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湖北考前三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A B.蔓mánwànC.胖pàngpánD.色sè—shǎi。)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追溯    警世骇俗   拾人牙慧     不敢越雷池一步

B.陷阱    揆情度理    成群结对    半部论语治天下

C.零售    家徒四壁    一筹莫展    放长线钓大鱼

D.就范    孤注一掷    临渊羡渔    太岁头上动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C A.“警”应为“惊”;B.“对”应为“队”;D.“渔” 应为“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B (“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须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用在这里不当,应该用“不翼而飞”。A.“予取予求”今义为“任意求取,取索无厌”,用以突出帕金斯和阿联在篮下表现的巨大反差,符合语境;C.“标奇立异”为“标新立异”的翻用,适合表现卡夫卡“怪”的语境;D.“摩肩接踵”形容人多,符合语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改变所致。

B.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高度,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规划。

C.从教学楼到食堂是一条砂石路,从食堂到宿舍是一条煤屑路,在没有月光的晚上,这条路显得阴森可怕。

D.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往往带来滥伐林木、超限采挖、盲目猎杀、过量捕捞等等问题,导致生物物种濒危的严重后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B A.句式杂糅。“原因……是”与“是……所致”两式杂糅;C.指代不明。“这”既可指代砂石路,又可指代煤屑路。D.缺主语。“由于”掩盖了主语。)

     

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陈善广说。这些安全措施,也是国际上太空活动的通行做法。

②“它用于传输航天员生理参数。这个功能用无线方式完全可以实现,我们之所以采用有线,是把它作为安全系绳的备份。”

③绳的另一端是两个挂钩,太空行走的每一步之前,航天员都要先在轨道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

④记者在神舟7号发射前参观舱外航天服时看到,舱外航天服胸甲右下侧伸出了一长一短两根安全系绳。

⑤除此之外,航天员腰部左侧还有一根与飞船相连的8米长的“电脐带”。

⑥这不是普通的绳子,它们内部有弹簧,最长可拉至3米,能够承受一吨的拉力。

A.④⑥③①②⑤    B.④⑥③⑤①②  C.④⑥③⑤②①    D.④⑥③②①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C (这段话的中心是介绍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安全措施,而主要措施则是安全系绳,所以应先介绍安全系绳。把握住句子句首中“这”“绳的另一端”“除此之外”“它”等指代、承接词语,就能顺利排出正确语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人丑陋吗?

冯骥才

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到中国来传教的西方教士所写的见闻。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那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收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大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的深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8年10月上)

6.下列有关于“传教士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写中国的文学作品。

B.西方传教士在写“传教士文学”时,对中国抱着复杂的心态。

C.轻蔑和贬损的“传教士文学”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

D.少有中国人直面“传教士文学”,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有关。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

B.中国作家们所批判的中华民族的国民劣根性与西方传教士所批判的完全不同。

C.中国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被迫打开、在中西交往中处于劣势有很大关系。

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易被读者误解。

8.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

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9.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对《丑陋的中国人》的惊叹和钦佩来看,他更喜欢柏杨式的批判。

B.我们已经剪除了民族中的劣根性,才得以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

C.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可以用来惊醒因繁荣而内心膨胀的国人。

D.由于时代的关系,我们需要用柏杨的而不是鲁迅的作品来不断自我批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6B (“对中国抱着复杂的心态”不正确,原文所说的“复杂”是形容、陈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

7B (“完全不同”不准确,因为有些传教士还是带着“善意的批判”。)

8B (“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应该是因为他们批判得“又狠又痛”。)

9C (作者并没有厚此薄彼,故AD两项均不正确;“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而国民劣根性的表现是顽固而多样的,不可能完全剪除,所以B项“已经剪除了”不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0—13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①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南都初建②,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

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时,人见鼎甲③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规范先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节选自《清代三文选注》)

注释:

