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高考 试卷 中考

《莺》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1-07-06   来源:题材作文    点击:   
字号:

《莺》阅读答案15篇

《莺》阅读答案15篇

《莺》阅读答案(1)

《莺莺传》的人物刻画

摘要: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典型的才子佳人题材,却没有写出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但是悲剧的故事结局也不能掩盖文本本身的艺术成就,尤其是《莺莺传》中对张生、崔莺莺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

关键词:莺莺传 人物形象 矛盾反复

一、故事梗概

元稹的《莺莺传》叙述了元贞元年,男主人公张生游蒲州,巧遇暂寄于普救寺的表亲崔家母女。当时,蒲州发生兵变,张生利用自己的关系设法保护了崔家。崔夫人为答谢张生的救命之恩,便设宴款待以示感谢。席间,崔夫人命女儿崔莺莺出席拜见张生,莺莺以“久之辞疾”,一拖再拖,母大怒,才最终出席与张生相见。“久之乃至”则“双脸销红”“颜色艳异”,又“凝睇怨绝”。张生被崔莺莺的美貌与气质吸引,遂通过莺莺的丫鬟红娘送给莺莺两首《春词》逗其心性,莺莺做《明月三五夜》回应,约张生在西厢相见。见面后,莺莺“端服严容”,大声数落张生的不当行为,张生失望而归。后来莺莺却冲破封建枷锁,主动去找张生,自荐枕席,与张生秘密约会,体会到自由恋爱的甜蜜。后因张生赴京赶考,滞留不归,莺莺寄去长书和信物,但张生与之决绝,并斥责其为“必妖于人”的“尤物”,将其无情抛弃。

2、人物形象

(1)崔莺莺————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进步女性,矛盾反复的性格弱点,终被抛弃的悲剧命运。

据有关史书记载,崔莺莺乃是唐尚书比部郎中崔鹏之女,家世显赫,从小就受到封建思想的熏陶和教化。《莺莺传》一开头,在与张生的初见中,莺莺“久之乃至”,既“双脸销红”,又“凝睇怨绝”,一幅羞涩而不情愿的模样,表现出一个名门少女所特有的端庄、娴静而又娇羞、矜持的性格特点。而且“垂鬟接黛”“颜色艳异”“光辉动人”,令时年二十三岁却还“未尝近女色”的张生“惊为之礼”,“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几欲相似成疾。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我们仿佛都可以看到一位貌美的少女。但崔莺莺身上真正吸引张生的,更在于其内在美。在于莺莺的气质和修养,以及她的才情。红娘也曾提及说崔莺莺“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暮者久之。”而且我们也可以从小说中莺莺的《明月三五夜》以及她后来寄给张生的长信中可以看出,崔莺莺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深明大义的大家闺秀。

从崔莺莺写《明月三五夜》来回应张生的二首《春词》,暗示张生于二月十四日晚逾墙至西厢相会,莺莺就已经迈出了她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一步。但由于她看似义正言辞的批判张生的不合理行为,所以她的这一步迈出的并不明显。然而,从故事的后续发展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今夜的这番话,完全是言不由衷的,否则,怎么会有接下来断断续续几个月的同居生活。而且,最初的一个月,张崔二人每晚相会于张生住处,是莺莺自荐枕席。这一在古代看来疯狂的举动,确确实实是出自大家闺秀崔莺莺。可见,在她的骨子里,有一种反叛的精神,爱情价更高。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可以冲破封建礼教,不顾所谓的“妇道”,大胆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她的超出那个时代的行为让我们这些现代人也佩服其勇气和魄力。

但崔莺莺毕竟还是要受到她生活的那个封建社会的影响,她还是有其软弱性的,她是一个矛盾而且反复的人.与张生的初次相见,她是被崔母逼迫的,而且席间她总是“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而且对张生的“以词导之”总是“不对”。在张生的两首《春词》的暗示下,莺莺做《明月三五夜》作答,暗约张生在西厢见面,但张生如约而来后,却又“端服严容”,大谈了一通“非礼勿动”的道理。她既有青春的骚动,对爱情的渴望,又在道德礼教自抑下一再犹豫徘徊。她对于被抛弃的结局是有预感的。她渴望爱情,又对爱情没把握,从而构成了她在行为上的一再矛盾和反复:一方面,对情爱的渴望导致其对礼教之防十分脆弱;另一方面,对结局的担忧又使她在每次热情迸发之后表现出对张生的冷淡。席间的不理不睬,暗约西厢的斥责之后,崔莺莺终于冲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她自荐枕席,主动去找张生,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张生共居一处,但“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当张生滞留京城,迟迟不肯归之后,她只是寄去长信和信物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却不能采取实际行动去挽回自己的感情。既然可以放开自己,大胆与张生同居,那当自己的感情出现危机之后,又为什么不能放开自己去京城寻回张生,挽救二人的幸福呢?因为她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她的思想里仍然有封建思想的桎梏:她可以让自己的爱情冲破封建束缚在不被人注意的暗处疯狂畸形滋长,但不能让它冲破封建束缚,在阳光下正常生长!正是由于莺莺对自己最后遭抛弃一开始就是有预感的,所以,她对张生也总是若即若离,她依旧不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强加给她的精神枷锁,她认为自由结合是没有好结果的,所以当她被抛弃后,只是认为”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自怨自艾,听从命运摆布。

(二)张生————俊美多情,正人君子,敢于冲破世俗的进步青年,矛盾反复的性格弱点,始乱终弃的负心汉。

张生是一个俊美的正人君子。小说开头是这样介绍张生的:”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未尝近女色”,说明他很俊美,而且行为方面,一直合乎“礼”的要求,符合古人谦谦君子的要求。

张生同时又是一个多情的人。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而且他大胆的不加掩饰的通过红娘以书信传情,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为爱而“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可见张生最初之痴情。

而且,在那个讲求门第和等级森严的社会,他不顾世俗的眼光,不顾所谓的“门当户对”,不顾与莺莺社会地位的悬殊,大胆而热烈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当时是相当有反叛精神的。

但同时,张生也是一个矛盾而反复的人。他对莺莺一见钟情且情动不可自已地进行追求。当莺莺初次暗约张生相会西厢,义正言辞地批判其不合“礼”的行为之后,张生即绝望而归。数夕之后,红娘“敛衾携枕而至”得知莺莺要来,张生“犹疑梦寐”,但仍“修谨以俟”也就是说对于莺莺要来同住这件事,他半信半疑,但终不肯对莺莺死心。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仍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与莺莺同居数月之后,他虽曾想过对崔夫人坦白二人的关系,但迫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他始终将事实真相隐瞒。而且当面对功名与情人之间的冲突时,他既想追求功名,又不肯放弃与莺莺的感情,两难抉择中,他还是选择了功名。

