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祈祷(qǐ)     熟稔(rěn)   契诃夫(hē)    精髓(suí)

B、出岫(xiù)     潦水(lǎo)   多舛(chuǎn)  笃厚(dú)

C、岑寂(cén)     咀嚼(jué)   言筌(quán)   譬如(pì)

D、屋脊(jí)      纤维(qiān)  筹划(chóu)    诘问(ji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C

: A:祈qí 髓suǐ B:笃dǔ D:脊jǐ 纤xiān

 

【解析】略

     

选出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纰漏 发掘 穹窿 平心而论      B、干燥  亵渎 纯粹 义愤填赝

C、逻揖 通宵 辩论 穿流不息      D、膨胀  讫今 点缀 别出心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C

:A、逻辑 川流不息 B、义愤填膺 D、迄今

 

【解析】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从今年8月底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出台后,人们对于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就翘首以待。

B.书商的包装炒作,读者的无暇深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浅阅读”名噪一时,仿佛人们读的不再是书,而是一种时尚。

C. 朝鲜政府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坚持进行第三次核弹实验,这是金正恩政府苦心孤诣策划的危险举动,中国人民是绝不答应的。

D.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至于为什么多用秦叔宝、尉迟恭做门神,则因年代久远,雪泥鸿爪,不能详细考证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A

:A形容殷切期盼,正确。B 名躁一时,指一时间名声广为传扬。用于人,对象错。 C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而煞费苦心。感情色彩不当。D雪泥鸿爪,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解析】略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钓鱼岛事态激化到当前地步,直接原因是由日本的短视造成的。但这又与美国有意无意推波助澜不无关联。实际上,美日对钓鱼岛的私相授受,使日本的错觉不断强化。

B.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C.金秋十月,安溪县有关部门针对广大茶农茶叶销售难的现象采取了减免市场设施占用费、扩大茶叶宣传力度、组织客源、减少申报环节等帮助茶农们打开销路。

D.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D

:A句式杂糅,“原因”“由。。。造成的”杂糅,去年“由。。。造成的” B“提高”与“特色”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谓语“采取”缺少宾语,可在“等”后面加上“措施”

 

【解析】略

     

下列对联,用于我校九十年校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深叶茂结硕果,笔健墨浓绘蓝图。 B.满腔热血育桃李,一片丹心扶栋梁。

C.画栋拂云联旧垒,玉兰绕砌缀新枝。 D.福星高照满庭乐,寿诞生辉合家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A

试题分析:B项用于歌颂教师,C项用于新校舍奠基,D项用于祝寿。

 

【解析】略

     

下面对名著的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葛朗台因为欧也妮赠予情人全部积蓄而狂怒,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欧也妮在痴情的期待中损耗了青春,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而移情别恋的负心汉,她悲痛欲绝。

B.葛朗台推门进来,一眼就盯住了那闪亮的东西(夏尔的梳妆匣)。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并最终拿走了它。

C.葛朗台软禁女儿的事在城里传开后,引起了公愤。蓬风庭长自告奋勇要去打官司,欧也妮谢绝了他的好意。公证人克罗旭告诉葛朗台,根据法律,如果太太死了,他的财产就要和女儿共有,葛朗台这才饶恕了女儿。

D.葛朗台晚年瘫痪之后,他总是把轮椅转到面对密室铁门的地方,他监督女儿亲手把钱袋秘密地堆好,把门关严。他总是把钥匙放在坎肩的口袋里,还不时地伸手摸摸。他一有力气睁大眼,便把眼珠转向密室房门:那里面藏着他的金银财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B

他并没有拿走。

 

【解析】略

     

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D

字元亮

 

【解析】略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8-10题(每题3分,共9分)

青 与 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8.从原文看,下列有关“青与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

B.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所以青和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

C.诗句 “春晚绿野秀”,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

D.与重在表现具体现实的世界的绿相比,青似乎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意义。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同时并见,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了春天。

B.诗中的“细叶”所以又被称为“柳眼”,因为它是春天到来的先兆。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说明春的信息首先体现为草与柳的变化。

D.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

10.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    )

A.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D.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8、D

A项以偏概全。因为后文就提及“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而“杨柳青青着地垂”“杨柳青青江水平”等诗歌名句同样可以作为本项说法的反证。B项错在偷换概念、因果倒置。本文第3段首句已明确“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 “相近”不等于“相同”。C项错在曲解原意。“春晚绿野秀”这句后面的原文是“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很少”不代表没有一点可能性。

9、D【解析】“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的实际原因可参见本文第3段内容,如“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而且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本项的错误在于强加因果。

10、A.【解析】“青冥浩荡不见底”中的“青冥”是指“天空”,此处的“青”是指蓝色。

【解析】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1——13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贬谪     B.然其诗质而实绮  质朴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感触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悔改,改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D.今将集而并录之              爽籁发而清风生

1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1、C

忤:抵触,违逆。)

12、C【解析】 A代词,那些;副词,或许。B副词,因为;介词,凭借。C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13、D【解析】“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是陶渊明的自谓。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解析】略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                   ,风飘飘而吹衣。

