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鸣县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2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修复不良心态 谁都不能缺席

事件真相尚未明了,“错在政府”的骂声早已四起,“人人喊打”的喧嚣中,“有罪推论”颇受欢迎,辟谣信息却乏人顾及;电影上映,正常的观影感受变身为简单粗暴的情绪宣泄,极端言辞充斥网络,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戾气横生;为求编制,万千学子趋之若鹜,高学历俯身于冷岗位,“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为图方便、求速成,民众不循正轨,走捷径、潜规则大行其道,社会规则权当过眼云烟,“唯结果论”渐成价值标尺。

这些现象,共同勾勒出当前社会心态的失衡图谱。每一种不良心态的滋生,都是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的真切投影。而它们的固化、交织与扩大、蔓延,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问题的冲突,冲破规则的边界,导致价值观念的紊乱。一旦不良心态成为社会惯习,影响的不仅是公共秩序的稳定,更直接腐蚀社会前行的内在动力。

仅以“走捷径”的心态为例,当越来越多的人被“利己”俘获,就会将社会规则、道德信念抛诸脑后,能走的后门一定要走,能用的手段一定要用,只要实现目的、攫取利益,尽可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久而久之,“走捷径”成了社会成员的普遍选择,耍聪明、钻空子被视为有本事、门路广,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反倒被当成“傻子”。执着于利益加减法,不只会迷失个体的人生价值,更将侵蚀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更有甚者,盲目追求“捷径”的冲动,激活了某些国人的“偏向思维”,心思和智慧不放在创新实干上,却投向“旁门左道”,挑战道德底线、逾越法律雷池。这些所谓的“捷径”不仅不捷,还有让整个社会面临心态割裂、矛盾激化的风险。

越是价值多元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就越需要理性健康的思维、平和包容的胸怀,越需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所有人的精神导引和行为坐标。而这些良性心态的形成并稳固,需要日积月累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角色,在于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社会机器的良性运转,有赖于制度链条的牵引,应通过有效的监管机制、合理的改革措施,从源头上铲除权力寻租、利益交换的“温床”,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奋斗者有收获、让付出者有回报、让违规者受惩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理性包容、奋发进取自然会成为社会心态的主旋律。

每一个公民,同样不能缺席,个体情绪的状态,与整个社会心态的生长轨迹息息相关。这并非要求人们心如止水,只是希望:在与人意见不合时,少一点戾气攻击,多一些理性探讨;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少一点浅层宣泄,多一些深层思考;在制订职业规划时,少一点安逸心态,多一些突破思维;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少一点利己算计,多一些规则观念。

你怎样,中国就怎样。只有更多人的心态步入良性轨道,通向“中国梦”的步伐才会愈加坚实。                                                           

1.下列关于“社会心态失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信息,不辨真伪,群起攻之。     B.对于感受,言辞极端,缺乏理性。

C.对于工作,只求编制,不问劳逸。     D.对于价值,只问结果,追求捷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心态失衡,会加剧社会问题的冲突,规则不再被重视,社会价值观念容易紊乱。

B.社会心态失衡成惯性,就会影响和破坏公共秩序的稳定,甚至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C.如果人们热衷于走“捷径”,潜规则就会盛行,人们也不再愿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D.人一旦心态失衡,就容易被“利己”俘虏,投机取巧,甚至滑向旁门左道,触犯法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复社会不良心态,政府需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使劳有所获,为所有人提供精神导引和行为坐标。

B.要形成理性包容、奋发进取的主旋律,政府需设计合理的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管,严惩违规行为。

C.作为个体,应增强主体参与意识,推动并参与政府的良性制度设计,辨明事件真相,提倡理性表达。

D.修复个人不良心态,需力戒安逸心态,冲破社会道德法则,共同致力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C(对于工作,依赖体制,追求安逸)

2.B(原文说“更直接腐蚀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这不能曲解为“社会停滞不前”)

