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高考 试卷 中考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发布时间:2021-06-13   来源:中学    点击:   
字号:

轻舟已过万重山13篇

轻舟已过万重山13篇

轻舟已过万重山(1)

轻舟已过万重山——谈地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王国利    2011年8月3日 11:49

 

       今天,我们的研修已进入第八天,我们的研修已经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收尾在即,我们学习学习了北京十一学校的三节整合课,很受启发。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广泛涉及社会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更何况,生活处处皆地理,整合各种资源,整合各学科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势在必行,不可忽视。

        回顾我的教学经历,在整合各学科教学方面,我是这样做的。(不过总感觉不是真正的整合,与三节课相比。)

        一、轻舟已过万重山——语文

       在地理教学中,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最常见的。繁荣灿烂的古代文化及现代文学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美文华章,在教学中加以引用,既可以为课堂增加人文色彩,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李白的两首诗《蜀道难》和《早发白帝城》,就可以分别为“四川交通不便,进出困难”与“三峡水流湍急,水能丰富”服务。当然,这两首诗也反映了李白先生“被贬入蜀”的愁苦和“遇赦归都”的欣喜,这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了。再如鲁迅《藤野先生》也讲到了日本的国花与名山:“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一片绯红的轻云…………好像一座座富士山。”  再如伟大领袖毛**,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诗人等。作为诗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在学习中国地形河流时,我选用《七律长征》,帮学生认识了“南岭(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岷山”等。另外运用《沁园春雪》让学生加深了对我国北方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事物特征的理解。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恰当利用事半功倍。

        二、地理也会有计算——数学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许多计算问题,这不可避免的应用到数学问题。简单的计算我就不说了,人人都会。比较难的就必须用数学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了。比如为帮助学生理解经纬度,我画了一个圆表示地球,画上赤道,然后再找地球表面上一点,连接地心,该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的夹角即为该点的纬度(然后再画一个立体的,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纬度的概念,也就明白为什么纬度数最大是90度了。对经度的理解,我也是利用立体几何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掌握。这样做,效果非常不错。

        三、地理中不可不说——生物学

       动物地理、植物地理本身是地理学的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一点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方面的补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地球上最大的花,特别臭,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四、地理中的物理与化学

         在地理学习中,物理与化学同样重要。比如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地球上的温室效应等;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喀斯特地形的形成等。

        ……

        总之,生活处处皆地理,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一定能够充分整合各学科资源,为我们的地理教学服务。

        反思:我们的整合,怎么看都不如北京十一中学玩得大手笔,玩得有效。在我们的教学中,其它学科对地理只是有益的补充。而十一学校是把两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值得学习!

浏览:81评论:33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7

轻舟已过万重山(2)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

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

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

1.放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起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结束了“漫想”。

5.学生思考:作者“漫想”了好多关于“三峡”以及与“三峡”有关的内容,主要想说明什么?

明确:通过“漫想”,作者想要讴歌知难而进心无旁念,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四、训练理清局部思路

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打乱?为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

2.学生讨论:文章第11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以说本段的思路与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脉相通的。

五、结合文意体会几个关键句的妙处

1.解读下列文字:“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借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

2.解读文章第12段中的两个“三峡”。

明确: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表明此处的“三峡”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

3.解读“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明确: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三峡”精神的喜悦。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

六、小结

当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面对奇景,展开“漫想”。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绪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进我们的生活,如“信息”“网络”“生物技术”一无不像“三峡”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三峡精神”,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去开拓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大领域。

七、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2.以“读《过万重山漫想》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目的及要求]

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

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

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

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解题

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

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

三.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

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

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

 

五.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

题目分析法

例如: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

                                                  "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

 

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

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

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

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

图示:

起点----------------------------------------------------终点

(夔门)                                (过三峡)

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

                           (联想\想象)

                "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

                      "三峡"(未知领域)

 

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个",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个"?请你列举.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②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时面临哪些困难?

③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第一个"是否退缩?你从中是否受到启示?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④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⑤请你结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意义?

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

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

段落分析法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

表现手法分析法

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

远古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时间----------------工具---------------压力---------------局限

精神:知难而上,义无返顾

 

六.总结,思路拓展

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

"第一个"可称为开拓者和首创者.作者赞扬"第一个"实际上是讴歌知难而上的首创精神.

我们应该发扬"第一个"的精神,去体味开拓的喜悦.

 

七.作业

⑴摘录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

⑵诵读课文

⑶以"第一次"为题作文.

 

八.板书设计[略]

过万重山漫想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创作意图,以及为达此意图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透过“媒质”(过三峡)而看清实质的阅读能力。

      2、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于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借助媒质而表意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备课资料

1、  作者简介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2、关于“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关于“三峡”

    ①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记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

            1、“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一课时

     一、题解:

1、    “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2、    “漫想”――托物而言他

     二、听录音,熟悉课文

1、    词语积累:

 词藻  连绵  耸峙  啃噬  端倪  洪荒  混沌  追溯  无恙

摧山坼地  转瞬即逝

2、    正音:

  夔门 kuí  耸峙  zhì    攲侧 qī  无恙 yàng   篙工 gāo  

  抟 tuán     坼 chè     燧 suì    翎 líng    端倪 nì

3、    板书《水经注.江水》片断,理解三峡之奇、险

 

     三、介绍创作背景

    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今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重整山河,百废待兴,对于一个搞惯了阶级斗争的国度来说,搞经济建设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无经验可鉴,周围有强大压力的严重局面。是畏首畏尾,踱步不前,还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是闭门造车,还是改革开放,党中央将要做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勇敢向前闯,甘做第一个。

    3、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后来“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的提出扫清了思想上、认识上的障碍。有人担心搞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否定,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经济一旦动摇,将会危及其红色性质,因而不少人顾虑重重,思想包袱很沉重,因此,此项决定是前无古人的决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一个”。

4、1980年,党中央为实施改革开放的宏伟策略,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处建立了独具风格的经济特区,模仿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组建模式,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发了又一次众人关望、举世瞩目的“第一个”。

    5、有人担心步子太大,有人害怕国旗变色,有人心有余悸,生怕再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大帽子。1981年6月,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理论上澄清并彻底解除了许多人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又一次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开了先河。

    6、在对待领土完整的问题上,邓小平在1982年初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为实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

    7、正因为有了以上大无畏的“第一个”,才有了下列众多的第一个具体尝试和成果:

      第一个土地承包制的请求

      第一个私有企业的注册

      第一个外商投资的申办

      第一个下岗工人(失业)

      第一个股市开业

      第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

      第一个安乐死的申请

      第一个核电站的建成投产

      第一个人体基因研究室的成建

      第一个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

      第一个割让领土的回归

 

      四、分析本文的创作思路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1-2段是第一部分。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那第一个,“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5、6两节连贯、自然。

    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接下来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包括10-13段。“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

    第四部分,14-15。“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五、布置作业

1、  熟悉生字、词

2、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歌颂什么?

