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敕造    踌躇    钥匙    彳亍

B.漱口     簌簌      溯源       情愫 

C.俨然    梦魇    偃仰    繁衍

D.驰骋    惩罚    嗔怒    瞠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C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喧    相形见绌    谈笑风声    前倨后恭

B.荟粹    情随事迁    走投无路    始志不渝
C.诡秘    一愁莫展    骄揉造作    变换莫测

D.游弋    正襟危坐    莫名其妙    怙恶不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D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金融危机,某市政府为当地的出口企业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大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B.如果从长计议,我们不应该只做一个会赚钱的企业家,还要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这样我们的声誉会更好,自己会活得更快乐。

C.他们坐在一张桌子的半径两端,不偏不倚面对着面。

D.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D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市属医院的26名医师联合签名倡议,弘扬白求恩精神,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拒收药品回扣和红包,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B.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带上天的服装就有好几套,可让多人多天穿着和更换的需要。

C.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D.正如远缘杂交可培育出品质更为优秀的后代一样,表现上隔行如隔山的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交流,往往撞击出天才的思想火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9分,每小题3分)

根 艺

根的艺术,是一种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独特造型艺术。它用具有自然美的各种根材形态,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美的形象,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根艺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有其鲜明独到的审美特征。

根艺是单纯与丰富的对立统一。根艺与绘画一样,是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发现和创造是它们的主要特征。所谓发现和创造,就是表现形体。对造型艺术,鉴赏者又都是通过视觉对存在于空间的艺术形体进行鉴赏的,这是它们的共同审美特征。中国画的造型是在平面上进行的,它是画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巧,通过笔、墨、纸以及墨法、空白等在平面的画幅上创造的一种美感;而根艺大都又是立体形式的,它的形体具有实际的长度、宽度、高度,给人一种自然与人工共同创造之美。所以根艺和绘画虽然同属于造型艺术,但绘画是以两度空间反映现实,而根艺大都又是以三度空间反映现实,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具有空间立体感的根艺,一方面比绘画更为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又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而细腻地描绘表现对象的活动环境,也不能像绘画那样广阔、自由地再现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过程。因此,根艺美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就有必要对现实的根材进行更集中、更典型的提炼,把丰富的思想内容寓于根的自然形态之中,以达到单纯与丰富的统一。

所以,鉴赏一件优秀的根艺作品,也应该是通过概括单纯的艺术形象,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领悟根艺美术家所要表达的自然根的丰富思想内容及独特的艺术形象。由于根艺是一种具有立体感的艺术,因此观看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的是不尽相同的审美感受,这同样也表现了根艺单纯与丰富对立统一的审美特征。

根艺是静态与动态的对立统一。作为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根艺只能表现行为的一个片刻,为了获得生动具体的审美效果,它总是以静态的造型表现出它的过去和未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根艺的动态美。动态使根艺形象表现出精神,表现出生命,“马空冀北”根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这方面的实例。这是根艺美术以静态的造型来表现运动,是静态和动态的对立统一。

根材是根艺审美的主要部分。在绘画和雕塑艺术的鉴赏中,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具有审美的价值。根艺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比雕塑所使用的材料更有审美价值,因为每一件根艺作品的表现力依赖于根材本身的自然美的形态。由于根材是根艺美术作品审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根艺美术家在创作时,应十分重视把选择什么样的根材和整个艺术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考虑。

5、下列各项中关于“根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艺是单纯与丰富对立统一的造型艺术,用有自然美的根材形态来创造多彩的形象。

B、根艺通过塑造静态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观赏者通过视觉对塑造的艺术形体进行鉴赏。

C、根艺是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它除了可以表现行为的某一个片刻外,还可以表现行为的过程。

D、作为造型艺术,根艺以静态的造型表现出动态行为的瞬间,具有动态美。

6、本文认为根艺是天人合一的艺术,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根艺的动态美表现出精神,表现出生命,“马空冀北”根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实例。 