3.D(修复个人不良心态,需要遵守社会道德法则,“冲破社会道德法则”刚好相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时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注]之志。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又囚徒尚积,多致死亡,亦足以感伤和气,招降灾旱。若改敝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选自《后汉书·黄琼传》,有删改)

【注】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书逆之曰                                   逆:迎接

B.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夺:争夺

C.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移:改悔

D.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属:责成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B.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C.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D.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固写信给黄琼,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认为有志之士应当积极参政,救助百姓,施展自己的才智。

B.李固认为,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

C.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时,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一上任便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议政时无人能够驳倒他。

D.建三年大旱,黄琼上书条陈政见,用鲁僖公的事例,劝皇上检查政事得失,改正不足之处,好让世人耳目一新。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5分)

                                                                            

                                                                                                                                   

(2) 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4.B夺:改变。

5.A

6.A “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错。

7.(1)有关部门弹劾他对朝廷不敬,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予以遣送,这才没有停止(上路)。(“有司”、“慰遣”、“已”各1分,句意2分)(2)多次召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用政事来询问他们,让他们陈述得失利弊。(“数”、“访以政化”状语后置句、“陈”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人。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就任。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官署连年召请他为官,他都没有答应。永建年间,公卿都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和会稽郡的贺纯、广汉郡的杨厚一起都以公车征召进京。黄琼走到纶氏,又称病不再前进。有关部门弹劾他对朝廷不敬,有诏书到县宽慰并予以遣送,这才没有停止(上路)。在这以前,朝廷召请的处士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这时便写信迎接他说:“听说你已经渡过伊水和洛水,接近万岁亭,是不是很快就能任官服从王命呢?君子有言:伯夷太偏执,柳下惠太不恭敬,所以传书中说‘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这可是圣贤处世立身所珍视的。如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如果还有心参政救助百姓的话,现在正是时候。自古以来,清明的政治少而坏风俗多,一定要等到尧、舜出世,那这对于志士来说恐怕根本就没有机会了。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希望先生能有深远的谋略,作出令众人叹服的成绩,为处士洗雪恶名。”黄琼到京,当即被任命为议郎,稍后又改任尚书仆射。

当初,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等到他居位任职,便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当时连着出现灾异,黄琼便上书顺帝说:“皇上应该打开石室,研读《河》和《洛》,同时命令史官整理史料,将皇上登位以前直至汉初所有灾异,与登位以来直到现在的灾异情况,一一登录上报,看看各个时期灾异发生的多少。并让近臣和儒生结合时政提供咨询,经常引见公卿共议,检查政务得失。那些没有功绩德行的官僚应一律罢免。我看巴郡的黄错、汉阳的任棠,年岁在八九十岁,都是有名的隐逸高士。宜于引荐招纳,从而使其辅助陛下,实现大治理想。”于是下诏书征召黄错等人。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又上书条陈政见,说:“当年鲁傅公遇到了大早灾,就从六个方面自我检查,躬行节俭,停止女乐,流放谗侫小人十三名,严惩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而今也应当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让世人耳目一新。宫中所有地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费巨大之事。明令近臣,必须遵守法纪,如有不肯改悔,就给以应得的处罚。多次召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询问政事,让他们陈述得失利弊。另外,狱中囚满为患,很多人死于狱中,这也触犯和气,招致灾旱。如能革除弊端从善如流,择用好的建议,那么就会灾消而福至了”奏章呈上后,皇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让中常侍责成有关方面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秋波媚

陆 游①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③,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④烟柳,曲江⑤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48岁在陕西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当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于是写下这首词。②高兴亭:亭名,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③筑:古击弦乐器。④灞桥:在长安东面的灞水之上。⑤曲江:曲江池,位于长安南郊。

8.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

答:                                                                             

                                                                                 

