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高考 试卷 中考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6-22   来源:中学    点击:   
字号: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6篇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6篇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 周君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引起了商鞅变法运动。

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本课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三、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的原因和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请问一下商鞅是不是姓商呢?

商鞅并非姓商,他是姬姓公孙氏,本名公孙鞅,乃卫国人,又称卫鞅,后因功受封于商,故称商鞅。他熟读法家经典,受秦孝公求贤令的号召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在秦国推行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1)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颁布变法法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第二,奖励耕战;

第三,建立县制。

(2)作用: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word/media/image1.gif

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 国富word/media/image2.gif

奖励军功 兵强word/media/image2.gif

建立县制 加强中央集权word/media/image3.gif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讲解: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变法以前,土地是归国家和国家的代表人周天子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现在承认土地私有,改变土地所有权,拥土地的人叫做地主,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经济发展,使国家富裕起来。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士兵为获得赏赐,在战场都奋勇杀敌,使军队战斗力增强,达到兵强。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国中之国,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是我国县级行政机构的开端,地方官吏是帮国君治理地方,收纳赋税的,没有诸侯那么大的权力,对中央也不存在威胁,这样就有利于中央权力的集中。

《史记》对商鞅变法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获得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建立封建制度,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思考,巩固新课

1、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一个新兴地主、农民、士兵或者旧贵族,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你对变法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新兴地主非常兴奋,因为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他想“我的私田终于要合法了,我要好好管理和利用我的土地,我的地位要越来越高了。”

农民知道后兴高采烈,“啊!太好了!‘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我可得好好干活,多生产粮食、布帛,交了租剩余的都可以归我自己,而且还可以免除徭役,不用为无偿的为国家劳作了,何乐而不为呢?”

士兵也举起了大拇指,“‘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也就是说,只要我勇敢作战,争取立功,就有希望改变我们祖祖辈辈的地位,成为上等人了。好!实在是好!”

与此同时,旧贵族就非常郁闷了。“啊!什么?居然要‘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我们可是上等人,我们的地位是天生的,凭什么要我们跟那些下等人一样去打仗。这个变法太可恶了。”

于是在变法前夕有了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故事。这其中商鞅讲了一句名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不一定要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制度。商鞅战胜了守旧群臣,变法得以顺利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商鞅却得到了悲惨的结局。

2、秦孝公死后,在守旧大臣诬告下商鞅被秦惠王处以车裂(五马分尸)。商鞅被处死了,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为什么?

我们判断变法的成功还是失败,是根据变法者的结局来判断的吗?显然不能这样判断。商鞅虽被处以车裂,但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确立了封建统治,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结局,而在于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四)博古通今,以史为鉴

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最终是会获得胜利的。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习总书记决心要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或者说是新少年,我们要为改革献出自己的力量。

五、教学反思

将商鞅变法知识点,从背景、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较为透彻的讲解,配以巩固练习,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历史学科方法的渗透,如:如何判断变革的成功与失败。

将大变革时代与当今社会改革相联系,以史为鉴,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指导未来的启示。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2)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提示】: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的变动之中。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求富求强,纷纷进行变法。

【课程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具体措施。

2.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以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从商鞅变法的结果分析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

【情景再现】《商君书》记载,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够坚决执行的,他便在都城南门口树了一根大木,对围观者说:“谁要能将这跟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他五十金!”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恐怕商鞅的许诺不能兑现。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有一个人却扛起木头,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赏给他五十金。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的时候人们就遵守了。

【知识梳理】

一、历史背景:

(一)结合课本内容及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

(二)根据下面材料,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做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二、变法的内容:

三、变法的作用及影响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这项措施的影响。

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置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翻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和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存在哪些问题?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故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新校注》(上)

商鞅的结局对变法有何影响?为什么会是这样?

【知识网络】

【基础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miao)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3)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考核情况表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 中国通史 学分: 2

学号姓名: 2277124 姜浩

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

考核内容:读《史记•商君列传》有感:浅议商鞅变法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评 语: 该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商鞅变法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展开论述。其一,徙木立信,取信于民;其二,法律既定,人人共守;其三,赏罚分明,着重激励;其四,确立法制权威,保障贯彻实施。通过四个方面的论述得出结论,我国应该加大普法宣传工作,树立公民的法

律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逐步建立法制化国家。

成绩:

教师签名:

时间:

读《史记·商君列传》有感:

浅议商鞅变法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姜浩---2277124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71班

一、引言

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两次变法,厉行耕战政策,为秦国开创霸业以及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富强的经济和社会基础。23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正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经济上正在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当今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改革,究其实质也是一场“变法”,是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配套设施、思想的批判否定,是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人治宗法模式的深刻反思。在当今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但仍困难重重、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形势下,回顾2300多年前的那场商鞅变法,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

二、徙木立信,取信于民

徙木立信,取信于民,这是商鞅在秦国力行变法之前所做的一个经典事例。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商鞅在变法之前为了改变之前很多条列很多政策无法落到实处,无法得到真正的拥护和实施,遂采用这种方法来确立他所变之法的威严和信誉。通过这件事情让当时的群众看到了他的变法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取信于民,不欺之---所以对商鞅对所变新法都特别拥护。通过这样的行为商鞅和商鞅之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为新法的成功实施和最后塑造整个人民特性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正式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才使得商鞅之法和商鞅流传千古,为后世所乐道。