①缊袍:用旧絮、碎麻充填的袍子,质地粗劣。粝:粗米。②南都:明南京金陵。崇祯十七年(1644)明思宗自缢于北京景山,马士英等人拥立思宗堂兄朱由菘,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改年号为弘光。③鼎甲:科举制度,殿试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鼎有三足,一甲只限三人,故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不往    卒:最终。

  B.公未仕    仕:做官。

  C.耿耿不昧    昧:蒙昧。

  D.既乃受业于兄    既:不久。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黄淳耀具有圣贤作风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

  ③偕弟渊耀……诸人固守

  ④退不能洁身自隐

  ⑤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年少时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吃穿都很差,却从不苟且取得一点钱财。后来中了进士,但没有等吏部派选职务就回家了。

B.南明政权建立后,黄淳耀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争着求官。因为他觉得有看重他的人位居高官,他去了之后必然会被不恰当地任用。

C.嘉定城被攻破后,黄淳耀和弟弟黄渊耀,以及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曾经固守嘉定的人相约一起到城西的竹胜庵自杀。

D.传文最后说黄淳耀兄弟两个自杀的时候,吐血喷在墙上,竟然深入砖头并长久不灭,这虽是传说,却增强了表现人物不屈的力度和余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令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

(3)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0C (昧:暗,灭。)

11B (①“勤记日记”不属于“圣贤作风”,④是他的自谦之词,⑥是弟弟的行为。含①④⑥都应该排除。)

12C (相约去自杀的是他们兄弟两个,不包括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

13.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译文]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是嘉定县人。年少时就用圣贤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曾经写日记,白天所做的,晚上必定写下来。穿粗陋的衣服,吃简单的饭菜,不随便接受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参加会试,有重要人物表示,准备推荐他做状元,黄淳耀却很坚决地推辞了。中了进士,不等吏都选派官职就回家了。南京刚建都,求官的人争着赶去,黄淳耀独独不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平素看得起我,他现在正和主持国政的人同列,我去的话必定被他笼络束缚。君子做官必定要凭借正当的途径,怎能损害名节道义来顺从他(指前文的‘某公’)呢?”最终没有去。

等到嘉定被包围,黄淳耀偕同弟弟黄渊耀,以及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等到城池被攻破,兄弟两人一起到城西的竹胜庵。将要自杀的时候,僧人劝阻他们说:“你们没有做官,是可以不死的。”黄淳耀说:“城被攻破就应该和它一起灭亡,这是儒生应做的分内事罢了。今天借上人的一片干净土地,也算死在合适的地方了。”索取毛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自杀。啊!求取功名不能为明王朝效力,辞官不做不能洁身归隐,读书没有取得多少益处,学道没有什么成就,耿介不灭的,就这片真心罢了。”于是整理好衣帽,面向北,拜了两次,上吊自杀而死。

黄渊耀宇伟恭,15岁的时候补充缺额做了生员。年幼时聪明异常,刚拜师,就喜欢学习。不久就跟从兄长学习,能够懂得兄长所讲的全部大意,平常谈论道理论说道德时,常常说出兄长所没有谈到的地方。性格洁好耿直,不随意和人交往。黄淳耀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时,大家看到名列一甲的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认为他们不亚于登天成仙。我这个时候长长地叹息,天地间有几千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有几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现在的人实在不愿意去做几千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人才,而是一定要

做每隔三年就能出现的人才,真是可笑啊!”黄渊耀收到信后,更加用高尚的品节自我砥砺。就义的时候.看到哥哥头上的巾、帽掉在地上了,他从踏凳上下来捡起巾、帽给哥哥戴上后,才在哥哥的右边上吊自杀了。

黄淳耀所写的诗歌、古文、八股文,源头本来出自于“六经”,又广泛涉及《史记》《汉书》《后汉书》,并能以先贤的文章为标准,都流传于后世。去世时41岁。弟子们私下给他拟谥号为“贞文”。黄渊耀去世时22岁,著有《谷帘学吟》。据说兄弟两人死的时候,口吐鲜血喷到墙壁间,深入砖头大约有一寸,那痕迹过了很长年月都没有消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葡萄图

