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高考 试卷 中考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

发布时间:2021-06-24   来源:题材作文    点击:   
字号: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14篇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14篇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1)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陶渊明诗歌,按题材来分,大致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哲理诗三大类。重点谈谈前两类。

  1、田园诗

  陶渊明田园诗的中心主题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农业劳动的讴歌,并通过对自身饱尝耕耘的艰难和亲历霜露的辛苦的种种回顾,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广大劳动农民 的痛苦和他们的希望。如《 和郭主簿》其一,写归隐后自给自足的富裕生活,:“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在他的笔下,田园生活如此美好:林木繁茂,清阴满庭,南风徐来,心旷神怡,给入以无比甜美的阴凉之感。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第一首抒写自己躬耕之初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作者写到在春天的田野里,诗人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一路上觉得小鸟在为他放声歌唱,春风扑面,好像欢迎他的到来,从而情不自禁地想到古代柱杖而耕的荷蓧丈人,领会到这位先贤的高尚情怀。其二表示对古代的躬耕隐士长沮、桀溺的怀念,,对孔子“忧道不忧贫”的至理名言,表示出不以为然的态度。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弃官归田的第二年新写的一组诗,可以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第一首写去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诗开头二句 底约捍由倌晔贝 穑 腿鄙倌侵质视κ浪椎姆缍龋 拘运 瓷剿 匀弧!拔舐涑就 小保 就 腹俪。 龉俪『孟笠徽挪蹲侥袷薜穆尥?自己入仕,是误落尘网,是“迷途”。《感士不遇赋》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三十年”一说为“十三年”之误,因其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到四十一岁辞彭泽令回家,恰好历十三年头。一说即三十年,是指少年学诗书(六经),实际上也等于误“尘网”,到四十一岁归隐,也是三十年。“羁鸟”二句,他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因此自己即如“羁鸟”、“池鱼”,这是隐微含蓄而又生动具体的比喻。这种被禁锢的痛苦不断折磨他,而由于“性本爱丘山”的本性,终于使他在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之后,欣然归隐。“开荒”二句说明他归田思想的胜利,实现了躬耕的愿望。以上八句,是用最简炼最含蓄的语言,概括地叙述了他自己的前半生。诗的后段,正面写他自己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抒发出内心的欣慰之情。“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几句,写归隐所在的农村景色,很自然地写出了乡村中那种和平安宁的生活气氛,与“尘网”、“樊笼”的官场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几句描写,没有任何特别的东西,既没有精雕细琢,也没有雄浑壮伟,却在平淡之中显示出一种自然的美。这也就是陶渊明所追求的哲学境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他家门庭萧寂,室内闲静的气氛,由此来表现自己不慕荣利、淡泊宁静的个性,最后很自然的过渡到回到田园后的欣慰心情,落实到全诗的主题所在。

  第二首同样是满怀激情地歌唱田园生活的美好。第三首写自己的劳动生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生活的真切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要注意的是,陶的参加劳动,并非是“消愁解闷的一点小动作”,而是真正作为自己衣食所依的生产劳动。劳动者的甘苦、希望、忧虑,作者都有亲身的体会,因此,他表现出来的感情是真挚的。尤其是到了陶的晚年,经济上遭遇到一系列的挫折之后,作者更是将生产劳动作为生存的主要手段了。贫困的家庭生活和多年的劳动实践使他大大缩短了与普通农民之间的距离,思想感情也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我们看他五十四岁留下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诗中凄切地倾诉了他平生坎坷的悲惨的遭遇: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域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生逢乱世、早丧发妻、风旱虫涝、收成寥寥;夏天挨饿、冬天受冻,五十四个春秋过去,没有一天安宁。诗中辛勤悲苦的气氛和朴素的语言,如果没有半生躬耕生活的切身感受,对劳动和劳动农民没有相当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这也可以看出诗人世界观的深刻变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他的田园诗,不仅写出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他所写的农村生活,都具有审美的性质。他能够在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中显示出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即使是写乞食,写移居,也是如此。可以说他是第一个从农村劳动的田园生活中,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有深刻意义的美,并且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他善于从平凡的景物和日常的生活里捕捉住最具特征的事物加以描绘,并把它和自己的思想情绪结合起来,使自然景物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达到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几句,在最普通、最平常的农村景物中,充满了诗意,呈现出不平常的外貌。反复咏吟,我们会发现可爱的不仅是自然景色本身,而是他们渗透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2、咏怀诗

  以往的研究者,往往注意到陶渊明的田园诗,对于其他一些抒情写志、讥讽时事的咏怀诗,则不太注意。其实这一部分无论是数量与思想深度,都是研究陶诗所不能忽视的。

  关于陶渊明的咏怀之作,重点谈谈他的《饮酒》二十首和《杂诗》组诗。

  关于《饮酒》诗的作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李长之《陶渊明评传》认为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北大“文学史参考资料”认为作于义熙二年,逯钦立《陶渊明集》认为作于东晋元兴二年(403)王瑶《陶渊明集》系于义熙十三年(417),钟忧民《陶渊明论集》认为是晚年之作。不管作于何年,这一组诗是陶渊明归隐之后的以借饮酒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咏怀寄慨之作。萧统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是领会了陶渊明作诗的真意的。而诗前的小序,声明这是醉后题诗,预留退步,以备不测,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序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写这组诗的孤寂痛苦的心情,借酒浇愁,用酒来排遣他深切的苦痛与孤独寂寞心情。所以第一首“衰荣无定在”便认为人生衰荣无定,没什么可奇怪的,因此人生应该达观,而实际上是作者无力挽回此形势的感慨。如第八“青松在东园”,以孤松自况,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而在陶渊明看来,要做到不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就必须坚持其归隐道路。所以《饮酒》诗中写了大量这样的内容 。如第九首“ 清晨闻叩门”,通过作者与田父的交往,用设为问答的句式,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决意志。所以我们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人微言轻、一个不肯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自觉地与腐朽堕落、不可救药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彻底决裂,是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作出的激烈反抗。

  再看第五首“结庐在人境”,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诗似是写隐居生活的悠游自在,实际上也看到诗人深埋内心的难言的苦闷,当然也包括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的喜悦。作者先从自己的隐居写起,当时有所谓“形隐”与“心隐”的区别,“形隐”即身隐居于山林,和“心隐”即身居朝市,而神藏林野之分。所谓“心远地自偏”,是“心隐”,即精神超脱法,说明只要能真正鄙夷世俗利禄,抛弃荣名,“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隐逸。而“采菊东篱下”这两句千古名句,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反映出的一种悠闲恬静的境界。据说采菊服食可以延年,所以陶渊明采菊可能为服食。但其实不必坐实此句,采菊仍是为了“寄意”。菊,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而南山又是隐居之所(陶之隐居,大体以庐山为中心的农村),所以采菊而见南山,是借以暗寓其摒弃市朝鄙俗的高趣。此句将田园自然之美的赏悦、健身上寿的愿望、励志持节的省悟三者熔于一炉了。所以“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古人用意深微。”而“见”字用得尤佳。《文选》改“见”为“望”,“望南山”。苏轼谓此一换“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东坡题跋》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合,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王国维认为此句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境与意合,情与境融。(《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指诗人移情入景,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注入物境。把自己的感情移加到景物上。情往感物,物因情迁,于是景物皆注上诗人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指诗人主观感情隐于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景恰能传情,情恰能称景,意与境妙合无垠,我与物浑然一体,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敛。前者壮美,后者优美。)下面写山气之佳,飞鸟归林,既写景色,又隐喻作者的归隐。因为作者常将官场比尘网,自己出仕“误落尘网中”,而归隐是“羁鸟恋旧林”,“鸟倦飞而知还”,可以说,鸟是诗人的艺术化身,诗人目送归鸟栖山的时刻,也正是诗人自赞结庐隐居的时刻。而最后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结。表明自己对归隐的真谛的领会,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此篇虽列“饮酒”之作,却通篇无一酒字,而是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事真、景真、情真而见其意之真,以纯朴自然不假雕琢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作者的耕隐生活及其思想感情。

  《杂诗》共有十二首,也非一时之作,这之中有不少写到自己少年青年时的抱负。如第五首:“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跳跃着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少年英雄的身影。其二“白日沦西阿”,写归田之后,却没有抛弃自己的崇高理想而消沉颓废,但有志莫伸,又使内心充满着痛苦和煎熬。其四“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一首,写自己胸怀壮志不能实现,晚年只能求“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表示对贪利求名的蔑视。

  陶渊明的《咏荆轲》,是一首借咏史以咏怀的诗。此诗作于刘裕代晋自立之后,作者热情地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而对当时的暴乱政治和无辜者横遭杀戮的现实表现了极大的愤慨。由这首诗和《述酒》等诗,可以看出陶渊明“并未忘怀世事”的一面(鲁迅语)。像这样“火气”十足的作品,还有《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这是鲁迅先生特别推崇的,认为陶渊明并非一味的平淡,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就指这组诗。鲁迅云:“又如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陶《闲情赋》十愿之一)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因为自说"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十三首诗,第一首是总序,写幽居躬耕之暇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的乐趣,其余各首都是分咏书中所载的奇异事物,而用意皆在借古喻今,借神仙荒怪之论,发其悲愤不平之慨。如“精卫衔微木”一首,借歌颂精卫填海和刑天争神的顽强斗争,寄托诗人的不平之气。最后的四句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精卫与刑天同为异类,尚且斗志顽强,毫无顾虑,死后也不懊悔,何况人类。但可惜她们过去只是空有这种雄心壮志而已,而实现这雄心壮志的美好时刻,何曾等到了呢?正如我过去空有雄心,现在年岁已老,实现这壮志的佳期又何能等到?这就是此诗的主旨。

  3、陶诗的艺术

  陶诗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平淡,语言质朴,含义深远。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朱子语类》云:“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沧浪诗话》云:“渊明之诗质而自然。”都指出其自然平淡的特点。元好问《论诗绝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云:“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羲皇上人,伏羲以上时代人,即淳朴天真,无忧无虑之人。晋代诗虽有建安遗风,但风云气少,儿女情多,而陶诗以自然平淡见长,和谐优美的意境,独树一帜,与时风迥异,因此并不妨碍他是晋人。)也概括出 陶诗的风格真髓 与时代精神。这里举苏轼《东坡诗话》的评价,可更具体说明陶诗的风格,《东坡诗话》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质而实绮”,是说外表质朴而实际却很美丽,“癯而实腴”,是说外表乾枯而实际很丰满。内容平淡自然而含意深远,语言平淡自然而精炼高洁,“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平凡之中见出不平凡,这就是陶诗的艺术境界。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说:陶诗艺术境界的特出地方,就在它把平凡的生活中所蕴含的美极为自然质朴地写了出来,同时把它与玄学、佛学所要解决的人生解脱问题联系起来,因而使得这种艺术境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味,这就是陶诗的“平淡”的特色所在。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揭示陶诗的特色,也揭示了陶诗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浑融浓厚的艺术境界的特点。我们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是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都难以确定,三者兼而有之。诗中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会不同的奇趣,让读者沉入无穷的联想和美的感受。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2)

浅析《圣经》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

摘要:艾青在狱中与《圣经》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诗歌之所以散发永恒的光辉,功不可没的是《圣经》故事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所传达的精神对诗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艾青不仅从中获取创作素材,更深入其中从中汲取诗歌的灵魂.