回顾过往,反观今日。在当今经济体制改革稍有成效但仍然困难重重、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形势下,建立一系列取信于民的法制对建设一个法治国家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真正拥护和支持的法律才能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才能真正的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发挥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从先秦的法律到现在虽然经历了2300多年,但是这一点在法制史上永远也不会变,那就是法律要依靠人民,要取信于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检举、控告和打击犯罪行为,才能通过取信于民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才能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为社会主义社会和经济建设作出努力。

三、法律既定,人人共守

先秦的法家学者无一例外地认为,法律一旦制定出来,无论是谁都应该遵守,所谓“刑无等级”。商鞅认为在刑法面前应一视同仁,他说:“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就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作为一名实践中的改革家,商鞅把这种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为其新法的推行作了先导。《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古语有云“法令必行,内不阿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商鞅就能提出“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平等”等现代法学理论和思想,并将此付诸实践,为了践行新法和维护法律尊严不怕由此而得罪权贵。掩卷深思,也引发了我对我国法制现状的一些思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平等权”有以下含义: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平等地履行法定义务;第二,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任何人的保护或者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应因人而异,应当秉公执法;第三,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过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种平等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即实施法律上的平等,是把法律作为同一尺度无一例外地适用于全体社会公民。这种平等,在我国的反腐败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体现。一批省部级高官,例如,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陈良宇、王怀忠……这些人都曾身居高位,权倾一时,但最终都平等的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这些例子充分表明了,只要违反法律,不论什么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以特殊公民自居、把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官不抵罪,功不抵罪,应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要求,也是商鞅“将法太子,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在当代的体现。

更进一步,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仅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面前”表明,这种平等是以法律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所以只是法律实施上的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而现代意义上的“平等”,除了形式上的平等外,还应包括内容上的平等。因为形式上平等的直接效果是保证内容得到不折不扣的实现。如果没有后者,那么“形式上的公平正是实现内容上不公平的最好途径。”这说明我国的现行刑法还没有完全脱离身份立法的框架,在立法上存在着不平等。立法上的平等则应该完全是“行为立法”,近代思想家就曾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法律在处置我时所应依据的唯一的东西,因为我的行为就是我为之要求生存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而且因此我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这意味着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行为,法律就应该给予其同等的调整。只有执法上的平等加上立法中的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才能实现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向“法律上人人平等”的转变。

四、赏罚分明,着重激励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正确使用“奖赏”和“刑罚”两大武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说:“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举其发展农业的例子来看,他认为务农是件很辛苦的事:“民之内事,莫苦于农。”苦与人的好利本性显然是矛盾的。他从“苦”着眼想办法,用赏和刑的办法,使民不得不耕或变被动为主动。一种办法叫“劫以刑”,务农不是很苦吗?如果因不务农受到的刑罚比务农还要苦,相形之下,务农反倒是件乐事了。另一种办法叫“驱以赏”,把赏作为驱使民务农的一条鞭子。“对于鼓励农民积极参战,商鞅用的也是“赏”与“罚”的双重手腕。另外,新法还奖励告奸,使人们互相监视,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以巩固政权。赏与罚有其各自不同的作用:“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但是其份额是不同的,所谓“王者刑九赏一”。“赏”在商鞅变法中虽然不是主要的,但由于其适当的运用,与“罚”共同完成“驱民”的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对我们今天的法制改革,也是有意义的。

我国传统的法律(包括现行法律)一般是以禁止性规定的面目出现的,即告诉人们“不得为何事”,而极少有对投入回报的许诺。法律只是禁止破坏,而不让人们去建设什么,即都是从消极意义上规定的。因此,在人们的法律意识中,法即惩罚。这样,人们对法律采取躲避的态度,长期下来,即造成社会普遍的法律意识较弱,而与西方“法即权利”的观念截然不同。人也是以义务人而存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基础经济学的分析告诉我们,“激励”是法律制度的四项作用之一,而且是最基本的一项作用。所谓激励,就是使人们达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或者他们具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推动力,通俗地说,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我们常说的禁止性规定,则是法律制度约束功能的体现。相比较而言,“约束功能”是对人的行为恶的遏制,而“激励功能”则是对人的行为善的提倡,它在本质上是要求人们“作为”的,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我国舆论讨论热烈的“见死不救”现象,有人认为应制定《见死不救法》,从而对“不救者”予以处罚。对此,很多专家表示异议。因为“救”还是“不救”,这是道德范围内的事。若将本属于道德调整的领域一律用法律来调整,法律将不堪重负,是法律的“泛道德化”,是在不增加权利的前提下人为的加重人的义务。这种以义务为本位的做法,恰恰是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学者认为,对见死不救者只能在道德上予以谴责,而法律要做的,则应该是对见义勇为者予以相应的激励和褒扬,使社会在弘扬其精神的同时,也关心其相应的医疗保险、衣食住行,解决其后顾之忧。让英雄在付出血的代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否则 ,那些本有“见义勇为”之意的人,也会因为成本太高而会选择放弃。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的相互求助原则是不符合的。