9.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8.①内容上:词人用拟人手法(1分),把原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为了让诗人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暮云推开了,将天地照得一片光明。(2分)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凭高酹酒”,引出下文诗人遥想长安之景。(1分)③情感上:含蓄地表达出词人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国家残破的悲戚,对失地的眷恋均可)。(1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山河沦丧的悲愤、收复长安的渴望。(2分)边城号角哀鸣,烽火连天,抒发人面对山河沦丧的悲愤之情(1分);高歌击筑,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表示誓死收复失地,夺取胜利的决心;(1分)下片写诗人遥望长安,想象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抒发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的渴望。(2分)

词的大意: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了?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琵琶行》)①           ,②              。(《雨霖铃》)③              ,

④               。

(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⑤                 ; ⑥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②枫叶荻花秋瑟瑟多情自苦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盲厨师

〔俄国〕巴乌斯托夫斯基

1786年一个冬天的傍晚,天下着大雪,阴冷,潮湿。维也纳近郊一间小木屋里,一个盲眼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一只老狗趴在木屋旁边的窝口。它像主人一样奄奄一息,衰老得不能吠叫了。

几年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眼睛后,和他的女儿玛利亚住到这里。小屋里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磁罐,最让人奇怪的是屋角有一架翼琴,翼琴是这样的古旧,只要是有人走进屋里,这架翼琴就发出颤抖的、老年人的嗡嗡声来迎接他。

老人说:“到街上去,请求你碰到的第一个人来听临终者的忏悔。”

一顿饭的工夫,玛丽亚将一个人领进屋子。这个陌生人还很年轻。他站在门口,扫视了屋内,目光在那架翼琴上停留片刻。他把凳子移近床边,坐下来,弯着腰,凝视着临终者的脸。

“您说吧!”他说,“我不借上帝的权力,而是用我从事的艺术的力量,使你在生命的最后获得轻松的感觉,并卸下你心灵上的重负。”

“我干了一辈子活,直到眼瞎,”老人喃喃地说,“妻子玛尔达得了肺病,我没钱,就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食具里偷了一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打碎卖了。现在回想起心里很难受,我向女儿隐瞒着:教她不要动别人桌上一点点小东西。”

陌生人把手掌合在老头儿那双瞎眼睛上,说,“你做的这件事不是罪过,不算是偷窃,相反,算是你对爱情的功劳。”

“我想再一次看到玛尔达,就像年轻时遇见她的样子。想看见太阳,看见花园百花齐放的春天。”

“好吧,”陌生人站起来,走近翼琴。

突然间急速的声响在小屋内散开,仿佛千百颗玉珠被抛到地板上。翼琴多年来第一次放声歌唱,它像突然伸出了手爪不但抓紧了整个小屋,而且也抓住了整个花园。那只老狗从窝里爬了出来,坐着,歪着脑袋,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摇着尾巴。天下着雨雪,可是老狗只抖了抖它的耳朵。

“我看见了,先生!”老人欠起身,“我看见和玛尔达相会的那一天,她因为慌乱打翻了一罐牛奶。天空像深蓝色玻璃般透明,玛尔达笑了,她笑了。”他重复道,倾听着琴弦发出的像河水的潺潺声。

陌生人一边弹着琴,一边望着那个黑洞洞的窗户。

“你看,黑色的夜变成了蔚蓝;温暖的阳光射下来,你家的古树已开满了白花。苹果树的花,像大朵的郁金香。”

“不,先生,”玛丽亚说,“这些花不像郁金香,是苹果树,今夜才开了花。”

“是的,”陌生人回答,“这是苹果树,但是它们的花瓣很大。”

“这些我统统看见了。”老人喊了一声。

翼琴的踏板轻轻地轧轧发响,它更庄严地歌唱起来,好像不是它在唱,而是千百个人在欢呼。

老人倒在枕头上,贪婪地呼吸着,手在被子上摸索着。玛丽亚向他扑去。陌生人停止了弹奏。他凝然不动地坐在翼琴旁,好像被自己的音乐迷住似的。

玛丽亚大叫一声。陌生站人了起来,走到床前。老人喘息着说道:“我像许多年以前那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我不愿意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