关键词:艾青;《圣经》;意象;精神

《圣经》不仅为人类的灵魂发现一块净土, 一片了无纤尘的彼岸世界,也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源泉。它是人类的精神、气度和智慧的审美结晶。在西方,《圣经》成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不了解它,就难以解读西方文化。《圣经》的影响不单单存在于西方,可以说全世界都笼罩在其光辉之下。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同样与《圣经》结下了不解之缘。伟大诗人艾青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范例!他以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走入诗坛,引起人们的瞩目。艾青的诗歌之所以散发永恒的光辉,功不可没的是《圣经》故事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所传达的精神对诗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艾青不仅从中获取创作素材,更深入其中从中汲取诗歌的灵魂.

一 相遇《圣经》

1932年艾青满怀着热情,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积极投身革命活动,谁料等待他的居然是可怕的监牢。这段经历使艾青诗歌的创作生涯与监狱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狱中诗”开启了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篇章。而“狱中诗”的写作正是与《圣经》的启迪分不开的。在狱中,当局允许阅读的书籍便是《圣经》。其实,艾青接触《圣经》应当更早。在回忆巴黎生活的“古宅的拜访”一诗中,他曾写道:“……有个中世纪的巴黎/远离了喧嚣/蛰伏在《圣经》里的巴黎”。可见,早在巴黎时艾青就已很熟悉《圣经》了。但是,在监狱里诗人不仅与《圣经》相遇,更引起了他更强烈的共鸣和精神的契合。 由此更激发了源源不断地创作灵感!

二 土地意象与圣母

“艾青的诗歌在新诗史上是至今尚未被逾越的一座高峰”(现代文学博导黄曼君先生语)艾青正是以其诗歌中追逐独特美好而又多元的意象取得了新文学史上如此高的地位并跻身于世界优秀诗人行列的崇高地位。而艾青诗歌中的取自于圣经的意象不胜枚举。艾青诗歌中直接袭用圣经中意象的有两类:正面意象——光、天国、天使、伊甸园、新生、火、火把、复活、祈祷等;反面意象——十字架、审判、魔鬼、荒原、罪恶、地狱、妓女等。这些意象散见于艾青的诗作中。但是,艾青诗歌中最常用的原型意象—圣母在艾青诗中已经发生变形为土地。

  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一一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土地”的意象里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556—557)。在“大堰河——我的保姆”里,艾青赋予了“大堰河”以某种象征的意义,简直可以把她看作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的养育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这样,在艾青的笔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大堰河”之所以有象征意义,是多重意象的组合,是因为在她的底色里隐隐有圣母的光影,“大堰河”与圣母叠印在一起。圣母如大地一样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圣母诞下圣子,养育生命。因此可以说,“土地”意象里也隐隐凝聚着对圣母的爱与膜拜;国际主义、普世关怀也是艾青作品中歌咏的主题。

  分析艾青笔下的圣母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她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一个忍屈受辱的形象。其次是具有普世的救赎情怀,一个博爱无私的形象。第三是圣母的化身——大堰河,一个忍辱负重、以德报怨、博爱无私、像土地一样沉默厚重的农妇形象。推而广之,引申为农民一大地母亲一土地的象征性形象。可以说在“土地”意象里叠印着圣母的原型意象,或者说叠印着与“大堰河”共生的圣母的原型意象。艾青《我爱这土地》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为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此时便与诗人心中经受曲解而寂寞,经受苦难而伟大的圣母产生了精神上的互通!对于负载了重压和痛苦的土地的深沉爱恋何尝不是源于诗人对圣母精神上的依靠!

三 精神碰撞的火花

不幸的童年和坎坷的身世使艾青更能够深刻体会到***的苦难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因为这种契合,艾青对于耶稣、圣母的命运抱以痛感与同感。在耶稣、圣母的受难与牺牲的描写中渗入了较深的个人体验。对于苦难美情有独钟。对于艾青,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基督受难的主题始终萦怀,挥之不去。写于1936年圣诞节的“马槽”中的圣母形象:被遗弃、被指责、被唾骂,在人们“斜视的眼光”和“冰冷的笑”里生下了耶稣,“带着悲伤离开了马槽/雪花飘上了她的散发/无声地/她去了。”圣母玛利亚的一生经受了重重地苦难:因未婚先孕而承受道德的谴责;有孕在身却还要在经受路途的奔波劳苦;刚刚生下孩子却要携子流亡异国他乡逃避追杀;亲眼目睹孩子在十字架上痛苦煎熬而悲痛欲绝。圣母深重的苦难经历在诗人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并通过诗歌得以流露。

当然,苦难意识在艾青的笔下与***的苦难意识是有区别的。***的苦难意识指的是人的“原罪”,是“上帝的信仰”。中国文化中没有“原罪”的意识,有的是士大夫的忧患意识,拯民于水火,解民之倒悬。受难是责任和义务的担当,是个体融入国族、集体的超越,而不是从世俗到神性的超越。因而艾青诗歌中的苦难意识就有了一种化苦难为美的力量。艾青诗歌的苦难美正是摒除了“原罪”意识,而以伟大事业的神圣感和正义性为鼓舞力量的美学升华。因此“牺牲”也有了意义,从殉道精神而生出悲剧感,从献身精神而生出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坚信,乐观主义信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艾青说:“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诗论》)。所以诗人在“一个拿撤勒人的死”诗前小序中引用了《新约》的一段话:“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来”(《约翰福音》12:24)。

***的苦难意识和牺牲精神牵引着艾青走向***的“爱”和“怜悯”,或者说,正是对于劳动人民深切的爱,正是由于独特的身世,艾青与***的“爱”和“怜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狱中写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种***人道主义的最好注脚。在狱中,艾青由一己的苦难推而广之到普世的苦难,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经过长长的漂泊,在“一·二八”的炮火声中回到故乡,令他辛酸的是他的乳母在他回来之前已经“含泪的去了”。他拜谒了大堰河“草盖的坟墓”,又孤独地踏上流浪的道路。不久便因参与革命文艺活动而入狱。1933年初,一个下雪的日子,他从碗口大的窗户看着雪,想起了保姆,他以不可遏制的诗情一气呵成了这首赞美诗。关于这首诗以及大堰河的形象,人们谈得太多了。但是人们往往不愿把大堰河的形象与圣母玛丽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或许觉得这样一来会贬损艾青的思想境界。但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肺腑,正是人们从大堰河的身上看到了圣母的光辉和普世的“爱”与“怜悯”。比较一下“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的大堰河和“雪花飘上了她的散发”的圣母,就可看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大堰河卑微、贫贱,奴隶般的贡献自己的乳汁,贡献自己的血汗,但她总是“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槽,/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她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以广阔无垠的“爱”,以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显示出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圣母被遗弃、被指责、被唾骂,经受着巨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诞生圣子,但众人却指着这不贞的少妇,“叱骂她就像马屎一样污秽/没有人给她拿一只血盆/或是倒一桶温水/风从泥墙的破孔发出寒冷的嘲笑/她挣扎挣扎挣扎/把头抵住了木栅”。尽管如此,圣母仍告诫圣子:“孩子呀/在伯利恒/我们将要被逐的/我们去/流浪会把你养大/今天起/你记住自己是/马槽里/一个被弃的女子的儿子/痛苦与迫害诞生了你/等你有能力了/须要用自己的眼泪/洗去众人的罪恶”(“马槽”)。这种圣母普世的“爱”与“怜悯”,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表现是把赞美诗呈给圣母般的大堰河:“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大堰河的形象可以说是圣母形象的预演,与其说大堰河身上有圣母的影子,不如说圣母身上有大堰河的投射。两者是水乳交融在一起,形象叠合在一起。

艾青与《圣经》***思想的精神在苦难意识、牺牲精神、爱和怜悯三个方面达到了完美契合。狱中经历和坎坷身世与《圣经》的精神碰撞使艾青得诗歌绽放永恒的光芒!

小结

《圣经》对命运坎坷的艾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故事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所传达的精神对诗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艾青不仅从中获取创作素材,更深入其中从中汲取诗歌的灵魂。这使艾青的诗歌的生命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8年 。

[2] 周红兴 :《艾青研究与访问记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 1991年 。

[3] 谢冕 :《世纪的留言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1997年 。

[4]曾小逸主编 :《走向世界文学 —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5年 。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3)

诗歌创作比赛

诗言志,诗言情。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都表达了作者的心声。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不少佳作,相信同学们也积累了不少名句。这里介绍一些创作诗歌的常识:
1、用韵

《诗经》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起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棉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压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用韵规律在《诗经》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对韵律的追求,如《采薇》的最后一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空际流。” 其中“楼”,“州”,“流”为韵。

中学生对诗歌韵的把握容易走如盲区——为韵而韵。仅仅从韵方面来构件诗歌并不能达到“诗言志”的目的,反而会陷入结构主义的形式化的误区。

2、文体

诗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学生诗作中常有议论诗和叙事诗、抒情诗三种,也会有三种诗体的综合。

诗注重对情感的表露,从表象揭示内层的涵义,从而上升为人类普泛化的感情:爱,恨,追忆,死亡,生之意志。多数诗人的创作离不开人类共同的母题。

冰心有一句诗是:“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关于母亲的诗或歌,总是特别感人。无论你是不是在母亲身边,都希望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可以在忙碌的时间里和疲惫的心中,找一个空间装下父母。因为他们倾尽一生,付出了他们所有的爱!在学生们的练笔中会时常出现“母爱”,“父爱”的主题,诗中有很多闪光的地方,例如葛雪娇的《水》中有三句:“歌与天空的水,在柔和的乐声中,绕上我们的指间”。其中的意境如此美妙,她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内心的真挚情感自然流溢。张阿凡的《冬》中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和追求从而可以看出他乐观向上的心灵:“你们怒吼吧,怒吼自由被禁锢……你们挣扎吧,挣扎着逃出这牢笼,挣扎着改变这命运!” 从心来探索灵魂的声音。这是当代中学生写诗可喜之处。

每一个词语都是有颜色的,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一种意义。写诗的时候,就好象作画,用具有不同颜色的词语,就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反应不同的情感。对于现代诗的创作,特别是在用词方面,我认为服从这样一个原则:词语色彩的基调应该和诗歌的情感协调一致。

