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这个学说的科学价值主要是(  )

A.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均由细胞构成

B.证明了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C.说明了动植物的细胞是一样的

D.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

解答:解: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可以看出:动植物具有统一性,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

     

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的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A是葡萄糖,物质E是淀粉

B.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较多的是F

C.物质C的种类约20种,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D.SARS病毒的物质H彻底水解后,产物是CO2和H2O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氨基酸的种类;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本题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和功能,分析题图从功能判断出相应的大分子物质,进而推断基本单位和其元素组成.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E是大分子切是小麦的能源物质,E是淀粉,A是其基本单位葡萄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E是糖类,F是脂肪,脂肪与糖类相比,H元素的含量相对较多,产生的还原氢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释放较多的能量,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G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G是蛋白质,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根据R基团不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H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H是核酸,SARS病毒的核酸是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核糖、碱基,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的分类、分布和功能,脂肪与糖类的元素组成上的差别,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核酸的分类和化学组成,根据功能推出大分子物质进而推断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解题的思路,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是解对题目的关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

B.质粒中含有的元素是C、H、O、N、P

C.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D.性激素和胰岛素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均呈紫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检测蛋白质的实验;酶的概念;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1、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由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组成.

2、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NA和RNA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

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少量的RNA也具有催化功能.

4、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因此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解答:解:A、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A错误;

B、质粒的本质是DNA,组成元素是C、H、O、N、P,B正确;

C、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因此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C错误;

D、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核酸的分类、分布、功能和组成元素,ATP的结构特点和组成成分,酶的本质,蛋白质的功能和检测方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区分识记的能力.

     

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实验中,活细胞经健那绿染色后,线粒体应该呈现(  )

A.砖红色              B.蓝绿色              C.橘黄色              D.无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分析:线粒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时,需要用健那绿染色,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好的形态和分布.

解答:解: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观察线粒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主要积累.

     

下列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实验,其中没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

A.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C.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途径

D.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学研究中,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来源和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等方面.

解答:解:A、用15N或32P标记DNA可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途径时,一般用3H标记亮氨酸,C错误;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将构成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后单独研究各自的作用,并没有应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对实验目的和方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向是高浓度溶液→低浓度溶液

B.越冬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

C.细胞中自由水含量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

D.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解答:解:A、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方向是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A错误;

B、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细胞代谢变慢,但抗逆性增强,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B正确;

C、衰老细胞代谢缓慢,水含量降低,故细胞内自由水含量的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C正确;

D、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与新陈代谢的关系,对于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理解,并利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图甲为渗透作用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渗透作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有半透膜c及a与b之间具有浓度差

B.图乙中液面不能一直上升的原因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

C.图丙中③④⑤组成原生质层

D.如果丙细胞没有细胞壁支持,置于清水中也会发生吸水涨破的现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1、质壁分离利用的是渗透作用的原理,发生渗透作用需要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

2、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与细胞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3、分析题图 可知,图甲是研究渗透吸水的渗透装置,图乙曲线是毛细管内液面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是出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

解答:解:A、图甲中的渗透作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有半透膜c及半透膜两侧的溶液a与b之间具有浓度差,A正确;

B、图乙液面不再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时间内从漏斗进入烧杯中的水与从烧杯进入漏斗内的水的量相同,考虑到漏斗内液柱压力的作用,当液面不再上升时,a的浓度仍小于b;B错误;

C、图丙中③细胞膜、④细胞质、⑤液泡膜组成原生质层,C正确;

D、如果丙细胞没有细胞壁,就相当于动物细胞,置于清水中也会发生吸水涨破的现象,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渗透作用和质壁分离现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如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进入细胞膜内速度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该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与载体蛋白结合

C.该物质可能是水或甘油

D.该物质只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1、据图分析,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增加该物质运输速度增加,当物质浓度达到一定时,物质运输速度不再增加,说明受到载体数量限制,故该物质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2、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解答:解:A、据图分析,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增加该物质运输速度增加,当物质浓度达到一定时,物质运输速度不再增加,说明受到载体数量限制,故该物质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错误;

B、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B正确;

C、水和甘油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膜,C错误;

D、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主动运输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也能从能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移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B.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C.低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A正确;

B、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ATP合成酶,B正确;

C、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C错误;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如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的分解,也可以被蛋白酶催化分解,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的豌豆亲本杂交,F1植株自花传粉,从F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任取1粒绿色圆粒和1粒绿色皱粒的种子,这两粒种子都是纯合体的概率为(  )

A.1/3              B.1/4              C.1/9              D.1/16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题应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F1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该植株自花传粉能够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绿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yyRr,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由此可计算的答案.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的豌豆亲本杂交,产生的F1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后代有: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其中绿色圆粒种子的基因型为yyRR、yyRr,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因此这两粒种子都是纯合体的概率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难度适中.在解题过程中,考生要能够利用遗传定律,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推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并能够灵活运用乘法法则进行相关计算.

     

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DNA复制的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物质跨膜运输中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需要能量.