五、确立法制权威,保障贯彻实施

仔细分析商鞅变法的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由两个步骤构成的:首先是树立法律的权威,然后在此基础上保证各项法令都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

为了确立法律的权威,商鞅对“法”有特别的要求:“故圣人为民作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务使“万民皆知所避就”,而且法要“明”,要公诸于众,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由于人人知法,“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另外,商鞅明令官吏“有敢删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因此“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这样,法律的绝对权威就在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商鞅非常重视法律执行的环节,他说:“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无使法必行之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无从变法的。他的具体做法是“以法行法”。仅有国君变法的决心和各级行政机构的联结而无明法保证,新法仍不能施行。也就是说,在执法的过程中,主张法律至上,法律必须得到彻底的执行。这对我国现今某些地区的“执法难”问题应有所启示。

二十余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三百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加上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数量近万。其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由于公民法治意识淡薄,加之有的执法者依法办案不严,失之过宽,出现以罚代法,违法不究的现象,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和威慑作用被削弱,客观上纵容了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有法,依法,但是仍执行不了,仍然还达不到法治的目标。众多的生效判决无法执行,成为“法律白条”,甚至出现判决书被拍卖的事件。基于此,借鉴商鞅的做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

通过普法行为措施让社会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履行法律义务,必须让公众知晓法律,并且应使法律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著名法学家曾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若无这一点,再完备的法律也只是纸上谈兵,再公平的判决也只是空头支票。只有通过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让社会公民明白法律的内涵和规定,才能通过人民群众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才能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

(二)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信赏必罚”。

“信赏必罚”即一定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使法律上的赏与罚都有得到实现的必然。我们应该做的是摒除关系、人情,以及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将每一份判决都落到实处,保证每个权利人现实中的权利,在实践中真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我们应该以公民身份接受法律,不论你是什么工作,什么背景,什么权利,只要你违反社会所制定的法律,你就必须公平平等的适应与之相关的法律,并接受法律的相关惩罚,这一点应该是不必怀疑和疑问的。

五、结论

当然,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本文只能管中窥豹,揭示其几个方面。同时,商鞅变法的缺憾也是相当明显的,需要我们引以为鉴。如他在变法过程中,处处把法律、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在商鞅看来,劳动人民根本不配参与社会变革,只能在社会变革之后坐享其成。所谓“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商鞅强调愚民、“驱民”,把人民当作法律调整的客体,而不是主体,这是典型的主客体思维。而我们当今的法制建设应从其中吸取教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全体人民的权利意识,这样才能建立起属于人民自己的“法治国家”。另外,商鞅还把法律与伦常道德对立起来,妄想抛开伦常道德而完全依靠法律维护社会的存在,这就使法律失去了道义基础,完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而现今我国的法律应与道德结合起来,“以德治国”、“八荣八耻”即强调了这一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律至上的前提下,还应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总之,我国当今的法制改革应充分借鉴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加强普法宣传工作,树立公民的法律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逐步建立法制化国家。在施行法律方面,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注意奖赏与惩罚并重,保障法律得到彻底的实现。同时也应吸取商鞅变法的教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我们的改革大业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4)

商鞅变法故事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改革的贤才,就下了一道命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不久,一个叫卫鞅(yāng)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到今,举出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说罢就拜卫鞅为左庶长(古时候一种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淮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卫鞅的新法令公布了。

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贵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实行连坐法以后,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因此,都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更不要说保守势力的代表甘龙他们了。在他们的唆使下,就连太子也出来反对。卫鞅把甘龙罢了官,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处分,卫鞅去找秦孝公,对他说:“新法令所以推行不开,主要是上头有人反对。”孝公说:“不管谁反对,就惩办谁。”卫鞅把太子反对、故意犯法的事一说,孝公既生气又为难,没有言语。卫鞅说:“太子当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随便违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孝公问:“那怎么办呢?”卫鞅说:“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师唆使的,应该惩治他们。”孝公表示同意。这样,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孙贾就被刺了面。大伙看到孝公和卫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增产多的可以免除一家的劳役,老百姓一心都务农,积极种田织布,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将士杀敌立功的可以升官晋级,所以都英勇作战。老百姓很高兴。孝公看卫鞅制订的新法令成效显著,就提升他为大良造(当时一种大官名称)。并且派他带兵去攻打魏国。原来十分强盛的魏国,这时候已经衰弱下来,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连都城安邑也被秦军攻占了。魏国只得向秦国求和。卫鞅凯旋而归,接着,在国内又进一步推行新法令,主要内容有:把国都从雍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迁到东边的咸阳,以便于向中原发展;把全国分成三十一个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县令县丞去进行治理,不称职的县官治罪;废除“井田”制度,鼓励开荒,谁开归谁,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这些都是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新法令实行了十年以后,秦国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周天王派人给孝公带来礼物,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领袖),中原各国都纷纷前来祝贺,对这个新兴的强国都另眼相看了。

关于商鞅变法的文言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

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

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

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

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

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

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5)

