文学作品中“愁”的象征,雨后梧桐更是不同。作者捕捉这两个形象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怀旧、失落之意。

(2)[答案] 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本题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需深入理解并把握好作品中的相关信息组织答案。前人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种鉴赏,如同意这种观点,应答出“若即若离”体现的是侧面描写,即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如不同意就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来表述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