然而,张生最大的矛盾反复之处,还在于小说结尾处他将崔莺莺无情抛弃。为了功名,他放弃了与之同甘共苦的情人,赴京赶考之后,滞留不归,决心与莺莺断绝来往,而且为了替自己的无耻行径开脱,竟然污蔑莺莺为“妖孽”、“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张生的形象也由最初的谦谦君子成为了无耻的负心汉。

(三)主题

总之,《莺莺传》主要记叙了张生与崔莺莺二人由相见、相悦、相欢到张生始乱终弃的过程。小说的主题也是矛盾而反复的双重主题,它一方面歌颂了崔、张二人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制度,追求自己幸福的以礼约情的纵欲观;一方面又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幸福和爱情的向往及其忍情的痛苦,也暴露了纵欲主义的罪恶。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莺》阅读答案(2)

《莺》阅读附答案

  莺

  莺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莱田里,一般在蔬莱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成长后也不分离。

  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妙美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1.“乐土”即文中说的  ,具体指哪些地方?

  2.莺“”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和前文的哪些词句照应?和后文的哪些词句呼应?

  3.从哪里可以看出莺“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

  4.第2段中“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一句有什么作用?

  5.第2段中写莺唱歌的有关内容与前面说的“莺生性胆小”有联系吗?为什么?

  6.分别写出每段话的大意。

  ①

  ②

  ③

  7.“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这句话是   句,请把它改成陈述句。

  1.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莱田里,一般在蔬莱架子上栖息。2.和前文的“玩耍、搭窝”照应,和后文的”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呼应 3.从“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成长后也不分离”这几句话可以。 4.说明莺生性胆小 5.没有联系,只说明了莺这种鸟天性喜欢唱歌。6.答案从略 7.这反问句 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都会为之动情。

  

《莺》阅读答案(3)

   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从游宴,
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
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
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
也。”诘者识之。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
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
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
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
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
节,令于军,军由是戢。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
“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
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
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
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
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
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
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张自是惑之,愿
致其情,无由得也。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
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
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
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绔绮间居,曾莫流盼。不为当
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
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
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
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大
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
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
玉人来。”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
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
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
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崔至,则
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
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
其去几何?试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
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
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言毕,翻然
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
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
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
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
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
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
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是
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
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我(明抄本“我”作“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
之。”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喻之。崔氏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
将行之再夕,不可复见,而张生遂西下。数月,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崔
氏甚工刀札,善属文,求索再三,终不可见。往往张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览。大
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
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
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
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
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
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
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因命拂琴,
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嘘唏,崔亦遽止
之。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明旦而张行。明年,文战不胜,张遂
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曰:“捧览来问,抚
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
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
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
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
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
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
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
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
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
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
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
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
坚润不渝,环取其终使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
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
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
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所善杨巨
源好属词,因为赋《崔娘诗》一绝云:“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
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河南元稹,亦续生《会真诗》三十韵。诗曰。微
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胧。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
绡垂薄雾,环珮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濛濛。珠
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因
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
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气
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佣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方
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
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华光犹苒苒,旭日渐瞳瞳。乘
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
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张
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志亦绝矣。稹特与张厚,因征其词。张曰:“大
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
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
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
是用忍情。”于时坐者皆为深叹。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适经所
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
色,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
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竟不之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弃
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自是绝不复知矣。时人多许
张为善补过者。予常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贞
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
歌》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莺》阅读答案(4)

布丰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荫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田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他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的,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啃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大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莺的哪些特点?

答:

2、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哪些地方能看到莺的身影呢?

答:

3、把第③段最后一句改为“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它们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行吗?为什么?

答:

4、读了第④段、第⑤段文章,你觉得莺的哪些地方显得可爱呢?

答:

5、第⑥段重点写黑头莺的歌声;请你就这一段内容拟—个题目,并作答;

题目:

答案:

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莺,第①段却没有写莺,是否离题?为什么?

答:

7、本文把莺的歌声写得很美妙,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少听到莺的歌声,这是为什么?

答:


1、围绕“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喜欢唱歌”作答。

2、“花园、林荫大道、树丛、大森林、芦苇荡、菜田里”等。

3、不行。这样一改,就把所有的莺说成是一样的,其中还有两三种是特例,改后不符合客观事实,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叽叽喳喳相互追逐,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快乐无忧,充满活力,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危险—旦过去,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

5、答案略。说明:拟题紧扣本段内容,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6、第一段写季节的变化,春天的回归,目的是引出说明对象(或第一段虽没有写莺,但是为莺的出现造声势,使文章有波澜,富有文学性)。

《莺》阅读答案(5)

