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侨中学2016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B.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基础

(1)D

(2)C

(3)A

(1)D 关系颠倒.“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错,原文第二段是“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2)C “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将或然变必然.原文第四段“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

(3)A 曲解原意.对应的段落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前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后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写愁绪,体现女子的惆怅心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籓,字叔翰,其先赵州人。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妻子追咎,籓晏如也。

    徐州张建封辟节度府。建封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驱至,阴有顗望①, 籓泣谓曰:“公今丧,君宜谨守土,何弃而来?宜速还,否则以法劾君!”兼恨之,因诬奏:“建封死,籓撼其军,有非望”。德宗怒,密诏徐泗节度使杜佑杀之。佑雅器籓,得诏,十日不发,召见籓曰:“世谓生死报应,验乎?”籓曰:“殆然。”曰:“审若此,君宜遇事无恐。”因出诏示籓,籓色不变,曰:“信乎,杜兼之报也!”佑曰:“慎毋畏,吾以阖门保君矣。”帝未之信,亟追籓。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释之,拜秘书郎。

    王仲舒与同舍郎韦成季、吕洞日置酒邀宾客相乐,慕籓名,强致之。仲舒等为俳说庾语相狎昵,籓一见,谢不往,曰:“吾与终日,不晓所语何哉!”后仲舒等果坐斥废。累擢吏部郎中。裴垍白宪宗,谓籓有宰相器。会郑絪罢,因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籓忠谨,好丑必言,帝以为无隐。尝问祈禳②之数,籓言:“孔子病,止子路之祷。汉文帝每祭,敕有司敬而不祈。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帝悦曰:“当与公等上下相勖,以保此言。”河东节度使王锷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门下曰:“锷可兼宰相。”籓遽取笔灭“宰相”字,署其左曰:“不可。”还奏之。宰相权德舆失色曰:“有不可,应别为奏,可以笔涂诏邪?”籓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既而事得寝。 明年,为华州刺史。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谥曰贞简。

(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四》,有删改)

【注】①顗(yǐ)望:静候接任的企图。②祈禳:祈祷上天降福,消除灾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之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B.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C.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D.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C.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D.赠户部尚书特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藩入仕以后,刚直不阿。节度使张建封死时,刺史杜兼顗望节度使位置而前来奔丧,李藩义正词严地指责他擅离职守,并声言若不速回濠州职任上将依法弹劾他。

B.李藩忠于皇上,敢于进谏。唐宪宗向他询问祈禳之术时,李播援引孔子生病、汉文帝祭祀都不让祈祷的故事直言劝诫,指出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

C.李藩在朝为官,交往谨慎。在朝担任秘书郎时,同僚王仲舒等同仰慕他的名节而强行邀请他赴宴,宴会上王仲舒等说玩笑话弄和隐语,此后李藩就不再和他们往来了。

D.李藩坚持原则,不畏强权。节度使王锷贿赂皇帝身边人寻求兼任宰相,宪宗皇帝下密诏同意兼任,他看到密诏时立即笔涂诏书驳回,其做法让同僚权德舆大惊失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未之信,亟追籓。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

②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祸;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B

(2)C

(3)B

(4)①皇帝不相信杜佑的担保,急忙派人捉拿李籓.进入大殿之后,皇帝看到他的容貌,就说:“这哪里是作乱的人?”

②如果神灵没有知觉,那么他们就不能降赐福祉;如果神灵有知觉,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因偏爱自己而讨好取悦他们.

(1)B “闲美”是“娴雅美丽”,作“制”的谓语,其后断句,排除C;“居父丧”的意思是“父亲去世守孝”,是固定结构,排除A;“未尝”是“不曾”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D.句子翻译为:李籓青年时容貌娴雅美丽,在学习方面很聪明.父亲去世时他停留在家守孝.他家本来财产很多,姻亲们前来慰问时,有人拿着财物离去,李籓不曾过问.此后他更加致力施舍财物.住家几年,他的家财就大致耗尽了.四十多岁时,他在广陵一带陷入困境,连自己都不能救济.

(2)C 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3)B 错在“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误解句子,原文为“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意思是“再说对百姓有义的人必然能与神灵和睦相处,百姓的意愿是神灵的主宰,百姓安宁福祉就自然到来”.

(4)①未之信:宾语前置句;追:捉拿;是:这.句子翻译为:皇帝不相信杜佑的担保,急忙派人捉拿李籓.进入大殿之后,皇帝看到他的容貌,就说:“这哪里是作乱的人?”