商鞅方升代表皇权,上面的铭文是秦孝公让人刻上去的

李斯、秦始皇、高渐离(琴师)《易水歌》、

量器(度衡量)1升

车同轨,书同文

高渐离刺秦王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整个国家执行改革强国的决心

中国最早的历法“女娲历”,规用来研究天象;矩用来丈量,象征权力和秩序(规、矩:计量仪器)

最早的统一标准

以度审容:

为一升

这个节目通过不同的形式的演绎展现了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传统的,代代相传的,生生不息的文化。

首先说说国家宝藏这个节目,这档由张国立主持的节目是央视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每家甄选出三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守护人,由守护人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很多朋友也向我推荐这档节目。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的理由,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气磅礴的解说词以及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还有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其次,我看的这期商鞅方升,由黄磊作保护人,来演绎商鞅方升的前世今生。商鞅方升是战国中期的量器。商鞅方升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秦孝公时期,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进行全面的改革,史称“商鞅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产生了这件量器,所以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其铭文上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黄磊通过舞台剧的方式演绎了,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沿用商鞅方升,统一秦国的度量衡,进而使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故事,黄磊演绎精湛,故事扣人心弦,舞台恢弘大气,让观众有很好观看体验。

看完节目以后,我觉得我们应该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对于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和民族宝藏,却是知之甚少。《国家宝藏》这一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机会,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在娱乐大家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商鞅方升”不仅仅是具有历史价值,它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传承。其“以度审容“的计量理念一直被沿用至今,为促进秦国统一天下而助力。自古以来,智者远见之谋略势必影响千秋万代,不论其创新思想历经多少险阻,却都将因时代的需要而流传百世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6)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分析
作者:余敏华
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8期

        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商鞅在秦国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国富兵强的大国,为后期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实,对其在当时发挥的历史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商鞅变法虽然至今已经久远,但是我们还是要对这一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但其实并不然,有句话叫: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商鞅变法正是符合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方向,才能够在那是见效快,正是符合了民心,才能被大部分人拥护,正是实行了统一的规范,才得以对秦国治理有序。

        1 商鞅变法的历史回顾

        正如大家所知,战国时期多雄争霸,每个国家都对其周围虎视眈眈,极度渴望将多国吞并,因此,每个国家都在养兵蓄锐,不断提高自己本国的兵力与综合国力,等待时机完成霸业。当时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算是落后的一个,秦孝公求贤若渴,广纳贤才,以求能够助他统一霸业,商鞅在魏国并未得到重用,因此去秦国游说,经过多次与秦孝公交流后,商鞅读得秦孝公心理,提出用快速的手段方法进行变法,以求在短期内可使秦国成为强国霸主。秦孝公便认为此人正合我意,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力排众议,不过一些贵族奴隶主的反抗,一心进行变法,商鞅从多个方面对秦国进行变法改革,农业生产、军队建设、郡县制及户籍制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使得秦国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七雄中的霸主。

        2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1 极大解放发展生产力

        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还是处于奴隶制社会,大部分人还是依靠土地作业,依靠天时地利进行耕种,农业是否发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保障。于是在从农业方面,商鞅鼓励农耕,“民以食为天”,促进农业生产是基础,并对农耕表现好的加以奖励。对于土地,商鞅让大家开垦荒地,废井田,允许土地私有,而且如果拥有者愿意,可以对其实行买卖。这样的土地私有制在当时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自己的土地自己耕种,耕种出来的粮食除了交赋税,剩下的都归自己所有,自己的粮食能够储存起来,还可以促进粮食的买卖。除此之外,对于多纳公粮的人,商鞅还对他们进行奖励,授予爵位,这一举措使得国家国库的储量不断提升,为行军打仗做好了强大的后援支持。新的赋税政策也符合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人的要求,能够群体有别,降低了农民的负担。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7)

主要诸侯国的建立

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前221年灭于秦国。

晋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 
前628年,晋文公驾崩,其子晋襄公即位 
前627年,晋秦肴之战,晋国打败秦国 
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 
前607年, 晋灵公被杀,其叔晋成公即位 
前600年, 晋成公逝世, 其子晋景公即位 
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灭知氏 
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前349年, 韩、赵两国杀晋君,晋国灭亡 

燕国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国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貭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楚国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

  

韩非子

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韩非子、李斯等。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李悝

李悝,周定王五十四年(前455年)生,周安王七年(前395年)卒,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嬴姓,李氏,名悝,音kuī,一作克。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濮阳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

  

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桓谭以为李悝为文侯师,班固、高诱以为是文侯之相。由于先秦文献缺乏记载,故此说尚难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悝能参与机密,为文侯心腹之臣。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李悝是魏国丞相。

商鞅变法故事

齐威王当了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怕他三分,纷纷前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原来,当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原各国叫它“西戌”,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改革的贤才,就下了一道命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不久,一个叫卫鞅(yāng)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大家管他叫卫鞅。他看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就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好些时候的门客,也没受重用。卫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决心离开魏国到秦国去。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到今,举出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说罢就拜卫鞅为左庶长(古时候一种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淮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卫鞅的新法令公布了。主要内容有:

第一,加强社会治安。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担保,互相监视。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检举坏人和杀敌人一样有赏,窝藏坏人和投降敌人一样处罚。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第二,奖励发展生产。老百姓努力生产,粮食布帛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充为官奴。一家有两个儿子以上,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第三,奖励杀敌立功。官爵大小以在军事上立功多少为标准。功劳大的封官爵就高,车辆、衣服、田地、住宅、奴婢的赏赐,也都以功劳大小而定;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便有钱也不能过豪华的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

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贵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实行连坐法以后,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因此,都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更不要说保守势力的代表甘龙他们了。在他们的唆使下,就连太子也出来反对。卫鞅把甘龙罢了官,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处分,卫鞅去找秦孝公,对他说:“新法令所以推行不开,主要是上头有人反对。”孝公说:“不管谁反对,就惩办谁。”卫鞅把太子反对、故意犯法的事一说,孝公既生气又为难,没有言语。卫鞅说:“太子当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随便违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孝公问:“那怎么办呢?”卫鞅说:“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师唆使的,应该惩治他们。”孝公表示同意。这样,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孙贾就被刺了面。大伙看到孝公和卫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增产多的可以免除一家的劳役,老百姓一心都务农,积极种田织布,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将士杀敌立功的可以升官晋级,所以都英勇作战。老百姓很高兴。孝公看卫鞅制订的新法令成效显著,就提升他为大良造(当时一种大官名称)。并且派他带兵去攻打魏国。原来十分强盛的魏国,这时候已经衰弱下来,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连都城安邑也被秦军攻占了。魏国只得向秦国求和。卫鞅凯旋而归,接着,在国内又进一步推行新法令,主要内容有:把国都从雍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迁到东边的咸阳,以便于向中原发展;把全国分成三十一个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县令县丞去进行治理,不称职的县官治罪;废除“井田”制度,鼓励开荒,谁开归谁,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这些都是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新法令实行了十年以后,秦国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周天王派人给孝公带来礼物,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领袖),中原各国都纷纷前来祝贺,对这个新兴的强国都另眼相看了。

秦孝公十分欢喜。后来把商、于一带十五座城镇封给了卫鞅,表示酬谢。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做商鞅了。

过了几年,秦孝公病死了,太子即位,是秦惠文王。惠文王以前反对商鞅的新法令,商鞅给他定了罪,给他老师判了刑,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这会儿,他一当国君,那些过去反对商鞅的人就又得势了。他们串通一气,捏造罪名,硬说商鞅阴谋造反。惠文王就把他抓住处死了。商鞅虽然死了,可是,他推行的新法令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了。他的变法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及秦朝君主

秦国国君

非子 → 秦侯 → 公伯 → 秦仲 → 秦庄公 → 秦襄公 → 秦文公 → 秦静公* → 秦宪公 → 秦出子 → 秦武公 → 秦德公 → 秦宣公 → 秦成公 → 秦穆公 →秦康公 → 秦共公 → 秦桓公 → 秦景公 → 秦哀公 → 秦夷公* → 秦惠公 → 秦悼公 → 秦厉共公 → 秦躁公 → 秦怀公 → 秦灵公 → 秦简公 → 秦惠公 →秦出公 → 秦献公 → 秦孝公 → 秦惠文王 → 秦武王 → 秦昭襄王 → 秦孝文王 → 秦庄襄王 → 秦王政

秦朝皇帝

秦始皇 → 秦二世 → 秦王子婴

第三章 商鞅变法(6-9集)

商鞅传奇

大秦帝国

东周列国

第三章 商鞅变法(6-9集)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8)

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dūnanɡ)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小伙子噌(cēnɡ)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秦孝公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

1、联系上下文,“大步流星”的意思是:

  2、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小伙子“嘟囔”的原因是什么?

(2)、这段话抓住小伙子的动作进行具体描写,找出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在下面画上“ ”线,请你仿写一个句子,注意用上三个以上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

  3、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回答问题。

(1)、“小伙子噌(cēnɡ)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句中描写小伙子动作的词语是 登、捧、 走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是: 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小伙子“喜笑颜开”的原因是什么?

(2)、画“ ”的句子是对商鞅 语言 的进行具体描写。 能把句中的“郑重”、“负责”这两个词语去掉吗?为什么?

(3)、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是描写商鞅的?从句中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商鞅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品质?

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把 跟随的人群 比作 。 表明:

  5、 联系原文想一想,商鞅南门立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6、 请写出两句你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有关诚信的名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内阅读及答案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是 ,她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分别是 、 、 、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 人,表达了作者 之情。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yí  tǐ( )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zhūi  dào( )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wàn  luán( )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 aì  fǔ( )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1、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2、片断从哪几方面写出了伯父鲁迅先生得到了很多人爱戴?

