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文化常识

A

考察史学常识——史学客观性。材料中文字说明了孔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曲折沉浮,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和史实依据,从这一角度出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D 项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B项强调历史的客观性,C项强调只有进入人们视野的过去客观历史进程才能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是要经过人的理性思维和判断。故应选A

     

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D

考察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黄宗羲认为分封制导致诸侯混战,郡县制导致中央对地方失控黄宗羲从限制君权出发,提出“复方镇”,把中央权利下放到方镇,这样可以既限制膨胀的君权,又可以防止割据之害。故应选D。

     

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B

考察古代中国的统治政策。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禁令”体现了统治者对“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形象权威的重视,折射了专制统治的加强;而对“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加限制则反映了统治者对社会风俗习惯的推崇。从本质上来看,反映的是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意识,即治国理念。故应选B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D

考察对太平天国的认识。在马克思看来  “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这种局面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太平天国的所作所为,已经清楚显示跟清帝国是没有什么差别了。A项较容易排除,太平天国即反封又反侵略;BC项不符合根本原因说法, 故应选D。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主探索史综合运用

B

考察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特点三个时间点正是鸦片战争后的林魏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人民的探索时刻与列强的侵略紧密相连。故A、C、D与题意不符。故应选B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 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D.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A

考察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是注定不能达到目标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定带来思想和制度的变化。BCD项材料并且体现。故应选A

     

《孙中山全集》载:“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五族云乎哉。”材料反映的民族主义观实质

A.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谋求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一律平等         

D.主张民族团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民主义

D

考察孙中山的民族观。从材料信息中可看出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对民族革命的认识由以汉族为主体的五族的平等、共和向成为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的转化。A、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体现了民族平等,但未体现出孙中山民族团结的民族观。故应选D。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合作

C

考察中共政策的变化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35年”。由于日本的侵略,使中国的主要矛盾逐渐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适应这一需要,中共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即不仅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还要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实际上,这为以后的共同抗日打下了基础。故应选C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A

考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为单位进行生产,不利于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这体现了这一经营模式的不足。故应选A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考察社会主义建设解答此题注意时间“1962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苏联的背信弃义、自然灾害,中国经济建设出现了比例失调等严重问题,为此,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题干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应选C

     

汪为华在《一口气读完欧洲史》中写道:“欧洲国家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希腊民主文明、罗马法和基督教构成了欧洲文明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各民族、各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即使欧盟将来成为政治联盟,这些不同的文化仍会被理解和尊重,这是欧洲的历史传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欧洲各国虽然文化渊源相同,但欧盟的发展允许多元化文化的存在

B.欧盟的深入发展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各国不认同相同的欧洲文明

C.欧洲各国只要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达成政治联盟

D.希腊民主文明、罗马法和基督教是欧盟成为政治联盟的根本因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A

考察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欧洲各国传统之间的关系材料的意思是说,尽管欧洲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但各国的传统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故应选A

     

曾有人总结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时说,“大政府”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大公司”正在觊觎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这在本质上强调了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资本在全球中的作用

C.市场经济发挥规律          

D.跨国公司是取胜的关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B

考察经济全球化“大政府”体现的是政府的作用的加强,无所不管;“大公司”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运作。故应选B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材料一: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3)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社会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1)政策、交通、商品经济、货币。

(2)恩格斯认为,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取代市场。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

(3)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4)必要性: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而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吸取苏东剧变教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结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高。

结论:中国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模式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

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回答。“远途贩运”体现的是交通的因素;“国家专控商品、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则反映了国家政策的影响;除此之外,“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因素亦同样重要。第(2)问,结合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归纳。如材料“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体现了恩格斯的观点是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取代市场。第(3)问,结合新中国的经济体制的变化分析回答。第(4)问,结合材料,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归纳总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材料二:“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栗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一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材料三: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这种战略包围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基础,北起韩国,以日本、台湾为中轴,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西面北起中亚,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两条战线对中国东西夹击,遥相呼应。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圈又逐步合拢、成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①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国际上重大的积极现象之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美国国防部提出中国威胁论的原因有三:⑴传统的两洋战略;⑵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际地位上升;(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其实质是为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③中国没有与美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发生冲突,而美国在本地区构建的小北约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④中美两国应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首先要批判这一观点,这一观点是美国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为遏制中国制造借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中国的崛起的积极意义;中国的崛起是走和平崛起之路;材料中“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困又逐步合拢、成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注:雇运之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背景: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存在诸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定使赋输之物贬值。

方式:不受地域限制,依据市场价格变动采购或抛售货物。

(2)作用: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节省购物资金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1)问,根据材料(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置均输盐铁官……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再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说明其相同之处。(2)问,根据材料二“……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即可归纳出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四、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

四、帝王非天之代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故帝王对于天而负责任。

四、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理,而民之代理,非天之所委任,而民之所委任,故统治者对于民而负责任。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而不相属。