莺莺传

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从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诘者识之。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绔绮间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试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言毕,翻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我(明抄本“我”作“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喻之。崔氏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将行之再夕,不可复见,而张生遂西下。数月,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崔氏甚工刀札,善属文,求索再三,终不可见。往往张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览。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嘘唏,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明旦而张行。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曰:“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使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所善杨巨源好属词,因为赋《崔娘诗》一绝云:“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河南元稹,亦续生《会真诗》三十韵。诗曰: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胧。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佣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运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华光犹苒苒,旭日渐瞳瞳。乘鹜还归洛,吹箫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张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志亦绝矣。稹特与张厚,因征其词。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于时坐者皆为深叹。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竟不之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自是绝不复知矣。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常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
唐代贞元年间,有位张生,他性格温和而富于感情,风度潇洒,容貌漂亮,意志坚强,脾气孤僻。凡是不合于礼的事情,就别想让他去做。有时跟朋友一起出去游览饮宴,在那杂乱纷扰的地方,别人都吵闹起哄,没完没了,好像都怕表现不出自己,因而个个争先恐后,而张生只表面上逢场做戏般敷衍着。他从不参与始终保持稳重。虽然已是二十三岁了,还没有真正接近过女色。与他接近的人便去问他,他表示歉意后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却留下了不好的品行。我倒是喜欢美丽的女子,却总也没让我碰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出众的美女,我未尝不留心,凭这可以知道我不是没有感情的人。”问他的人这才了解张生。过了不久,张生到蒲州游览。蒲州的东面十多里处,有个庙宇名叫普救寺,张生就寄住在里面。当时正好有个崔家寡妇,将要回长安,路过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崔家寡妇是郑家的女儿,张生的母亲也姓郑,论起亲戚,算是另一支派的姨母。这一年,浑瑊死在蒲州,有宦官丁文雅,不会带兵,军人趁着办丧事进行骚扰,大肆抢劫蒲州人。崔家财产很多,又有很多奴仆,旅途暂住此处,不免惊慌害怕,不知依靠谁。在此以前张生跟蒲州将领那些人有交情,就托他们求官吏保护崔家,因此崔家没遭到兵灾。过了十几天,廉使杜确奉皇帝之命来主持军务,向军队下了命令,军队从此才安定下来。郑姨母非常感激张生的恩德,于是大摆酒席款待张生。在堂屋的正中举行宴饮,又对张生说:“我是个寡妇,带着孩子,不幸正赶上军队大乱,实在是无法保住生命,弱小的儿子年幼的女儿,都是亏你给了他们再次生命,怎么可以跟平常的恩德一样看待呢?现在让他们以对待仁兄的礼节拜见你,希望以此报答你的恩情。”便叫她的儿子拜见。儿子叫欢郎,大约十多岁,容貌漂亮。接着叫她女儿拜见:“出来拜见你仁兄,是仁兄救了你。”过了好久未出来,推说有病。郑姨生气地说:“是你张兄保住了你的命,不然的话,你就被抢走,还讲究什么远离避嫌呢?”过了好久她才出来。穿着平常的衣服,面貌丰润,没加新鲜的装饰,环形的发髻下垂到眉旁,两腮飞红,面色艳丽与众不同,光彩焕发,非常动人。张生非常惊讶她的美貌急忙跟她见礼,之后她坐到了郑姨的身旁。因为是郑姨强迫她出见的,因而眼光斜着注视别处,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身体好像支持不住似的。张生问她年龄,郑姨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岁了。”张生慢慢地用话开导引逗,但郑的女儿根本不回答。宴会结束了只好作罢。张生从此念念不忘,心情再也不能平静,想向她表白自己的感情,却没有机会。崔氏女的丫环叫红娘,张生私下里多次向她叩头作揖,趁机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丫环果然吓坏了,很害羞地跑了,张生很后悔。第二天,丫环又来了,张生羞愧地道歉,不再说相求的事。丫环于是对张生说:“你的话,我不敢转达,也不敢泄露,然而崔家的内外亲戚你是了解的,为什么不凭着你对她家的恩情向他们求婚呢?张生说:“我从孩童时候起,性情就不随便附合。有时和妇女们在一起,也不曾看过谁。当年不肯做的事,如今到底还是在习惯上做不来。昨天在宴会上,我几乎不控制自己。这几天来,走路忘了到什么地方去,吃饭也感觉不出饱还是没饱。恐怕过不了早晚,我就会因相思而死了。如果通过媒人去娶亲,又要‘纳采’,又要‘问名’,手续多得很,少说也得三四个月,那时恐我也就不会在人世了。你说我该咋办呢?”丫环说:“崔小姐正派谨慎很注意保护自己,即使所尊敬的人也不能用不正经的话去触犯她。奴才的主意,就更难使她接受。然而她很会写文章,常常思考推敲文章写法,怨恨“思的情形常持续很久。您可以试探地做些情诗来打动她,否则,是没有别的门路了。”张生非常高兴,马上做了两首诗交给了红娘。当天晚上,红娘又来了,拿着彩信纸交给张生说:“这是崔小姐让我交给你的。”看那篇诗的题目是《明月三五夜》,那诗写道:“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也微微地明白了诗的含义,当天晚上,是二月十四日。崔莺莺住房的东面有一棵杏花树,攀上它可以越过墙。阴历十五的晚上,张生于是把那棵树当作梯子爬过墙去。到了西厢房,一看,门果然半开着,红娘躺在床上,张生很吃惊。红娘十分害怕,说:“你怎么来了?”张生对她说:“崔小姐的信中召我来的,你替我通报一下。”不一会儿,红娘又来了,连声说:“来了!来了!”张生又高兴又害怕,以为一定会成功。等到崔小姐到了,就看她穿戴整齐,表情严肃,大声数落张生说:“哥哥恩德,救了我们全家,这是够大的恩了,因此我的母亲把幼弱的子女托付给你,为什么叫不懂事的丫环,送来了淫乱放荡词?开始是保护别人免受兵乱,这是义,最终乘危要挟来索取,这是以乱换乱,二者相差无几。假如不说破,就是保护别人的欺骗虚伪行为,是不义;向母亲说明这件事呢,就辜负了人家的恩惠,不吉祥;想让婢女转告又怕不能表达我的真实的心意。因此借用短小的诗章,愿意自己说明,又怕哥哥有顾虑,所以使用了旁敲侧击的语言,以便使你一定来到。如果不合乎礼的举动,能不心里有愧吗?只希望用礼约束自己,不要陷入淫乱的泥潭。”说完,马上就走了。张生愣了老半天,不知道怎样才好,只好又翻过墙回去了,于是彻底绝望。一连几个晚上,张生都靠近窗户睡觉,忽然有人叫醒了他。张生惊恐地坐了起来,原来是红娘抱着被子带着枕头来了,安慰张生说:“来了!来了!还睡觉干什么?”把枕头并排起来,把被子搭在一起,然后就走了。张生擦了擦眼睛,端正地坐着等了半天,疑心是在做梦,但是还是打扮得整整齐齐,恭恭敬敬地等待着。不长时间红娘就扶着崔莺莺来了。来了后崔莺莺显得妖美羞涩,和顺美丽,力气好像支持不了肢体,跟从前的端庄完全不一样。