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通过推衍传继,某制度维系了一个庞大的宗支网,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该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世官制D.察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材料中“宗支网”是按照血缘关系的制度,说明是宗法制,A正确;分封制属于地方制度,B错误;C和D属于选官制度。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C.“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详解】材料“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反映的是西周时的分封制下,诸侯有义务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巡狩是指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故A项排除;述职指古时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故B项排除;C项是指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符合题意;D项反映的是周天子有较大的权威,诸侯须听命并纳贡,并且按爵位高低缴纳贡赋,排除。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之后,实行郡县制,“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说明了在“封建”之下,官员是世袭的,即分封制,B正确,排除C。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旨在解决贵族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与题目无关,A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目无关,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意为“封建”,学生再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有人认为:“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指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统治吸取秦亡的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汉朝总体制度又是汉承秦制,所以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题干主旨是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而实行分封与郡县并存的一种制度,所以A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秦代以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代刺史制

B.宋代参知政事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军机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根据材料“分宰相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加强中集权的措施,排除;从明太祖开始就废除丞相制度,故CD项不符合题意。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皇帝对史官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表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应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B.限制了雅典人的生活自由

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允许、不能、不得中立”等字眼是在强调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D正确;在古代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政,而不是必须人人参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等意识方面的信息,启蒙运动才宣扬平等意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雅典还未达到依法治国的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体育馆”(Gymnasium)是古代雅典由国家主办的学校,招收极少数贵族男青年,在学习体育竞技、文法哲学和乐器歌舞的同时,还要参加国家庆典、宗教仪式,并能经常与执政官和高级官吏进行政治、哲学交流。这种教育意在培养

A.奉行民主的政治家

B.素质优良的国民

C.忠于城邦的将领

D.思想自由的学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A

【详解】从材料“招收极少数贵族男青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是一个城邦国家,人口较少、地域狭小,便于公民直接参与民主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雅典男性公民从小就比较注重培养公民的公民和民主意识,因此这种教育意在培养奉行民主的政治家,不是培养国民的素质,故A项正确,B项排除;从材料“在学习体育竞技、文法哲学和乐器歌舞的同时,还要参加国家庆典、宗教仪式”可以看出,材料里没有涉及到将领和学者的培养,故CD项排除。

     

有学者指出:“航海家和商人们活动的蓬勃发展早在罗马统治扩张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它一直伴随着并且最终超越了罗马的扩张,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这说明

A.罗马法是由航海家和商人们制定的法律

B.罗马法是在商业繁荣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法律

C.调节商品经济关系是罗马法的重要内容

D.罗马法以保护商品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材料中的“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表明调节商品经济关系是罗马法的重要内容。故答案为C项。航海家和商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但不是法律的制定者,排除A项;罗马法是成文法,是通过制定而不是自然形成的,排除B项;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排除D项。

点睛:由于罗马奴隶制下商业活动的发展,罗马法不得不规范商品经济关系,规范商品经济下的社会秩序。特别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征服地区的扩大以及帝国建立后所统治的辽阔的疆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交往日益增多,商业往来日益频繁。在帝国境内,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法律不得不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调整,不能不采取措施对商品经济秩序进行规范。

     

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典

A.剥夺了贵族权力

B.保护奴隶利益

C.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详解】材料“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指的是罗马成文法限制了罗马贵族肆意解释法律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C项正确;罗马法从根本上来看是维护贵族利益和奴隶制的,故AB项错误;罗马法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故D项错误。

【点睛】“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英国议会的聪明之处在于:只要权力在议会,保留个国王未尝不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英国

A.首相由选民选举产生

B.国王是国家的象征

C.内阁成员对国王负责

D.议会只限制首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B

试题分析:英国近代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之下,国王是国家的象征,所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最终保留了国王,但是由于权力在议会,因而国王的权力来自于议会,故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国王统而不治

     

2012年12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打破了231年的惯例,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参加内阁会议但并没有发言。女王没有发言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立宪制名存实亡

B.宪法规定国家元首不能干政

C.女王对政治不感兴趣

D.英国女王不懂政治事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B

试题分析: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先后失去立法权、行政权等,“统而不治”,仅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国家象征。故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由英国政体决定的。

考点: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在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女王)作为国家元首,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没有实权。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从此代议制政府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转变。故选C项。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限制王权的法案

     

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宪法

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B.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

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D.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D

【详解】题干说“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结合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其提出的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联邦制等原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宝贵成果。故D项正确;“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说明1787年宪法并不完美,故ABC三项所谓的“完备性”“不受时代而调整”“前瞻性”的表述错误,故排除ABC三项。

     

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D

试题分析:代议制即是选举产生的议会作为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权力。故选D。A项错误,英国和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B项是说的是美国的政体特点;C项说法正确,但是主要是从政权的性质角度进行分析的,材料主要说的是代议制方面的问题。

考点:近代西方政体

点评: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主要是由两大类,一类是共和制,一类是君主立宪制。实行共和制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和法国,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主要是德国和英国。不管什么样的近代政体,都是以代议制为核心的,只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相同的政体类型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趋势主要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D

试题分析:《南京条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签订的条约,反映的是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而《马关条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签订的条约,反映的是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D。ABC项都与史实不符。

考点:近代列强经济侵略的变化

点评: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不断加剧,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不断地丧失,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断的加深。在这一过程中,列强的侵略的要求和方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的线索,主要有抗争史和侵华史等。

     

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一直是以中国为核心,导致这一局面发生根本改变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C

【详解】根据材料“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一直是以中国为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从而改变了东亚地区一直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政治格局,故C项正确;ABD项都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斗争,没有涉及到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排除。

     

《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川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

A.清政府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D

根据材料“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年居住,或不时来往”“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该条约英商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居住的权利和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清政府的主权完整进一步遭到侵害,故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点睛:材料“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年居住,或不时来往”“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是解题的关键。

     

“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对太平天国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B.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

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A

【详解】从材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中可以看出,材料出自《天朝田亩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太平天国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体现的是农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区域主要都是在南方,基本没有涉及到北方,因此也不可能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封建土地制度,故C项排除;《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挽救太平天国运动的危机,故D项不符合史实。

     

民主革命时期,能充分体现“爱国”、“责任”、“科学”和“民主”等精神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D

依据题干“‘爱国’、‘责任’、‘科学’和‘民主’等精神”、“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并形成了五四精神,即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符合题干所描述的内容,故D项正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故ABC三项排除。

     

“是你拉着俺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了北伐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诗中反映的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

A.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

B.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

C.推翻列强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D.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民革命

C

由材料“踏上了北伐的战场”可知,这次国共合作指的是北伐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此时还没有国共合作,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党派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故B项不符合史实;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为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列宁自称为巴黎公社的继承者,他曾评价:“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高度赞扬了公社的

A.革命首创精神

B.团结无畏精神

C.英勇战斗精神

D.高尚乐观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从而“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A项正确;团结无畏精神、英勇战斗精神无法体现“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排除BC;D项与巴黎公社特点不符,排除。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意义

     

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短短八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B

【详解】材料“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说明了二月革命民主革命的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没有使俄国人获得和平和面包,故A项排除;二月革命后,俄国没有退出一战,故C项排除;D项是十月革命的成果,排除。

     

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D.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A

根据材料可知,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制定和起草新的法律;故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障,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管理有法可依的内容,而是强调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