B、创作根艺,对根材进行集中、典型的提炼,把丰富的思想内容寓于根的自然形态中。

C、根艺的单纯是指外在形体,丰富是指艺术家、欣赏者再造的艺术形象。

D、根艺的形体具有实际的长度、宽度、高度,给人一种自然与人工共同创造之美。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艺具有空间立体感,比绘画更具体生动,但不像绘画那样广阔、自由地再现人物。

B、欣赏根艺可从不同侧面、角度、距离进行,所以根艺本身表现出含意的丰富性。

C、中国画造型是在平面上进行的,根艺大都是立体形式的,两者反映现实的角度不同。

D、根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决于根材自身的价值和根艺美术家的艺术水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5C (由原文可知,根艺只能表现行为的某一片刻)

6A (由原文可知,作者举马空冀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根艺是静态与动态对立统一的道理,它并不能证明根艺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

7B(根艺作品本身不存在所谓含意丰富性的问题,它应是通过欣赏者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领悟才得以实现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9分,每小题3分)

乐广,字彦辅,南阳育阳人也。父方,参魏征西将军夏侯玄军事。广时年八岁,玄尝见广在路,因呼与语,还谓广曰:“向见广神姿朗彻,当为名士。卿家虽贫,可令专学,必能兴卿门户也。”方早卒。广孤贫,侨居山阳,寒素为业,人无知者。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其所不知,默如也。

裴楷尝引广共谈,自夕达旦,雅相钦挹①,叹曰:“我所不如也。”王戎为荆州刺史,闻广为夏侯玄所赏,乃举为秀才。楷又荐广于贾充,遂壁太尉椽,转太子舍人。尚书令卫瑾,朝之耆旧,与魏正始②中诸名士谈论,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王衍自言:“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其为识者所叹美如此。

出补充城令,累迁待中、河南尹。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迷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早:“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广所在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遗爱为人所思。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而自见矣。人有过,先尽弘恕,然后善恶自彰矣。广与王衍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

(《晋书·列传十三》)

注:①饮挹:钦佩推崇。②正始:年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尝见广在路,因呼与语        语:交谈

B、以厌人之心                    厌:满足

C、命诸子造焉                    造:拜访

D、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    让:责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物无竞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B、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       余船以次俱进

C、楷又荐广于贾充               不拘于时,学于余

D、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           夜缒而出,见秦伯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广幼年时,征西将军夏侯玄就对他非常赏识,曾告试其父乐方,虽家境贫寒,但仍应使其专心致力于学问。

B、乐广先后受到裴楷、王戒、贾充的推荐和任用,卫灌对其更是推崇,曾自嘲道,与乐广相比,自己废话太多。

C、乐广曾与朋友饮酒,后朋友病倒。乐广就还原喝酒的情景,并告知朋友其病倒原因,朋友听后豁然明白,病情立刻消除。

D、乐广宽厚待人,颇受时人赞誉。凡是评论他人,首先称赞别人的长处;别人有过失时,则尽量予以宽恕,让其善恶自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8.D 9.A 10.C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7题(共14分)

沙原隐泉

余秋雨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得也越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再稍用力,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所说的滑稽,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有删改)

1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3分)

⑴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

异相:                               。

⑵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熨帖:                               。

15、从表达上看,第②自然段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写爬沙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6、对一湾月牙泉,作者先于山顶远望,后在岸边近观。这其间作者对它的情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由此悟出了什么道理?请你高度概括后作答。(4分)

情感: 

道理:   

17、行家称道余秋雨这篇美文“自然而深邃”,请你细味本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由此生发的人生感慨,谈谈对这一评价的认识。(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6、情感:怜爱—敬佩(关键词:爱—敬)    道理:互补才是美(多彩产生美)(各2分)

17、文中,作者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还是自己的动作心理,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一种自然之美,这种美来源于笔下的自然景观,也来源于作者情感的真实变化,还来源于作者清新传神的描写语言。(1分)而作者因爬山观湖生发的种种感慨,已经是对人生遭际的普遍认识,因而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之美。(2分)

     

作文(40分)

作文题目:请以“这其中应该有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