②无知:没有知觉;私:偏爱;悦:取悦.句子翻译为:如果神灵没有知觉,那么他们就不能降赐福祉;如果神灵有知觉,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因偏爱自己而讨好取悦他们.

参考译文:

李籓,字叔翰,他的祖先是赵州人.李籓青年时容貌娴雅美丽,在学习方面很聪明.父亲去世时他停留在家守孝.他家本来财产很多,姻亲们前来慰问时,有人拿着财物离去,李籓不曾过问.此后他更加致力施舍财物.住家几年,他的家财就大致耗尽了.四十多岁时,他在广陵一带陷入困境,连自己都不能救济.妻子儿女跟着责备他,李籓却快乐依旧.

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征召他到节度府做官.张建封去世时,濠州刺史杜兼快速地骑马赶到,他暗地里有静候接任节度使的企图,李籓却哭着对他说:“张公现在去世了,您应该小心谨慎地守护州境土地才是,为什么要放弃州境土地跑来?您应该赶快回去,否则我将依照法律弹劾您!”杜兼因此仇恨他,于是就诬告上奏:“张建封去世后,李籓扰乱他的军心,有非份的企图.”唐德宗得奏后大怒,下密诏让徐泗节度使杜佑杀掉他.杜佑一向器重李籓,得到诏书,十天都不行动,然后召唤接见李籓说:“世上人说有生死报应,灵验吗?”李籓说:“大概如此.”杜佑说:“如果真如此,那么您应该遇事没有担忧.”于是杜佑就拿出密诏给李籓看,李籓看后神色不变,说:“真灵验啊,这是杜兼的报复!”杜佑说:“一定不要害怕,我拿一家人性命来为您担保.”皇帝不相信杜佑的担保,急忙派人捉拿李籓.进入大殿之后,皇帝看到他的容貌,说:“这哪里是作乱的人?”皇帝释放了李籓,并授予他秘书郎的官职.

王仲舒与同舍郎官韦成季、吕洞白天摆酒宴邀请客人互相作乐,他们因仰慕李籓名望,硬性地邀请李籓前来.王仲舒等人说一些戏笑嘲谑的言辞和隐语,互相亲近而不庄重,李籓和他们见面一次后,就拒绝邀请再不前去,说:“我和他们整天相处,不懂得他们说的是什么!”往后王仲舒等人果然因为犯罪而被贬谪罢黜.多次提拔后李籓官至吏部郎中.裴垍告诉唐宪宗,说李籓有做宰相的才能.恰逢郑絪罢相,宪宗趁机授予李籓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

李籓为人忠诚谨慎,好坏一定据实说,皇帝认为他说话没有隐瞒.唐宪宗曾经询问他祈福消灾的方法,李籓回答说:“孔子生病的时候,阻止子路的祈祷.汉文帝每次祭祀神灵,命令有关官员对神灵态度恭敬而不许祈祷.如果神灵没有知觉,那么他们就不能降赐福祉;如果神灵有知觉,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因偏爱自己而讨好取悦他们.再说对百姓有义的人必然能与神灵和睦相处,百姓的意愿是神灵的主宰,百姓安宁福祉就自然到来.”皇帝听后高兴地说:“我一定要和您等上下互相勉励,以致能守护着这些箴言.”河东节度使王锷贿赂权臣和近臣寻求兼任宰相,皇帝下密诏给中书省、门下省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李籓见诏后立即拿笔涂掉“宰相”二字,并在密诏的左边签署意见说:“不可以.”李籓拿着密诏要回去奏报皇上.宰相权德舆大惊失色说:“有不可以的,应该另外写奏章,可以用笔涂改诏书吗?”李籓说:“形势紧急,过了今天就不能阻止了.”这件事不久就得以搁置平息.第二年,李籓外任华州刺史.还未赴任,李籓就去世了,这年他年龄五十八岁,朝廷赠官户部尚书,谥号叫贞简.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保定途中偶成

郭登①

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

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岂有鸩人羊叔子②,可怜忧国贾长沙。

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

【注】①郭登:明朝靖边大将。曾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卒赠侯,谥忠武。②羊叔子:名祜,西晋名臣。与吴将陆抗隔江对垒。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众人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1)本诗颔联极为精妙,请赏析其主要表现手法。

(2)有人说郭登此诗充满怨愤之情,其因何而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客路风霜”是实写,“梦里家”和“寒窗儿女灯前泪”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开拓了诗歌意境,借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的想象之景,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悲楚和怨愤之情.