那晚上是十八日,斜挂在天上的月亮非常皎洁,静静的月光照亮了半床。张生不禁飘飘然,简直疑心是神仙下凡,不认为是从人间来的。过了一段时间,寺里的钟响了,天要亮了。红娘催促快走,崔小姐娇滴滴地哭泣,声音委婉。红娘又扶着走了。整个晚上莺莺没说一句话。张生在天蒙蒙亮时就起床了,自己怀疑地说:“难道这是做梦吗?”等到天亮了,看到化妆品的痕迹还留在臂上,香气还留在衣服上,在床褥上的泪痕还微微发亮、晶莹。这以后十几天,关于莺莺的消息一点也没有。张生就作《会真诗》三十韵,还没作完,红娘来了,于是交给了她,让送给崔莺莺。从此莺莺又允许了,早上偷偷地出去,晚上偷偷地进来,一块儿安寝在以前所说的“西厢”那地方,几乎一个月。张生常问郑姨的态度,莺莺就说:“我没有办法告诉她。”张生便想去跟她当面谈谈,促成这件事。不久,张生将去长安,先把情况告诉崔莺莺。崔莺莺仿佛没有为难的话,然而忧愁埋怨的表情令人动心。将要走的第二天晚上,莺莺没有来。张生于是向西走了。过了几个月,张生又来到蒲州,跟崔莺莺又聚会了几个月。崔莺莺字写得很好,还善于写文章,张生再三向她索要,但始终没见到她的字和文章。张生常常自己用文章挑逗,崔莺莺也不大看。大体上讲崔莺莺超过众人,技艺达到极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应酬;对张生情意深厚,然而却未用话表达出来;经常忧愁羡慕隐微深邃,却常像无知无识的样子;喜怒的表情,很少显现于外表。有一天夜晚。独自弹琴,心情忧愁,弹奏的曲子很伤感。张生偷偷地听到了,请求她再弹奏一次,却始终没弹奏,因此张生更猜不透她的心事。不久张生考试的日子到了,又该到西边去。临走的晚上,张生不再诉说自己的心情,而在崔莺莺面前忧愁叹息。崔莺莺已暗暗知道将要分别了,因而态度恭敬,声音柔和,慢慢地对张生说:“你起先是玩弄,最后是丢弃,你当然是妥当的,我不敢怨恨。一定要你玩弄了我,又由你最终娶我,那是你的恩惠。就连山盟海誓,也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对这次的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然而你既然不高兴,我也没有什么安慰你的。你常说我擅长弹琴,我从前害羞,办不到。现在你将早走了,让我弹琴,就满足您的意愿。”于是她开始弹琴,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序,还没弹几声,发出的悲哀的声音又怨又乱,不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身边的人听了哭了起来,崔莺莺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泪流满面;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了。第二年,张生没有考中,便留在长安,于是写给崔莺莺一封信,要她把事情看开些。崔莺莺的回信,粗略地记载于此,信中说:“捧读来信,知道你对我感情很深厚。男女之情的流露,使我悲喜交集。又送我一盒花胜,五寸口脂。你送我这些是想使头发增彩,使嘴唇润泽,虽然承受特殊的恩惠,但打扮了又给谁看呢?看到这些东西更增加了想念,这些东西更使悲伤叹息越来越多罢了。你既接受了到京城参加考试的任务,而进身的途径,就应该在长安安下心来。只遗憾怪僻浅陋的我,因为路远而被丢弃在这里。是我的命该如此,还能说什么呢?从去年秋天以来,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么。在喧闹的场合,有时勉强说笑,而在清闲的夜晚自己独处时,怎能不偷偷流泪。甚至在睡梦当中,也常感叹呜咽。想到离别忧愁又缠绵,真觉得我们相处的时间太短,虽然很短可又很不平常。秘密相会没有结束,好梦突然中断了。虽然被子的一半还使人感到温暖,但想念你更多更远。好象昨天才分别,可是转眼就过去一年了。长安是个行乐的地方,不知是什么牵动了你的思绪,还想着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人。可是我却想念你没有边没有沿,只是我低下卑微的头,无法向你答谢什么。至于我们的山盟海誓,我从来没有改变。我从前跟你以表亲关系相接触,有时一同宴饮相处。是婢女引诱我,于是就在私下与你诚心。青春男女的心不能自我控制,你有时借听琴来挑逗我,我没有象投梭那样的拒绝。等到与你同居,情义很浓,感情很深,我愚蠢浅薄的心,认为终身有了依靠。哪里想到见了您以后,却不能成婚!以致给我造成了的羞耻,不再有光明正大的做妻子的机会。这是死后也会遗憾的事情,我只能心中叹息,还能说什么呢?如果仁义的人肯尽心尽力,体贴我的苦衷,因而委屈地成全婚事,那么即使我死去了,也会像活着的时候那样高兴。或许是通达的人,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随便,忽略小的方面,而只看大的方面,把婚前结合看作丑行,把胁迫订的盟约看作可要挟的条件,那么我形体虽然消失,但诚心也不会泯灭。凭着风借着露,我的灵魂还会跟在你的身边。我生死的诚心,全表达在这信上面了。面对信纸我泣不成声,感情也觉得抒发不出来。只是希望你千万爱惜自己,千万爱惜自己。玉环一枚是我婴儿时带过的,寄去权充您佩带的东西。‘玉’取它的坚固润泽不改变。‘环’取它的始终不断;加上头发一缕,文竹茶碾子一枚。这几种东西并不值得被看重,我的意思不过是想让您如玉般真诚,也表示我的志向如环那样不能解开。泪痕落到了竹子上,愁闷的情绪像缠绕的丝。借物表达情意,永远成为相好。心近身远,相会没有机会了。内心的忧郁也许会与你千里相会合。请你千万爱惜保护自己。不要把我老放在心上。”张生把她的信给好朋友看了,由此当时有很多人知道了这事。张生的好友杨巨源好写诗填词,他就把这事作了一首《崔娘》绝句诗:“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河南的元稹亦接着张生的会真诗又作才三十韵。诗写道:微微的月光透过窗棂与帘子照入室内,天空也被月色映得有些明亮。在月光之下遥远的天空显得模糊,低处的树木也略露出青翠的颜色。风吹拂着院中的竹子,声如龙吟,鸾鸟的歌声穿过了井旁的桐树。罗绡飘曳像薄雾,身上佩带的玉饰在轻风中发出响声。仪仗随着‘西王母’,云中托着‘玉童’。夜晚人静无声,早晨相会时却下着僇僇细雨。绣鞋上嵌着珠玉一类的饰物,光闪闪的,并绣有不明显的龙形花纹。行走时头上的凤形首饰颤动着,罗做的披肩胜过红色的虹霓。从‘瑶华浦’去到‘碧玉宫’。因到洛城北面游览,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宋玉的东邻女’。调戏时,开头还微微拒绝,实际上心中已默许。低头时像蝉翼似的发髻微微颤动,回来的时候,脚上落了一层灰尘。转过脸来如花之美,如雪之白,上床抱着丝绸被子。像鸳鸯那样脖子相贴舞动,又像翡翠鸟那样聚在一起欢乐。眉上的黛色因羞涩而聚向一边,嘴唇上的红色因温暖已融化。呼出的气像兰花的蕊那样香,皮肤滋润,美好的肌肉很丰满。没有力气懒得移动手腕,呈现多种娇态,喜欢缩着身子。流出的汗聚成了一串串汗珠,头发散乱,呈现闪闪绿色。正为千载难逢的相会高兴,却突然听见已到五更。恋恋不舍时产生遗憾,情意缠绵难以结束。懒洋洋的脸色露出忧愁的神态,用美丽的语言发誓,说出了肺腑之言。赠送玉环表明命运永远相合。留下同心结象征两心相同。夜晚照镜梳妆,眼泪把脸上的粉都冲掉了,昏暗的灯火下,听得到远处虫子鸣叫的声音。化妆后依然光彩很鲜明,而早晨的太阳也渐渐出来了。乘着野鸭回归洛水,吹箫的人也登上了嵩山。衣服上像沾上了麝香,枕头上滑腻腻还留有红色。密密的塘边上的草,轻轻飘飞就像沙洲的蓬草。弹奏素琴像鹤,仰望天上盼鸿雁归来。大海宽阔难以飞渡,天高,也难飞。像朝为行云的巫山神女一样没有固定处所。只有萧史一个人留在楼中(弄玉已经不知何住)”张生的朋友听到这事的,没有不感到惊异的,然而张生的念头断了。元稹与张生特别有交情,便问他关于这事的想法。张生说:“大凡上天差遣的特出的东西,不祸害他自己,一定祸害别人。假使崔莺莺遇到富贵的人,凭借宠爱,能不做风流韵事,成为潜于深渊的蛟龙,,我就不能预测她会变成什么。以前殷朝的纣王,周代的周幽王,拥有百万户口的国家,那势力是很强大的。然而一个女子就使它垮台了,军队崩溃,自身被杀,至今被天下耻笑。我的德行难以胜过怪异不祥的东西,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当时在座的人都为此深深感叹。以后一年多,崔莺莺嫁给了别人,张生也娶了亲。一次张生恰好经过崔莺莺住的地方,就通过崔的丈夫转告崔莺莺,要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见。丈夫告诉了崔莺莺。可是崔莺莺始终也没出来。张生怨恨思念的诚意,在脸色上表现得很明显。崔莺莺知道后,暗地里写了一首诗:“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最后也未见张生。后来又过了几天,张生将要走了,崔莺莺又写了一篇断绝关系的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从此以后彻底断绝了音信。当时的人大多赞许张生是善于弥补过失的人。我常在朋友聚会时,谈到这个意思,是为了让那些明智的人不作这样的事;做这样事的人不被迷惑。贞元年九月,朋友李公佐,留宿在我们靖安里住宅里,我谈起了这件事。李公佐觉得这件事非常出奇,连连称道。于是我便作了《莺莺歌》来传播这件事。崔氏小名叫莺莺,公佐就以此为篇名。