解答:解:A、DNA复制过程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故A正确;

B、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中C3化合物的还原需利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故B正确;

C、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故C错误;

D、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可生成少量ATP,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与ATP有关的生命活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

B.某一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细胞癌变

C.癌细胞容易发生细胞凋亡

D.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②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③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2、细胞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解答:解:A、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A正确;

B、细胞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每个细胞至少需要5﹣6个基因积累突变的结果,B错误;

C、癌细胞是能够无限增值的,不死的细胞,不容易发生细胞凋亡,C错误;

D、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二者控制着不同的性状,不是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特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于相关内容的识记和理解,难度适中,识记和理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B.用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可靠且容易分析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现象

D.孟德尔在碗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解答:解: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A正确;

B、用自花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试验,试验结果可靠且又容易分析,B正确;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现象,C正确;

D、孟德尔在碗豆花蕾期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豌豆的特点;识记人工异花传粉的具体过程;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测交的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同种生物的下列细胞中,与精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  )

A.次级卵母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精原细胞              D.初级卵母细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原始生殖细胞(2N)→减数第一次分裂(2N)→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N)→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2N)→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N).

解答:解:A、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除外)已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分离,在着丝点没有分裂时,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与精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相同,A正确;

B、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精细胞的2倍,B错误;

C、精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是精细胞的2倍,C错误;

D、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精细胞的2倍,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情况;明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并且染色单体消失.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是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连续遗传;(3)“男病母女病,女正父子正”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有病,正常女子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解答:解:A、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都是患者,A错误;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女儿都是患者,B错误;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若女患者是纯合子,其子女都是患者,若女患者是杂合子,其子女50%正常50%患病,C错误;

D、显性遗传病正常子女不可能带有致病基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根据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来判断亲子代之间的关系.

     

在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的过程中,如图所示的连接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脱氧核苷酸中碱基连接在脱氧核糖的1号碳原子上,磷酸连接在脱氧核糖的5号碳原子上;脱氧核糖的3号碳原子的﹣OH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反应,脱去1分子水形成1个磷酸二酯键,许多脱氧核苷酸分子由磷酸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双螺旋形成DNA分子.

解答:解:A、磷酸二酯键的位置不对,应该连接在磷酸和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上,A错误;

B、该脱氧核苷酸链的磷酸二酯键连接在磷酸和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上,B正确;

C、该脱氧核苷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的位置不对,应该连接在磷酸和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上,C错误;

D、该脱氧核苷酸链中,下面的磷酸多出一个化学键,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脱氧核苷酸形成脱氧核苷酸链时,磷酸二酯键的形成过程和位置的熟练识记.

     

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遗传信息位于DNA上,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密码子位于mRNA,能编码氨基酸(终止密码子除外);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几种tRNA携带.

解答:解:A、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A错误;

B、DNA聚合酶属于蛋白质,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

C、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C错误;

D、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也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首先要求考生识记RNA的种类及功能,明确密码子、反密码子和遗传信息所在的位置;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某高等生物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含有52个密码子(有一个终止密码子),则该基因至少含有多个碱基及此mRNA指导合成多肽链时最多可产生多少个水分子(  )

A.312 50              B.312 52              C.310 51              D.310 50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2、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1/3,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6.即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

解答:解:已知某高等生物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含有52个密码子,则mRNA碱基数为52×3=156,基因至少(不考虑非编码序列)含有碱基数=156×2=312,mRNA含有52个密码子(有一个终止密码子),则该mRNA能控制合成一条含有51个氨基酸的肽链,合成多肽链时最多可产生的水分子数=51﹣1=50,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首先要求考生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能运用延伸规律计算出该多肽中氨基酸的数目;其次要求考生掌握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明确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并能据此计算出mRNA和基因中的碱基数目.

     

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C.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基因重组的类型:在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样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就进行了重组;还有就是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基因重组;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基因工程.

解答:解: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故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故B正确;

C、纯合体自交后代依然是纯合子,能稳定遗传,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故C错误;

D、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突变引起的,而同胞兄妹肯定是由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则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重组的三种类型,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浆蛋白              B.麦芽糖              C.Ca2+              D.激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则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麦芽糖是植物中的二糖,人体摄取的麦芽糖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形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进入内环境,因此麦芽糖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Ca2+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激素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成分的判断,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植物特有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倍体水稻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

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三个染色体组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二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可阻止染色体的分离,从而得到四倍体,相对于二倍体而言,四倍体的果实种子都比较大;依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其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但单倍体植株一般都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稻穗、米粒.

解答:解:A、二倍体水稻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正确;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适当处理,染色体加倍,可得到四倍体水稻,多倍体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B正确;

C、二倍体水稻配子含1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水稻配子含2个染色体组,融合成的受精卵含3个染色体组,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C正确;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高度不育,没有米粒,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相关知识.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B.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正确;

D、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重点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原因,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如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作用的靶器官只有下丘脑和垂体

B.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中①含量的增加早于②③

C.用③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①②的分泌量均减少

D.物质②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所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③是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A错误;

B、在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和③的分泌均增加,且①含量的增加早于②③,B正确;

C、用③饲喂正常动物,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减少,C正确;

D、②是促甲状腺激素,能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结合,进而促进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这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图,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及细胞膜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

     

用不同实验材料分别对燕麦的胚芽鞘进行以下研究实验,若图中箭头所指表示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调节,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图解,根据具体描述做出判断.

解答:解:A、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所以用锡箔套住尖端后,不能感光,因此燕麦胚芽鞘不弯曲生长,A错误;

B、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所以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错误;

C、琼脂块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所以单侧光能导致燕麦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C正确;

D、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右侧,导致右侧有生长素,促进右侧生长,向左弯曲,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向光性、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防卫不足,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不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故A错误;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故B错误;

C、体液免疫中,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故C错误;

D、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切除胸腺后,不能合成T细胞,则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D选项中T细胞的作用: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识别、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