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三)历史试卷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代的盟誓发生在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有盟书有仪式约束。因此说明春秋时期政治生活的信任出现危机,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约束。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仪式变化,因此A项错误;盟誓并不意味着争霸战争的减少,因此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失效,周王都需要与诸侯盟誓。因此C项错误。

     

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本题考查西汉封国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的封国多为异姓王,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使对抗皇权的潜在力量仍然存在,并未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稳定统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最终出现了王国叛乱,刘邦的措施并未有效地防止割据分裂因素;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异姓王还是同姓王,都是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不能消除边疆威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D.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古代中国品级较低的监察官员可以监督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可见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故C正确;古代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故A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监察官员的品级都低于所要监察的对象,故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的信息,故D错误。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

B.佛教受到人们的抵制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据材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反映的佛教的主张与儒家重视的人伦道德的观点相反,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主张相反,并不是佛教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故A项错误。佛教思想在战争时期受到人们尊崇,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故C项错误。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这表明当时的火药

A.已用于军事和战争

B.开始用于民俗活动

C.主要是起助燃作用

D.主要是配制中药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根据材料“伏火矾法”“掘坑,……烟渐起”可知,当时的火药是用于点火助燃的,故C项正确;火药用于军事是从唐朝末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与民俗活动无关,且也不能证明这时候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药方的内容,故D项错误。

     

唐代“在三省六部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A.强化了宰相的执行权力

B.促进了集体决策模式的形成

C.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材料是强调对皇权的制约,排除A;“三省体制”下并非集体决策模式,排除B;材料“唐代......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选C;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了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倒置了,D项错误。

     

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B;“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王守仁是明朝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分析解答。

     

《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

A.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B.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C.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D.军机大臣权力日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内阁阁臣不是宰相,排除A;由材料“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可知,孝宗对内阁的票拟从开始的可从或不从到后来都被采纳,说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故选B;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没有决策大权,排除C;清朝才设立军机处,排除D。

     

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A.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

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C.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材料数据反映了关税在乾隆到道光时期趋于稳定,并不能说明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故A错误;数据反映了地丁银变化不大,不能体现农民负担不断加重,故B错误;数据反映了地丁银始终占据主要地位,说明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故C正确;盐课收入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私盐走私现象严重,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发现:地丁银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数据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踩躏我人民……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与该《宣战诏书》相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有拳民教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拳民指的是义和团,所以与该《宣战诏书》相关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故排除A、B、C项,故选D。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手工业的产值增长及增长率情况的变化

据此可推知,辛亥革命后

A.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C.我国经济结构在进一步地优化

D.传统手工业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表格可看出辛亥革命后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不断增高,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故A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短暂的春天,而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是在一战爆发后,一战开始时间是1914年,时间上不符合,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手工业其实也在增长,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注重学生对表格的理解。

     

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

A.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

B.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D.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由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可知其年收入大概是5*12=60元,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说明工人的年收入要高于农民,故C正确;由两地工人和农民年收入的比较可知是上海优于直隶,故A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解体,故B项“开始”错误;材料未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注意材料给的工人工资是月薪,而农民是年收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寓褒贬、别善恶”说明京剧的脸谱具有教化功能,A正确;人物性格多变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社会伦理不是京剧反映的艺术特色,C错误;D是元杂剧的意义,不符合题意。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个体商被称为“二道贩子”。到了80年代,个体商贩则被称为“倒爷”,上述称呼的演变反映了

A.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

B.国家经济法规日益健全

C.计划经济最终被废止

D.国家经济政策逐渐放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由“二道贩子”到“倒爷”体现了个体商贩社会地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政府对商业管理的松动,即国家经济政策逐渐放宽,故D项正确;个体商贩因为倒腾商品而致富,被称为“倒爷”,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故A项是现象,不是实质,故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经济法规,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最终被废止是在1992年以后,故C项错误。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民国初年,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康有为认为袁“首为罪人”,主要指袁世凯

A.出卖维新派人士

B.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C.逼迫宣统帝退位

D.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不主张推翻清王朝皇帝制度,所以认为“则袁世凯首为罪人”是因为逼迫宣统帝退位,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康有为对于袁世凯出卖维新人士信息,故A项错误。康有为不赞同实行革命方式,故B项错误。此时袁世凯还没有进行复辟活动,故D项错误。

     

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

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              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              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信息可知,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具有政治认同意义,说明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观念风靡一时,而是强调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社会进步推动服饰变革,排除B。材料反映了把中山装作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不等于人身控制日益严重,排除C。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结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C.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材料“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表明毛泽东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都是革命阶级,这样就扩大了新中国的政治基础,并发展了列宁的思想,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说明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

     

某次会议记录如下:一、毛泽东同志报告宣传审查委员会决议案。主席(汪):赞成者举手(大多数,通过)。二、蒋中正同志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主席:以赞成照原案交国民政府办理者举手,表决(通过)。符合该次会议时期中国历史的是

A.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打败国民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材料反映出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参加会议,主席是汪精卫,可知是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时期,而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辛亥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主席不是汪精卫,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打败国民党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921年2月,《东方杂志》曾公布过一份关于学生婚姻的调查数据。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来自浙江、江苏的6所学校,在631名学生中。己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这些现象表明

A.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

B.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消除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深入

D.晚婚晚育得到了普遍认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由材料“己结婚的有184人,占29%”和“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说明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故选A;不同地域情况不同,社会发展差异不可能消除,排除B;材料没有揭示婚姻习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排除C;材料中调查样本较小,不能得出“普遍认可”的结论,排除D。

     

1989年邓小平对美国总统老布什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美国有一二百年搞选举的经验,如果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邓小平认为

A.国家稳定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基础

B.坚决反对在中国实施全民普选制

C.中国暂时不具备实施普选的条件

D.社会主义目标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本题考查了邓小平理论。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邓小平主要强调了民主政治建设,而不是改革开放,故排除A项;邓小平主张在中国暂缓实行全民普选,而不是坚决反对,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故排除D项。根据“如果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可知邓小平认为中国暂时不具备实施普选的条件,故选C。

     

张闻天在一次会议中说:“在主力红军方面,从苏区转移到白区去,从阵地战场转移到运动战场去……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错误。”此次会议

A.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根据“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故排除A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是中共七大,故排除B项;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C项。遵义会议纠正了之前中共中央“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故选D。

【点睛】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的军事领导,是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1959年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由原来每秒1500次达到了每秒1万次,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指标,这说明中国在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科技人才的数量,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左”倾冒进,故B项错误。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宪法”的制定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由材料“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可以得出所述为1954年宪法,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开启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A不正确;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不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D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