文字只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它的作用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设起交流情感的桥梁。通过文字这个桥梁,我们能够感受到每一个作家所反映的思想,与之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大部分诗歌是纯粹感情的产物,所以诗人应该更多地较别的作家注重词语的色彩。诗歌的基石和根本是它所反映的情感,要想建造好诗歌的大厦,在选材,也就是用词方面,必须十分注重。

拿戴望舒的成名诗《雨巷》来说,诗歌要表达的是诗人迷茫哀怨的心绪,所以,全诗用了大量感情色彩上与之匹配的词语。比如独自、寂寥、愁怨、凄清、太息、颓圮等等。这样的词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无形中让我们产生了与诗人一样彷徨无助的感觉,而这恰好就是诗人想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愫。这些有色彩的词语,渲染出了江南梅雨季节时细雨绵绵雨飘洒的景象,把那种凄清寂寥的氛围描写得十分逼真,痛苦的旋律在我们心中荡漾开来。

同样,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为了抒发他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把读者引入到他金子一般的往事回忆中去,不惜使用了许多色彩绚丽的词语。金柳、夕阳、艳影、柔波、云彩……可以这样说,整首诗都是在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美丽的流金岁月。通过诗人音乐般的语言,以及灿烂的意象,我们仿佛来到了康河的岸边,与诗人一起在河中徜徉。所有的美景,其实都得宜于文字的合理使用,是那些有色彩的词语,再现了这一切。

从所举的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合理利用有色彩的词语,能够让我们创作的诗歌有鲜活的生命力。汉语词汇很多,每一个意思都会有好几种表现方式,只有大量地进行比较和筛选,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想要的那个词语。

每一首优秀的诗歌,成功的原因当然不只用词色彩得当一个,但是如果混淆了情感和词语代表的含义,那么是绝对不会写出好诗的。


附:


(1)戴望舒《雨巷》(节选)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接下来,就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即行创作一首诗歌吧!

要求:

现代诗歌至少四句,字数不限,注意格式,最好有一定深度的内涵;如写古诗词请按照格律要求,没有把握就写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只要求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4)

庆祝建团90周年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学生诗歌创作大赛实施方案

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发扬五四精神,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美好生活的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展现当代青年学生高举团旗跟党走的崇高理想信念,学院团委决定举办庆祝建团90周年学生诗歌创作大赛。

一、活动主题

光辉的历程 火红的青春

二、主办单位

学院团委

三、承办单位

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四、征稿时间

2012年5月6日—2012年5月30日

五、参赛对象

全院在校学生

六、内容及体裁

1、内容

诗歌创作要紧扣主题,大力歌颂广大团员青年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当代青年爱党爱国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时代风采。

2、体裁

诗歌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作品行线不超过80行。

七、作品及稿件要求:

1、作品须主题突出,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气息。

2、严禁抄袭,不得剽窃他人作品,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评选资格。

3、各系团总支要认真组织本系学生踊跃参赛,在开展好初赛的基础上每个总支负责推选优秀作品不少于10篇。E职秀文学社推荐优秀作品10篇。

4、大赛主办方享有对参赛作品刊发、出版的权利。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

5、要求报送书面稿件,同时提供电子文稿,并附200字以内个人简历一份,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

6、书面稿件要求A4纸打印,标题黑体四号字,正文宋体四号,1.5倍行间距。个人简历仿宋四号字,1.5倍行间距。

八、投稿方式:

请各团总支、学生社团在规定时间内整理好作品电子版与书面稿件,投稿至信息工程系团总支办公室(一教308),电子版可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九、奖项设置

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8名。所有获奖作品将被推荐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团省委、省教育厅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承办的“庆祝建团90周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诗歌创作大赛”。

共青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5)

龙城怨

天荆地棘似欲流,车水马龙却堪愁。

龙城颜色今何在?但看秋风烟囱头。

醉常州

天蓝水清诗欲流,人欢鸟唱不见愁。

常州颜色今安在?却看春风梅梢头。

(市北实验初中八3班 张巧 指导老师 陈洪根)

常州新居

今常州楼盘如雨后春笋,且名称多富有诗情画意,特拾掇廿一处成诗。

金色新城新天地,盛世名门添锦绣。

香江秋水飘玉带,太湖明珠落银河。

鹤园鹏欣追凤凰,香树新荷减椿桂。

怀德润德有万福,玉龙盘龙兆丰年。

(市北实验初中八3班 孙豪

指导老师 陈洪根)

龙城韵

青枫翠竹伴红梅,公朴秋白依荆川。

文笔古塔隐青果,春秋淹城有城墙。

天目不差西子绿,茅山未逊娥眉黄。

莱蒙才吟龙城韵,天宁又开世纪光。

(市北实验初中八3班 过佳逸

指导老师 陈洪根)

西郊晚行

偶读刘纶《西郊晚行(两首)》,那人那物不再,此景此情油生,感慨良久,步其韵,作诗两首以记之。

芦墅放舟透清凉,风送丝竹芦花香。

黄发银髫回廊坐,京腔锡调比夜长。

长江横卧玉龙鸣,中吴飞架银河倾。

明月空照万家榻,从来龙城无三更。

注:长江指长江路,中吴指中吴大桥。玉龙、银河皆指楼盘名。

(市北实验初中八3班 钱怡

指导老师 陈洪根)

附录:西郊晚行

乱蝉声歇趁新凉,路转神皋草树香。

欲羡村翁豆栅坐,笑看秋稼比人长。

西涧条条寒玉鸣,风荷叶叶露珠倾。

宵来欲借高僧榻,听促虾蟆续五更。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6)

篇一:诗歌创作范文

青松赞

寒冬腊月仍青葱, 飘雪积压更挺胸。 待到来年雪化时, 挺身依旧迎春风。

雪梅

忽然一夜大雪来, 百花凋谢齐衰败。 金秋离去冬风至, 枝枝腊梅吐纯白。

春兰

桃红柳绿兰花绽, 枝枝花朵色不艳。 虽在深山遮蔽处, 早逸幽香天地间。

咏竹

春至新笋拔石上, 夏日引得百鸟赏。 秋风疾过未曾伤, 冬雪飞来节节长。

傲梅

狂风明枝劲, 怒雪晓梅香。 傲骨寒中笑, 清气逸四方。

红梅赞

暴雪压退万物葱, 唯有梅花立枝头。 凌寒吐艳展丰姿, 白茫之中一点红。

1

白梅

看似白雪又非雪, 乾坤之中散纯白。 天寒地冻浑不怕, 唯有清香袭面来。

菊花赞

金风送爽菊花绽, 姹紫嫣红齐争艳。 风过花儿轻轻舞, 满地金黄炫人眼。

桂赞

八月桂花伴菊开, 阵阵芳香迎面来。 吴刚捧来桂花酒, 醉得人人乐开怀。

青松

一年四季仍如春, 百日长青与花分。 骄阳大雪无奈何, 唯它枝干穿贵衮。

赞竹

破土而出直冲霄, 一节更比一节高。 四季常青终不败, 苍翠挺拔亦窈窕。

柔荷

荷花池边微风起, 亭亭玉立弄娇姿。 不与桃李混融开, 洁白无暇颜如玉。

咏荷 风煞碧荷郁, 骄阳照花艳。 花绽引蝶来, 污泥纵难染。卜算子·咏梅

深秋快离去,寒冬早来到。 动物已经过冬了, 仍有花枝俏。 忽然大雪飘,大地披白袄。 凌寒腊梅绽花苞, 风姿更妖娆。 送友

今日送友心起澜, 与君依依惜别难。 天山阔海隔不断, 拳拳之心永相连。

兰花 本在深山中, 寂寞吐幽香。 偶遇他人赏, 移栽至高堂。

翠竹赞

立足挺立风雨中, 微风乍起舞姿弄。 世人连夸剑叶葱, 却留身躯供人用。

赏荷

漫步河池朵朵绽, 细闻清气绕花间。 引入蜂蝶花叶笑, 犹如霞光红半边。

吟梅

寒冬腊月数枝开, 白花凋谢它不败。 朵朵百花吐幽香, 只是不引彩蝶来。

渔歌子·梅赞 寒冬腊月大雪飞, 腊梅飘雪共相陪。 大雪衣,黄梅立, 幽香闻过不想回。

初露尖角

小小稚童个不高, 胆大妄为写诗闹。 却看今日课堂上, 小荷已露尖尖角。

恋友

落意秋风雁难留, 眷情不舍知己走。 今昔一别万里愁, 何日与君故地游?

赠友

形影不离是彼此, 不论天涯海角里。 相聚约定勿遗忘, 心中永把知友思。

约友

雁来之时处处忧, 今日离友高一筹。 待到来年花初绽, 何否相聚谈时旧?

今日送别 今朝送友愁, 明日望南忧。 一时送知己, 百年忆别友。

思友 流水隔不断, 藕断丝仍连。 今别何时会, 有缘必相见。

忆友

今日离去明日忧, 一心只思儿时旧。 友谊相传天地久, 不愁前路无知友。

2

惜友

清风明月酸我心, 离别之泪溢满襟。 今昔之后各天涯, 心中永存念友情。

思念 日暮西山远, 炊烟任弥漫。 今日送友离, 藕断丝永连。

忆少时

风吹六月送君忧, 深秋落叶仍思友。 心系少时多欢意, 可悔当初未尽游!。

清明雨

微风拂面清明到, 乌云密布天气糟。 蒙蒙细雨空中舞, 人人依旧把墓扫。

四季

微风习习细雨飘, 烈日炎炎似火烧。 硕果累累清气爽, 北风呼呼冬已到。

秋 树叶上

挂着红叶一片 如一扇窗帘 里面睡着秋天

田里 一片金灿灿 低头的稻穗下 藏着偷乐的秋天

树林里

金黄色的树叶如彩蝶飞舞与秋天嬉戏

大地上

落满了红红的秋叶 如同一张大大的红地毯 秋天刚刚走过 春 小溪里

游动着一群鱼儿

如同一个个活泼的孩子 在到处寻找着春天 夏 湖水中

一片片莲叶 如一级一级石阶 迎接着夏天的到来

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

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 零零落落——一只或两只—— 仿佛是依依不舍。

这是天空重新明亮的日子—— 似乎六月的魔术未曾离去—— 荡漾着蓝色和金色。

你的诡诈不可能瞒过蜜蜂—— 但你这逼真的障眼法 几乎让我深信不疑。

甚至那些种子都在为你作证—— 趁着暖意,温柔地送出 一片怯生生的叶子。

啊,繁华夏日的美丽庆典, 啊,秋日雾霭里的最后圣餐—— 请牵住一个孩子的手。

让她分享你神圣的符号—— 让她领受你神圣的面包 和你永生的葡萄酒!