答:① ② ③

3、用“ ”画出一句写人们心情十分悲痛的句子。

4、写人们送来的挽联多的词语是( )和( )。 写人们送来的花圈多的词语是( )和( )

(一)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zhēng zhèng)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 (chuàn zhuàn) 》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 (慨 概) 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 (zǎo zhǎo) 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guān guàn)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kuì huì ),又悔恨,比挨打(āi ái)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9)

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1.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法指导:

①本课的基本线索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先后有管仲改革,魏文侯改革,商鞅变法等。

②学习本课知识关键在于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一方面在分析具体改革时可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把中国不同时间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比较,理解每一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历史趋势)

2、战国初期,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客观要求)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决心变法图强。(主观要求)

4、商鞅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论战和南门徙木)

5、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借鉴)

二、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目的:富国强兵

三、变法具体措施及内容

中心内容:“ ”和 “ ”

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材料四: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五: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材料六:

1、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

(1)实行什伍、 制度

(2)奖励耕织,

(3)奖励军功,按 授爵

2、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 ,允许

(2)推广 制

(3)统一

(4)、文化习俗上:燔诗书而明法令;移风易俗

▲重难点阐释

1、商鞅变法的特点:

①变法分两个阶段逐步深入。

②变法以“农战”和“法治”为核心内容。

③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商鞅变法影响深远,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四、评价

1、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 的改革。

2、历史作用:

①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②推进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 和后来 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局限性:

①商鞅开创的 政策,为后世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所遵循,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③焚烧史书,蔑视文化,造成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同时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五、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由于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因而并未被废除。不但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重难点阐释

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1 顺应时代潮流。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②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大力支持商鞅变法。---重要原因

③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国情。商鞅变法的措施符合秦国的实际,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④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⑤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执法如山,厉行法治,赏罚分明。

⑥商鞅的精神。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大无畏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⑦思想理论基础。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旧贵族的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当堂检测

一、单选题

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

2、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

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

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最深刻的措施是 ( )

A、军功爵制 B、什伍制度 C、废除井田 D、建立县制

4、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分封,行县制 D.重农抑商

5、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B.“民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为田开阡陌”

6、“商鞅铜方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统一度量衡 C、国家的统一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主人希望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由于: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照军功授爵赐田

9、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孝公起的四为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感说明: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

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的归为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10、《战国策·秦策》:“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对惠王说话的人,代表:

A.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立功将士的利益

C.富商大贾的利益 D.没落贵族的利益

二、材料解析题

11、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少恩矣。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的?

2、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12、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1、(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12、(1)材料一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

材料二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

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结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依据其个性,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0)

商鞅评传》战国诸子中,既在思想学识上堪称“博物君子”, 能“出将入相”、创下不朽功勋者,商鞅可谓首当其选。商鞅变法于中国古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非管仲、叔向、子产等贤士大夫所能同日而语。作为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身兼学者与执政者双重身份,这就使得他具有了既不同于诸子、也不同于普通政治家的特殊性。

商鞅执着地践行变法措施,堪称中国古史上首位获得巨大成功的改革家。

  变法也好,改革也好,都是社会的巨大变革。要在较为稳妥的情况下完成这个过程,变法者就不能为达到目的而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要懂得妥协和让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走渐进式之路。渐进的含义一是变法的过程不要太快,要从容易的地方突破,逐步深化。二是要对势力相当强大的原有既得利益集团让步,给予适当的补偿。

  在转型过程中,向旧贵族让步、保留君主与贵族的地位与利益、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和日本就比杀了路易十六夫妇的法国革命要好得多。历史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不采用流血的方法,做一些让步,其实代价是最小的。

  如果商鞅能从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等有利于生产的改革入手,给有军功的人以奖励,但不废除旧贵族的地位,也许不会踏雷而亡。历史上的法家以严峻著称,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这是他们下场大多不好、又遭指责的原因之一。以轻罪重刑来树立权威,恐怕事与愿违。

  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蔑称秦国为虎狼之国。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

  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而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

  在现代,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1)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2)

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和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商鞅变法的内容 2,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难点:1,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编排历史短剧

  教学方法:问题法,情境体验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公元前356年,秦国的一位大臣在秦国都城的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从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搬一根木头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能到如此高的奖赏,老百姓觉得太奇怪,不知其中有什么名堂,都不敢去搬动木头,见此状况,这位大臣就提高了奖励规格,说:那就赏50金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这位大臣立即兑现奖励。通过这件事,秦国人相信这位大臣是个讲信用,说话算数的人。同学们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学生回答)。

  (师)对,他就是商鞅。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一场改变社会性的大变革。历史上称这变革为商鞅变法,大家想知道变法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回答)(师)好,今天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动人心魄的改革年代。

  讲授新课:

  (师) 首先我们来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第一个问题:秦孝公求贤(点图)

  大家先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2)此时秦国的社会状况如何?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 大家看这幅图片反映战国时期冶铁水平的提高,为铁器的普遍使用提供了条件,当然人们用铁农具开垦土地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好,我们再看另一幅图片。(青铜牛尊)说明它已被用来干活,同时也说明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已得到推广。所以我们说,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体展示答案)

  (师)就在战国社会经济普遍发展的同时,秦国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哪位同学能告诉我。

  (学生回答)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落后就是挨打在这样的状况下,21岁的秦孝公即位,我们来假想一下,假如你是当时的秦孝公,你将怎么面对经济落后,军事薄弱的这种现状?