 ②文章中哪些文字是“漫想”类文字?

    ③这些漫想的文字可以分为几层?为什么?

    ④这几层中各层的内部思路是怎样的?

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⑥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⑦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⑧第一个人穿过三峡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

    1、2句是总写。

    3、4句是具体写。

    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二、分析第二部分(3~9段)。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

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10~13段)。

    学生读10~13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逝者如斯”。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

    第11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三个“第一个”,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一句应看作是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

    第12段“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

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

 

五、分析文章第四部分(14、15段)。

    1.学生读14、15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14段“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语意双关,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15段“船已经穿过三峡”与题目“过万重山”呼应。“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思路的终点。

    2.重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胜利的喜悦,他为战胜艰难险阻,第一次开拓三峡通道而自豪而喜悦。

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今天畅游三峡,观赏三峡奇景的喜悦,目睹当今建设宏图的喜悦和畅想美好灿烂未来的喜悦。

 

六、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

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七、布置作业

1、  做《考坛明珠》中本课的练习

2、  围绕“第一个”写一篇赞美“第一个”的杂感

轻舟已过万重山(3)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生如海,有时清风徐来,有时汹涌澎湃。谁也无法预料是什么在前方让我们等待,纵使我们豪情满怀,但太多的意外常常使我们备感无奈。在生命的舟上,我们的帆,便是心态。

  得意的时候,鲜花与掌声之间,我们需要一叶轻帆——淡然的心态。惟有淡然,我们的舟船才不会被沉重的荣誉和累赘的骄傲压垮,我们才能扬帆而过驶入另一片更加辉煌的港湾。“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得意的时候需要这样一种依然上进、奋发、淡然的心态,否则,就只能在乌江边叩石而歌了。拿破仑说:“最危险的一刻便是胜利的一刻。”须知超然物外,不忘骄兵必败,因此在得意的时候,让我们为生命之舟挂上淡然的心态。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光芒四射只是波峰上的一刻,更多的时候,生命的航船是在阴暗无声的波谷里寂寞穿行,这时候,我们也需要一叶轻帆——激扬的心态。黑暗中尤能衬托光明的可贵,风雨里最能体现高山的巍峨。一种激扬的心态,即使在暴风骤雨中仍然昂然前行,用一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坚信冬天之后便是春天的微笑,黑夜消失必然迎來黎明。“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若项羽在乌江边不被英雄末路的悲慨与绝望压倒,若他的生命之舟上仍挂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贯激昂,他也许会就此改写秦皇汉武的辉煌。所以,失意的时候,我们须葆有激扬的心态,有了它,我们便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茫茫红尘,芸芸众生,少的是一生得意,一世潦倒的极至,多的是平安无事,平淡无奇的凡人尘世。既没有肥马轻裘的得志,也没有英雄末路的失势。生命的航船在平静无波的江面上无声滑行,久而久之,变得麻木、机械、黯淡而又老迈。在平凡中,我们还是需要一叶轻帆——新鲜的心态。因为新鲜,我们才会懂得以感恩的心去迎接每一天的日出,以带笑的心去面对周围的花草树木,以知足的心去珍爱平时最普通的一粥一饭一丝一缕。生命即使琐碎,我们也可以活得有滋有味,正如天上的群星,都是一样的华美。

  人生的大海上,让我们用健康的心态来导航指向,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激扬,平凡时新鲜,这样,即使风雨如磐,命途多舛,有一天蓦然回首,原来——

  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4)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就是小船的意思,轻舟是出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已过万重山打一成语的答案是什么?下面小编为你们带来轻舟已过万重山打一成语答案啦,欢迎大家学习。

  轻舟已过万重山打一成语

  一日千里  轻舟已过万重山打一成语解析

  [释义] 一天前进一千里。形容发展极快。

  [语出] 《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正音] 一;必须读作“yí”。

  [辨形] 里;不能写作“礼”。

  [近义] 日新月异 风驰电掣 逐日追风

  [反义] 停滞不前 慢条斯理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于生产、事业、经济、科学技术和个人事业方面。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日新月异”;都形容发展迅速;进步很快。但~偏重在前进得快;“日新月异”偏重在变化快。  轻舟已过万重山打一成语故事

  周穆王听说造父驯马驾车的本领最好,就把他召来。

  造父知道周穆王想到遥远的西方运河,就挑选了八匹好马拉车。造父驾着车,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来到昆仑山的西王母国。美丽的西王母热情地接待了周穆王,并且天天陪着他游玩、观赏。一个多月过去了,周穆王玩得连自己的国家都快忘记了。

  一天,周朝有个武士送来一份紧急文件。穆王大吃一惊,立刻叫造父备车,告别了西王母,回镐京去。造父施展了全副本领,“一日千里”地向东飞驰,三天三夜就回到镐京。周穆王立刻调动各路人马,亲自出征,很快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周穆王重赏了造父。从此,“造父”也就成了驯马驾车高手的代称。成语“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现比喻进步或发展很快。  轻舟已过万重山打一成语造句

  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一日千里。

  2)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真可谓是一日千里,万象更新。

  3) 自从参加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后,小明的进步一日千里。

  4) 因应时代的需求,服务业的发展颇有一日千里之势。

  5) 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祖国正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

  6) 现在的航太工业发展一日千里,随时都有新技术推出。

  7) 只要你肯下定决心,英语的听写能力一定可以一日千里。

  8) 现代飞机的速度,用”一日千里”已不足以形容它的快。

  9) 郭同学自从参加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后,他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

  10) 妈妈和爸爸希望我在学习上能一日千里。

  11) 突破了学习的心理障碍后,她的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12) 电脑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汰旧更新的速度快得惊人。

  13) 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工农业生产正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

  14) 自从政府推动十大建设后,国家的发展一日千里。

  15) 在有效的管理下,公司业务的发展一日千里。

  16)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领域创新层出不穷,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传统的教育学理论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

轻舟已过万重山(5)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刘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全文,掌握“端倪、耸峙、摧山坼地、以敝帚画西施”等词语的读音及意义

     了解作者思路的特点,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能力目标:找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拓展法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古往今来,三峡迭出的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多少文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1980年,作家刘征带着几十年的神往穿越三峡,今天我们也将追随刘征乘船穿越三峡

请同学注意观察和感受,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穿越三峡,你的感受是什么?

幻灯片:三峡图片

提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别思考回答

   山:高、险、奇      水:急、暴

   感受:惊心动魄、摧山坼地

   小结:同学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老师将同学的观察用三个字来概括:险雄奇 惊心动魄 摧山坼地

2、正是万重山的险雄奇,激发了作者飞扬的神思,连翩的遐想,触动了作者的思绪,于是,作者放开思想的缰绳,以“过万重山”为前提,以“漫想”为线索,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漫想到了哪些内容?