(2)①为自己无辜获罪贬官远戍而怨.首联诗人以白璧自喻,写自己没有过错却被远谪天涯.②为远离家人、境遇孤苦而怨.颔联借客路风霜、儿女念己、梦中思乡来表达这种情感.③为自己对国家一片忠诚却遭误解而怨.颈联用典,以羊叔子、贾谊白比,表明白己像古人一样忠心为国,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横遭迫害.④为社会黑暗,前途未卜而怨.尾联借悲凉可怕的环境,写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

(1)首先明确颔联是第二联,然后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本联中“寒窗儿女灯前泪”和“梦里家”都是虚的,“客路风霜”是亲身亲历,是实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如何使用了这种手法,最后分析使用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情感,然后逐联进行分析.首联诗人以白璧自喻,写自己没有过错却被远谪天涯;颔联写了客路风霜、儿女念己、梦中思乡,来表达远离家人、境遇孤苦的怨恨;颈联用典,以羊叔子、贾谊白比,表明白己像古人一样忠心为国,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横遭迫害;尾联借悲凉可怕的环境,写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心.答题的时候,先概括情感,再解释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译文:

我本来是无瑕之玉,何从找出毛病来呢?刚刚审查无罪而获释放便去遥远的边疆任职.在寒窗前、青灯下的儿女们一定正在为我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我在风霜中客居,只有在梦里才能回到家乡.怎么会有羊叔子被人误解,可怜贾谊爱国却遭到权贵的排斥而谪居长沙.独自醒来之后咏叹屈原的诗句,满耳中都是斜阳中乌鸦的聒噪声.

赏析:

诗歌开篇,诗人怀着无比沉痛悲愤的心情,以白玉自比,说明自己因获罪而贬官远戍:我本来是无瑕之玉,何从找出毛病来呢?刚刚审查无罪而获释放便去遥远的边疆任职.诗人以“白璧”自喻说明自己洁白无瑕.“摘旧瑕”是点明祸从天降,乃是莫须有的罪行而贬谪.“何从”二字透露出诗人的怨愤之情.“罗网”比喻朝廷中的邪恶势力.无辜地被投入罗网已是怨愤之极,逃出“罗网”而又要走向“天涯”,可谓是怨上加怨,怨恨至极.在恶风满天、冰霜遍地的贬戍途中,他想到了什么呢?他一思家人,二忆古贤.他想到了在寒窗前、青灯下的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他想到了羊叔子被人误解和贾谊遭到权贵的排斥而谪居长沙;他还想到了忧国忧民的屈原竟葬身泪罗鱼腹.诗人连用三个典故,借典述怀明志.羊叔子即晋朝的羊祜.羊祜同忠于吴的陆抗相对峙,然而陆抗对他的为人极为赞赏.有一次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馈赠药物给他,有人劝陆抗不要吃,怕药中有毒.陆抗说:“羊祜岂鸩人(以毒药害人)者!”贾谊曾是汉文帝的博士,后官至大中大夫.他因主张改革政制,遭到权贵的排斥,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人称之为贾长沙.诗人以羊祜与贾谊自况,表明自己对朝廷已是一片忠心,不料竟遭贬官,表达了自己满腔的怨愤之情.末联“独醒”典出《楚辞•渔父》中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句.诗人和“骚人”屈原之“咏”,表明他与屈原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诗人在用典之后,以“满耳斜阳噪晚鸦”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在夕阳西下的保定途中,两耳听到的是乌鸦不断的鼓噪声!乌鸦的叫声是不祥之音,悲凉可怕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怨情.

虚实相生是此诗主要特色.通常说,近景实,远景虚.诗人写“客路风霜”是实写,而“梦里家”的“寒窗儿女灯前泪”是想象之中的描写,应是虚景.诗人引典明志是虚写,而“满耳斜阳噪晚鸦”则是实写,虚实相生,相映生辉,皆成妙境.它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加深且加浓了诗人所表达的怨愤之情的份量,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          ,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2)杜甫《望岳》中“         ,        ”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诗人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重点字:鸠、葚)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重点字:晓)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重点字:遨)

     

鉴 赏 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 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阿谀谄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的脾气。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结合文本作概括。

(4)小说结尾写儿子遵照叶三的遗嘱,把画装进棺材,有人认为叶三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

(2)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

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

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

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3) 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

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

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

④叶三与画共存亡;(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4)答案要点一:他的做法值得称赞.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

答案要点二:他的做法欠妥.这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作品永远不见天日,不再有被欣赏、认可的机会.这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