七、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其法以神意为标准。

七、立法权在一人(君主),其法以古昔为标准。

七、立法之权在众人(全国民)、其法以民间公利公益为标准。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些“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分析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意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1)异:欧洲强调神权至上,突出反映教会专制统治;

中国强调君权至上,突出反映君主专制。

同:都反映了封建专制、等级社会的时代特征。

2)国家构想:人民主权、政教分离、法治。

意义: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促进欧洲社会转型(代议制的建立)。

意图:学习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

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归纳总结。材料中的一项比较体现了欧洲强调神为国家之主体,中国强调君主为国家之主体;五项比较体现了欧洲强调宗教,中国强调政治;但二者社会都属于封建专制政体;材料中的三、九项虽然略有不同,但整体上体现了二者社会的专制、等级现象。由此可总结概括出异同。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人民为国家之主体政治与宗教,两不相属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可以概括总结答案。对欧洲的影响可以联系所学的启蒙运动的影响总结归纳答案。第(3)问要结合时代人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意图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由此分析梁启超的意图。,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43年6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国国民党政府表达了拟约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会谈的意愿0 7日,蒋介石致电宋子文面告罗斯福,指出在苏、日未公开决裂以前,蒋参加会晤是否将使斯大林感觉不便?建议美、英、苏三国领袖可先行会谈,若有机会,他本人愿随时与罗斯福晤面。……1 0月28日,在莫斯科3国外长会议期间,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莫斯科会议至今进行甚速,极望其结果得有裨于各方,余正促成中、英、苏、美同盟之团结。余尚不知斯大林能否与我会晤,但在任何情况下,余极望与阁下及丘吉尔能及早会晤于某处。时间定为11月20日至25日,余思亚历山大(埃及海岸)当为一良好地点。”11月2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当如前往埃及与罗斯福、丘吉尔会晤。9日,罗斯福正式电邀蒋介石于21日抵达开罗。丘吉尔也致电蒋介石,表示将“藉此良机,不仅得以相互承认,并得以共同商讨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敌人,获得完全之胜利,以及相互保证同盟国间将来各方面之工作,以促进其安全和繁荣。”——石源华《中毕民国外交史》

材料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已比较明朗的情况下,美、英、中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 - 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

《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含钓鱼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中国重庆、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革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载自新华网  《战史今日12.1:开罗宣言发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有哪些典型特性,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在二战中发挥联合指导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已比较明朗;激励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减轻美英战争压力。

(2)特点:法律性、合理性、严肃性、正义性和有效性。

确认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宣示了中、美、英三大国联合对日作战的目的和宗旨,规定了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惩罚性措施,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悉数归还中国。

意义: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对加速击败日本军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士气。

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回答。开罗会议召开于1943年11月,这时二战已出现重大转折,战争的结局已明朗化;但取得最后胜利还假以时日和各国的努力,英美在各个战场上压力也较大,尤其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压力更是如此,还需要中国的努力。第(2)问,联系材料,结合相关与之有关的知识分析回答。《开罗宣言》是一部国际性的法律文件,无疑具有法律性、严肃性和有效性,同时,它客观公正地对待了中国,这实际上肯定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了它的正义性。这部文件实际上以法律的形式对日本所发动的侵华等战争给一定性侵略性,这无疑对反法西斯国家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同时也震慑了侵略者。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正如W.C-彼德松所指出的,70年代的经济形势,使得其他经济学派取代凯恩斯主义主流地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反对派,这些反对派向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其中主要有三个,货币主义、新古典经济学和供给学派,这三个学派都有一点回复古典学派经济思想的倾向……一开始,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曾并肩战斗过,后来,供给学派独占鳌头,成立里根经济学思想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上台,他在就职演说中说:“就目前的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里根政府认为,要使美国经济摆脱“滞胀”,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将政策的着力点由需要转向供给。为此,里根政府接受了供给学派的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刺激供给的政策。其中,减税是核心。它包括简化税制、降低税率、减免企业所得税、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对企业新技术授资减免税。到里根第一任期结束时。联邦规章制度减少了33%以上。随后里根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经济自由化措施。例如,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放松价格管制;减少市场准入限制;放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鼓励企业兼并。——【英】M.马歇尔《供给学派和里根经济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经济学形成的背景条件。

(2)依据材料指出里根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背景:20世纪70年代美派在经济学领域逐渐成为主流学派。

(2)特点:刺激供给,降低税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作用:吸引投资,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第(1)问结合材料回答从材料“供给学派独占鳌头,成立里根经济学思想的核心”可归纳出其背景“供给学派在经济学领域成为主流学派”。第(2)问,依据材料回答。从材料“减税是核心、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放松价格管制、减少市场准入限制、放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鼓励企业兼并归纳出其措施有“减税、减少政府干预、控制通胀等。里根的这些措施,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吸引外资、减轻企业的负担、增强企业的活力与竞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