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七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

王家范的《中国历史通论》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里,谈到了西周政治的一大特点,即

A.天子并无实权              B.贵族权高君主              C.地方有自治权              D.中央绝对集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地方有一定自治权,故C项正确;西周初期天子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对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天子并无实权、贵族权高君主不符合史实,故A、B两项错误;中央绝对集权在秦代建立,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察举制。察举制不是按照出身授官,而是按照举荐,分为举孝廉,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科举制以考举士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可知,由策问到考试反映了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公正、合理,故D项正确。

     

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完善              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图片信息“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特点。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看不出机构精简,故B项错误;行政效率的提高只是官制改革的作用之一,并非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故C项错误。

     

古代中国统一朝代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以下表格中,朝代、区域、管理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①秦朝 云贵高原、川西和甘南 开辟“五尺道”,军事镇守、置三郡

②元朝 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 由中央官署宣政院管辖

③明朝 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 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

④清朝 蒙古、新疆和西藏 由理藩院管理,加强交通建设与军事防卫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秦朝在当时被称为“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的地区,开辟了“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与材料中“置三郡”不符,故错误;元朝时,西藏、四川和青海地区由中央官署宣政院管辖,符合史实,正确;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故错误;符合史实,正确,故B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新疆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最终收复新疆。下列相关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左宗棠制定了“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

B.1876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大部领土,阿古柏兵败自杀

C.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除伊犁外的新疆

D.在左宗棠上书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俄战争。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激战”的作战方针,故A项错误;1877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大部领土,阿古柏暴病而死,故B项错误;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西北的管理和边防,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了行省,故D项正确。

     

中国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该条款规定,使中国丧失了什么主权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权             

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中国开始丧失司法主权,故B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权不符合史实,故A、C两项错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共两党一致帮助成吉思汗陵榇(棺材)西迁至青海的塔尔寺。这一行动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A.体现了国共两党民族平等政策             

B.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使文物免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依据材料“国共两党一致促成”来看,在抗日战争时期,此举有利于国共团结抗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抗日这一目标,故B项正确,A、C、D与材料无关。

     

日本在全面侵华前就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由占领东北到进入华北,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下列抗击斗争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②安德馨血战山海关

③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④蔡廷锴坚守上海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于1933年3月,发生于1933年1月,发生于1933年7月,发生于1932年,故答案为D。

     

为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在1931、1942、1950、1953年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结合历史背景可知,1950年的土地政策是

A.依靠贫雇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保障农民及地主的地权、财权、政权

C.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把……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50年的土地政策主要把地主土地没收并分给农民,故A项正确;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抗战时期土地政策,故B项错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是在1953年一化三改时期,故D项错误。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材料图表反映出1927年4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前,中共以城市斗争为中心,工人成为党员的主要构成;1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10月,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农民成为党员的主要构成,故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与党员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坚决反对冯玉祥,发动群众破坏其军事设施;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建立农协政权。该决议反映了

A.“八七会议”精神的贯彻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从材料“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准备总暴动”等信息可判定是在中共“八七会议”召开之后,故A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与材料无关,故B、D两项错误;材料信息“加紧农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说明了当时还没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没有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C项错误。

     

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

A.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

B.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C.背景是一届人大的顺利召开

D.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12月第一届人大召开,全国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出现了质疑政协存在的声音,故C项正确;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更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已经建立,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在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但是不参与国家立法,D项“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共同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回顾历史,海峡两岸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开始于

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C.海协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美国声明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的立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只是体现了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两岸没有实质性的接触,故A项错误;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时间比较晚,故B项错误;海协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历史上称为“九二共识”,实现了两岸历史性新突破,故C项正确;美国的声明属于中美关系,不属于海峡两岸,故D项错误。

     

关于下面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

①都在冷战背景下召开

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与

③都强调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发展国际关系

④都主张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

⑤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解,发展了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它们都在冷战背景下召开,都强调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发展国际关系,故①③项符合史实,排除;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加的会议,不结盟运动主张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中国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会议,故②④⑤项错误,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2014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吕特邀请赴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安全峰会。此次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总部进行访问。主要反映出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致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加强             

