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

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试题分析: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宜臼,表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正统观念仍旧受到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无关,故B项错误;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体现以法定血缘关系继承权力得到普遍认可,因而不能说明称霸争斗,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分封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虽然涉及到了水德,但是和以德治国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治法统,故B项正确;采用终始五德说和经济交流无关,故C项错误;采用终始五德说和加强民族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的目的

     

“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A.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C.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可以分析出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但受到皇帝的控制,故本题选C项。A、B、D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信息可知是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排除A;弹奏宰相是监察官的职责,并不是因为地位高,与材料“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仅七品的察院长”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排除C。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试题分析:虽然“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却是“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政策的制定和违反都说明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科举制政策的违反,而不是客观上反映了科举制本身的“弊端”,故B项错误;户籍制度是古代有效的管理措施,科举考试中出现“冒籍”,主要与科举制度实施有关,不能以此否定户籍制度,偷换概念,故C项错误;“冒籍”不等于“移民制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六部制

     

吴晓波在《激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时说:“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曾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导致知识阶层消失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

据材料“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科举制是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A选项正确;科举制以诗词和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没有推动古代科技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科举制下知识阶层仍然存在,只不过依赖于政府的科举考试制度参与政权,故C选项错误;科举制以诗词和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学生需要结合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加以推理,再据科举制的作用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D.宦官权力的扩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B

试题分析: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A项错误;东厂是国家特务情报机关,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与题中“本质上反映”相符,故B项正确;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监察体系的完善,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C项错误;宦官权力依附于皇权,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东厂的设置

【名师点睛】明朝富有特色的厂卫制度是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结果,厂卫包括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大内行厂两大系统.从朱元璋开始设立锦衣卫,最终形成了厂卫制度.这一制度对明朝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或隐或明的影响。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对于协定关税的一些看法,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对于中国有益无害,而且没有对经济造成影响,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权意识淡薄引起的,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协定关税丧失主权,不可能是务实;BC是材料中没有体现的。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B.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C.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D.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B

新文化运动并未“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在种族观念上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以拜上帝教为口号,挑战了清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并未要求“驱除满族”,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以西方宗教为口号”即可。

     

1911年武昌起义后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8日,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变

A.因人设法,工具主义倾向明显

B.符合国情,有利于防止总统专权

C.违背了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

D.仿效美国,便于国民党控制政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A

试题分析: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明显是因人而设,违背了法治精神,故A项正确;题干要求回答改变的认识,B项只说明了责任内阁制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无关,故C项错误;仿效美国是总统制,不能说明内阁制,故D项错误。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此漫画

查看解析   详情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C.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民革命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国民大革命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时间“1927年4月27日5月9日”,可知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根据“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可知中共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意识到掌握革命的武装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C项中“彻底摆脱了”表述错误,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才为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排除D。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大革命·概况及认识

     

1938年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该材料可以论证

A.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B.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D.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B

【详解】材料只能反映出国共合作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A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从材料看出,国共两党是合作关系,结合所学,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故B正确;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间的抗日救亡运动,排除D。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翔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查看解析   详情

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查看解析   详情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查看解析   详情

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A.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试题解析:从材料“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可知,D符合题意。AB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不符合史实,公共参政意识的增强并不一定意味着个性发展遭到抑制。

     

古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古罗马法

A.限制公权滥用B.保障民众自由C.主张法律至上D.追求司法公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A

根据材料“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法的主体”“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罗马法限制公权滥用,A项正确;B项说法存在歧义,罗马法保护公民自由,而不是“民众”,排除;“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没有强调法律至上,排除C;司法公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所以选A

     

虽然詹姆斯二世在威廉率军登陆后逃离了英国,并未与其正面交战,但英国民众主动发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斯二世的反叛浪潮,在英格兰开始爆发并迅速波及到英伦三岛,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而且相当持久。由此可以看出

A.民众斗争推动英国革命胜利

B.光荣革命是一场宫廷政变

C.民众成为英国革命的领导者

D.政治变革离不开武装斗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A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英国民众的暴力斗争进一步推翻了封建势力的统治,有利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非暴力、不流血的政变,与材料英国民众斗争不符,故B项错误;英国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发动武装斗争是英国民众自发发起的,不是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族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C

本题关键信息:“权力首先是地域性”,这一政治结构是指邦联制,为改变这一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原则,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选项。A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材料中心思想是各州权力过大;B、D项错误,根据材料分析,当时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建立了民主制度。

     

在审判国王路易十六时,罗伯斯庇尔主张对国王不应该适用法庭审判,而应该适用人民审判。罗伯斯庇尔说:“他们不下判决,他们像闪电一样予以打击;他们不裁判国王,他们把国王化为乌有。”这一主张

A.体现了司法制衡民主的理念

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向欧洲的蔓延

C.反映了民主主宰司法的思想

D.蕴含了坚守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罗伯斯庇尔主张对国王不应该适用法庭审判,而应该适用人民审判”、“他们不下判决,他们像闪电一样予以打击;他们不裁判国王,他们把国王化为乌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主主宰司法的思想,C正确;司法制衡民主,不符合“适用人民审判”,排除A;民主主宰司法的思想,没有推动法国大革命向欧洲的蔓延,排除B;材料也无法体现坚守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排除D。所以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大革命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D

试题分析:题目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形成对峙格局,不是说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也没有说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故B项错误;没的说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故C项错误;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D项正确。

     

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A.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B.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A

【详解】“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表明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经济格局多极化决定政治格局多极化,故A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衰落符合史实,但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B错误;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排除D。

     

英国历史学家埃尔顿说:“历史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千万不能降低到布道者的水准;一个好的布道者必须有某种信仰,而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则必须质疑自己的信仰,并承认他人的信念也有价值。”他强调历史学家

A.不能拥有宗教信仰B.应具有全面客观的眼光

C.尽量避免价值判断D.应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文化常识

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A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到宗教信仰。C不符合史实,历史学家必然有自己的价值判断。D从题中无法得出结论。而B符合“而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则必须质疑自己的信仰,并承认他人的信念也有价值”,故本题选B。

     

   下一页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