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交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D

【详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A正确;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正确;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正确;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交融不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演变,总体上愈益趋向公平公正。有古谚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最可能指的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详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说早晨还是田舍郎,晚上就登上天子殿堂,说明是科举考试制度下殿试制度,C正确;A是按照血缘关系维系世官制;B是西汉时期选官制度,主要选官标准是孝和廉;D是魏晋时期实行选官制度,选官标准是门第。

【点睛】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

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了古代封建社会的始终

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始终以郡县制为基础

C.统一文字度量衡有利于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发展

D.权力分化与制衡的原则对后世制度有重要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详解】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用,主要地方制度中始终以郡县制为基础,B正确;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A错误;统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经济措施,材料论述的是政治措施,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央集权的制度,并不是论述权力分化与制衡问题,D错误。

【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得了大量特权,其中与下图“D”区域被割占的相关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望厦条约》

C.《北京条约》

D.《南京条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D

【详解】图片中D区是香港岛,是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让给英国,D正确;《马关条约》割让的是台湾以及附属岛屿,A错误;《望厦条约》没有涉及割地的问题,B错误;《北京条约》割让的是九龙司,位于图中C区域,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注意香港是如何一步一步被英国割让,注意几个时间,1842,1860年以及1898年。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应该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B.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

C.黄海海战将士同仇敌忾歼敌

D.反割台斗争中悲壮无奈的场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综合运用

B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大将军率军西征尚未完成宏愿,我们仍然看到湖湘子弟遍布天山,你看西征的清朝大军,正是沿着夹道成阴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天山”“玉门关”都是新疆的地方,可得出“大将军是左宗棠”,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不是林则徐,A错误;黄海和台湾不符合材料中“天山”信息,C和D项错误。

【点睛】依据材料中“湖湘子弟满天山”即可知道是左宗棠收复新疆。

     

1945年8月15日12时,从日本广播电台传出日本裕仁天皇低沉的声音:“帝国政府已受旨通知英美中苏四国政府,我帝国接受彼等联合宣言之各项条件……”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

①日本主动放弃其侵略计划

②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抵抗

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④海外华人华侨的大量援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C

【详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主观因素是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客观因素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以及外华人华侨的支持,②③④正确;此时日本并没有主动放弃侵华的计划,排除,选择C项正确。其它选项排除。

【点睛】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

(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被看作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以下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颁布追求天下大同的《天朝田亩制度》

B.颁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C.在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D.在反封建中承担起了反侵略的历史重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D

【详解】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清王朝的同时,也担负起反封建的任务,D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是反封建,A错误;《资政新篇》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属于反封建的内涵,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性质可知答案。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是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这最能体现民国政府宣扬的

A.民主共和思想

B.主权在民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法制博爱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C

【详解】材料中说明对于中央地方各官厅仍采用旧时称呼感到惭愧,体现出民国政府宣扬自由平等思想,C正确;材料不是宣传民主共和思想,A错误;主权在民和法治博爱思想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B和D项错误。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到:“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B.革命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D.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C

【详解】“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说明的是红军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C项正确;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是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建立,A错误;革命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七届二中全会,B错误;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是指中国革命道路探索,D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时期政权结构示意图,从中可知当时

A.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已确立

B.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B

【详解】依据材料中图示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说明当时没有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组织代行人大的职能,B正确;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已确立应该是1954年,A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是1956年,C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是文革时期,D错误。

【点睛】依据图片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人大的职能。

     

福保村是云南省小康示范村。村民杨明在2000年通过直接选举成为一村之长,村民委员会主任。杨明说:“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得更对百姓负责。”材料表明

A.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B.村委会主任只需对广大百姓负责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D.我国民主性质由此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C

【详解】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基层民主政治选举,“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得更对百姓负责”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C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错误;村委会主任并不是只对百姓负责,B错误;我国民主性质仍然是人民当家作主,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D错误。

     

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香港进行商谈,并取得了共识,称之为“九二共识”,其具体含义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海峡两岸可以实行“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同源同宗血浓于水

D.海峡两岸应该和平解决争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A

【详解】“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A正确;“九二共识”并不是说海峡两岸可以实行“一国两制”,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海峡两岸同源同宗血浓于水,C错误;“九二共识”的含义也不是和平解决争端,D错误。

【点睛】

“九二共识”——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其中“另起炉灶”是指

A.在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特权之后再与西方国家建交

B.在否定了国民政府屈辱外交后再和他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C.在两极格局之下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在废除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后再考虑和他国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详解】“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以前国民政府签订的屈辱外交,然后重新和他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B正确;A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C是“一边倒”外交政策;D与材料中内容不符合,排除。

【点睛】1.“另起炉灶”针对的是国民政府。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被“打扫”的东西是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及其在华的一切特权,针对的是帝国主义。

3.“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也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帝国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问题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周恩来的这段讲话是在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中印边境谈判会议

C.万隆亚非国际会议

D.中苏建交谈判会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详解】“求同”“受着帝国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是指求同存异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C正确;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主要讨论印度支那问题;B主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是中苏建交问题。