《莺》阅读答案(6)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莺 布封 阅读答案

莺 布封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树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园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只歌结束。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了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1.本文说明对象是莺,为什么还要写冬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诗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那么,作者笔下的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面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3分)

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领会听到了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这一结语在文中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莺》阅读答案(7)

(三一)(2006泉州)

  莺

  布 封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树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园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只歌结束。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非缺乏爱情,也不缺少对爱情的忠诚。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这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了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1.细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本文说明对象是莺,为什么还要写冬景?

  答

  ②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冬景?其作用是什么?

  答:

  ③“鸟类的回归带来初春的第一个信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2.莺最突出的特点是 ,除此之外,它还有 、

  、 等特点。

  3.领会“听到了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这一结语在文中的内涵。

  答:

  4.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所喜爱的动物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答:

  参考答案:

  1.①写冬景是为了把莺置于具体季节的背景之下,像舞台人物的出场一样,先有一个造声势的过程。(意思对即可)

  .②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冬景。特别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所描写的动植物“活”起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处于特定季节中动植物的生态特征。(意思对即可)

  .③鸟类的回归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2.喜爱唱歌 活泼好动 生性胆小 无忧无虑

  3.这一结语是作者无限感慨的自然流露。汲汲奔忙于这个俗世,为争名逐利而苦费心计的人们,面对这样的幸福鸟的歌唱,面对这样美妙的文字,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4.略。

《莺》阅读答案(8)

琉璃易碎,人言易坠

——关于《莺莺传》的叙事之我见

《莺莺传》所描写的其实只是两个人的故事,两个恋爱的人后来分开的故事,没有太宏大的叙事,没有那些官腔的说教和露骨的批判。这样的故事,也是中国文人所津津乐道的。 

《莺莺传》的开头,交代说在贞元年间,有位张生,英俊潇洒意气风发。他八岁丧父,被兄弟欺凌,从小随着母亲投奔舅氏,生活贫困,母亲教她念书。这里可以浮现这样一个人物性格:幼年丧父的人,为达目的不惜代价不择手段,由于尝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很敏感,由于家境贫寒,极端律己。

    我们知道这篇传奇是有虚构的成分,就如元稹在里边成了张君瑞。贞元十六年,那年元稹二十二岁,莺莺十七岁。他们的相聚可以算是古时的相亲饭局,吃饭的时候,郑氏让儿子、女儿出来拜会救命恩人。 见面其中一句话很有意思:“张惊,为之礼。”张生看到莺莺那么漂亮,忙起来对她行礼。这个描写很传神,一般男子看到普通的女子,都淡淡的仿佛视若不见;惟独见到美女,眼睛一亮,慌忙起身行礼,态度谦恭。足见莺莺之美。张生想和她说话,但是莺莺理睬,好女孩一般都是很矜持的。思而不得,张生的思念就象潮水一样把他包围,所以他捉摸着要找个机会表白一下。
  于是他从莺莺的小伙伴,侍女红娘那边入手,红娘被张生吓了一跳,问了个问题:“你既然那么喜欢,何不凭借你对我们家的恩情向夫人正式提亲呢?”张生回答的话简直有点无耻了:总结起来就一句,相思成灾,急不可耐。    

但是也许张生妇女工作做的好,红娘还真的帮他。想来那时躲在深闺的大家闺秀并不知道外边文青的名声有多臭,结果一场悲剧上演了。 亚里士多德《诗学》言道:“性格为悲剧六大要素之一。”毫无疑问,莺莺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结局。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矜持和热情,顺从和叛逆,坚定和认命矛盾的结合在了一起。

二月十五的晚上,文学青年元稹踏着美丽的月色,攀着墙边的杏花树翻过墙头投奔他的初恋去了。在红娘通报后,莺莺姑娘这才出现了。莺莺姑娘一身包裹严实,表情严肃,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然后扬长而去。元大才子只好承认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月色太美太温柔,于是绝望了。元稹没有写他失恋后寻死觅活,更不像他自己说的“索之于枯鱼之肆”。但是很吊诡的是三天后莺莺就自荐枕席了。

唐贞元十六年二月十八日的夜晚,那一夜的经历对于元稹来说是如此的深刻,元稹在《会真诗》里清楚地描写了缠绵的经过。在晶莹的斜月下,天真善良的莺莺投奔了爱情,为了自己心爱的男子,为了梦想中的爱情,抛弃了一切,奉献了一切。