  徐  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性情纵放,屡试不第。

(1)第一、二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4分)

(2)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落魄”写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其寂寞孤苦的晚年,“书斋”“啸”字则写出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第一、二句刻画了一位狂放不羁、落魄潦倒的诗人形象。(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

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的才识。这句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答出“明珠”所用修辞手法和表面义1分,答出“明珠”的深层义2分,答出诗人感情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

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只要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再来一钵“王妈疙瘩汤”,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06年第12期)

16.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3分)

17.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4分)

18.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5分)

19.小说开头一段关于路的描写和议论,看似闲笔,实为精妙之处,请简析其作用。(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6.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 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

17.①提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②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 ③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

18.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理性。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反对老周:①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3分。)

19.①照应小说标题(下坡或者上坡)。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在这条路上发生车祸作铺垫。③同一条道路,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与老周救人受到不同议论与对待的现象正相吻合,也暗示了当今社会人们道德的滑坡与升华。

     

下面是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一段语言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50字。(4分)

 “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点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基础

在葛朗台的心目中,人生就是一种买卖。(2分)人与人之间,甚至父女夫妻之间都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灵魂何其肮脏。(2分)

     

阅读下面的几段“哲思小语”,模仿其思路,为“气球”和“卵石”拟两则具有哲思的话。(4分)

哲思小语

漩涡:每个漩涡都在叮嘱船员:生活永是一条笔直的航线!

失败:是一列没人爱乘的火车,但每一个胜利者在走到成功之前,都是它最耐心的乘客。

梦:用丰富的想象去填补生活的空白。

鼓掌:有时候听众太过热情,是因为这个节目总算熬过去了。

气球:

卵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气球:你是漂浮在高空的斑斓巨物,但哪怕是针尖大的刺激你也受不了。 卵石:生活把你打磨得光溜圆滑,你只能做青少年时浑身是棱角的梦。

     

和谐社会需要用语文明,改写下面两句话,使对方容易接受。两句话都限在35字以内。(4分)

(1)超市营业员:“没带菜篮?那是你自己的事,国家不是早就颁发过限塑令了吗?”

改写为:

(2)护士:“又不是小孩子,一个大男人,打个针还怕疼?”

改写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基础

1)限塑令刚实行,大家都不习惯自带菜篮,买个塑料手提袋怎样? 2)疼是有点儿,就当是被蚊子咬一口,想想其他事,别在意它,也就过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以“走向彼岸”为题,写一篇文章。

《现代汉语词典》对“彼岸”的释义有:①(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对岸。②佛教认为有生有死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脱生死的境界(涅槃)好比彼岸。③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其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命题者引述《现代汉语词典》,对文题中关键词“彼岸”作了解释。要全面理解题意,我们还须进一步对文题中的“走向”的意义加以明确——“走向”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一种进行中的行为,它展现的是一个过程,反映的是现实的努力和奋斗。

考生可以利用命题者的提示,根据词典对“彼岸”的释义进行构思。如果依“彼岸”的第一个义项构思,我们可以取“彼岸”的比喻义将其设定为某种具体的目标,一个理想中的目标、一个正在追求的目标,那么,记叙“走向”的过程,或是阐述“走向彼岸”的意义和方法等,都是顺理成章的。如果依“彼岸”的第二个义项构思,我们就应该围绕生命的意 义进行思考,进而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哲理思考以及对“如何实现生命价值”的现实思考形象地表现出来,或有条理地阐述清楚。如果依“彼岸”的第三个义项构思,我们将获得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因为“境界”可以界定为众多的抽象事物,例如理想、高尚、宽容、博爱、民主、自立等等;但是要注意的是:第一,文章一定要给“彼岸”的内涵作一个明确界定,第二,行文中应力求化抽象为具象,避免空洞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