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时间、工具、压力)

历史上无数第一个

未来崇敬第一个

幻灯片:思路结构图

小结:稍加梳理,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是以联想和想象来展开思路的漫想了众多的第一个,其目的就是要赞扬第一个,赞扬第一个的精神

全文以“漫想”为线索展开思路,思路连贯,环环相扣,结构缜密完美文章形散神聚,形(内容)跨越时空,但神即主旨(第一个)却凝聚不变

3、哪些句子表明作者漫想的思路?

   幻灯片显示: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提炼关键词(板书):跳出→牵引→延展→飞去

小结:抓住了文中表明作者漫想思路的关键语句,就理清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三、        局部研读,品味语言,提炼主旨

1、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用的是简陋的独木船想象一下,他会遇到哪些困难?给你一条简陋的独木船,让你去穿越波涛汹涌,山峦耸峙的三峡,你敢尝试吗?

讨论后明确:物质:工具——简陋的独木船

舆论:压力——嘲笑 反对 阻拦

指示:认识有限,前途未卜

     有勇气,有毅力,敢尝试,敢闯敢拼,向未知挑战,有首创精神

2、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正是敢于冒险的人,他“为唯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想象一下,他这一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他想过吗?

板书:第一个  生  残  死    不知道,没有想      三峡

                            大无畏,乐观,进去,冒险,创新

幻灯片:第10段句子

3、逻辑朗读10段,品味揣摩语言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提示:用设问句和排比句,大胆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面临的重重困难,突出表现首创精神的可贵:大无畏,乐观,进去,冒险,创新

讨论理解:“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的含义他“不知道”什么?——三峡的情况,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再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没有目的,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确义无反顾,将生死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理解:“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著追求,就是要“走出去”面向新的“生活世界”去求发展

拓展训练:生活世界扩大了,生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更辽阔的天空,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可见,勇做“第一个”,敢为“天下先”,方能跻身强国之林,防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把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一点”表明冒险前的轻松,但实际上,他的压了是巨大的,沉重的,顶着沉重的压力,却能以轻松的姿态前去冒险,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勇敢无畏,用哪些词可以赞扬他的壮举呢?

可歌可泣   可敬可佩

4、看着他的小船随着湍急的江流急速而下,我们的思绪也跟着想到了哪些和他一样,把艰难险阻打进背囊,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向未知领域挑战的人,这样的人你知道哪些?

幻灯片:5月21日登珠峰情况

这样的人,远古有,历史上有,现在有,千百年之后,也会有,我们的事业正需要这种人这种人在未知领域,知难而进,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具有首创精神

5、认真品读第12自然段,提炼文章的组织,理解“三峡”的意义

幻灯片:他们穿越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他们”是哪些人?这个“三峡”与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说穿过的三峡有什么不同?已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就是在未知的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有首创精神的人赞美“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美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的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板书:知难而上  敢为人先  首创精神

这就是文章的主旨,这主旨是怎样提炼出来的呢?

6、如何提炼文章的主旨呢?

总结(板书):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找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概括和提炼

7、“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曾经感到的喜悦是: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和喜悦

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畅游三峡的喜悦,经历了今人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是漫想之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喜悦

拓展:你感到了什么样的喜悦呢?

五、总结:《过万重山漫想》从出了夔门写起,带着神往之情穿越三峡,面对奇境展开漫想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想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了远古许多的“第一个”,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作者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本文以丰富奇幻的联想和想象来展开思路,使文章意境开阔,这与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生活积累分不开的要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确实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神思”的翅膀才能飞的高,飞的远

六、练习:仿照本文,以“三峡漫想”或“抗非典漫想”为题,写一段富于想象与联想的文字

 

过万重山漫想

 

 

朗读                                        跳出     牵引     延展    飞去

                                                                                        

                               雄奇险

  理思路

                       惊心动魄                   第一个                     不知道,没有想

 


                    摧山坼地

品语言

                                                        生        残  死   大无畏,冒险首创

                                                                                                                三峡

 


                                                             知难而上

 

               提炼主旨                              敢为人先                               “三峡”

 

                                                             首创精神                            (未知领域)

 

轻舟已过万重山(6)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结构,理清本文的思路。

2.掌握本文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思路的展开。

2.难点: 本文富有哲理性的极强的语句。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4、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结构,理清本文的思路。

2.掌握本文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

字词正音:

圭guī ⑴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⑵古代容量单崐位 篙gāo 用竹竿或杉木等做成的撑船的器具 欹qī倾斜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 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也作嘁嘁喳喳 噬shì 咬、吞

坼chè 裂开 胯kuà 腰的两侧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抟túun 盘旋 睨nì 看崐翎líng 鸟翅上和尾上的羽毛 燧suì 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履lǚ ⑴鞋 ⑵崐脚步 ⑶履行 筚bì 柴车 瞩zhǔ 注视

词语注释:

*连绵:(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耸峙:形容山峰耸立对峙。

*啃噬:慢慢地咬、吞。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P79注②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P78注④

*转瞬即逝:转眼就过去了。

神注: 心里向往。

黯然失色:阴暗失去了色彩。

惊心动魄:形容使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 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也作嘁嘁喳喳。

端睨:仔细看。睨:看P78注⑥

步履:行走。

瞩望:⑴期待;⑵注视。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解题:

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崐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的“万重山”指的是穿行长江三峡经过崐的崇山峻岭。“漫想”指作者思路纵贯古今,产生的许许多多的联想。他想到崐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般的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勇于开天辟地、开崐拓前进的“第一个”。他的想象力很丰富: 面对三峡奇景,他想到第一个穿过崐三峡的人,思想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正是崐有“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第一个”就是历崐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中发扬首创精崐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会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崐想。看长城,会想到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崐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怎么过三峡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奇幻,思路如此活泼崐开阔。这与作者具有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的想象能凭据历史推导,有根崐有据地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船只。读万卷书,行万崐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本文的思路。

2.掌握本文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启发学生体会标题的含义。“过万重山漫想”是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漫想”。请学生谈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明确:“过万重山”是指1980年乘船穿行三峡时的经历。“漫想”的“漫”有“不受拘束”之意,作者驰骋想象,思路开阔。我们从标题可以悟出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见和闻。这个理解可作为阅读本文,把握作者思路的钥匙。

(二)学生阅读全文,找出可以表示作者思路的语句,说出全文总体可分几个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实写过万重山。

第二部分(3~9段)“漫想”的起点——由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第三部分(10~12段)“漫想”之二——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远古,想到人类历史。

第四部分(13~16段)“漫想”之三——由历史回到现实,又想到未来。

第五部分(17.18段)“漫想”的终点——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三)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1、2句是总写。3、4句是具体写。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入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四)分析第二部分(3~9段)。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结构,理清本文的思路。