    那个时代,女子应允了一份爱情就等于一生一世,不会再有给你重来改过的机会。那是个严肃的时代,女子地位低下,虽然相对于其他朝代,唐朝的风气算是比较开明宽松,但是逾越礼制的爱情依然不容于世,和一个男子相恋,要么嫁给他,要么就是再也得不到幸福和爱情。红娘把枕头也带来了,在古时候,共同倚靠的枕头是充满暗示意味的情物,是在一起温柔缠绵的明证。       

“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东窗总会事发,莺莺说她妈知道也没其他办法了,所以想促成我们的婚事。但是张生可能很害怕被一桩寒门的婚姻套牢,一听这话赶快跑路;于是借口“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西下长安去了。或许她害怕自己会控制不住自己面对离别的悲伤,所以在张生将要走的第二天晚上,莺莺没有来。很能理解这女子的心思,明明想念你的,却不肯见面;明明想把你留下的,却早早地说出一路顺风的祝福。或许正是这样的复杂,才成就了莺莺形象的丰满。    

她终于明白了“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大多数的人言语远比自身华丽,现实远没有恶化到世界末日,便已经支持不住,爱情一如华美的琉璃,碰触现实难免粉碎。
  于是她为自己心爱的男子弹了最后一首曲子《霓裳羽衣曲序》,琴声因为心情悲伤而纷乱错杂,旁边的人都听着流泪,她终于弹不下去,扔下琴哭着跑到母亲的房里,再也没出来。在这部作品里,郑氏出场只有一次,侧面描写也并不多,但是我们却依然能想象一千多年前那位母亲的悲痛,为自己的命运,为家族的命运,更为自己女儿的命运感到悲伤。  
    第二天我们的元大才子踏上西去长安的路途,但是那年他没有考中。于是他留在了长安,这个鄙薄的文青曾托人给莺莺寄去一封信,让她看开些,“以广其意”,顺便送去“花胜一合、口脂五寸”做为分手礼物。孤独无望地留在普救寺的莺莺回了一封信,那信却被张生炫耀于长安的朋友之间。

对于自己的负心,元稹还借用了《左传》那句“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道德,则必有祸”,义正词严地发表了一通高论,最可怕的是听众的反应,“于时坐者皆为深叹”,大家叹口气,居然没人指责张生的负心薄幸,或者有一点小小的同情给予莺莺。
    莺莺只写了首诗给元稹,硬着骨头咬着牙说“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既然都已经分开了不爱我了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当时恩爱缠绵也就足够了,让他“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我真的怀疑元稹所谓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到底指哪一位,是莺莺,还是韦丛,抑或是薛涛?但事实证明,元稹是个文过饰非的人,在韦丛去世的那年,他邂逅薛涛,两人相恋了一年后将之抛弃,可怜薛涛为之终身不嫁,两年后纳妾安氏,又过数年续弦裴淑。简直是“取次花丛频回顾”啊!所以观陈寅恪先生对其评价“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并不为过。
  史籍上再没有关于莺莺以后生活的记载,或许她一生坎坷,慢慢地消磨了纯真善良,成了世间常见的庸俗势利的妇人。但哪怕是这样,我依然相信在她午夜梦回的时候,依然会为贞元十六年的那个男子泪流满面。
    

《莺》阅读答案(9)

  ①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上,飞翔着一种美丽的小鸟,叫做莺鸟,叫声非常动听。它们长着很长的喙。岛屿上物产丰富,莺鸟们靠吃多种草籽为生,活得优哉游哉。但是,饥馑来了。干旱袭击了岛屿,整个大地好像是刚刚凝固的炽热火山,赤红的土地上,看不到一丝绿色。

  ②科学家找到一些从前研究过的莺鸟,它们的腿上拴着铁环。观测结果,发现莺鸟们的体重大减,挣扎在死亡线上。

  ③原因是食物奇缺,能吃的都吃光了,惟一剩下的是一种叫做蒺藜的草籽,它浑身是锋利的硬刺,锐不可当。在深深的内核里隐藏着种子,好像美味的巧克力被封死在铁匣中。蒺藜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铁星”,象征着难以攻克。

  ④莺鸟用自己柔弱的喙,啄开一粒铁星,先要把它顶在地上,又咬又拧,然后顶住岩石,上喙发力,下喙挤压,直到精疲力竭才能把外壳弄掉,吃到活命粮。

  ⑤岛上开始了残酷的生存之战。没有刀光剑影,惟一的声音就是嗑碎蒺藜的噼啪声。很多莺鸟饿死了,有些顽强地生存下来。科学家们想知道生和死的区别在哪里。

  ⑥经过详尽研究,喙长11毫米的莺鸟,就能够嗑开铁星,而喙长10.5毫米以下的莺鸟,就只能望“星”兴叹,无论如何也叩不开生命森严的大门。

  ⑦0.5毫米之差,就决定了莺鸟的生死存亡。在丰衣足食的时候,一切都被温柔地遮盖了,但月亮并不总是圆的,事物的规律跌宕起伏。

  ⑧我猜想,那些饿死的莺鸟在最后时分,倘能思索,一定万分后悔自己为什么没能生就一枚长长的利喙!短喙的莺鸟是天生的,它们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淘汰。但人类的喙——我们思维的强度、历练的经验、广博的智慧、强健的体力、合作的精神、幽默的神韵……却是可以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渐渐地磨炼增长,成为我们度过困厄的支柱。

  1.运用猜读法,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饥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困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单竖线与文中序号的“组合”表现本文的层次结构。

  3.依据文章内容,用一句话简要说说莺鸟与铁星的关系。

  4.品味下边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①在深深的内核里隐藏着种子,好像美味的巧克力被封死在铁匣中。

  ②喙长10.5毫米以下的莺鸟,就只能望“星”兴叹,无论如何也叩不开生命森严的大门。

  5.简析本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的作用。

  6.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表达你阅读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参考答案:

  1.①饥荒;②困难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在饥馑来临的时候,铁星是莺鸟难以攻克的活命粮(关键词语是“活命粮”)

   4.①把“种子深深地隐藏在内核里”比作“美味的巧克力被封死在铁匣中”,写出了蒺藜种子对莺鸟们的巨大吸引力和攻克蒺藜种子的困难;②把喙长10.5毫米以下的莺鸟无法攻克蒺藜而取得活命粮比作“叩不开生命森严的大门”,从而突出在饥馑来临时喙长0.5毫米对莺鸟的重要意义。

   5.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6.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们只有练就一枚更长的利喙,才能啄开生命的困厄。

《莺》阅读答案(10)