“我叫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陌生人回答道。

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着地,深深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行礼。

当她直起身子时,老人已经去世了。朝霞在窗外显得通红,红光下呈现出铺满了雪花的花园。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为盲厨师的生命垂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最后的朝霞、红光以及雪霁初晴的壮美景色则与老人的死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更加无尽的悲凉。

B.小说在描述盲厨师屋内陈设时突出了那架翼琴,既体现了盲厨师的贫困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它引起莫扎持的注意,为后文莫扎特用琴声满足老人的心愿作铺垫。

C.盲厨师为曾偷过伯爵夫人的金盘子而懊悔,莫扎特却说“不是罪过”,其实这只是他对一个曾经犯过罪过的人的临终宽恕,不能代表莫扎特的真实想法。

D.当莫扎特弹琴时,盲厨师说他“清楚地看到了一切”,包括自己当年与妻子相会时的情景,最美好的春色。这体现了艺术的伟大力量,即产生了穿越时空的魔力。

E.玛丽亚没有看出苹果花像郁金香,而她的父亲“统统看见了”,这说明盲厨师在音乐上的理解远胜他的女儿。

1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盲厨师的形象特点。(6分)

答:                                                                           

                                                                               

13.文中画线语段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分析。(6分)

答: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肓厨师,也有人认为是莫扎特,试结合小说内容予以探究,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1.BD。A项,“最后的朝霞、红光以及雪雾初晴的壮美景色则与老人的死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更加无尽的悲凉”错,这景物描写是暗示了盲厨师灵魂得到洗涤和升华,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项,“不能代表莫扎特的真实想法”理解有误;E项,“在音乐上的理解远胜他的女儿”错误,盲厨师的感受不同于他的女儿,因此他能看到女儿看不到的景象。(只答对B,得3分;只答对D,得2分)

12.解析: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生活际遇、性格、品行等。分析时要注意紧密结合小说内容。如小说开头对盲厨师的生活环境的描述体现了其生活的贫困;他临终前的忏悔体现了其善良;还有他乞求莫扎特满足他见到自己妻子的要求,表现了他对妻子的至死不渝的爱。

答案:①生活贫困,住在简陋破旧的小木屋。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清裂缝的洋瓷罐。②地位卑微,但为人质朴善良。为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悔恨难过;③忠诚挚爱自己的妻子,为给妻子治病而偷主人的器物,临终前希望看到妻子过去的样子。(每答对一点得2分。)

13.解析: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要从语句描写的内容、表达技巧、对小说的主旨表达和上下文情节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本文画线语段以琴声为重点,以玉珠、手爪为喻体,将狗前后反应变化作对比,为人物心情的变化和主旨表达服务。

答案:①内容上,抓住了莫扎持的琴声,运用通感手法.将其比喻成无数玉珠,想象成手爪,赋予其音乐以无与伦比的魔力;以老迈的狗也从窝里爬出来侧面烘托莫扎特琴艺的高超;②结构上,莫扎特满足了盲厨师的心愿,为下文写盲厨师卸掉心灵的重负,听觉与视觉产生共鸣作铺垫。(答对①得4分,答对②得2分。)

14.解析:小说的主人公承载作者最主要的观点态受,涉及主人公的情节应该占据多数。但考生要注意,表观主人公不一定是明线表达,也可以是暗线提示,关键在于是否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的主要态度。如认为盲厨师是主人公,可以从题目入手,他的正直、善良是莫扎特音乐力量得以发挥效力的源头;如从莫扎特入手,则要从结构上说明开头盲厨师的忏悔是为引出莫扎特作铺垫,主旨则要立是于艺术对人心抚慰的伟大力量,突出莫扎特德艺双馨的伟大。