2.掌握本文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一、分析课文
1.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作者“一个古怪的念头”缘何跳出来?熟读第二段后再反复思考和体味。
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1-3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
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2.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二、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三、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四、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五、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①内容 ②表达方式 ③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
六、总结
     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 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 本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由现实引出“设想”,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
  七、布置作业
   1.朗读第八至末尾几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当堂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3.作文: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过》有感
(写作启示:联想;文化底蕴——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阅读上千本书。

轻舟已过万重山(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3、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 
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长江。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止。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等等。 

自古以来,写三峡的文字就很多,同学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不少。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李白的《秋浦歌》、《朝辞白帝城》等等。要在众多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是独辟蹊径的,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通过\"漫想\",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写作中,作者打开视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其思路纵贯古今,气势非凡,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二、指导阅读
(一). 生字生词的识记,相关文化知识积累 
如\"以敝帚画西施\"、\"志\"、\"欹\"、\"洪荒\"、\"注\"、\"不盈不溢\"、\"摧山坼(chè)地\"、\"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等。这样的内容不少,都可借助文中的注释或查工具书完成。 

(二). 找出联结上下文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本文题为\"漫想\",实际上\"漫\"而有序,作者十分注意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通过想象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在自读时,我们找出这方面的语言标志,会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 抓住起联结作用的关键语句 
如\"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面对这奇景\"、\"第一个\"、\"既然有第一个\"、\"那个时候\"、\"再想下去\"、\"那时候\"、\"船已经穿过三峡\"等等。通过这些语句,我们会发现,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 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线索是什么?
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三、小结课文
四、作业布置
1、本文线索是什么?
2、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1、本文线索
本文线索,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从船\"出了夔门\"写起,直到\"船已经穿过三峡\"结束,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二是紧扣\"漫想\"二字,不断拓展时空内涵。
2.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阅读时,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交代行文的起因:\"第一次\"面对早已神往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 

第二部分,\"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展开\"漫想\"。 

第三部分,\"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回到现实,歌颂当代人民的开拓精神。结束\"漫想\",回应开头。 

3、 
在安排文章的行文结构上,作者是独具匠心的。如在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作者用了设问的手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通过这一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文章的渊深之境:三峡那么高,那么险,谁过去?怎么过?一个人能过?还是许多人生生不息地过?所谓微言大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而此文给了读者巧妙的回答。那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只需要\"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在\"漫想\"中,作者把古代与现在,把虚景与实景联系起来,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热火朝天的祖国建设。从而把读者引向了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 

4、再从行文上看,文章穿插有致,能巧妙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切换。文章从\"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起,一直写到应当怎样做为止。然后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然后又一笔荡开:\"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二、小结课文
三、作业布置
思考:
1、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
2、 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3、 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时
一、作业检查
二、自读点拨 
(一). 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 
\"过万重山\",本于李白的《朝辞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二). 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文中有关三峡景物的直接描写不多,比较集中的是第二段。\"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这段文字写\"夔门\"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穿过地莫名的惊喜。瞿塘峡(亦称夔峡)气势磅礴,险峰对峙,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但却\"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峡中江流澎湃,涛声雷鸣,号称\"天下雄关\",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山势之外,瞿塘水势亦\"雄\",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对瞿塘峡的山水之\"雄\",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第一次面对如此险绝的山势,作者说\"忽然落进一个天地\"实在贴切不过:一是景色变换的突然,二是奇观纷至沓来,三是兴奋不已,触发了无限遐思。 

从章法上讲,这段景物描写是\"漫想\"的必不可少的铺垫。 
(三). 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文章里多处用\"三峡\"一词,但是细究起来,含义却有所不同。 
1、如\"第一次穿过三峡\"、\"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具体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开辟出来的一条道(水)路。 

3、\"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里的\"三峡\",已与作者对人类宏伟业绩的联想浑然一体。 

4、\"在新长征中,在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此时此刻正有多少\"葛洲坝\"在兴建,有多少新的\"三峡\"待穿过啊!而且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在前头,那\"三峡\",也许高得顶住月亮,长得环绕地球。于是,我看见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挺立起来。他们抖掉昨天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量数新的\"三峡\"进军。\"显然这里的\"三峡\"指的是人类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未知的困难。 

(四). 本文赞美了什么精神?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写的\"万重山\"即三峡,含义比较丰富。每一层含义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相同,即无论是具体的\"三峡\"还是比喻的\"三峡\",都与困难有关。江水凿开三峡,要经历千难万险,第一个经过三峡的人要经过千难万险,今天虽然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但是要建设和实现自己的美好蓝图,也要经历千难万险。这是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困难都被人类克服了,因而显示出人类在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的伟大功绩。但是这些功绩却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相反,它显示了人类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克服困难意志坚定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文章中这样的句子较多,应当引起注意。 

三、巩固练习 
(一).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他已经穿过三峡,试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 
2.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是怎样的喜悦? 
3. 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到这样的喜悦? 
(二).读一读苏轼《滟滪堆赋》,看看课文与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天下之至信1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2。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3。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4。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5,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6。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7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8;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虺震悼9,尽力以与石斗。勃10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当道鉤援11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12。 
[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在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为长江三峡著名险滩。因它是耸立江心的一块巨石,阻扼西来之水,故使江水奔腾暴怒,造成船行之险。此堆今已被炸毁。] 

注释: 
1 至信,最可信。 
2 意思是无论江河多大,大海多深,都可以任人们去想象。 
3 意思是水的形状由其他物体的形状决定,因而形态千变万化,自有它的道理。 
4 这句的意思是说,水一旦发怒,会令人感到恐惧,但它也受周围事物的控制。 
5 山石高大的样子。这里指瞿塘中的礁石滟滪堆很险峻。 
6 固有它的道理。 
7 未尝龃龉,龃龉,音jǔyǔ,原指意见不合,这里指没有什么阻碍。 
8 意思是力量巨大,无可阻挡。 
9 喧虺震悼,指水击声很大。虺,音huǐ,虺虺,打雷的声音。 
10 勃,气势盛大的样子。 
11 鉤援,鉤,音gōu,鉤援,古代攻城用的器具。钩着城壁,援引而上。这里作动词。 
12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本来就有因为安稳而生变化,也有因为(用,因为)危难而寻求安稳的道理。从这个道理就足可以知道事物存在的本性是什么。 

(三).课下收集并研读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的有关人文历史知识。 
答案提示 
(一). 
1.一种经过自己的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喜悦。 
2.指的是今人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成功的喜悦。 
3.一是通过漫想,二是通过对人们建设和改造三峡的豪迈壮志的观察。 
(二). 
课文主要是借写景抒发对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的赞美。而苏轼的文章在于阐发世事\"有以安而生变,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 