     

1971年11月15日,在联合国大会上一位智利代表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中国人到联合国来,就好像他们是从月球或者火星上来——是素不相识的或神话般的人物。由此可知

A.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刚得到恢复

B.拉美国家对中国的科技成就由衷赞叹

C.中国和亚非拉国家广泛建立外交关系

D.新中国开始加入联合国受到热烈欢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A

【详解】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素不相识的或神话般的人物”说明联合国其他成员国对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陌生,A正确;材料不是赞同中国的科技问题,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是亚非拉国家建交问题,C错误;中国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是加入,D错误。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在与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谈后两国同时发表了公告。公告的发表,震惊了整个世界。由此

A.两国关系开始实现了正常化

B.两国开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C.两国关系朝着正常化方向发展

D.两国矛盾由此得到顺利解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详解】基辛格访华是为尼克松访华奠定基础,可见此时中美关系已经朝着正常化方向发展,C正确;两国关系开始实现了正常化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A错误;两国开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建交,B错误;中美两国并不是因为关系正常化导致矛盾顺利解决,D错误。

【点睛】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

     

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由中俄始创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这种新型国家关系是指

A.相互和平共处

B.彼此信任支持

C.结伴而不结盟

D.团结反殖反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属于睦邻友好组织,是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C正确;相互信任不符合上合组织国家关系特点,A错误;彼此相互信任不符合上合组织新型国家关系的特点,B错误;团结反殖反霸是万隆会议的宗旨,D错误。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概念型选择题,熟知概念的内延和外延是解答试题的关键,本题中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由中国倡导成立并发挥了主导作用,其成员有俄罗斯及中亚各国,,上海合作组织凸显中俄两国的主导作用,上海合作组织并不是一个区域经济组织。

     

如图所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交情况,其中与第三个高峰相应对的外交情况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D

【详解】依据材料数轴可知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是1990年左右,第三次属于新时期外交活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正确;A是第一次高潮事件;B是第二次建交高潮事件;C属于经济政策,不是外交政策以及活动。

     

罗马法是古罗马给后世留下的重要政治遗产,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长达1000多年,其法律形式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其中作为成文法开始的标志是

A.习惯法

B.自然法精神

C.《十二铜表法》

D.查士丁尼法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详解】《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C正确;习惯法是成文法颁布之前法律,A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不是法律条文,B错误;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法的汇编,D错误。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相互制约并友好相处,如果用它来形容代议制的一些特点,最贴近的是

A.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执政者的整体素质

C.完善的法律体系

D.合理的选举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A

【详解】代议制最大的特点是分权制衡,“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体现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执政者的素质,B错误;材料论述的政治体制,不是法律体系,C错误;选举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现任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位:1952年——今)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正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原因之一。与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王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可有可无

B.国王代表国家游离于政党纷争之外

C.这种“虚君”传统始于“光荣革命”

D.此传统至伊丽莎白二世才真正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B

【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政治体制下,国王只是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正确;国王是国家元首,不是可有可无,A错误;“虚君”传统始于“责任内阁制”确立,C错误。国王“统而不治”是18世纪责任内阁制之后正式确立,D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历史上,共和制只存在于城邦国家,一旦地域展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就会发展成为帝制。古代罗马的历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保持共和制。为此,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

C.总统共和制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D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保持共和制”符合美国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D正确;联邦制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A错误;人民民主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总统共和制是美国政体的特点,C错误。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画家纳斯特的漫画中,分别以“驴”和“象”讽刺民主党和共和党,后来索性被两党作为本党的代表。“驴象之争”成为美国两党斗争的代名词。这两个政党

A.根本利益相同

B.执政政策相同

C.形成于独立战争时期

D.代表了各个阶层利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A

【详解】驴”和“象”分别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党派是美国利益集团竞争表现,实质上都代表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两党的根本利益相同,A正确;两党的执政政策不一定相同,B错误;两党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C错误;两党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不是各个阶级利益,D错误。

【点睛】两党制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强化了竞争,迫使两党不断调整对策来适应民众与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迫使其不断选出杰出的人才,从而推动政治的清明、有效。但两党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两党竞争、互相诽谤等弊端。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并由此一直稳定下来直至二战期间没发生过根本变动,其根本原因是

A.法国经历了暴风骤雨的革命洗礼

B.法国人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法国出现了强大的政治稳定力量

D.法国完成工业革命阶级力量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D

【详解】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说明法国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强大和巩固,根本原因是法国完成工业革命阶级力量变化,D正确;法国经历了暴风骤雨的革命洗礼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法国人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属于思想方面影响,B错误;法国出现了强大的政治稳定力量与材料和事实都不相符,C错误。

     

马克思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包围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受到资产阶级影响”的是

A.帝国为联邦制国家

B.普鲁士国王担任联邦主席

C.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D.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详解】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出二元制的特点,君主专制是实,立宪制是虚,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体现出代议制的特点,C正确;A属于德意志国家管理体制;A和D体现出专制主义的特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