答案:(示例一)主人公是盲厨师。①与小说题目相呼应;②与小说的情节相关联,情节主要因盲厨师而展开:他临终前需要有人听他忏悔,并由此直接表现他正直、朴实,忠于爱情的高尚品格;③小说的主旨主要通过盲厨师体现:正是他的诚实和爱感动了莫扎特,从而让莫扎特的音乐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莫扎特只是这种人性的力量得以展现的外在契机。(示例二)主人公是莫扎特。①从情节来看,盲厨师潦倒的结局是为莫扎特的出现作精彩的铺垫,体现了音乐和音乐家的完美人格的巨大精神价值;②小说的主题也主要体现在莫扎特身上,他为即将逝世的盲厨师卸下心灵的重负,并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替盲厨师了却重拾美好时光的心愿,让这位盲厨师在临终前看见了最美好的春色,表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高尚的艺德;③小说最后才点出莫扎特的身份,盲厨师的女儿向他鞠躬都体现了精彩的小说将悬念保持到最后的艺术特色。(答对两点得6分,答对三点得8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先须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平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5期,有增删)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钱穆一生有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正因如此,他成为当代中国声名赫赫一位文化宗师。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他以用中文不用英文来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C.钱穆认为一个人只有对本国的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才会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爱和信仰。

D.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是为了使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有存身之处和精神依归,是为了实现自己经世救国的抱负。

E.钱穆的一生坚守中国五千年文化,终生不渝地捍卫民族文化,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

16.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6分)

答:                                                                                                                         

                                                                                                                

17.文章结尾引用余英时的挽联,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8.结合全文,请用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8分)

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5.选CE。选C得2分,E得3分,A得1分,选BD不得分。

16.①钱穆坚持一生穿中式长袍;②钱穆在燕大教书时,不读英文的水电费催缴单;③认为燕大各楼名字应该用中文,并为北大未名湖起名。④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一点2分,三点5分,四点满分)

17.余英时的挽联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①上联写钱穆平生治学宗旨及书斋岁月,希望通过历史研究,重铸民族精神,重新发扬光大民族灿烂文化;②下联写钱穆前半生之选择及心怀故土乡魂的深情,表现了钱穆先生一生奔走大陆、香港、台湾,却始终不忘故土家园的情怀。③引用余英时的挽联,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使钱穆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深化了主题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8.答案示例(1):钱穆的思想和观点值得肯定。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潮流中,我们应该坚守和捍卫本民族文化,比如穿中式服装,起名要用汉字,过中国传统节日等。例如,现在有些企业喜欢为自己的产品起外国名字,这就是一种丧失本民族文化的体现。答案示例(2):钱穆的思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世界在发展,文化也要有交流发展,我们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吸取外来文化和文明的精华。比如他坚持使用汉字,现在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完全不懂不看英语也不行。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北京崇文小学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由室外挪到了室内的体育馆,北京每况愈下的空气质量令人担忧。

B.近日,卫生部新制定的《公厕卫生标准》规定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2,众多体验过公共场所“如厕难”的女士对此拍手称快。

C.4月23日,新疆巴楚县发生一起耸人听闻的暴力恐怖犯罪案件,恐怖分子对从事日常工作的执法人员和手无寸铁的社区服务人员发动突然袭击,造成了重大伤亡。

D.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A

(B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合语境;C应为“骇人听闻”;D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不合语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澳大利亚联合协调中心今天上午举行发布会,由于现场声音杂乱,信号传输不稳定,同声传译和一些翻译误将“silt”(淤泥)译为“silk”(丝绸)。

B.我们应该发挥广大教师的充分的作用,让他们在落实新版课程标准的教学期间各显其能,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顺利渡过深水区。

C.如果在湖南路与上海路交叉路口建设立交系统,那就会大大缓解这两条主干道在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D.美国前任总统小布什在家乡得克萨斯州,时常被妻子劳拉打发上街买杂物,或者带着宠物狗巴尼在社区闲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D