四、小结课文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了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作者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又是著名的诗人、杂文家,他的语文修养很高。反映在此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既十分重视文学形象的塑造,又十分重视语言表达的效果。 

2、学习本文,重点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这篇文章以三峡为线索,借想象和联想歌颂了历史上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人物。但是这种歌颂又并非是直来直去的,而是在作者思路的纵横驰骋中一步一步实现的。因此表现在文章结构上,则给人抑扬顿挫、大开大合的感觉。 

3、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它显示了人类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克服困难意志坚定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三

轻舟已过万重山(8)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总体思路、局部思路);

  2、体会文章的主旨;

  3、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有人说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而三峡就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它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文字,其中就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师生齐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官后又被调回京城时的愉快心情的写照。那么,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征同志在经过三峡后,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文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板书)

  二、解题

  “万重山”就是三峡,(可提问)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学习本文,主要是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三、理清思路: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文章,完成两个任务:

  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

  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

  明确:(1)船出夔门     凭舷眺望(船行峡中)      船过三峡

  (2)“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我的思绪,如同┉┉┉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千百年后,假如┉┉”

  提问:漫想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

  时间

                        工具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所听

  所想

  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个”

  千百年后的人们对我们的精神的态度

  小结:从全文看,本文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起点,由三峡的齐险展开想象,先想到“第一个过三峡的是谁”;围绕第一个过三峡展开,想到“他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工具”以及他启程是的“所听”“所想”,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起点。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领会文章的主旨。

  (一) 提问:第一个过三峡的人会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难?他又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

  明确(1)物质方面    精神(舆论)方面     知识方面

  学生回答(2)“他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二)阅读第九段

  第九段共出现四次的“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九段,其他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1)“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的是什么?

  (2)他为什么“不知道,也没有想。”?

  明确:(1)前路有多长、多险       以及自己的遭遇。

  (2)“不知道”是因为先民对自然的认识还极其有限

      “也没有想”就是“不去想”,表现了他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大无畏精神。

  (三)作者为什么还要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还要想到千百年后人们对我们精神的崇敬?

  明确: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个”,人类才能不断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不断去开拓,使“历史昂然向前”。这里,作者拓展开来,由讴歌“第一个过三峡的人”进而讴歌无数具有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的人,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想象后人对我们精神的崇敬,也正是阐明了这种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小结:综合上面的解读,我们可以出:作者的“漫想”之所以扣住“第一个”展开,主旨非常明确,那就是,讴歌无数具有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穿过三峡的人……”对这句话,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呢?曾经感到的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什么呢?

  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一种胜利的喜悦。是战胜艰难险阻,破天荒第一次开辟三峡通道后的一种自豪。

  未曾感到的喜悦:是后人三峡观赏美景的喜悦,以及有此领悟到“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的哲理的喜悦。

  “我”感到了“胜利的喜悦”以及“观赏美景”的喜悦。以及领悟到“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哲理的喜悦。换句话说,作者既体验到首创者的胜利的喜悦,也感到首创者给后人创造的幸福的喜悦。

  总结:由此可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讴歌具有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读本》中的《访沈园》《北平的四季》。

  2、完成课后练习二。

  3、预习下一课[1]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轻舟已过万重山(9)

轻舟正过万重山
作者:曾晖
来源:《廉政瞭望》2013年第02期

        新风劲吹勇向难,力革积习不回还。上下同心从源破,轻舟正过万重山。

        “接待中央领导,这次最轻松”

        2013年元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调研。本刊记者获悉,此次调研继续贯彻了中央的“八项规定”,甘孜州干部群众好评连连。

        全程陪同俞正声入川的只有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的3名领导。俞正声等搭乘的国航包机,在抵达目的地后未作停留,而是旋即折返继续执行其他任务,直到一行人临走时才又回头来接。

        俞正声等下榻在军分区招待所,吃的是6菜1汤的自助餐,其中多半还是蔬菜。晚餐过后,俞正声与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一道逛街,二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中走遍了整座康定城。其间,许多居民认出了他,却根本不敢相信中央领导人竟会出现在自己跟前。

        开会由俞正声亲自主持。甘孜州纪委书记刘坪说,过去这叫做工作汇报会,但正声同志这次特别强调只是“座谈”。“会场内没挂标语,没做铭牌,正声同志不打官腔,对发展、宗教、民生问题问得很细,还点名让石渠、理塘等多个地方讲真话,说实情。基层同志也完全没有拘束感,放得很开。”

        “在我一生中,也接待过不少中央领导,这一次最为轻松。我们从安保考虑,为他制定了调研路线,但一路上正声同志都是随便走,随便看,即兴走进群众家中,与他们零距离互动。”

        刘坪感慨着,俞正声之行给甘孜带来了很好的示范,就在调研结束的第二天,当地召开教育工作大会,一改往昔传统,开短会,说短话……

        不止甘孜一地。目前,四川各地整治“文山会海”。会议能减则减,大吃大喝不敢,会后考察及文娱活动不再安排……

        结合四川实际的“十项规定”出台后,转变作风更具有可操作性;尤其对领导班子的要求,更是细致入微。如关于领导调研的规定: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60天”;还要求“每年到地方调研时,省直部门、市(州)参加人员均不超过3人,县(市、区)只安排1位负责同志参加。坚持轻车简从,尽量安排集体乘车,原则上安排1辆中巴车。”另有“领导下基层调研不安排宴请”,力刹往昔政府机关的“豪放风”,

轻舟已过万重山(10)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

提供给同学们。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白帝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赏析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

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

断之意,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

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

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

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

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

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

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

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

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11)

过万重山漫想练习(共10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哄(hǒng)骗 一哄(hòng)而散 怙(hù)恶不悛(quān) 华(huà)山 徘徊(huái)

豢(huàn)养 浣(huàn)溪 沙病人膏肓(huāng) 麾(huī)下 贿(huì)赂(lù)

不容置喙(huì) 诲(huì)人不倦 混(hùn)淆(xiáo) 豁(huò)亮 几(jī)乎

跻(jī)身 畸(jī)形 通缉(jī) 侦缉(jī) 棘(jí)手

即(jí)使 嫉(jí)妒(dù) 汲(jí)取 自给(iǐ)自足 给(jǐ)养

给(jǐ)予(yǔ) 觊(jì)觎(yú) 汗流浃(jiā)背 雪茄(jjā) 戛(jjá)然

缄(jiān)默 草菅(jiān)人命 歼(jiān)灭 间(jiān)不容发(fà) 间(jiàn)断

间(jiàn)接 挑拨离间(jiàn) 眼睑(jiǎn) 僭(jiàn)越 围剿(jiǎ0)

矫(jiǎo)揉造作 缴(jiǎo) 获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尚待商榷(确)    当仁(人)不让  人参鹿茸(葺) 矫揉(柔)造作  孺(儒)子可教  