⑵                   ,抚孤松而盘桓。

⑶层峦耸翠,                   ;

⑷山原旷其盈视,                   。

⑸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⑹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⑴舟遥遥以轻飏 ⑵景翳翳以将入 ⑶上出重霄

⑷川泽纡其骇瞩 ⑸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⑹区区不能废远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3分)

译:                                                                     

                                                                         

⑵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①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固定句式,“岂……哉”翻译成“难道……吗”或“哪里……呢”都可以,1分;感,感触,1分,句子意思通顺1分)

②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判断句式,1分;所以,1分;句子意思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⑴该诗题为“听筝”,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3分)   

答:                                                                        

                                                                             

 

⑵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3分) 

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⑴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拟人”等,酌情给分)。

⑵“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8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17、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甲】、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的堂弟查理被老葛朗台赶到印度后,作者为什么说他“葛朗台家族的血统没有失传”?

【乙】、简述葛朗台用什么方法既不花一分钱却又挽救了弟弟破产的名誉

我选(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3分)

1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3.8)

孟子认为要如何对待自己缺点和别人的优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9——21题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难解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作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以表歉意。”

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大部分人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教学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1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B.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其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C.“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学森教学时珍惜时间的精神。

D.“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钱学森完美无瑕的个性的赞美。

E.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钱学森。。

20、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述。(5分)

答:                                                                         

                                                                      

21、文中的“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语意丰富。谈谈你的理解,并就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5分)

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9.BE 

A项,“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错,原文是因为它们一样能给人带来美感;C项,体现了钱学森粗犷而任性的一面;D项,“完美无瑕”错,作者也写了钱学森不近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20.参考答案:①严谨认真、永不满足的治学精神;②实事求是的态度;③不容置疑的才能;④勤奋的特点;⑤淡泊名利的胸怀与情操;⑥粗犷而任性的个性。(每点1分,任意5点可满分)

解析:分角度介绍钱学森,不只是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更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在分层中提取信息,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关键。

21.参考答案:①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将来能否成才;②伟人也是人,不必为尊者讳,更不必把伟人神化;③诚实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

启发:略

解析:语意丰富,提示要多角度分析,谈理解时要扣紧文本,谈启示要有由点到面的升华。


【解析】略

     

写作(7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米兰·昆德拉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作文参考资料

一、解题

材料由一个前果后因的因果关系复句构成,昆德拉的结论是“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要勇于承受和担当),其理由是“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即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和举动都关乎生命未来的价值,所以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要直面当下,勇于承受、担当现实的责任。材料相当于给出了一个既定的结论,那么,围绕此结论展开正向阐释或反向思辨就是立意的两大角度,抓住了因果关系的思考就抓住了核心立意。

二、立意角度

核心、主要角度立意——

正向角度:不可逃避。生活在当下,必然面对当下的种种,现实的生命态度影响着未来,不可逃避正是生命的现实主义。走好每一步,承受生活给予的一切,担当生活给予我们的责任,是生命不可逃避的选择。对于这个结论,考生可以从生活的、社会的、道德的、文化的不同层面切入思考什么是不可逃避的,核心在于阐释为什么我们的态度是不可逃避。

反向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逃避。逃避还是不逃避,要看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什么。有些东西比如责任、正义、道德良心等是必须直面无可逃避的,但有些东西比如权势、功名等式可以选择性逃避的。再者,可以从昆德拉所言原因入手分析,若原因存在问题,则结论也会有漏洞。我们的每一步是否必然决定最后的结局?如果我的生命并没有一个所谓的“选定的终点”,那么怎么知道我的脚迈向的一定是有价值的未来?生命的过程并不是必然的单行道,其间多少蜿蜒复杂。不说庄子的濮水垂钓,就连鲁迅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时候。不是一切不可逃,也不是一切皆可逃,逃与不逃,给出理由就好。

次要角度立意:可能有的考生忽略材料中的因果关系而断章取义,只关注到材料的后半部分“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因此写出“走好人生每一步”,“现在决定着未来”“一步和一生”等着眼于材料后半部分而生发的立意。此种立意只就材料的局部立意。在改卷过程中,若论证、表达俱佳,可在49—56分档打分,若论证、表达欠佳在42——49分档打分。

完全偏离题意:全篇看不到对昆德拉这句话的解读,也不能再内容层面“暗合”,另起炉灶者视为偏题,在42分以下打。完篇者30——40分,不完篇者视情况而定。


范文

未来无法逃避

米兰·昆德拉有言:“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诚然,生活总是让人遍体鳞伤,但遮掩伤口,逃避打击都是懦者的举动。只有面对,才有希望;只有面对,才有未来。

这是一个充斥着逃避的社会,我们逃避拼搏,求教于千篇一律的“成功学”;我们逃避真相,屈身于别有心机的舆论噱头;我们逃避内心,尾随于浩浩荡荡的人流。窃喜于逃避带来的苟安,还自以为是跟着世界的拍子舞蹈。殊不知,明天已被自己的怯懦背叛,前行的路上只好苦苦支撑。然而,这绝不是一个可以辜负的愚蠢时代,也不会有人跟在后面收拾烂摊子。未来无法逃避,因为未来握在自己手中。