(A“由于”前面缺少主语“发言人说”。B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的”。C“缓解”“问题”搭配不当。)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南京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城池的四周长旧说98华里,实际上是67华里。城高平均12米,宽10~18米,厚7.62米至12.19米。                               去南京旅游如不欣赏一下古城,尤其是不看一下重新修整开放的中华门,将是非常遗憾的。

(1)当时的城墙是用特制巨型城砖筑成,朱元璋还亲自检查工程质量

(2)内设城门13个,称“内十三”

(3)内城13个城门中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为雄伟、险要

(4)明皇朱元璋在休宁人朱升的“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下,逐步兴建城墙

(5)六百多年来,南京古城墙一任风雨剥蚀,仍然安然无恙地保留下来

(6)此外,在京城外还筑有外城,周长120华里,有18个城门,称“外十八”

A.④①②③⑤⑥              B.⑤⑥①④②③

C.④①⑤⑥②③                D.⑥②①④③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C

     

看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6分)

 

(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3分)

 

(2)写出漫画的寓意。(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内容:巨大的环保资金正在被标有建楼名目的房屋吞噬,而连接工厂的管道里正涌出大量的污水。(3分)

寓意:讽刺了那些打着环保旗号却无视环境污染问题,侵吞环保资金为建楼所用,环保资金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象。(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5分)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马海燕)近期,中国多地传出高考改革的消息。其中,北京市《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2016年起语文学科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学科分数由150分减为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

这个消息出来后,社会反响巨大,据网上投票统计,大多数人赞成,也有不少人反对。

你对北京市《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有什么样的看法,请说明理由。不少于4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示例一:赞成。首先,英语的核心功能是使用,将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一道道标准化试题,纯属“纸上谈兵”。其次,改革并非否定英语的重要性。英语考试改革,反映出了英语教学中的积弊。降低英语分值权重,同时提高语文分值权重,就是通过高考指挥棒的导向,来缓解英语占用过多教学资源的现状,让各学科教学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示例二:不赞成。全球每年新增的知识和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以英语为载体。英语也是全球最通行的世界性语言。在全球化不断深化,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英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母语固然很重要,但仅仅靠高考提高语文分值权重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不够的,母语学习应从娃娃抓起。(观点一分,理由4分。言之成理,至少能说出两条理由。)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只鸟长着两个头,当一个头睡觉时,另一个头就担负警卫任务。左边的头爱打瞌睡,右边的头只好常常当警卫而不得休息。

一天,右边的头在执行警卫任务时,一阵风吹过,树上落下一颗香甜的果子。右边的头想叫左边的头一起品尝,但见到它睡得香,不忍叫醒它,就想:“反正我和它同一个身体,我吃下去,它也受惠。”于是就把果子吃掉了。

左边的头醒后,听到右边的头打了一个饱嗝,又闻到一阵香味,就明白了右边的头独享了美味佳肴,从此怀恨在心。

一天,轮到左边的头担任警卫了,它想也能独享香甜的果实。正好,一阵风吹过,隔壁树上掉下一颗有毒的果子。左边的头在怨恨自己背运的同时,想道:“它独享了甜果,我就独享毒果了,反正我和它是同一个身体,要死就一起死吧!”于是就把毒果吃下去了。

要求:①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9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可通过分析形象深刻理解寓意。鸟的两个头,一正一邪,对比鲜明。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概括出自己对本文寓意的理解。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从整体材料的角度:宽厚包容,善于沟通,为他人着想,利人利已。

从右边头的角度:与人打交道,不仅仅要宽厚包容,更要尽量了解对方个性,及时有效沟通,化解误会,以免积怨益深,酿成恶果。

从左边头的角度:自私嫉妒,常怀小人之心,以恶意推测他人,遇事冲动走极端,最终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