3星光

一个怡人的晚上, 天空中闪烁着星光。 它们总是露着笑脸, 让我心欢情畅。 雨在天际流淌, 带来了美好的希望。 北斗七星环拱, 象征着团结和力量。 那淡淡的星光, 使我沉醉于幻想。 那淡淡的星光, 令我无限神往!

渔歌子·春景 青山绿水好风景, 鸟语花香入梦亭。 绿的树,红的花, 醉入春天不知醒。

春姑娘

春姑娘是个顽皮的孩子 总爱在大地上奔跑 她跑红了花 跑绿了草

吵醒了鸭子嘎嘎叫

春姑娘是个爱跳舞的孩子 穿着绿衣裙

戴着五彩缤纷的发卡 伴着鸟儿欢快的交响曲 在人们的心头上轻盈地舞蹈

4篇二:诗词扩写范例

诗词扩写范例

诗歌扩写:要抓住“还原情境”“构设画境”“表现意境”三个步骤。

例将“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中的一句)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不改变原词意境。

(《雨霖铃 》原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

分析:

1.还原情境

弄清该情境包含的三项内容: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就可以确定解题的切入点,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扩写了。

在还原情境后可得出如下结果:

时间——深秋清晨;地点——某个泊船的渡口;人物——离别情人的“愁人”。

此外,还原情境还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比如,有的同学把“杨柳岸”扩写得春光旖旎、春意盎然,如果在还原情境时,想到词中写的是深秋清晨的景物,就能避免这样的失误了。

2.构设画境

古诗词中的很多名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等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杨柳岸,晓风残月”虽仅七字,但七字中包含一近一远两个画面,极有层次,且符合情理。作者由近及远,先描摹岸边“杨柳”,后绘写天际“残月”,完全符合人视物的顺序及习惯。

扩写时,应充分尊重作者的构设,将画面一个个有序展开,突出景物描写的顺序感、方位感、画面感。依据作者思路来布设写景的顺序和画面。

3. 表现意境

古诗词非常强调意境。要使诗歌有意境,就要在诗中的景物描写中融入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感情。首先要体会原诗所蕴涵的感情,然后将这种感情融入扩写中。原诗感情为悲;扩写文字感情即定调为悲;原诗感情为喜,扩写即定调为喜,二者绝对不能冲突、矛盾。

对例题,同学们应该细心体会“残”字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挖掘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愫,并在扩写中表现出来。

扩写参考:

秋日清晨的寒意,唤醒了因畅饮离情而酩酊的词人。渡口已不是昨日的渡口,情人的身影也早已不见。杨柳依旧是昨日的杨柳,只是少了被柳枝牵萦的裙裾。飘零的衰黄柳叶,带着如泪的清露,沾上词人的衣襟,也沾上词人的心魂。晓风微起,似纤纤玉手分开密密的柳烟,一弓残月映入词人的眼帘。那是离人苍白的面容和孤寂的眼?篇三: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范例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开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也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撩逗得黄莺儿婉啭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蘋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怀念中原故土,点明思归的主题。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

范例2:

度大庾岭(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起句扣题直叙,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将要辞别故国了,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远望家乡。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但在诗人眼中鸟儿是“南翥”的,花儿是“北枝”的,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一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不敢有所怨恨,以直抒胸臆作结。全诗音韵谐婉,属对精密,词藻华美,尤其突出的是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景致优美,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赦免返京的前途充满信心。

范例3: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赏析】作者离开扬州从长江回洛阳,路上写了这首诗寄给一位姓元的朋友(校书是官名),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首联中的“凄凄”突出了长江烟波浩渺的景象,以一叶小舟泛于浩渺之长江,更令人凄怆。颔联表示了作者对扬州依依不舍的浓情,虽在归去之途,但扬州那听惯了的钟声,却又依稀传来;那看惯了的花草树林,又历历出现在眼前,一种离开与不舍的矛盾心情交织在一起,写出了他对扬州的一往情深。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颈联再写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从分手就想到聚首,足见其对朋友的深情。最后一联富有哲理,指出了人生的遇合,人生的命运是难以预测的,正像漩涡里的船,不是被水带走,就是在水里打旋,是不由自己作主的。诗人借对扬州景物的留恋,表现对扬州的感情,借“世事波上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无常的规律。语言朴实自然,这是此诗的特点。

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赏析】这首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诗的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城外的郊野。通过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了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上。“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最后两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而是一味地表现进入友人居住的村庄后,一边寻访,一边张望的所见、所感。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虽然由于寻友心切,首先注意的是“门巷”,可是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压根儿没有露面,他的别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写到踏进友人村庄寻访就戛然而止,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也能想象到这位友人的风采。这种写法清新别致,更耐人寻味。

范例5: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把景语变成情语。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结末两句,是词人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范例6:

捣练子(南唐)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这首词是写寒夜闻砧声的。自古以来,砧上捣衣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夫妇或情人彼此相思回忆的诗料,因之常与离愁别恨相联系,这首诗就是反映这种情感的。开始二句写人所处的环境。院在深处寂静无声,庭又小巧空而无物,前句写静,后句写空的原因。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庭院的寂静,而且也把人物寂寞而无侣的心境衬托出来,并为砧声的传来铺叙了环境。接着写阵阵寒风送来阵阵砧声。“寒”字既表明天气初寒是裁制衣服之时,又以此状砧声,有砧声使人心寒之意。两用“断续”既将砧声之远,需借风力才能送至这深宅小院之中准确地表述出来,又将人物随砧声的断续而心潮起伏,愁思难平的情态描绘出来。最后两句,以景写情,景物凄凉,离情难堪。“无奈”言不堪其苦,以下逐层交代出所以不堪其苦:“夜长”愁也长;“人不寐”愁难排遣;“数声”砧声不止,愁思难平;“月到帘栊”月色朦胧人更凄苦。情和景高度和谐统一。通篇无点题之笔,但处处写离情,情包含在景中,从景中透露出感情,极为含蓄。

点绛唇(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赏析】此词是一首咏物词,全词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咏物与抒情熔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

范例8:

绝句(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赏析】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范例9:

江天暮雪(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赏析】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月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瞳瞳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了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中吕]满庭芳(元)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家。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僧抬。

【赏析】此曲是作者登镇江金山寺眺望远景时所作,描绘了自己看到的山水相接、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开首三句写景及发思古之幽情,“天风海涛”四字将长江的开阔、浩渺写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饮酒作乐,优哉不哉,自得其乐。正为这一点,作者也效法古人,到此欣赏山水风光,“闲”字写出其悠闲自得的神态。“日远天高”是一派开阔景象,后两句用对偶将长江烟波浩渺、两岸山水相接的情景写得很形象,表现了空间的无空无尽,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最后三句,作者从远眺所见之景中顿悟:“所谓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应该‘了’了。”于是他决定,不用和尚规劝,主动入山为僧。此曲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揭示作此曲的目的,画龙点睛。

范例11:

访客舟中(明)陈宪章

船中酒多少,船尾搁春沙。恰到溪穷时,山山枳壳花。

【赏析】这首小诗写得很特别,题名“访客舟中”,但无一字直接写“客”,也未写怎样“访”;但诗中又句句扣题,以场景暗示。起句“船中酒多少”,暗示那船上的客人正以美酒接待来访的诗人;“酒多少”则又暗示,他们喝了一壶又一壶,举杯话旧,兴致甚浓。次句“船尾搁春沙”暗示,小舟是顺着山溪的春水落石出行驶,船上人因为畅饮欢叙,忘怀一切,以致船尾撞到沙滩上搁浅停住。这时船上人自然会受惊探望,猛抬头,蓦然惊喜,因为发现眼前是一片罕见的美妙境地:“恰到溪穷时,山山枳壳花”——不觉意中小舟已行驶到人迹罕至的深山间溪水的尽头;这里众山环抱,山山盛开枳壳花。这是访友的余兴,也是访友的意外收获。这首小诗清新别致,巧妙地以场景描写烘托、暗示人物的神情动态,意藏景中,余味曲包。结构上斩绝利索,突然而起,戛然而止,中间却有起伏变化,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离首即尾”,却做到“愈小而大,愈促而缓”(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篇四:现代诗歌写作研究教学范文

14

5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7)

艾青的诗歌创作

导读:  艾青是抗战时期中国诗坛上一颗最亮的诗星,曾被智利大诗人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的泰斗”。
  1、艾青诗歌的创作历程:
  ⑴艾青抗战爆发前的诗歌创作:当“新月派”、“现代派”的诗风(后期走向颓废)弥漫诗坛的时候,艾青、田间、臧克家等青年诗人为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流。1932年,他在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及其他八首诗,后来结成他的第一个诗集《大堰河》。除此而外,在早期,诗人还写了许多短诗,其中《太阳》、《春》、《黎明》等构成了一组向往光明、歌唱理想的诗篇。
  艾青早期的诗作初步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带着深沉的忧郁,语言朴素而形象,形式自由不受拘束,一方面,他抒发了自己对旧世界的诅咒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和光明的向往。
  ⑵抗战时期是诗人创作的高潮期。这一时期,诗人的视野扩大了,诗的主题开掘更深了。短诗集有《北方》、《献给乡村的诗》、《旷野》、《黎明的通知》等等;这一时期,诗人将对祖国苦难的忧郁和对光明、对理想的欢愉结合在一起,对祖国苦难的认识更深沉,对光明的认识逐步深化。
  抗战时期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新时期以来,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代表作《光的赞歌》。
  2、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⑴艾青诗歌当中的意象:
  艾青40年代的诗作中出现的意象是多姿多彩的,表现了诗作“向善”的精神内质,它们既是诗人所具体描绘的形象,也是诗人强烈、深厚的情绪的客观对应物。它们是诗人爱与恨、真与善的最高意义的表达,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的主题。如:
  ①“雪与雾”,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而出现在艾青的诗作中的。
  ②“土地和旷野”,这组意象有着多重含义:首先是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其次是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另外,还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对他们的命运的关切与探索。
  ③“黎明和太阳”,艾青始终如一地热情歌颂着太阳、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焰、生命、红旗和胜利。这组意象是艾青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首先,它们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其次,也是对革命战斗者精神源泉和其前进动力的解释;第三,这组意象也是寄寓着诗人追求真理,挑战旧社会,向黑暗势力搏击,向美好明天进发的思想趋向。
  ④“生与死”,这组意象是对英勇战斗和不畏牺牲的战士品格的写照。
  ⑵艾青诗歌中的主导性精神意识:反叛意识、苦难意识、平民意识、战斗意识;
  ⑶艾青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①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坚持和发展。艾青的诗始终坚持“忠于现实,用自己的全部智能去和现实结合,随着发展和变化”,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诗的主体性和艺术性,从而把诗歌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②吞吐容纳中外古今的气度。艾青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继承,同时也明显的留有西方象征主义、印象派诗歌艺术的影响痕迹。
  ③对形象、形式和语言方式的重建。在诗歌形象上,艾青避免了当时存在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保证了诗的整体质量;艾青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艾青体叙事长诗”,他的长诗代表了当时长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特点是:通过人物特写揭示人物灵魂,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始终保持着抒情性、诗意化的特征,在总体上有着雍容的风度和浩荡的气势;语言上,艾青的诗歌是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他的诗朴素、严谨、语言深入浅出,具有生活实感,因此能够走向民众。
  “七月派”诗人群:在艾青的影响下诞生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发轫以1937年《七月》杂志的诞生为标志,这群诗人以胡风、绿原、阿垅、孙钿、邹荻帆、冀汸、鲁藜、牛汉等为代表,追求对待生活与创作的关系要持一种“突进”与“结合”的态度,强调诗歌的现实性和、个性、艺术性。他们的诗气质狂放、勇敢自信,诗歌内容以描写“忧患、郁愤、苦难、苦斗”,抒情风格是喷发型的,明朗、朴实、激越、豪放。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8)