(1)A.错误;“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推断错误,会评价不一定会画画;B.正确;C.正确;D.错误;“不失华丽”评价错误;E.不完全正确;表现画家率性脾气,但旷达超脱有点夸大其词;另外,本句是细节描写,并非闲笔,正因他爱吃水果,才会与果贩子叶三成为至交;

(2)作者描写叶三卖果子,所选的果子“个个都是好的”,“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等,可看出他对果品的“鉴赏”,并不仅仅限于“好吃”,还要“好看”,能在生活中发现这些美,可见他富有生活情趣;而他对果子的鉴赏能力也正是他能对季陶民的画作出精确评价的基础;此外,正因为他卖果子,才会与季陶民相交,成为知己;而他对季陶民的画只欣赏纯粹的美,不涉及功利心,才让季陶民倾心相交,也是他在卖果子生活中养成的美好品质的反应;

(3)“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可见他是真懂作画的精妙;叶三看出“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红花莲子白花藕”,指出季陶民画中的错误;季陶民去世后,他的画出名且值钱,叶三始终不卖,将画带进棺材;这些都可看出叶三鉴赏家的形象;

(4)此题是开放式探究性表达,认为值得称赞或欠妥都可以,但要有足够的理由,如说值得称赞的,强调他爱画不为名利,只为纯粹的美与和季陶民知己之情;认为做法欠妥的,可以从文化流传等方面着手;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的身体,一直长期与病魔抗争。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 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选自201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riben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离世的惋惜之情。

B.闵惠芬由于跟阿炳是同乡,所以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C.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惠芬获得奖项无数,并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D.闵惠芬8岁开始学艺,她凭着满腔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一路走来,终于成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并被盛赞为中国二胡艺术特殊的一面旗帜。

E.闵惠芬的一生都倾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用“中西合璧”方法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艺术家的赞誉。

(2)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3)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闵惠芬的艺术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A给,答C给,答D给;答B.E不给分.

(2)①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踏实、谦和、低调等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③这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独特精神和非凡影响.(每点2分)

(3)①特别有激情;②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③声腔化演奏的特点;④有不可抗拒的魅力;⑤融入生命之中;⑥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每点1分)

(4)示例:①热爱自己的事业.闵惠芬的成功给那些热爱艺术的青年提供了典范.②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闵惠芬提出“中西合璧”理论,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③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多次与病魔作斗争,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④把事业融入生命中.闵惠芬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每点,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1)D项说“并被盛赞为中国二胡艺术特殊的一面旗帜”不准确,文中只是说“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B项说“由于跟阿炳是同乡,所以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是强加因果,文中说“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E项说“她用‘中西合璧’方法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艺术家的赞誉”是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2)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文中引用的传主的话和他人的评语,再分别分析其作用.一般来说,可用下面的模式答题:引用传主的话,直接展示了传主的…精神,增加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从侧面塑造传的品质.二者与作者的详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

(3)考生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干“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来筛选信息,筛选范围应包括相关链接部分,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4)闵惠芬的艺术经历会给每位考生不同的思考和启示,考生要审好题,防止随意发挥而跑了题.答题时应不拘一格,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较客观地分析.但要注意,探究题没有一题是完全开放的,答题要以文本为依据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古代,当政治昏聩之时,一个文人想要      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们在儒家济世思想之外还吸取了老庄哲学以及佛家的“解脱”思想。

②微笑不仅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同时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最好纽带,更为神奇的是,微笑能使其貌不扬的人变得       。

③孔明见船只已近曹操水寨,便叫把船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并让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大惊失色,而诸葛亮却     ,只顾酌酒取乐。

A.洁身自好   神采飞扬   悠然自得

B.洁身自好   神采奕奕   泰然自若

C.明哲保身   神采飞扬   泰然自若

D.明哲保身   神采奕奕   悠然自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D

明哲保身:指明达事理洞见时势的人,善于择安避危,保全自身;

洁身自好: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神采奕奕:精神旺盛,容貌焕发;

神采飞扬: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神.悠然自得:形容心情悠闲自足,神态从容的样子;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①中前后应为因果关系,因此选“明哲保身”更贴切;

②句语境强调微笑的作用,用“神采飞扬”有点夸大其词,不妥;

③句语境强调“神态从容”而非“镇定”,因而用“悠然自得”更恰当;

故选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已经开始实施,但公众的生育意愿是否能跟上政策步伐却仍是个问题:在较高的抚养成本面前,不少育龄夫妇打起了“退堂鼓”.

B.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过节绝不仅是满足口腹之乐,而是在追求一种闲适和愉悦,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延续.