歃(插)血为盟  赡(瞻)养父母 礼尚(上)往来   喜上眉梢(捎)    挑拨是(事)非

首(手)屈一指 军事部署(暑)  肆(肄)无忌惮    到处传诵(颂)   鬼祟祟(崇)

1.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D(篙gāo;栖qī,舷 xián;藻 zǎo) )

A.耸峙(zhì) 光束(sù) 竹篙(gǎo) 千仞(rèn) 夔(kuí)门 夏圭 (guī) 船舷(xuán)

B.怯弱(qiè  唠叨(dāo  疾风(jī)  眺望(tiào) 欹(qī)侧 笑柄(bǐng) 筚(bì)路

C.词藻(zhǎo)  啃噬(shì) 混饨(hún  翎毛(líng) 瞩(zhǔ)望 栖(xī)落

D.燧木(suì) 脊梁(jǐ) 追溯(sù ) 蜀(shǔ)郡 彷徨(páng huáng)

1.选出加点字形、音无误的一组( B  )

A.绮丽多彩(qí)  不绝如镂(lǔ)  濯濯童山(zhuó)  睹物思人(dǔ)

B.两山对峙(zhì) 黯(àn)然神伤  摧山坼(chè)地  初露端倪(ní)

C.五色斑斓(bán) 煞费苦心(shà) 令人神望(wǎng)  筚路蓝缕(lán)

D.不事稼穑(qiáng)嘘唏赞叹(xū)  瞬隙万变(xī)   敝帚自珍(bì)

(A项中“绮丽多彩”的“绮”应读“qǐ”,“不绝如镂”的“镂”应为“缕”;C项中“五色斑斓”的“斑”应读“bān”,“令人神望”的“望”应为“往”;D项中“不事稼穑”的“穑”应读“sè”,“瞬隙万变”的“隙”应为“息”。)

2.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A.嘘唏 廖廖可数 万仞之颠 不可端睨 推山坼地  斑烂

B.欧歌 耸恃云霄 摧山拆地 暗然失色 步履维艰  镣铐

C.绚丽 隧木取火 走头无路 眼花缘乱 筚路蓝缕 江水滔滔

D.叱咤 娇健多姿 凝神暇思 华丽词藻 连绵起伏  缀学

3.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A  )

A.转瞬即逝  摧山坼地  黯然失色 B.不盈不溢  一泄千里  渗淡经营

C.联绵不断  筚路蓝偻  千仞飞瀑 D.嘁嘁喳喳  惊心动魄  船舷欹侧

4.选词填空  (D  )

(1)我凭栏眺望,江水(    ),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2)我的思路被(    )的爆破声打断。  

(3)人类在(    )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  

A.茫茫  隆隆  滔滔  B.茫茫  隆隆  漫漫  C.滔滔  茫茫  漫漫  D.滔滔  隆隆  漫漫  

5.下列句子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C )

A.各式各样的挖土机、起重机,伸着长长的鹅脖子,摇着雪亮的铲子,腾跳着,吼叫着。

B.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泻千里。

C.那长篙短篙挂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 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D.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6.与下面一句话衔接最好的一句是(C )

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_________。

A.遇险的会说:“还想冒险,不要命吗”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

B.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

C.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

D.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不要命了吗还想冒险”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

7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C  ) 

    a .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 侧,生死在 ____ 间的情景,至今还感到惊心动魄。

    b . 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 ____ 消散,还是会给人留下永远的记忆  

    c . 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 ____ 神奇的色彩。

    d .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____ 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意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A . 毫毛 瞬间 涂上 积存         B . 毫发 顷刻 抹上 积淀

        C . 毫发 即刻 染上 贮存         D . 毫发 顷刻 涂上 积存

8.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

B.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端倪:仔细看。

C.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 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推山坼地:摧塌山脉,使土地干燥。

11、结尾句“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对这句话的含义应如何理解,请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4分)

既有战胜眼前险阻、开拓生活世界的喜悦,又树立了以“敢为第一”精神推动历史前进、向着未来迈进的豪情壮志。

12.本文是即景生情的文字,景物是“漫想”的出发点。请写出全文中的三个触发点。(6分)

①万重山奇景。②茫茫的江水。③葛洲坝工地。(④倒数第二段峡外美景是喜悦心情的触发点)

13.文中有一句话可以看成整个“漫想”的总领句,请摘抄这句话。(3分)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这是飞上仙界 

14.本文题眼是“漫想”二字,请从文中摘抄紧扣题眼、直接点明作者思绪、思路构成全文语脉的四个句子。(10分)

①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②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绪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15.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请选出对段落层次分析正确的项。( A)

16.归纳本文中心:通过作者穿行三峡时的丰富联想,歌颂了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鼓舞新时期的人民发扬“敢为第一者”的精神,向现代化的未知领域进军。(4分)

二、阅读。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①清谈者,②有酣睡者,③有摇头者,④有叹气者,⑤有彷徨者,⑥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人。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1.结合文意解释第1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6分):

人类的儿童时代:人类的儿童时代,指早期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处在蒙昧时期。

“三峡”: 代指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

2.本文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答:任何时期都有许多具有献身精神的先行者敢于向人类未知领域进军,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带领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3.对文段中加序号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清谈者”指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

B.“酣睡者”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C.“摇头者”、“叹气者”都是指那些失败过的人。

D.“彷徨者”指那些对探险开拓观望的人。而“哭泣者”指那些害怕变革的人。

4.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中所说的“清淡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惶者、哭泣者”的共同点(不超过25个字)(4分)

答:他们都没有真正参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

5.第2段话,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这句话应是( B.  )(注意句间关系。)

A.历史的脚步停不住 B.行程艰难,但历史还是照样向前

C.历史前进中有些无脊梁的人 D.历史在前进中有曲折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留下永远的记忆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1.原文中有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一共重复了四次。这四句应分别置于上文中的何处理由是什么(4分)

答:①②两句问路有多长之后。③④⑤⑥句问路有多险之后。⑦⑧⑨句问会遇到什么之后。⑩句问会不会遇险之后。(共分为四组,用该句隔开)

2.这段话中的11个问题是按照怎样思路安排的(4分)

答:前两组问“路”怎样,后两组问“人”会怎样。每组中的问题,第一个是概括的,后面是具体的。

3.文中用四个重复语句,作用是什么起码说出两点。(4分)

 答:①强调义无反顾的精神,也说明当时的局限性。②明晰层次的作用。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四.整体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问2:本文中有很多语句是体现作者联想展开的,请问是哪些句子?

答:①“就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这些句子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提示作者的神思产生了飞越。

问3:作者开头何以强调“第一次穿过三峡”呢?