崔莺莺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名着之一。几百年来,蜚声艺苑,有口皆碑,风靡了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它写的是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全剧五本二十一折,是一部宏篇大制的剧本。戏剧冲突主要是围绕着维护封建礼教与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而展开的。矛盾冲突的一方是老夫人,另一方是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贯串全剧的始终。代表正面力量的三个主要人物,由于出身地位、身份教养的不同,常常引起一些误会性的矛盾。故事由此开始,在这三个主要人物中,崔莺莺这个形象尤其让人影响深刻。

三、作家的最终要求:才高

其实,王实甫对女性真情的要求也是有其时代原因的。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在文学作品中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市井勾栏,民众聚集,书会才人和艺人在这里编演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有些作品,就鲜明地把“有情”视为理想,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王实甫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并将之融入作品中加以发扬。

  

    

  只具备“色美”和“情真”,还不是王实甫对女性的最终要求。从作品中可以感受作者对于女性才情的欣赏与渴望。在《西厢记》中,莺莺除美貌多情外,也不乏卓荦诗才,“针黹女工,诗词书算 ,无不能者。”正是因为王实甫赋予了莺莺女性形象新的要素——才情,使他在女性观上较以往文学有所超越。

  尽管张生最初是因为莺莺的美貌而对她倾慕不已,然而这只是色欲驱动下的生理反应,真正获得张生情感上尊重的是莺莺的真情和才情。

作为贵族小姐,莺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礼,口出成章,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莺莺才高的典型表现是在剧中的几次以诗传情。张生第一次见到莺莺之前,莺莺正百无聊赖,思绪不宁,看到窗外春去春来,花开花落,想到光阴荏苒,时不我待,为父亲的去世伤心,对自己的未来茫然。在寂静的佛殿之上,莺莺看到四下空寥无人,落红遍地,心弦触动,于是随口吟出了“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的诗句,感叹自己正如这些落花一般,生活在一个无人欣赏的世界里,任由自己最为美好的年华随着时光的脚步慢慢逝去。正是这随口之句,使张生情不能自抑,大呼“我死也”。“我死也”三个字充分表现了张生对于莺莺从外在到内在表现出的美的惊叹。如果说美丽的容貌是莺莺给张生视觉上的冲击,那么莺莺的出口成章、优美的言辞带给张生的则是心灵的震撼,这也为以后张生与莺莺的两情相悦提供了可能。

王实甫对莺莺文采的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没有二人的互通款曲,也就不可能有他们后来的结合。莺莺是一个矜持的贵族小姐,诗词的相互唱和不仅可以使莺莺将炽热的情感倾泻而出,还成为她和张生的隐性“红娘”,为二人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此外,相似的文化结构也是二人两情相悦的精神平台,而相互爱慕、两情相悦正是自由婚姻的内核。因此,作者对莺莺才情的渲染除了让读者觉得人物形象更加完美外,也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女性观——集“色美、情真、才高”于一身的女性才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莺莺在恋爱过程中反复作假,究竟说明了什么?

1.说明社会环境,封建势力对莺莺有巨大的压力。莺莺生于贵族,老夫人对她从思想、生活到行动,无不从严管教。她没有出房门的自由,终日与她做伴的红娘,是老夫人派来拘管她、“行监做守”的;而老夫人自己甚至还要管女儿的潜意识活动,“怕女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她一心要把女儿培养成忠于封建礼教的淑女。莺莺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争取爱情,必然要有巨大的勇气,同客观环境作斗争。她的背叛要触动她的阶级,要伤害母亲的心,还要提防母亲的阻挠,红娘的通风报信。她在爱情中的作假,反反复复,就让我们感到在她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封建势力,如同杜十娘身后的李甲之父,陈白露身后的邵八一样,随时都有可能摧毁她们。我们从莺莺的作假中,看到了强大封建势力的投影。莺莺在强大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一步步走过背叛本阶级的道路,成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作假”是莺莺在背叛道路上留下来的沉重脚印。

2、说明莺莺追求婚姻自主与所受的封建教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莺莺是一个受过严格封建礼教训练的贵族小姐,这一特殊的身份和教养,说明了她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道德的熏陶,是需要有一个艰苦的过程。她身上背着因袭的重担,在“情”与“礼”二者之间,做出最后抉择时需要一段时间,要有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因此,她是一面在追求,一面在摆脱,在追求中摆脱,在摆脱中追求,这中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她决不可能象劳动妇女追求爱情那样的坦率、热烈和大胆。在爱情中的“作假”,正是她同自身弱点、因袭重担做出斗争的反映。[赖简]折反映出她虽然迈出实际反抗的一步,但有顾虑,还下不了决心,因此才出尔反尔。“赖简”之后,莺莺派红娘又送去情书,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这时她已从怯懦走向坚强,背叛了封建礼教,做出了她所能做的最激烈的反抗——那就是私自结合,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不顾。

3、说明莺莺这个贵族小姐也背着封建社会女子的因袭重担。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中的女子,不管她出身如何,在婚姻中遭受不幸,是一个极普遍的现象。这些女子以切身的遭际告诉后人“慎勿将身轻许人。”这个血的教训,使莺莺在追求爱情中对男子怀有一种天然的疑惧心理,既怀疑又恐惧。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对张生的底细,不是一下子就能摸清的。张生对她到底有几分诚意,能不能和她白头偕老?这还需要不断的考验。因此她不能不采取慎重的态度。等到张生为她病得死去活来时,她才敢托身于他,可事后还是不免有几分担忧,“妾干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一个封建社会里的未婚女子有这样种种考虑,乃是历史的真实,符合人物的思想行为逻辑。在崔莺莺的这些考虑里面,不正是深刻地透露出封建社会里‘礼教大防’是何等厉害;要突破它,又是多么难能可贵。

莺莺身份之迷
崔莺莺,同一个人,却有两个身份,三种性情,因为,崔莺莺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 的现实人物和文学形象,她在文学里活了五百年!于是,有现实里的身份和文学里的身份 。现实里的崔莺莺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西厢邂逅恋人。