论艾青诗歌创作艺术的独特美

作者:徐雁

作者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上海,200062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000-1751

年:2002

卷:025

期:006

页码:72-75

页数:4

中图分类:I206.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艺术个性;独特情感;别具一格;人的花朵

摘要:这里论述了艾青的诗以充满个性化的歌唱而卓然成家,并认为他的诗,是将深沉与奔放,雄伟与细腻,抒情与哲理,朴实与绮丽熔铸为一体,形成了他诗歌独特的艺术美,使他的诗作能与徐志摩、戴望舒、郭沫若等诗人相媲美于中国诗坛.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9)

艾青的诗歌创作讲义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笔名有莪伽等,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褓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虽出身地主家庭,但因“命相”不好,生下后,被父母送往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叶荷”(即大堰河)家里寄养,大堰河对艾青的疼爱甚于父母,这使他从小就感染了农民的纯朴和忧郁,与父母感情淡漠。5岁始回家,进本村蒙馆开蒙,他自幼喜爱美术,1928年初中毕业后,艾青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在院长林风眠鼓励下,于翌年赴法国留学,专攻绘画艺术,在巴黎度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此间他接触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和外国文学作品,受到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兰波、凡尔哈仑、波德莱尔等著名诗人的影响,学习绘画之余试验写诗。艾青于1932年初回国,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投进监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狱中正式开始诗歌创作。1933年,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褓姆》这一著名诗篇,该诗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艾青因此一举成名。茅盾首先称赞此诗是“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该诗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与关切,以及对那个不公道世界的诅咒。从此,“诗成了我的信念,我的鼓舞,我的世界观直率的回声”。艾青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成为继郭沫若、徐志摩之后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透明的夜》是艾青入狱后写的第一首诗,《大堰河──我的褓姆》是他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收入诗集《大堰河》和《旷野》集中的《马槽集》内。这一阶段,是艾青从欧罗巴带回芦笛和歌唱“大堰河”的时期,是诗人的准备期也是成名期,并由此确定了一生的奋斗方向。

抗日战争时期,可称“向太阳”时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诗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重大进展。计有《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等集子,还写了长诗《向太阳》和《火把》。

“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 / 带回了一支芦笛”(《芦笛》)。艾青是在西方象征派、印象派熏陶下走上诗坛的,这使他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世界现代诗歌艺术的联系;但同时他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堰河”的“儿子”,一开始就为这块多难的土地和贫苦的人民唱着自己深情的歌。30年代,面对着新诗创作已形成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的局面,艾青担负起了创造性地综合这一新诗发展的历史使命。艾青的诗歌一方面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既表现出“五四”时期感情炽烈,富于战斗精神的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又具有革命现实主义的本色;另一方面,他又广泛地采撷世界诗艺之营养,吸收了象征主义等诗歌艺术的精华。在艾青的诗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在互相吸收、融合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使艾青的诗呈现出无比的丰富性。艾青以其独具的个性色彩和艺术成就推动了历经二十年的中国新诗的发展。

艾青不仅从事长期的文学实践,还根据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写了《诗论》及其他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的见解。

艾青认为:“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艾青的诗,总是能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鲜明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土地”和“太阳”以及与此相关的意象,是艾青诗的主导意象。据统计,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艾青选集》406首诗,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诗,几乎占了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占了10%左右,且这类诗大篇幅的居多。象《大堰河──我的褓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黎明的通知》等著名诗篇即是有代表性的例证。在频频出现的“土地”和“太阳”意象中,诗人最关心的主题得到了充分而深切的表达。“土地”类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真实而朴素的诗句,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艾青深深地“感染了农民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于土地耕殖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诗集《北方》中的诗篇,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复活的土地》等,真切深沉地表现了这块古老土地的苦难和复活,以及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骆寒超认为∶“生存的至真境界是永恒的忧患,是深深潜存在他的创作心态中的”,这正显示了他由土地系列意象延伸出来的象征义。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褓姆》,是一首自述性的抒情诗。它发表于1934年《春光》杂志第1卷第3号。这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真正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挽歌和颂歌。

艾青拥有自己的艺术视野。可以说,他生为“土地”深沉地歌唱,同时也终生对“太阳”热情礼赞。几十年来,艾青执着地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和生命,表现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他的太阳礼赞是人类不朽的向上精神的体现。那些以“太阳”为中心意象的诗歌和以“土地”为中心意象的诗歌,互相映衬,意味着现实与理想的交汇。《向太阳》是艾青写的第一首长诗,最初发表于1938年《七月》第3集第2期。全诗以“我”奔向太阳作为太阳系列意象推延的线索,所推延出来的“太阳”既是现实时代的颂赞,更是人类进取精神的象征。

1940年5月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火把》是《向太阳》的姊妹篇。它最初发表于《中苏文化》1940年第6卷第5期。长诗叙写的是一对女青年在某城市参加一次火炬游行的故事。浩浩荡荡的火把洪流,热气腾腾的群众集会,使她们对人生的认识不断走向崇高的境界,她们冲破了个人主义和多愁善感的精神藩篱,举起火把投身到革命集体的怀抱,跟着光明的队伍前进。诗中写火把游行的场面,用声、光、色等物象组成了一个个跃动着的充满活力的美的意象。那富有象征意义的光的河流、火的队伍奔腾着昂奋的激情,显示出恢宏的气魄,将艾青抗战以来创作中礼赞光明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其他诗作,如《煤的对话》、《太阳》、《吹号者》、《黎明的通知》等也都荟萃着宇宙间众多有关光明的物象,从不同侧面,显示出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艾青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杜衡曾认为,在欧罗巴的大地上,那大堰河的单纯少年开始把灵魂分开了两边……但是悲哀和忧郁对于艾青来说是很难拂去的,一方面他从农民那儿感染了忧郁,另一方面,他从欧洲带回的芦笛里就有忧郁。忧郁对于艾青是气质性的,是他的特色,他的魅力和他的力量所在。“我耽爱着你的欧罗巴啊, / 波特莱尔和兰波的欧罗巴。”(《芦笛》)艾青曾以虔敬的语气表达对波德莱尔与兰波的“耽爱”。作为象征主义先驱的波德莱尔,对20世纪的中国现代诗坛影响颇广。艾青和波德莱尔在性格和生活经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两人生性忧郁,都无法从家庭得到温暖,刚步入青春年华就开始飘泊。忧郁的情绪、叛逆的心理成了东西方两位诗人心灵的契合点。艾青的诗中一再回荡着忧郁的调子,不仅《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郁积着深深的忧伤,甚至在歌颂光明的诗如《向太阳》等作品 中,也总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尽管艾青从波德莱尔诗中找到了某种心灵的回响,但由于东西方殊异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表层情绪的相似并不能说明两位诗人精神内涵的完全吻合。对于艾青来说,“农民的忧郁”、“流浪汉的心态”是他情感世界的主要特征。他的忧郁不是波德莱尔式的空虚和对现代资本社会的绝望,“他的忧郁里包含着悲哀、包含着愤怒、也包含着希望;他的忧郁是充满了生活实感的严肃痛苦,是一颗坚强有力的心灵的震动,是和战斗的愤怒掺和在一起的更深沉的情绪力的升华。”他的忧郁悲怆的诗情总是无一例外地将人引向一种庄严、崇高的境界,含蕴着振奋人心、摧人奋发的巨大力量。这在《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等诗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因此,艾青诗的忧郁之情和崇高之美,既是对民族悲剧性境遇的反映,又是它的升华和超越。

艾青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即感觉、情绪、想象和思想(理性)的综合。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总是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艾青是从绘画转向写诗的,他的创作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感知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基本方式∶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感觉印象,并将之清新而明晰地再现为视觉形象。艾青的意象是他的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的一种契合。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显然诗人不仅仅是在写自然景观,它包含着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引发人们由“雪落”想到“寒冷”,进而想到这是被侵犯者占领的中国国土,想到我们民族的命运。诗人以此为主体意象,不断地穿插进“带着皮帽、冒着大雪”的农夫、蓬发垢面的少妇、蜷伏着的年老的母亲……使诗的形象更加丰富,从而使这首诗成为沦陷的国土、被奴役的时代的绝妙写照。

又由于在审美方式上艾青深受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一方面他善于准确恰当地捕捉意象,并赋予意象以象征意义。艾青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另一方面,他非常注重声音和色彩的融合,通过二者的融合来构筑新奇的意象,以达到诗的特有情境。他曾说∶“一首诗里面……没有色调,没有光采,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 ”他善于用色彩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Orange─ / 象拉丁女的眼瞳子般无底的 / 热带的海的蓝色 / 那上面撩起了 / 听不清的歌唱 / 异国人的Melancholic。”(《ORANGE》)这种由色彩和声音组合的世界,给人的感觉确是奇特又美妙。还有象《手推车》一诗,也是诗人将景、情、光、色、图乃至音响统一得较完美的例子。

艾青诗歌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需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平衡,将绘画的光彩和音乐的律动融汇到诗歌这种高度精微的语言艺术中。艾青的诗具有散文美,他所追求的是“努力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为了形象表现的自由,他的诗鲜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印痕;他的许多诗不押韵,而是让感情自由地流泻,通过内在的激情来感染读者。但他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运动中的均衡,使奔放与约束显得非常协调。如《大堰河──我的褓姆》,诗节、诗行长短不拘,全诗也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这一切都丰富了现代诗歌艺术,自由体诗在艾青手中成熟起来。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艾青的诗一方面保持并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流派“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克服摒弃了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精华,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整合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从而使自由体诗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10)

尝试教学生诗歌创作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几乎可以这样说,文化的河流有多长,诗歌就可以追溯到多久远。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诗歌却似乎走向了式微和衰落。这是一个让人心痛的事实。究竟是人心浮躁了呢,还是诗歌自己走远了呢?