D.推动了中、欧之间的同盟合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材料主要阐述中国参加安全峰会,峰会以安全为主题并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出席并访问联合国相关部门。可知A正确;荷兰不是中国邻国,故不选B;题干为中国参加外交活动未涉及其他国情况,故不选C;材料中出席峰会的并非都是欧洲国家,故不选D。

     

雅典民主政治从梭伦、克里斯提尼到伯利克里时代不断发展。此时的中国和古罗马大致处于

A.西周时期、共和时代              B.东周时期、共和时代

C.秦汉时期、帝国时代              D.魏晋时期、帝国时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从梭伦、克里斯提尼到伯利克里时代不断发展,处于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中国此时正处于东周时期,古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在古罗马的一个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材料仅仅是对刮胡子事件的表述,并未交代理发师的身份,所以体现不出阶级的差别,这一小事也不能说明其完备性,它仅仅是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并以此来处理人们之间的矛盾。A、B、D项均不符合题意。

     

有学者评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说:议会杀了一个君主,逐去了一个君主,又迎进了一个君主。这里提到的后两位“君主”分别是

A.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              B.查理二世、 克伦威尔

C.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              D.查理二世、威廉三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1月20日,议会对查理一世开庭审判,30日在伦敦处死查理一世。克伦威尔死后,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恢复君主制的势力采取了妥协和赞同的态度,斯图亚特王朝得以复辟,詹姆士二世继位,继续执行反攻倒算的政策,而且还要恢复天主教,12月18日威廉进入了首都伦敦。这次政变没有经过战争、没有造成伤亡,就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所以被英国人称为“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1689年,议会通过决议,威廉和玛丽共同即位,威廉称威廉三世。故杀了查理一世、逐去了詹姆士二世、又迎进了威廉三世,故C项正确。

     

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对英国立宪制度的参照主要体现在

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             

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立法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代议制的确立。题干中“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强调的是议会具有立法权,而《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参照的是议会具有立法权,但是在德意志议会却不是国家的权力中心,D符合题意;A不符合德国,B不符合英国,C不符合德国,故选D。

     

有学者指出:“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雅尔塔会议             

D.“杜鲁门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苏联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对立面寻求另一种发展道路的新型国家制度建构早在第一次大战中已经开始了,这就是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的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制度对抗,故A项错误;雅尔塔会议、杜鲁门主义均是二战后的对抗,时间不符合,故C、D两项错误。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

     

如果1914年以100计,1916年美国对英、法、俄的输出则为389.7,达32亿美元;同期美国对德、奥匈同盟国输出为0.68,为115.9万美元。以上情况说明参战前美国

①放弃中立主义政策 ②奉行国家利益优先战略

③已倾向协约国 ④综合国力世界第一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信息“1916年美国对英、法、俄的输出则为389.7,达32亿美元”可知,美国倾向协约国,但看不出放弃中立政策,故错误,正确;国家利益永远是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故正确;一战后美国综合国力世界第一不符合史实,经济实力第一,但综合国力达不到,故错误;②③正确,故A项正确。

     

一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符合以上论述的典型战役为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中英国出动了新式作战武器飞机和坦克,极大地扭转了战争的格局,同时也直接改变了战争的根本模式,即由陆战走向空战和海战,其中索姆河战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故C项正确,马恩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发生在法国境内马恩河地区的一次重要战役,故A项错误;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故 B项错误;日德兰海战(Battle of Jutland,1916年5月31日—6月1日),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故 D项错误。

     

1940年6月10日,罗斯福在费吉尼亚大学演讲时愤怒地指责一个国家说:“1940年6月10日这一天,手持匕首的人从背后对他的邻居捅了一刀!”他指责的是

A.德国采用闪电战,进攻波兰             

B.苏联趁火打劫,入侵波兰

C.日本全面侵华,发动七七事变             

D.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德国采用闪电战进攻波兰是在1939年,故A项错误;苏联趁火打劫,入侵波兰也不是1940年的事情,故B项错误;日本全面侵华,发动七七事变是在1937年,故C项错误;而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的却是在1940年6月10日这一天,故 D项正确。

     

某论文的关键词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纽伦堡审判”、“东京大审判”。下列选项中,最可能作为其主题的是

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化遗产专题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信息“南京大屠杀”“纽伦堡审判”可知,该论文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作为后来的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是未雨绸缪,早作打算,不符合以上信息,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