答:一方面为后文写过万重山时的一连串疑问张目,另一方面为引出“第一个”设伏,使联想得以自然展开。

问4:第二段写过万重山时的景物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采用了排比、比喻手法;突出了景物的“险”的特点。这为后面的联想准备了感受基础。

问5:第二段中连续三问,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表现了“我”内心淡淡的畏惧、忧虑,为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忍耐的勇敢精神形成了衬托。

问6:“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个念头当真是“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跳出来的吗?

答:不是,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奇妙之处。他知道若要再像前人一样用“华丽辞藻”去描写三峡奇景自会“黯然失色”,便另辟蹊径以免落下“笑柄”。当然作者这样说,是为了表现写三峡文章之多,为自己另起思路理出头绪。

问7:作者神思第一次飞越,联想到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一句话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

答: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代、使用的工具、他的胆识和想法;“没有第一个,便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即主题升华的思路发展方向。

问8:“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神思再次飞越,又联想到什么?

答:联想到更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开拓道路的人。

问9:“三峡”何以加上了引号?

答:此时的“三峡”已经不再是实际上的“三峡”了,而是代表了艰难的社会生活历程。

问10:作者跨越时空,神思又一次飞越,又联想到了什么?

答:联想到了千百年后人们对现代人勇于创造的首创精神的崇敬。继将“三峡”抽象化后,又将“第一个”抽象化,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的创造在后来人看来也可能是“第一个”。

问11:文尾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各是什么样的喜悦?

答: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知难而进,排除万难,取得胜利,苦尽甘来的喜悦。

未曾感到的喜悦,有二层含义:一是因首创者历尽艰辛取得的成果可以造福于后代而感到喜悦,一是见到今天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形势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问12:作者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答:是告诉我们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深刻的哲理。

问13:通观全文,本文思路有何特点?

答:作者思路是由“第一次”起笔,写景物的“艰险”,中间插以“江水”奔流,使首尾相连,最后落笔于“喜悦”。游踪在动,神思也在动,首尾呼应,情感升华。“景”与“情”两条线索同时贯穿全文,使文章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四.局部阅读,理清思路:(以11段为例)

问1:“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一句在段落中起何作用?

答:一是点明游踪,而是引起联想。

问2:作者引三峡来历的资料起何作用?

答:借以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

问3:“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一句起何作用?

答:引出后文对人类力量的伟大的赞美。

问4:本段可以分几层试概括各层的层意?

答:①句为一层,点明游踪,引出联想。②—⑥句为一层,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⑦—⑨句为一层,赞美人类的力量的伟大。

问5: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

答:本段通过赞美自然之力引出对人类力量的赞美。

①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②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③海水东注,撞击、 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④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 ⑤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 ⑥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⑦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1、文段的思路发展中有一个过渡句,它是第⑦ 句,文段的思路发展是从 自然现象 到 人类历史

2、文段的末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个句子的内容说明此文段的思路已进展到哪个方面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一系列第一个的联想。思路由自然到人类。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抽象化为具体,使之形象生动可感。

3、作者在第六句中说人是“渺小的生物”是相对什么来说的找出与之相比照的词语。

相对自然界、三峡说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摧山坼地”

4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4分)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5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说说此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结构上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一系列第一个联想。思路由自然到人类。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抽象化为具体,使之形象生动可感

6根据课文内容,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 )

A、啃噬 B、侵袭 C、冲刷 D、侵蚀

7“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一句出自( D )

A、《尚书•夏书》 B、《论语•述而》

C、《楚辞•九歌》 D、《庄子•逍遥游》

重点理解

1.“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这一段与漫想有何关系?

  参考:由对三峡的多年神往,使后文所产生的更多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显得更为符合情理。

  解析:作者从小时候就开始读有关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美景产生神往之情。但多年以来,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一愿望,令人感到遗憾。“五十多岁”与“第一次”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情感的共鸣。同时,使多年来的愿望得到实现,由此引发的想像和联想就更符合人之常情。

2.“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了;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如何理解本段的作用?

  参考:对三峡瑰丽、奇妙的景物进行描写,令人神往。

  解析:运用排比句,写出三峡水势变化之大,高山形态的万千,山势的险峻、奇丽。从而印证了三峡的瑰丽,和它吸引人的魅力所在。这一段话,是对三峡美景的正面描写,也是作者在实现自已多年愿望后的喜悦之情的流露。为后文联想第一个穿越者所遇到的险阻做好了铺垫。

3.“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参考:承上启下,引出对“第一”的漫想思路。

  解析:作者被眼前的三峡奇景所折服,难以提笔用脑中现有的词汇去描绘它。作者认为,一切华丽的词语在三峡的美景前,都变得十分逊色和无力,而思想却没有局限。“古怪”、“无边无际”符合漫想的随意性特点。“如同被疾风牵引着”,点明由此及彼的联想都围绕其他许许多多个“第一个”的主题。

4.“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本段的写法有何特点?

  参考:连用设问句和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连用设问句,对探险者的前途和命运进行猜测,对问题似答非实答。这些问题中,包含着物质上和舆论上对三峡认识方面的种种困难。这些是困难,更是挑战。第一个穿越者,没有更多的顾虑,毫不犹豫,依然前往,显现了大无畏的勇敢精神。给那些犹豫者、胆怯者以震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本段内容的描述有何特点?

  参考:由此及彼,使联想的思路更为开阔、深远。

  解析:联想的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在此作者的联想,范围更为高远,由此及彼想到人类的整个历史。作者将人类历史比做栖落于手指的飞鸟,借以抒发自已此时感慨万千。这一段话成为下文思路展开的引子和过渡。

6.“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你是如何理解本段意思的?

  参考:作者由穿越三峡想到了建设人类社会,点明二者的共同点和内在联系。

  解析:人类历史在前进,在向前发展,时时刻刻会遇到新困难,新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有许多勇敢者,在为此而努力。任何一种壮举,体现出的是一种精神,给人的是一种鼓舞和力量。

7.“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如何理解本段的意思?