若说今天诗歌不繁荣,似乎也不对,现在的网络诗歌每天都可以大量产出,数量之巨,让人惊叹,即便诗歌繁荣的盛唐也无法相比今天的气势;若说诗歌很繁荣,今天却很难出现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交口吟咏的当代诗歌。当代诗歌成了当代诗人们的内部语言,孤芳自赏,偏居一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是什么让诗歌成了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了呢?以我愚见,是因为当代诗歌的语言形式经过了一番革命以后,打破了以往诗歌语言的平易晓畅,逐步走向语言重新组合,内涵丰富多义的新天地,而我们的诗歌评论却远远没有跟上,诗歌教育尚且停滞不前,造成了当代诗歌与民众认知水平的脱节,使诗歌逐步脱离大众,在少数诗歌爱好者之间传递和深入。

没有诗歌的民族是荒芜的,没有诗歌的精神是贫瘠的。作为教育工作者,眼见当代诗歌在教育的园林里坐视大片的空白,深感忧虑,于是不揣浅陋,想跟孩子们谈谈诗歌创作,希望在小小的心灵里播下一些诗歌的种子,等待着这些诗歌幼苗破土而出,枝繁叶茂,春华秋实。

说起诗歌创作,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现在的诗坛烟波浩渺,流派众多,又没有系统的诗歌批评,没有官方的当代诗歌创作教材,笔者也不过是一个业余的诗歌爱好者,不是一个职业诗人,也不是一个专业的诗歌教育者,一切都感到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困难,我的尝试只有探索意义,没有十足的价值水准。

所以这里暂且从几个小角度探讨一下诗歌创作的技巧问题。

写诗和写文章一样,也要先确定一个表现主题,然后再围绕主题组织材料。比如,我要先确定我这首诗是想写江南水乡的,属于写景抒怀的诗歌。

确定主题之后,就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有哪些画面有哪些事在自己的头脑中挥之不去,然后把这些事件和画面进行编组排序,让他们按一定的顺序组合好,也就是写文章所说的结构清晰,段落清楚。诗歌也有内在线索的,当代诗歌看似语言抽象新奇,但是它有内在逻辑顺序,也不是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的。

接下来,就是组织语言,这是诗歌最难的一步,也是诗歌要凸显它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个性所在。对于诗歌语言,有一个大家熟知的说法,就是简洁凝练,形象生动。对于现在的新体诗而言,它还要求语言要有新意,有冲击力,打破旧有的语言框架,制造语言的陌生感。诗歌语言使用的是否纯熟精炼,将直接决定一首诗歌水平的高低,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诗歌语言,极有可能会把诗歌写成分行的散文。

这里列举笔者创作的《梦里水乡》的写作过程,希望可以给人一点小启发。

首先构思,笔者初到江南,在经历了一两个月的江南生活之后,感受到夏末秋初的季节变化,于是心有所感,准备写诗。

写江南,就要抓住这里的特点,首先一定要表现水,这样一个人家尽枕河的地方,没有水就不能展现个性。还要抓住此时此地的特色景物,如杨柳、桂花、残荷、秋菊等,接下来就是揉入自我的个性元素,把细腻多情的主观情感融合于客观景物之中。

在运用语言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力争用物象传达情意,用景语代替情语。诗歌中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以达到物我合一的目的,注意修辞的整体性和相关联性,不能让修辞彼此没有联系,那样就会出现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孤立。注意炼字,要有非常富有表现力的字句,使整首诗歌有亮点,语言经得起推敲咀嚼。

例:

江南水乡(组诗)

(一)

一缕柔波

自梦的深处缓缓而来

记忆的颜色浓浓淡淡

哪里是你的笑脸

哪里是我不该触及的深潭

一股清流

润湿心底干涸的岁月

杨柳依旧丝丝缕缕

系不住流水

是谁的歌声渐去渐远

(二)

晨雾醒时

有叮咚的琴声从檐顶滴落

香气点染的秋天

是桂花抒情的季节

淡淡的水气弥漫于眼底

晓梦清寒

披一件长衫

笃笃的足音敲击石板

留一路清脆与空茫

(三)

无水不是江南

天与地的情思绵绵不绝

爱在什么样的季节会搁浅

那水中消瘦的背影

撑一伞心事

隔不开往日情怀密密如织

莲花睡了

菊花醒了

一地玲珑的倒影

令青石小路泪眼朦胧

匆匆来去的都是过客

唯有你

血管里注满潇湘的缠绵

天荒地老

情意悠悠

(四)

斜阳

独坐黄昏

微凉的手指

隔着微凉的酒杯

轻抚微凉的淡酒

抑或

微凉的淡酒

隔着微凉的酒杯

安慰微冷的心情

微风用手指轻扣窗棂

芙蓉的细语飘来

我已酣然入梦

第一小节,是起笔,由一条河写起,“自梦的深处缓缓而来”,就拓展了时空,让河流显得更悠远绵长,并且“梦”也讲出了自己对江南之水由来已久的向往。“记忆的颜色浓浓淡淡”,是讲关于江南的记忆有的深刻些,有的浅淡些,“笑脸”与“深潭”分别喻指美好与哀伤的往事。“一股清流/润湿心底干涸的岁月”,是在讲因为这江南的小桥流水,让人的精神空间里有了情感的滋润,忘记了岁月里的伤痛。“杨柳依旧丝丝缕缕”这句是在写水边的景物,“系不住流水”,表现河与柳的一动一静,同时也暗指生活里有人驻足了,有人走远了,所以“是谁的歌声渐去渐远”就是用渺渺的歌声补足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第二小节,属于发展部分,进一步截取江南的生活画面,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这个画面是秋天的早晨,一个人从空街走过的所见所感。“晨雾醒时”即人醒时,换个说法更有情趣些。“有叮咚的琴声从檐顶低落”,即是喻指雾凝结成水滴落屋檐的声音,观察得越细致入微,越容易展现诗意的美丽。或者您也可以想象确有琴声在奏响,那么画面伴随琴声,就更增添了优雅的清韵。“香气点染的秋天/是桂花抒情的季节”,这是表明早晨的空气里有馥郁的桂花香,“桂花抒情”是一个拟人的说法,让桂花也仿佛有了丰富的情感,事实上这是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物化。“淡淡的水气弥漫于眼底”,是雾浓露重,还是泪光隐隐呢?“晓梦清寒/披一件长衫/笃笃的足音敲击石板/留一路清脆与空茫”,这就很明显了,女作者清晨独行,脚步声敲打青石小路,孤寂清冷,回音悠长。这里几乎没有用修辞,但是简单干净的语句,反而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这完全是画面之功。

第三小节,达到了一个情感的高潮阶段,在前面铺叙的基础上,这小节有了直接抒情——“无水不是江南/天与地的情思绵绵不绝”,其实这还是个比喻,天与地的情思即是下雨,在江南这块多情多典故的土地上,似乎天和地总有不尽的情话,也表明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点。“爱在什么样的季节会搁浅/那水中消瘦的背影/撑一伞心事/隔不开往日情怀密密如织”,在这里,“爱”这种主观情感和“雨”这种客观物象是一体的,雨四季不断,爱亘古不绝,从无搁浅的时候。那撑一伞心事的消瘦背影,不管有怎样的过去未来,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都可以断定,她必定多情。这样,多情的人与物就统一起来,统一在江南的烟雨中。“莲花睡了/菊花醒了/一地玲珑的倒影/令青石小路泪眼朦胧”,这是一组景色描写,撑伞人在雨中看见莲花已残,菊花正开,倒影映在青石路上,顿觉花朵楚楚可怜。仿佛坚硬的石板路也不忍,也泛泪光,其实是指路上因为雨而泛着水光,也是一个拟人句。“睡”与“醒”取代了“谢”与“开”,就让花朵如女子般活了,生动了,姿态万千了。并且“睡”是从“睡莲”这一固定词组中顺手拈来,与“醒”字顺势搭配,感觉很有意趣。“匆匆来去的都是过客/唯有你/血管里注满潇湘的缠绵/天荒地老/情意悠悠”。这是一句源于生活的感触,江南小镇美丽如诗,可是哪里能挽留得住世人匆忙的脚步呢?过客终究会离去,而多情的江南却是情怀不改,固守特有的风景。那么,撑伞之人是否也是如此呢?

第四小节是余韵,是尾声。雨已过,夕光晚照,一杯淡酒独斟独酌。雨会停,情感的波澜也终有静止的时候。听微风拂窗,看芙蓉绽放,带着淡定和从容的心情酣然入梦,完成了一种自我的解脱。这里还是运用比喻和拟人,酒如知己,风如亲朋,芙蓉花会款语交谈,一切客观的物都有主观的情,让人从景物中也可以读出一个抒情主体的情怀来。

整首诗歌都采用了“截取法”来截取生活画面,每一个小节围绕一个画面组织语言,这样结构更清晰,操作起来更容易,更方便。温情婉约的风格贯穿始终,每个小节都可以表现江南的一个小小侧面,因为这里的景物都是能够体现江南特色的。抒情主体虽时时参与渗透,但总的来看还不算喧宾夺主。

在这里,笔者拿自己一首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诗来说写诗,有点自不量力,但是因为这是自己所创作的,所以我对这里面的一些小技巧更方便解说,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可以进行直接说明。并且,因为这首诗是我这个业余诗人所写,它的难度并不大,易于初入门者模仿,给中学生讲起来没有障碍,这也是我选择此诗为例的原因。不过考虑到自己所抒之情与学生还是有距离感,所以又模仿学生的年龄特点,重新写了一组《江南》,附在文末,以供参考。

江南组诗

小桥

跨过这道弯

我回到了童年

脚与石板窃窃私语

鱼儿跳出了垂钓的记忆

开裆裤的笑谈

让桃花羞红了脸

青苔爬向水边

吓坏了奶奶有条不紊的针线

流水

把脚印留给沙滩

夕阳是金色画卷

芦苇藏不住欢乐

蟹脚疯狂了横行少年

菱角笑弯秋水

莲子芬芳了西风

蛙声走在回家的路上

月色满身浸着稻香

人家

三月青杏

惊扰隔壁竹马

小鸭一路喧哗

奔入岸上人家

阳光坐在院子里

坐在奶奶的藤椅上

鸟雀围过来

稻草人的怀抱不再空虚

耐不住寂寞的一缕炊烟

模糊了天空明净的脸

走过了门前的青石板

我看见了蹦蹦跳跳的童年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11)

浅谈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创作

◎臧 燕

【摘 要】摘 要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与郭沫若、戴望舒齐名的诗人,他是中国新诗中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始终关注着人类的命运,而他国际题材的诗歌也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期刊名称】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卷),期】2010(000)010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艾青 诗歌 国际题材