逃避缘于畏惧。在这个镁光灯点亮的时代,我们不仅畏惧内心的指责和不安,也畏惧于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更畏惧于众目睽睽之下难以承受的责任。于是有了“扶不扶”的讨论,有了撞人后的逃逸,甚至有了一死了之的逃避现实。其实,战胜畏惧,面对现实往往比逃避更有效果。千夫所指的薛蛮子靠其“且行且珍惜”的忏悔博得了大众的认可。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后一味寻求逃避的心理,这种心理就像一剂麻药,也许能舒缓一时的痛苦,但当逃避成为惯性,精神便已麻木,无法摆脱自我安慰的囹圄。卡夫卡说:“你即你的选择。”所以正视未来,走好现实的每一步,才不会把自己引入黑暗的泥潭。

个人的直视才能使社会前进,社会的向前才能为每个人铺就更好的道路。中国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章开沅告诫:“没有反思,就没有改革。”每个民族都有历史,每个社会也都有现实的困境,改革的钥匙就在于直面历史与现实,不逃避过去的苦难遗留的伤疤,因为活在反思中胜过活在吹嘘中。纵观历史,日本明治维新直面国内症结而得以壮大,美国独立战争揭出种族歧视根源方才崛起。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我们无法逃避不发达的经济现状,无法逃避外患频发的外交现状,无法逃避大师稀缺的文化现状。唯有直面现状,正视历史,才能实现巨龙的腾飞。

前进的路上固有阻碍,直面阻碍,未来才能更美好。

 

【点评】:切题准确,观点明晰,不兜不绕,直陈观点“只有面对,才有希望;只有面对,才有未来。”分析从“逃避”的现象入手,指出“逃避”的实质,从而突出“不可逃避”的必要性。接着,作者从个体生命到社会文化层面深挖“逃避”的原因,并在分析原因,辩驳谬误的过程中导出“不可逃避”的主张,阐发其现实价值。文末回应开头,简洁有力。文章视野开阔,材料丰富,素材非为卖弄而来,结结实实地撑起了自己的思考。说理清晰,抓准核心问题,纵向探究,体现了议论文该有的思考深度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

 


摒弃逃避的懦弱

米兰昆德拉曾言:“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此言非虚,当意识形态主宰一切,人类欲求以人定胜天的觉悟而力挽狂澜,而逃避却恰如其分的成为了阿喀琉斯之踵。因此,惟有摒弃逃避的懦弱,才很有可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

但“逃避”这一温柔的避风港却以极尽媚态的方式吸引着无数疲于远航的船只。当我们妄想把逃避作为唇膏和脂粉来粉饰自我之时,却深陷这游荡公子的虚情假意之中戏耍着死了灵魂的泼皮游戏。孰不知,选择逃避也是选择了一条路,一样决定着自己的结局,同样走向自我选定的终点。只不过这条不归路将你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逃避,从字面上理解则是逃离避祸;但在我看来,逃避不是在面对困难时的智慧之举;也不是自我救赎的黄金手段;更不是抵挡一切艰险的防风盾;而是自我欺骗换来的苟且偷生。而人为何选择逃避?为何要以此种方式消极避世?

因为逃避毕竟是安全而闲适的。谁不愿蜷居于温暖的港湾,从而逃开生活,逃开诉求。就算踏上不归路又如何,换得一世自在。但就真的逃避得了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著名音乐剧作家贝特克的手下有一部名《等待戈多》的荒诞剧。从头至尾,就只有二人无尽的等待,他们力求以逃避的方式等待有人降福于他们,但换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而时间却成了止痛剂,让二人甘于逃避现世的拼争而苦苦等待直到终老。

相比之下,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就来得幸福得多。当西绪弗斯日复一日的推着石头,历经人世极苦之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这荒诞的假设似乎合乎情理,因为他没有逃避,那么他是幸福的。

我们可以逃,但决不能避。可以作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逃开生活命运的牵绊。做到不逃避更应尊重自己每一步的决定。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生是一条光荣的路,但它是一条单行道。”一旦作出决定,就意味着向自己选定的终点步步紧逼。因此,摒弃逃避的懦弱,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因为每一步都决定的结局,因此不要选择逃避。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就算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摒弃逃避的懦弱,愿你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踏上征程吧,走向自己选定的终点。无怨,无悔。

【点评】:该文亮点有三:一以文采夺目。语言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二以素材出众。论据准确、新颖,呈现出较高的阅读素养。三以思理服人,论证思路环环相扣:入题处直击材料,切中论题“逃避”。扣论题,析其危害并究其实质:逃避是自欺欺人的苟全姿态。既然逃避是一种不值提倡的消极选择,“为何要逃避?”针对性地追问,紧合前一层面,可惜论证不充分。再以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不逃避则幸福”的认知。最后就“逃避”在概念上作出思辨“可以逃,不能避”,从而自如地回合材料“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揭示“不逃避”的意义所在。不足之处在每一个思考点还不能更深入地开掘。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