  (学生讨论后回答: 通过变法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使秦国富强起来) 这也就是秦国变法的原因

  (师)秦孝公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认为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于是他发布求贤令,招揽天下贤才,这样就引来了当时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变法改革家—公孙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鞅。

  .(多媒体 :介绍商鞅)

  这也就是商鞅变法的主要观点,只要能达到强国。利民。就不必按过去的制度和规矩办事,他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赞赏。决定接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但变法是触动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大臣们能支持吗?于是孝公决定召开宫廷辩论会,让贵族大臣们围绕着应不应当废除旧制度的问题发表意见,廷议成为能否实行变法的关键。商鞅能驳倒那些守旧的贵族吗/课前我们班同学自查资料,自编自演了一组历史短剧“廷议变法”。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组历史剧的过程,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公元前四世纪的秦国宫殿,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秦国的大臣,我们现在来听听辩论的过程。

  (课前查阅资料编写历史短剧的四位同学表演历史短剧:廷议变法 )

  (师)好表演得很精彩,那么大家从辩论中可以体会出变法的必要性了

  因此,商鞅的这番辩论更坚定了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的决心,可是获得孝公支持的商鞅,并不急于发布新法令,而是先到都城南门,在很多百姓面前立了一根木头,这就是开头我给大家讲的故事。南门立木。

  那么大家想一想?商鞅为什么这么做呢?

  (学生:赢取民心 告诉人们他是说到做到的人 )

  商鞅有了国君的支持,百姓的信任,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变法是为了使秦国富强,那么商鞅会采取什么措施呢??大家阅读课本。

  (多媒体展示)

  第一条: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什么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学生回答)

  春秋时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称之为井田(也叫公田),诸侯对分封的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到战国之时,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开垦出大量的茺地,这些开垦出的茺地称之为私田,.同时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让种田者交出大部分产品,自已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奴隶主就转变为得到大量私有土地的新兴地主。而种田的奴隶的则转变为农民,奴隶身份的转变极大的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这样一来,新兴地主担心在土地国有制下,开垦的土地会随时被国家收取,.因此新兴的地主阶级迫切要求解决土地的归属问题。商鞅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颁布法令,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大家看图片。法令公布后,农民们正在挖开公田的界限标志,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废井田,开阡陌挖开井田界限标志从而开垦出更多的土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土地制度极大的刺激农民开垦土地的热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又采取了重农抑商。

  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措施反映出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呢?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师 )农业经济发展了国家富了,怎样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呢?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它是什么意思呢?

  只在有军功,不管出身,按军功大小授爵,无军功者,不把你当贵族看待,结果会怎样?

  (看屏幕)

  大家想一想,它触犯了谁的利益。

  (学生回答)

  由此可见,有军功的人可以做官,构成新兴的统治阶级,无军功的人将丧失世袭特权。退出政治舞台。从而引起秦国政治的深刻变化。

  第四点,迁都咸阳,是因为咸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更有利于秦国向东发展。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实行的世袭制,造成地方贵族权力过大,君主要控制地方,防止他们叛乱,就要集权,于是颁布法令,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县的长官由国君委派,从而悄然地取代了分封制。大家想一想,分封制和县制想比加强了谁的权力(君主)这就叫加强集权。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对秦及以后乃至现代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五点:进一步严明法令。是了为实现以法治国,也是为了给变法保驾护航。我们看法律很严酷,说明了变法的阶级局限性。

  通过对法令措施的分析和理解。大家想一想, 这些法令措施废除那些旧制度?又确立了那些新制度呢?

  (学生回答)

  这些法令措施那些是属于经济方面的改革,那些是属于政治方面的改革呢?因些我们能否得出这场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呢?

  现在我们假想一下,现在我们是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人。我给你们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小组是得到大量私有田地的新兴阶级,第二小组是改革前拥有世袭特权的旧贵族,第三小组是农民阶级。现在你们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场上讨论一下。一会发表评论

  (教师现场将全班同学分三个小组,三个小组各自进行讨论,教师现场到各小组进行指导)

  (新兴阶级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我非常满意,因为承认土地私有制,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我的利益。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我就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这壮大了我的实力,给我掌握政权的机会,而且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国家的统治安定。

  (奴隶主小组学生代表):我非常不满,按军功授爵让我失去世袭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农民小组学生代表):我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让我安定的生产生活。

  (师)通过三个小组发表的观点,大家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得到了新兴地主和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也就明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大家再以现代人的角度去讨论一下,这些措施里你认为哪一条更为重要呢?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现场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大家的意见不是很统一,但是每种观点的理由都很充分,这也就说明每一条变法的措施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在对改变秦国落后的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事实上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我们现在看第三个问题:秦国的变化

  (多媒体)大家看这段历史史料:商鞅在秦变法前后共二十一年”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佰,东雄诸侯: (汉书。地理志)

  (商鞅变法)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通过这段史料,大家能否总结出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或者是带给秦国的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回答)

  (社会安定。经济富足,军事增强。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变法使秦国确立了新制度,军事力量得到加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大家看。图片,这是战国后期,秦国修筑的两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这就是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的具体表现看来秦孝公的愿望得以实现了。可是为秦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商鞅却为之付出了血的代价。

  大家回过头来看,刚才我们在分析变法的内容时得知,变法措施触犯了谁的利益?