中国的新诗发展了60年了,而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关于国际题材的创作艾青是取得成就最大的一位。1983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艾青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所有“在国外写的和写国外的诗”,集名为《域外集》。中国解放军文艺社的纪鹏先生说这个集子是:“半个世纪以来‘在国外写的和写外国的诗’的结集。作者行踪所及欧美非几大洲,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诗情,从时空的跨度,内容的丰富、深邃、充满哲理、机智,有着高度的诗歌美学价值的诗集,在我国还是第一本,它打开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引起了他们对当今世界的瞭望和思索。”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雨石这样评价艾青《南美洲的旅行》组诗他说,“这些诗篇不仅呼喊出了殖民地国家人们的心声,也呼喊出了全世界被侵略被剥削的人民的呼声,既激荡着民族解放的风雷,又响彻着阶级革命的号角角,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②

从艾青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他生命的四个阶段,他始终“大胆地感受着世界,清楚地理解着世界,明确地反映着世界”。③这四个阶段就是1932年留法回国后,1940年在重庆,1950年和1954年两次出国访问,1978年复出后的三次出国访问。

30年代这一题材的诗歌有:《芦笛》、《巴黎》、《马赛》、《一个拿撒勒人的死》等;40年代有:《哀巴黎》、《土伦的反抗》、《悼罗曼.罗兰》等;50年代有:《给乌兰诺娃》、《年轻的母亲》、《维也纳》、《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给巴勃罗.聂鲁达》、《在智利的海岬上》以及长诗《大西洋》;70年代末到80年代有《东山魁夷》、《小泽征尔》、《致亡友丹娜之灵》、《墙》、《维也纳的鸽子》、《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巴黎》、《波斯湾上空》等。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12)

艾青1938年的行迹与诗歌创作
作者:葛宏远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6期

         内容摘要:大跨度的空间迁徙、原生视野和粗犷北方的冲撞、陌生的人文地理景观,都震撼着艾青心灵,也影响着艾青的诗歌创作。民族苦难覆盖了前期诗歌聚焦自身的忧郁,辽阔的北方拓展了艾青的诗歌视野。本文以艾青北上的时代背景与诗歌创作为基础,探析北上与艾青诗歌、诗风转变间的关系。

         关键词:艾青 诗歌创作 初次北上 诗风转变

        一.深藏悲哀的苦难“大地”

        1938年,应李公仆的邀约,艾青前往临汾民族革命大学,这是艾青第一次跨过长江,涉足风沙覆盖着的北方大地。不同于记忆中的家乡与想象中的北方,满目疮痍的北方大地令艾青震惊,灰蒙蒙的天空,车窗外的山川线条突兀,极其寒冷的气候,就像他唱的,“北方是悲哀的”。伴随着抗战的号角,艾青写下了《卖艺者》《死地》等记录劳动者在黑暗现实中的悲苦与叛乱的诗歌,用诗歌讲述北方的苦难。

        大跨度空间迁徙、南方视野和粗犷北方空间的冲撞、陌生的人文地理景观,都冲击着艾青的视觉,震撼着他的心灵。途中的见闻、粗狂豪放的北方大地、战火的摧残都影响了艾青的诗歌创作,表现为诗歌景物叙述的变化。“河流”叙述的变化显现出北上对艾青诗作的影响。1938年之前,艾青印象中的祖国空气水润,物产丰富,带有水乡特有的柔美线条,和风细雨的气候,生活环境温润。穿过被敌机疯狂扫荡过的大地,走过蒙着沙雾的黄土地,艾青到达黄河边,听着黄河的涛声,颠簸在黄河的恶浪中,回忆途中的民族苦难,他写下《风陵渡》表述个人心境。祖国在抗战的风雨中飘摇,艾青历尽万难,前往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传播希望与光明的信念,就像他诗歌写的那样,“古旧的渡船/载着我们的命运/古旧的布帆/突破了风,要把我们/带到彼岸。”尽管侵略者在北方“汹涌着浑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他依旧对民族满怀信心。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13)

课 题

诗歌创作2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 学习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创作诗歌。

过程方法:通过诗歌创作,学习运用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如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情感态度:学会用想象与联想来创造意境,抒发真情实感、抒写感悟。

重 点

难 点

重点: 学习借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的意境。

难点: 借助诗歌精练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抒写生活感悟。

教法

选择

赏读和练习相结合

课 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

多 媒 体

教 学

时 数

2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2 课时

备课总数

第 6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例文点评

珍惜时间

时间啊,时间啊,

你请不要离开我。

时间啊,时间啊,

你是我生命的唯一。

如果没有了你,

就没有了我,

没有了人类。

如果没有了你,

就是世界的尽头了。

(点评:情感不真切,矫揉造作,并且没有扣紧题目“珍惜”来写。 )

二、改写诗歌

1.细细的枝条,像一根根电线;小小的黄花,像一盏盏发亮的电灯;大地,像一个春天的发电厂。

改写:细细的枝条,

像一根根电线;

小小的黄花,

像一盏盏发亮的电灯;

大地,像一个

春天的发电厂。

2.母亲轻轻的走过来,轻轻地为我把被子掖上了我的胸间。轻抚了一下我露在被面的手,才极缓极缓地把我的手拉进了被子里。我终于明白,为何奶奶说我从小爱踢被子,可我每天醒来被子总是好好地盖在身上的原因了。原来是母亲每夜都来为我掖被子。

我悄悄的眯着眼偷看母亲,发现母亲正含笑看着我,眼睛里盛满了骄傲、怜惜,仿佛我是一件稀世珍宝。在母亲注视下我安然入梦,梦里有满天的星辉与满室的香气。

改写:每夜 每夜

你为我掖被子,

动作轻柔、细腻。

掬满掌的星辉,

揉进了我的梦里。

你嘴角载不动的笑意,

稠稠地诉说

我是你心底的珍奇。

三、范文赏读

《幸福》

春天

幸福是一根长长的风筝线

我在下头

梦想在上头

夏天

幸福是一眼清清的泉水

我在源头

拼搏在尽头

秋天

幸福是一个甜甜的苹果

我在地头

收获在心头

冬天

幸福是一片皑皑的白雪

我在外头

孕育在里头

板书设计

心象(情)+物象(美)=诗。

作业设置

修改自己的诗歌。

教 学

反 思

检查

签阅

第 周, 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 共 课时。

评 价: 时间: 签查(盖章):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14)

校庆诗歌创作展示

、整首展示

犀山作枕,扬帆起航——庆新会一中 107 年诞辰

新会一中, 您历经了百年的沧桑, 又焕发出崭新的光芒。 漫步校园,无限风光: 一排整齐的人面子树,为我们遮蔽夏日的骄阳; 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引我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风采堂前,立柱厚重,支撑着百年学府; 健德堂内,舞台宽广,展示了百年风貌。 书院的砖石早已抛光磨平,岁月的积淀仍在静待张扬。 名人名师,光华长存; 莘莘学子,风华正茂。

看哪,运动场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种学子英姿飒爽; 听哪,教学楼内,祖国花朵书声琅琅,爱国爱党慷慨激昂! 十年一剑,少年奋读只图国更强;万丈豪情,更似清风岸边千层浪。 热血革命似酒,我深深酝酿;激情岁月如歌,我昂首吟唱。 弹一段过往,百年耻辱的辛酸剪断了国人心肠; 唱一段历程,改革开放的春风吃遍了锦绣河山。

壮志凌云,心系天下; 破书万卷,步伐铿锵。

别一枚校章于胸襟,踏晨风花香; 颂盛世篇章,迎中共十八大艳阳。

犀山作枕,今日梦回大雁; 扬帆起航,他朝长风破浪!

一中少年吟

胡泳琳

九月的晨曦穿过疏落交错的叶缝, 在葱郁斑驳的树影下,暗香涌动。 迈进这百年名校, 绚烂的微笑掩不住沉淀的厚重。 飞花散似烟,散落万丈韶光; 清风不解语,翻开青涩华年。

似钻石般耀眼的骄傲在眼中闪动, 百年名校的辉煌由我们传承。

十月的天空醉人的蓝,

绿如翡翠的湖水微微荡漾。

是谁在风采堂前潇洒自如惊艳了时光? 又是谁在书院里回眸一笑温柔了岁月? 是谁家偏偏俊杰在风华正茂像下意气风发? 又是谁家闺秀碧玉于八角亭中道惠质兰心?

醉在似水流年,不知年华限; 梦于千里长风,莫省春秋转。

十一月,十八大的和风拂来。

吹开了千万学子的笑颜;

踏着细碎的阳光,清凉的校道上留下笑声琅琅; 仰望琉璃青瓦檐,幽深的书院里回响歌声串串。 看哪,

懵懂稚儿成为谦谦君子, 无知幼童长成淑女名媛。

千差万别的个体,

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称呼——一中学子。

青裳渺渺,云飞烟散。

回首当时黑幕下灯火明灭的楼阁, 花开花谢依旧,兰舟泛却天边。 难忘那年千丈流云下的 豪气, 那年草长莺飞时的誓言: 昨日,一中的传奇为我加冕; 明日,一中由我再创辉煌。

一中少年,展翅飞翔吧! 在祖国的广阔天地中, 创造出属于你我、属于一中、属于中华的骄傲!

钟文钊

我转身伊人泪语纷纷

离别似酒醇 是我今生难饮的恨

你抚铮书生策马出征

生别死难逢 你婉约一笑说会等 从此琴声是泪痕

湿了多少枕 绕过几座城

一路紧跟如你在问

能否回到从前的良辰 那年书院古铜色前门

书生与舞娘擦肩而逢

柳叶眉转锋一笔娇嗔

粉色脸颊似醉初温而夕阳照素唇

前朝幽梦叹红尘 伤人的都不是刀刃

是你回眸太过娇羞的眼神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等酒香醇

庭院深深你兰花柔指轻弹落叶纷纷 那年马头墙细雨如针 墨伞为你撑

你紧靠我身 悄悄地打盹

我挥剑转身恨华容道月太冷

而杀敌声如泪奔

那年你搬小小板凳

偷听书声发音不准的回声

你低眉弄铮恨杨柳岸道不尽离分 从前我们走过的青石板刻满裂痕 拓印着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校园颂

张豫

有这样一个地方, 它是新会的地标,

坐落于小城中央,也矗立于我的心中。

它有着最美的自行车棚, 鲜艳的紫荆花挂满枝头, 粉嫩如少女红通通的脸庞。

清风徐来,

满天的花瓣雨见证了 你我最美好的年华。

它也有着那曾经最烦人 的校道,

秋风起,落叶纷飞, 确实令我们这些值日生 头痛不已。

那时的我们又怎能看清 它的美丽?

如今回首,

漫天落叶如蝴蝶, 直把那空旷的校道 铺上一张金黄的地毯。 那不正是见证了我们 奋斗后的收获吗? 仰头一望, 走廊里空无一人, 确令人心中一片空白。

不禁忆起当时的欢声笑语, 那一张张鲜活笑脸浮现眼前。

那就是新会一中, 那就是百年名校。

有你!有我!