C.通过缩减私人汽车数量,减少家庭用煤炉做饭次数,禁止秋后农民在田里烧秸秆,使我们的空气污染指数降低,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D.公务人员上班时间上网娱乐、聊天,影响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A

A.表述正确;

B.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不搭配,原句表达的是递进的关系,“而是”表示转折,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D.语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应改为“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没有引起政府的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故选: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阅读经典,应当注意细心领略和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    ,  ,  。  。  ,  。比如,可以格外注意其叙事的角度与方式,注意语言的节奏、语气、修辞,乃至句式等等。

①有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不无道理

②包括题材、结构、风俗描写、人物塑造等等

③也可以从语言艺术入手

④风格形成的条件比较复杂

⑤我们欣赏与把握大师经典的风格

⑥但多种因素中有一种特别重要,那就是语言。

A.④⑥①⑤②③              B.⑤②③④⑥①              C.④②⑥①⑤③              D.⑤③②④①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C

本文段主要阐述阅读经典要注意的方面.

根据表述主体(风格→形成条件→语言)的承续,可确定④排在首位,可排除B、D.由“多种因素”与“包括题材…等等”的关联,可确定②在⑥前,排除A.

故选:C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少于15个字。

    幸福是一种质朴的感觉。人生就是这样:①                     。我觉得真正的幸福源于自己对不幸的领悟,“福兮祸兮”,我们只有正确地面对幸和不幸,理智地剖析它,肯定应该肯定的,②                 ,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去感觉,学会去甄别,学会去珍惜,学会去放弃。只有善于感受幸福的存在,③                    ,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痛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①幸和不幸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②才能否定应该否定的;

③我们才会将不幸视为一种财富

本语段介绍的话题是“幸福”,语段首先介绍了真正的幸福的含义,然后介绍如何面对“幸”和“不幸”,最后介绍正确面对不幸;

①前“幸福是一种质朴的感觉.人生就是这样”,空白处后“我觉得真正的幸福源于自己对不幸的领悟”,由此可以看出此处应填写“幸和不幸常常是不可避免的”;②前“我们只有正确地面对幸和不幸,理智地剖析它,肯定应该肯定的”,空白处后“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去感觉,学会去甄别,学会去珍惜,学会去放弃”,由此可以看出此处应填写“才能否定应该否定的”;

③前“只有善于感受幸福的存在”,空白处后“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痛苦”,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写“我们才会将不幸视为一种财富”;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处可填写:

     

如图是紫砂壶成型过程的简要框架,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示例:紫砂壶的成型过程,首先是通过打泥条、做壶身,并在壶身加上壶柄、壶嘴和壶盖,完成壶身的捏制;而后是对制好的壶身进行贴花、绘画和刻字的装饰加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 “官场楷模”和“理学大师”。他一生修身齐家治国。他的“修身十二款”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其中第一款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第三款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第四款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这三款中,你认为哪一款最值得称道和效法?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写作

养成良好习惯从我做起

习惯,这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词,它的释义为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西寒罗曾说过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这让我深思,习惯究竟有多大的能量?

“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那就是说,倘若我们能看清并且改掉坏习惯,看清并且坚持好习惯,我们至少就能在人生路上得90分.关键在于看清自己.关键在于经常地“自我评估”.譬如一句西班牙谚语: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开始.譬如一句中国人都知道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生的进程.

世间万物无穷无尽,有正必有反,所以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作为一个人当然会有坏习惯,但是如果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可是好习惯并非自然而成的,自然而成的常常是懒惰、生活无规律等等坏习惯.所以我们才要自我控制来培养好习惯,而且这样的培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勤奋是这条路的捷径.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可见毅力对于习惯来说有多么重要.

“小偷针,大偷金.”大家一定都听过的.这句话就形象地反映了习惯的作用.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有好的习惯,而一个有好习惯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若一个人有不好的、不良的习惯,那么他一定会失败.纵观历史,失败的人无一不是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而失足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人来说,蚁穴就是坏习惯、不良习惯.提前提防“蚁穴”,压住不良习惯的苗头,也不失为一种改变习惯的好方法.

在生命的途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人会在困难中迷失方向,而那些具有良好的习惯的人,往往会在困难中学会东西.这就是习惯,可是总而言之习惯真的是一个很广义的东西,我坐在习惯的肩上,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预见大千世界.我一个人站在路口,等候着什么;身边的一片树叶落在长椅上,你也在等些什么吗?口袋里也只剩下一个硬币,就给我一份夕阳吧.格外得艳.我会发现,每一天的习惯中,会隐蔽着所有的不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