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东省珠海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化学试卷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

 

B.

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现象,不属于胶体

 

C.

14C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14C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

 

D.

BaSO4在医学上用作钡餐,Ba2+对人体无毒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化学与生活

B

考点:

胶体的应用;同素异形体;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

专题:

化学应用.

分析: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B.根据溶液和胶体的不同来判断;

C.同素异形体是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D.根据BaSO4的溶解度来分析.

解答:

解:A.石油的分馏属物理变化,因为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种成分沸点不同将其分离的一种方法,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葡萄糖注射液是溶液,不属于胶体,丁达尔现象是胶体具有的性质,故B正确;

C.14C与12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C错误;

D.钡离子对人体有害,它是一种重金属离子,可以使人体中毒.硫酸钡在医学上用作钡餐是因为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不会产生可溶性钡离子,所以它对人体无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胶体、同位素等,难度不大,注意硫酸钡在医学上用作钡餐是因为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不会产生可溶性钡离子,所以它对人体无害.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 mL水含有的电子数为0.1NA

 

B.

1L 0.1mol/L硅酸钠溶液中含有0.1NA个SiO2﹣3

 

C.

标准状况下,11.2 LCO2和SO2混合气体中含NA个氧原子

 

D.

足量的铁粉与1mol Cl2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的量的计算

C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

A.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

B.溶液中SiO32﹣水解,其离子浓度小于1mol/L,根据n=cV、N=nNA进行判断;

C.根据n=计算11.2 LCO2和S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二者每个分子都含2个氧原子,氧原子物质的量为混合气体的2倍,再根据N=nNA计算氧原子数目;

D.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反应中氯气起氧化剂作用,根据氯气的物质的量计算转移电子数目.

解答:

解:A.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224 mL水的物质的量远大于0.01mol,故A错误;

B.溶液中SiO32﹣水解,其离子浓度小于1mol/L,SiO32﹣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L×1L=1mol,故SiO32﹣数目小于1mol×NAmol﹣1=NA,故B错误;

C.标况下,11.2 LCO2和S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mol,二者每个分子都含2个氧原子,氧原子物质的量为0.5mol×2=1mol,故含有氧原子数目为1mol×NAmol﹣1=NA,故C正确;

D.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反应中氯气起氧化剂作用,氯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故转移电子数目为1mol×2×NAmol﹣1=2NA,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常用化学计量,难度不大,注意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体积与对象,D选项中铁过量与否都生成氯化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烷和乙醇均能发生取代反应

B.

苯酚和甲苯遇FeCl3均显紫色

 

C.

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乙烯

D.

油脂和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有机化学知识综合应用

A

 

考点: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专题: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

A.甲烷可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乙醇可发生酯化反应;

B.甲苯与FeCl3溶液不反应;

C.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发生取代反应;

D.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解答:

解:A.甲烷可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乙醇可与酸发生酯化反应、与卤化氢发生取代反应,故A正确;

B.苯酚遇FeCl3显紫色,但甲苯不反应,故B错误;

C.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发生取代反应,在NaOH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故C错误;

D.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一般在一万以上,多数属于高聚物,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侧重于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类型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NH+4、Na+、Br﹣、SO2﹣4

B.

Fe2+、H+、ClO﹣、Cl﹣

 

C.

K+、Ca2+、OH﹣、NO﹣3

D.

Mg2+、H+、SiO32﹣、SO2﹣4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离子共存

A

 

考点:

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则离子能大量共存,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A正确;

B.因Fe2+、H+、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Ca2+、OH结合生成微溶物,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H+、SiO32﹣结合生成沉淀,则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明确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即可解答,注意选项B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及选项C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中等.

 

     

以下进行性质比较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

 

A.

比较Cu、Fe2+的还原性;Cu加入FeCl3溶液中

 

B.

比较氯、溴非金属性;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中

 

C.

比较镁、铝金属性:镁、铝(除氧化膜)分别放入4mol•L﹣1NaOH溶液中

 

D.

比较高锰酸钾、氯气的氧化性;高锰酸钾中加入浓盐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综合运用

C

考点: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

实验评价题.

分析:

A、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含有产物分析判断;

B、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是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C、比较金属活泼性用金属和水反应剧烈程度、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形成的氢氧化物碱性强弱比较,与碱反应不能比较;

D、高猛酸钾能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判断;

解答:

解:A、Cu加入FeCl3溶液中反应Cu+2Fe3+=2Fe2++Cu2+,还原剂Cu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Fe2+,故A合理;

B、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中反应,Cl2+2Br=Br2+2Cl,反应中氯气氧化性大于溴单质,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故B合理;

C、镁、铝(除氧化膜)分别放入4mol•L﹣1NaOH溶液中,铝溶解反应,镁不能反应,铝反应是因为铝是两性元素,但不能证明金属性强弱,

D、高猛酸钾能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判断,高锰酸钾氧化性大于氯气,故D合理;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规律,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题目难度中等.

     

如图为短周期的一部分,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Y的氢化物比Z的氢化物稳定

 

B.

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X>Y>R

 

C.

Y、R形成的化台物YR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四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Y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C

考点: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X、Y、R、Z为短周期元素,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R处于第二周期,X、Y、Z处于第三周期,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故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Y为S元素,则X为P元素、Z为Cl元素、R为O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解答该题.

解答:

解:X、Y、R、Z为短周期元素,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R处于第二周期,X、Y、Z处于第三周期,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故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Y为S元素,则X为P元素、Z为Cl元素、R为O元素,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Z>Y,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Z的氢化物比Y的氢化物稳定,故A错误;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X>Y>R,故B正确;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故C正确;

D、氯元素的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ClO4的酸性最强,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难度中等,整体把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进行元素推断是解题关键.

     

(双选题)25℃时,某氯化铵溶液pH=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H﹣)=1×10﹣10mol•L﹣1

B.

c(NH+4)>c(Cl﹣)>c(H+)>c(OH﹣)

 

C.

c(NH3•H2O)=c(NH+4)

D.

c(H+)+c(NH+4)=c(Cl﹣)+c(OH﹣)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盐类水解

AD

 

考点:

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盐类水解的原理.

专题:

盐类的水解专题.

分析:

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因水解而使其溶液呈酸性,溶液中c(H+)=10﹣pH,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计算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25时,某氯化铵溶液pH=4,则c(H+)=10﹣pH=10﹣4mol/L,c(OH)=,故A正确;

B.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而氯离子不水解,所以c(Cl)>c(NH+4),故B错误;

C.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能水解,但较微弱,所以c(NH3•H2O)<c(NH+4),故C错误;

D.氯化铵溶液呈电中性,所以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即c(H+)+c(NH+4)=c(Cl)+c(OH),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盐类水解等,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根据溶液电中性和物料守恒解答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