我们,在校园里

刘颖欣

我们,

一群仍跨在稚气与成熟之间的少年, 怀着理想与激情,

共同生活在这古典而又充满活力的书香校园里。 校园,

是我们青春的源头。

在这里,我们收获珍贵的友谊, 萌发懵懂的爱恋, 邂逅人生的导师, 见证努力过后的彩虹。

在校园里,

到处可见 两三个手挽手的女孩, 一群勾肩搭背的男生。

十六七岁的友谊, 不掺入任何金钱与名利的腐臭, 简单、美好, 不带一丝杂质。

我们一同笑过、哭过, 一同尖叫、一同安静, 共同疯狂、共同努力。

这时的友谊, 直到长大以后, 也不会褪色。

有时,

一阵清风便能唤起心中的爱意, 一个转身便能被刻在脑海里, 一次对视便能使内心波澜起伏。

曾经,她那么喜欢他,

在他面前不动声色,

却在暗地里为他的一切欢喜激动。 多年以后,

她才明白,

原来当年细心的同学们都知道, 但是大家都没有揭破这个秘密。 是的,

大家都在努力保护这只蛹中蝶, 她的美好才没被打扰。

他和他们,

她都不会忘记。

散步在校园,

迎面走来一位或相识、 或素不相识的老师, 一声问候,

便能温暖那颗疲惫的心。 对于新老师, 我们犹应拿出宽容与热情, 安抚那紧张的心。

还记得,

曾有那么一堂课, 一位略带腼腆的男生, 竟自告奋勇第走上讲台, 来配合老师的课堂活动。

事后,

我们才知道,

原来他看出了

这位年轻老师微笑下的紧张。

在寒冬,

校园里少不了我们认真的身影。 在夜晚,

校园里到处都是灯火通明。

在这里,

会有摔倒过,

但都重新站稳,

坚定地向梦想前行。

师兄师姐曾留下他们的辉煌,

而现在,

正是我们创造奇迹的时刻。

没有困难会打倒我们, 没有借口来轻言放弃。

明天,世界是我们的! 微风轻拂, 绿意点缀校园;

白云悠悠, 笑容洋溢脸上;

阳光明媚, 汗水书写辉煌!

新会一中,你是我们的骄傲 林慧中

十月的天空 特别晴朗特别漂亮 十月的阳光 特别明媚特别温暖 十月的晨风 特别清新特别和畅 这天

是十月里一个特别的日子

校园里处处欢声笑语 人人神采飞扬

这天

我们欢聚一堂 共贺新会一中诞生百又余年 啊,新会一中

百年前,你的心情多么豪迈 百年来,你的旅程何等艰辛 百年后,你的成就如此辉煌 一百年的奋斗打造成教育品牌 一百年的耕耘培育出芬芳桃李 啊,新会一中 你是我们的骄傲 啊,新会一中 我们为你而自豪 今天

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 仰望你的辉煌 明天

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努力 实现你下一个梦想

庆新会一中一百零七周年校庆

张家旻

巍巍圭峰下,悠悠西江旁。

人杰承古今,地灵接四方。 飘扬起清末,灿烂绽葵乡。 十载树古木,百年谱华章。 青青芳草地,苍苍老院墙。 悟理图书馆,采风风采堂。 秋起书声朗,夏炎汗水扬。 学子齐奋进,不负十年窗。 园中春风满,桃里蹊自长。 各展凌云志,同为争辉光。 伟绩从头越,杏坛焕新芳。 喜闻百年庆,千里共举觞。

杨金萍 犀山葱葱,苍穹悠悠, 莘莘学子,乐学其中。 所思为何,思天下事, 所搏为何,搏天下名。 昔日微民,他日称雄; 今日蓄锐,明朝展锋。 展吾风采,健吾体格, 振我中华,为国争荣。 气兮概兮,盖山河兮, 力扛鼎兮,谁与争锋? 思吾所思,行吾所行。 志存高远,必登绝峰! 校庆 107 徐玉英 百年校园,历经沧桑。 悠久校史,熠熠生辉。 犀山相傍,绿影相依。 俊采星驰,人杰地灵。 前辈可敬,后生可畏。 人才辈出,教育领先。

求实开拓,素质育人。 严勤全活,字字珠玑。 谆谆教诲,我师耕耘。 孜孜不倦,我正少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春秋不倦,桃李满园。 繁星点点,散落人间。

今日诞辰,举校同庆。 共度良辰,喜染云天。 在此之际,共同祈愿。 誓报祖国,荣光校园。

无题

郑慧琳

转眼百十载,精神常久存。 书声随处闻,常笑满园喧。 昱日照萱草,疾风助莺翻。 沥血长耕耘,积时桃李繁。 毋惧今朝竞,他日功成献。 休说他年勇,明日更当言。 健德代代承,风采悠悠传。

壮哉一中 张锡斌

壮哉一中,始于乙巳。 风采古风,大展雄姿。 圭峰鸿途,风发意气。 南湖苗圃,再发新枝。 莘莘学子,雄鹰展翅。 严勤全活,晨光初莅。 展我新风,秀我英姿。 百年学府,恩重难移。

校庆厚望 黄锐聪 十月佳秋,国校同庆。 百年学府,风采依然;数载师生,风华正茂。 院墙虽老,新枝繁出。

不变之道,严勤全活:

以严治校,以勤身教; 全面育人,学活兼精。 师则写粉笔化尘,画桃李天下; 生即读诗书万卷,描大画蓝图。 值此校庆佳日,抒发千人之望: 墙凭枝新,教新学新用新; 枝借墙挺,挺家挺校挺国。

百年校庆

游镁琪 百年积淀, 厚德载物。 新枝勃发, 风采胜昔。

黄璃碧瓦, 古瓴新宇。

锦簇团红, 绿映楼阁。

师恩点点, 学子莘莘。

雁去还来, 桃李广布。

寒窗数载, 苦读三秋。

力占鳌头, 丹心得就。

无题

翁国荣

新会一中,古风犹存。风采堂前,一片殷殷学子,把书本读遍,无人会,真失意。人面树下, 羽毛与树叶齐飞,老师共学生同乐,而学生不知老师之乐其乐也。 今年又到校庆时,曾记否, 新会一中,永垂不朽! 国庆有怀 黎明聪 国家喜迎同庆日,百姓脸上笑如花。 近年祖国成就大,锦绣河山更添彩。 神八升天蛟龙潜,嫦娥奔月北斗照。 便民措施一箩箩,人人称道顶呱呱。 会城地灵景色美,参天榕树小鸟家。 圭峰山下玉湖映,玉龙湖上天鹅飞。 新会人杰甲广东,天下人才聚葵城。 启超上书青云志,黄球来标爱国心。 百年名校一中处,聚集学子千万家。 国旗飘扬红彤彤,阳光下照暖洋洋。 耳畔常绕读书声,回见课室笔匆忙。 自古天工眷勤者,明年状元出此家。

献校庆 林丽娴 地处新会福宝地,背靠犀山群树绕。 古楼古瓦古书乡,绿树绿水绿满盈。 百年学府育人才,人才辈出成名校。 千人大关始突破,又向三百争相竞。 葵城初中培幼苗,高中磨砺枝壮高。 又建南湖新校区,辉煌再续更辉煌。 一百零七周年时,校内校外同校庆。 求实开拓齐前进,奋发向上报母校。

—、摘录展示

诗意的翻开这百年的画卷

虔诚地聆听这百年的沧桑(叶嘉引) 回首您流光溢彩的漫漫征程

重温您一路走来的铿锵歌声

严勤全活的校风把我们培养 努力拼搏的精神吧我们激励(叶嘉引) 风雨将至,

她依然挺胸抬头;

彩虹初现,

君又见一代辉煌。(张征) 嗅着古朴的砖墙散发的泥土气息, 带着苔藓的青涩味

踢开静卧在地上熟透的芒果, 顽皮的,有醇的香气

细听飒爽的凉风翻书的声音, 轻轻的,沙沙的

关上窗户任狂风尽情咆啸,

我们窝着,暖暖的(李家馨) 绿荫校道

承载着我们 无限的期待;

塑料跑道

记录着我们 拼搏的汗水;

平凡教室

见证者我们 奋斗的身影。

我们是鹰,在想象的苍穹中翱翔; 我们是鱼,在诗乐的海洋中游漾。 孜孜不倦的哺育

赢得桃李满天下;

兢兢业业的辛勤

换来数以万计的栋梁。(梁雅婷) 于坎坷道路上,

薪火相传, 奏响艰难创业激昂乐章。

在日日夜夜里,

继往开来, 创造锐意改革骄人辉煌。 (关雅萍)

雄伟庄严的风采堂,

与我神情对视; 高雅幽静的书院, 散发悠悠墨香。 (霍雨)

十年树木,校园内鸟语花香;百年树人,校园外桃李天下。百年学府,院内学术沉淀深;再 发新枝,南湖校区绽光芒。 (单婉雯)

校训言,严勤全活,求实开拓;为师旨,有教无类,无私奉献;学子书,犯其至难,图其至 远。(钟嘉政)

鸟语花香满楼阁,草木欣欣漫校园。隆重华丽健德堂,浩瀚书海风采堂。谭梁之风励学子, 火炬飞机聚理想。书院建得百年传,勤学苦思代代延。师资数百堪雄厚,学子聪慧是精英。 (梁淑敏)

莘莘学子,风采焕发;

执笔耕耘,健才树德。 (陈颖源)

阳光斑驳的墙上,

墨绿的青苔上记载着 青涩的记忆,残留着 阳光的灿烂。 (欧阳致文)

一百多年,

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一篇跌宕起伏的乐章 一首豪迈奔放的诗篇(汤雪莹)

你的名字 早已融进我的心底, 成为 最柔软的记忆(李宇轩)

三、轻松一下(以下也是摘录诗句) : 1.唱吧!跳吧!狂奔吧!然后沉浸在无限的喜悦吧! 2.校园多美好,处处闻啼鸟。

3•没有知识真烦恼,四处求学没学好。……技高一筹数一中,数一中。

本文来源:https://www.czhuihao.cn/zuowen/148949/

《艾青的诗歌创作介绍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父亲在新人婚宴的发言致辞范文三篇

父亲在新人婚宴的发言致辞范文三篇

发言(fā yán),动词,释义:评论,讲话。一般表示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亲在新人婚宴的发言致辞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4
故乡读后感【汇编十篇】

故乡读后感【汇编十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读后感【汇编十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4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结报告(合集四篇)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结报告(合集四篇)

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结报告(合集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4
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五篇

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五篇

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4
党员信教排查工作总结报告三篇

党员信教排查工作总结报告三篇

报告是一种公文格式,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党员信教排查工作总结报告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惠好考试网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