  参考: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失败者的“千姿百态”及其历史价值的轻浮。

  解析:本段重在说明前进中的挫折、失败难以避免,遭遇失败的人如何去正确面对它。选择退缩、逃避的人,将成为挫折、困难的俘虏。这些人,永远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和中流砥柱。他们只是过眼烟云,只是社会的匆匆过客。这是作者所不赞成的。

8.“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你对结尾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收回思绪回到现实,再次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表示敬佩之情。

  解析:船过险境,但余韵犹存,令人回味,令人沉思。感到经历人生的一次洗礼,经历了磨难的检验,会使人体会到更多、更深、更广的道理。这一段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建设充满了自豪和自信

轻舟已过万重山(12)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理解想象与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体会文意,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长江是条母亲河,它养育了华夏子民;有人说长江是文化长廊,三峡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三峡一直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壮美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诗中提及的“万重山”,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的三峡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一位文人乘船经过了万重山,面对三峡的奇景,作者漫想连连,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他的这种深刻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

二、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北京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专用笔名

2、解题

“万重山”就是三峡,这三字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托物而言他

“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

3、三峡简介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四、文本研习

注音

夔门(kuí) 耸峙(zhì) 篙工(gāo) 攲侧(qī) 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

端倪(ní) 翎毛(líng) 抟(tuán) 燧(suì) 混沌(hùndùn) 追溯(sù)

五、理清思路:

浏览文章,完成两个任务:

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

明确:船出夔门——凭舷眺望(船行峡中)——船过三峡

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

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是谁?”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千百年后,假如……,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六、课文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写作者对三峡的神往

第二部分(2-9):“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2段: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

第5、6两段想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第7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

第8、9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10-12):追溯远古,漫想,想那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想到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

第四部分(13):再想,未来的人也会和我们一样崇敬我们

第五部分(14-15):船过三峡,回到现实,感到喜悦“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七、课文具体分析

(一)、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对“穿过三峡”向往已久,机会可贵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分三层

1、2句是总写

3、4句是具体写

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①表达作者的惊喜之情

②触发作者的联想,为下文“漫想”作铺垫

(二)、分析第二部分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2、学生读第4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3、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4、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就是这样的船尚且“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6、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十分整齐深刻地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勇敢,很有气势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③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动力是什么?

明确: “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即对新的领域的探索的渴望使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毅然前行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7、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遇到那些困难和阻力,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他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面临的困难体现在:物质方面——交通工具的简陋

舆论方面——精神方面的压力

知识方面——知识的局限所带来的冒险性

(具体内容见课文,并结合课后练习一)

(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学生读10~12段,回答问题:

1、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逝者如斯”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

第11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四个“第一个”,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一句应看作是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

第12段“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9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

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

2、作者对江水凿开三峡的联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联想江水凿开三峡,突出了自然的力量,表达作者的惊叹之情,歌颂了人类将长江变成跨下坐骑的大无畏精神和巨大能量

3、作者将人类历史比喻为“飞鸟”有什么含义?

明确:说明作者此时对人类历史有了清楚的认识

4、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历史的脊梁”指哪些人?作者歌颂的是什么精神?

明确:动力是人们的首创精神历史的脊梁指在人类前进中,敢于穿过一个个三峡的开拓者作者歌颂了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

(四)分析文章第四部分

读13段,思考:

1、在前文,作者对于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的首创精神给以高度的赞扬这种精神的价值只在历史吗?文章有没有谈到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

明确:有作者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不断开拓领域,探索成功,为子孙后代做榜样

2、“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明确:他们会崇敬我们的首创精神

(五)分析文章第五部分

1、学生读14、15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14段“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语意双关,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5段“船已经穿过三峡”与题目“过万重山”呼应“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作者思路的终点

2、重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通过艰苦探索,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领略了无限风光的喜悦

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感受到的今人的开拓远胜于古人的成功喜悦

3、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喜悦?

明确:一是通过漫想,二是通过对人们建设和改造三峡的豪迈壮志的观察

课堂小结:

1、体会课文前后部分中“三峡“的不同含义;

明确:三峡:指自然的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指江水开辟出来的一条水道

“三峡”:象征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未知领域;

(作者由自然的三峡想到了象征的“三峡”,这是本文由实到虚的整体思路

八、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

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九、板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①古怪的念头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实) (神往)

②延展开去 过去 面临困难 物质方面

③再想下去 舆论方面

知识方面

④向着…飞去 远古 无数的第一个:“三峡”(虚) 迷茫

⑤千百年后… 未来 崇敬我们的精神

⑥感到了… 现实 曾经感到、未曾感到的喜悦 喜悦

(思绪流程) (情感历程)

十、作业布置

1、让学生谈谈对创新的理解

2、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3、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

明确:“过万重山”,本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伏笔“漫想”表明这是自己游三峡的畅想,托物而言他

轻舟已过万重山(13)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字词:要求做到读音准确,会解释。应掌握的字词有:以敝帚画西施、毫发间、不盈不溢、摧山诉他、端脱、翎毛、隧、单路蓝缕,以启山林。

2.重点了解本文想象丰富。思路开阔的特色。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领会文章的主旨,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理清课文的总体思路。

2、采用朗读品味与讨论分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景象千姿百态,面对神奇的大自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到过三峡,会有什么感受呢?(问学生,并请他说说自己的感受。)

那么在刘征同志的笔下,展现了三峡怎样的风貌,抒发自己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学习《过万重山漫想》这篇课文。

(本文写于1980年,选自《刘征十年集》)

二、教学新课

(一)感情朗读全文,可由教师示范读部分段落,而后请学生朗读,正音。

(二)分析课文1~久自然段,设计问题:

1.船出了驻门,作者看到了什么奇景?

(空间变小,江流变狂,充满神奇的色彩)

2.一个古怪的念头缘和跳出来?

(面对奇景,惊叹之余,引起联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总体思路。

以学生自读5一18自然段为主,画出文中说明思路展开的句子,教师检查,使自读效果当堂反馈。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1.教师抓住“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这一句,举例描述作者局部的思绪。

(由“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到“那个时候,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再想到舆论的阻力,再想象“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篱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呢?”)

2.作者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很有据,表现在什么地方?

(以历史知识推导,考诸文献,从(禹贡)到(巴部下峡图),引科学家的考证,借(庄子·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持扶造而上者九万里”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

3.作者想象展翅,神思飞越,如何思古论今,展望未来?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追溯到远古,想到许许多多“第一个”,再回归现实,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行文扣住“过万重山漫想”,想象丰富奇幻,思路活泼开阔。

(四)分析课文第19自然段,这一段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虽然很短,但有问题思考,可反复体味。

1.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通过自身在事业上的体验,他能想象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而今日穿过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

2.文章以“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由此,教师让学生纵观全文,找出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加以理解。

(五)领会文章主旨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中,争做无数的第一个。)

三、布置作文:写一篇读后感。

题目: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过万重山漫想》有感

 

 

 

 

本文来源:https://www.czhuihao.cn/zhongxue/140887/

《轻舟已过万重山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父亲在新人婚宴的发言致辞范文三篇

父亲在新人婚宴的发言致辞范文三篇

发言(fā yán),动词,释义:评论,讲话。一般表示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亲在新人婚宴的发言致辞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4
故乡读后感【汇编十篇】

故乡读后感【汇编十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读后感【汇编十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4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结报告(合集四篇)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结报告(合集四篇)

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结报告(合集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4
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五篇

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五篇

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4
党员信教排查工作总结报告三篇

党员信教排查工作总结报告三篇

报告是一种公文格式,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党员信教排查工作总结报告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惠好考试网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