  (学生回答)

  .由于这些变法措施触犯了保守派贵族的利益,从而遭到他们强烈的抵制。在变法初期太了的老师唆使太子犯法,以阻挠新法的推行,商鞅毫不手软,严历执法。秦孝公死后,仇恨商鞅的贵族保守派以”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商鞅为变法付出了血的代价。商鞅死了,是不是意味着变法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发言)

  由此我们说评价一场改革的成败,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因为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变化。新法在秦推行20年已深入人心。商鞅本人也得到历史的认可,由此我们可以说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现在我们也正处在改革的大潮之中,我想通过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应认识到改革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改革肯定会受到旧势力,旧世俗的阻挠和反对,可能会付出沉重代价,只要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一定会成功。

  巩固小结

  今天我们的新课就到此结束。下面请一位同学根据提示来总结一下本课的本容。

  (多媒体展示:本课知识点)

  学生(总结)战国时期,秦国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秦孝公为变法图强,任用商鞅变法,商鞅适应历史潮流,废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打击奴隶贵族势力,大力发展经济,壮大了军事力量,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学习测评

  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测评。

  (多媒体展示:学习测评)

  好,看来,大家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都非常好,这也得益于我们同学在课前做了大量的阅读。特别是进行历史剧表演的几位同学,通过自查资料,自编自演这种方式来学习历史,这种学习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肯定是大有帮助的,我也希望其他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这对自已的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最后,在我们即将结束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每个同学对商鞅这个人一定是留下深刻的印象,肯定是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今天我给大家留的作业是,(看大屏幕)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这儿,下课。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3)

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改变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导语: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由政治家商鞅主导的,它让秦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可见这商鞅变法是有多么的厉害。商鞅变法对于秦国而言,成为了

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由政治家商鞅主导的,它让秦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可见这商鞅变法是有多么的厉害。商鞅变法对于秦国而言,成为了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通过商鞅在各方面的变法,使秦国内外焕然一新,所以,商鞅变法也是一场彻底地社会改革运动。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这场变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后共同花费6年时间进行。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使商鞅在秦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受到秦国百姓的拥戴。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存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思想残余,商鞅变法后,加快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推动了封建社会的进程。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国力衰弱,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富民强。为了提高秦国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并且允许土地进行买卖。这一做法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了秦国粮食产量存储。加上,商鞅在变法中,鼓励百姓以铁制农具代替牛耕,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产力。为了吸引人才,来到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做法提高了士族阶层的信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变法前的秦国,军队作战能力低下,当魏国等其它诸侯国来侵犯时,秦国只能抵抗,不敢发动进攻,而且屡次战败。针对军事作战能力方面,商鞅也出台了相关的提高措施。商鞅实行奖励军功的方式,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军队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士兵给予鼓励,商鞅的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由此走向了国富民强之路。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商鞅变法发生之后让秦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秦国之后可以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秦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因为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反对私斗,所以人们都以打架斗殴为耻辱,以为国家立功为光荣,所以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4)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5)

商鞅的历史评价 如何评价商鞅以及商鞅变法?

导语:商鞅的历史评价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负面...

商鞅的历史评价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负面评价

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蔑称秦国为虎狼之国。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

正面评价

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而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梁启超也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列出“中国六大丞相”为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与上面的“中国六大政治家”相比,是将李德裕换成王猛)。在现代,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6)

历史上的商鞅变法

匡庆东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始于公元前356年,终于公元前338年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一系列变法中规模巨大、影响深远,也最为彻底的一次封建化改革活动。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往《咏商鞅诗》中就热情讴歌:“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总页数】1页(P.44)

【关键词】商鞅变法;历史;战国时期;公元前;改革家;封建化;王安石

【作者】匡庆东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K233

【相关文献】

1.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J], 罗石文; 胡小兰

2.历史上最惨的国君,虽把领土扩大三倍却被活活饿死 [J], 天野苍茫

3.谁打破了河伯娶妻的迷信,建立了黄河流域历史上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 [J],

4.侠客的风范——历史上真实的《墨攻》 [J],

5.历史上的“免死金牌” [J], 尹宗国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本文来源:https://www.czhuihao.cn/zhongxue/147353/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1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关于区2022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八篇】

关于区2022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八篇】

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区2022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八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3
2022年度县委宣传部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四篇)

2022年度县委宣传部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四篇)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议事日程,agenda)的信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脉络(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县委宣传部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四篇),欢迎品鉴!
2024-04-23
开展防范和惩戒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自查自纠工作总结报告(合集4篇)

开展防范和惩戒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自查自纠工作总结报告(合集4篇)

自查报告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执行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检查方式的报告文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展防范和惩戒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自查自纠工作总结报告(合集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3
三年支部换届总结报告【4篇】

三年支部换届总结报告【4篇】

换届选举指某组织依照民主程序和自身章程,更新领导层的组织行为。换届选举指本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选举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组成人员的任期已经届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支部换届总结报告【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3
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汇总五篇

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汇总五篇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全党共同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全党动手一起抓。其中的要害,就在于各级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汇总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惠好考试网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