元稹《莺莺传》中女主角崔莺莺的身份究竟为何?大致两种说法∶一是寒门闺秀,二是妓女。首先从莺莺的家庭状况∶是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崔母)其子曰欢郎,可十馀岁。因此,我们知道莺莺之母郑氏为寡妇,生有一子一女,男为欢郎,已十馀岁,女为莺莺「生年十七矣」,而且家庭的经济状况算是富裕,养有许多奴仆可供使唤。由此观之,崔家应非所谓的「寒门」。
  然而莺莺究竟是不是个大家闺秀?还是其实是个妓女的身份呢?我们见莺莺写给张生之书信云∶
  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由此可以试著描绘出莺莺日常的生活状况∶崔家显然时时有访客出入或常有宴会举行,故莺莺常处「于喧哗之下」,而她显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故「勉为语笑」-勉强地应和这种热闹的场面,何况她还「闲宵自处,无不泪零」,试想一个「闺秀」怎可能时常抛头露面?崔母又怎可能不顾礼教,时常强迫自己女儿出来见客呢?
  古代所谓会真诗与游仙诗一样,都是文人赠妓女的诗篇,而张生所作的会真诗三十韵,也是为了作诗以记崔娘事,如此推断,莺莺该是妓女一类人物。详见张生会真诗三十韵部分诗句∶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这样的露骨的情欲描写,也唯有妓女方能配得。虽然极不愿意让莺莺这么美好的女子,有任何的污点,但莺莺身为妓女应属事实!
  《莺莺传》布下些许隐藏的线索,说明莺莺的来历并不单纯,这点我们不能忽视。若是如此,作者元稹为何要故布疑阵呢?理由有三∶
一.当时几篇名著如「李娃传」、「霍小玉传」等,皆属于抬高女性地位的作品,而且女主角的身份都是妓女,霍小玉曾自言∶「妾本倡家。」作者的创作总是跟著时代风尚来走,因此当时有许多文人投入撰写关于妓女的作品,《莺莺传》也是其中一篇。
二.《莺莺传》是元稹自身爱情生活之写照,虽然文中不时流露出炫耀其艳遇之心情,但也可见得他对女主角莺莺是存有愧疚之心的,否则不会透过莺莺之口说∶「为郎憔悴却羞郎」以责备张生,不无自责之意。
三.虽是写艳遇,但元稹对女主角必有相当程度的感情,所以不愿明写其为妓女身份,而以莺莺遵守礼教、是个闺秀作为幌子,美化她的身份,事实上,答案已藏在文本之中了。
  也许元稹对化名莺莺的过去恋人确实有情,也有后悔的成分在,因而使他生出这样的感叹,其离思诗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他这样刻意隐瞒莺莺的真实身份,其实蕴藏了多少对昔日恋人的爱与悔恨啊!这或许是元稹的难言之隐,不足为外人道也!

《莺》阅读答案(11)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6.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17.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古诗文中经常会写前代的人和事。刘禹锡《陋室铭》中的①,②,是以古代明贤自比;杜牧《泊秦淮》中的③,④,用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陆游《书愤》中用⑤,⑥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慷慨悲凉。

  答案:

  15.(3分)B(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16.(3分)B

  17.(5分)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2分),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

  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6分)①南阳诸葛庐②西蜀子云亭

  ③商女不知亡国恨④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伯仲间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书名号不计分。

《莺》阅读答案(12)

试说崔莺莺

郑莹莹

(中文系 090111F020360)

内容摘要:崔莺莺试我国文坛上一个极富感染力的文学形象,从元稹德的《莺莺传》开始,莺莺的出现就给读者以震撼。紧接着是后来的《董西厢》和《王西厢》,从小说到诸宫调到戏曲的转变,使得主人公莺莺的形象越显丰满。通过不断地比较阅读,我们不难看到作家们对莺莺形象的塑造愈发鲜明:作为封建社会的青年女子,受封建礼教思想的禁锢,秉承“非礼勿视”、“男女授受不清”、“门当户对”等思想,本该规规矩矩遵从父母之命。而莺莺却敢于追求恋爱自由,冲破思想额枷锁,对封建礼教进行反抗,表现了与众不同的叛逆精神。

关键词:莺莺 身份 性格 结局

崔莺莺一个为大众所熟知的文学形象,一个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从元稹《莺莺传》的问世到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对女主角莺莺的身份、性格形象、和结局,文学界众说纷纭。

一、莺莺的身份之说

这位极具争议的文学形象,其身份有两种说法颇受读者关注和争议。

(一)、娼妓之说

根据《莺莺传》中张生抛弃莺莺一事,陈寅恪先生曾作大胆假设:“若莺莺果出高门甲族,则微之无事更婚韦氏。惟其非名家之女,舍之而别娶,乃可见谅于时人。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1〕P116言下之意为莺莺“所出必非高门”,且有娼妓之嫌,元稹(张生之原形)弃莺莺是热衷巧宦的表现。此说被当代学界引用的频率很高,尽管是推测,但似乎成了铁定的事实。这一身份受文学批评界广为争议。是红粉知己?旧情人?或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小三’?不管莺莺是什么身份,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生对莺莺是有感情的,不可否认他们曾经倾心于彼此,有着美好的回忆。

(二)、名门之后、大家闺秀之说

相对于娼妓之说,大家闺秀一说似乎易被读者和大众所接受,不管是从作品而言还是从莺莺自身而言,大家闺秀的身份对她来说显得更为合适。从作品看,《莺莺传》中写道: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亦派之从母。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女仆。”〔2〕P258崔、郑皆为士族,那么其女若非名门之后,也可算得上是大家闺秀,其家大业大,财产丰厚。可想而知,一名家财万贯的大家闺秀,怎么也犯不着自我作贱,堕落成娼妓。可见,娼妓一说饱受争议是有原因的,还有待考究。再看《董西厢》和《王西厢》。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金代说唱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作者在继承前人艺术积累的基础上,用14个宫调,193套组曲,将崔、张得故事演绎成五万余言的鸿篇巨作。其间透过普救寺内僧人法聪之口,让我们得知莺莺的身份。“【大石调】【蓦山溪】法聪频劝道:先辈休胡想,话行藏,不是贫僧说谎。适来佳丽,是崔相国女孩儿,十六七,小字唤莺莺,白甚观音像?”〔2〕P278莺莺乃崔相国之女,当之无愧的名门之后。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开篇就借老夫人之口提道:“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2〕P1从这里,我们更加可以确定莺莺乃前朝相国之女,名门之后,千金之躯,大家闺秀。

从莺莺自身看,无论是元稹的《莺莺传》,还是《董西厢》、《王西厢》。她身上散发的高雅气质我们读文可感。她诗书礼乐,样样皆通,可见她的自身修养和文艺素养非同一般,非一般的世俗女子和娼妓所能及。莺莺的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着大家闺秀的气息。由此可见,名门之后,大家闺秀之说更能为读者和文人所认同。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身份,让崔、张得感情之路走得更为艰辛;也是由于这一身份才让我们对他们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探究精神。他们的爱情故事激励着当代的年轻人寻找自己的幸福。

学术界对崔莺莺进行研究评论的文字层出不穷,各有各的说法,但就身份而言,崔莺莺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之说则显得更有力,更易被大众接受。

一个人得出生和成长环境对她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一名门之后、大家闺秀的莺莺,不同作者对她形象和性格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二、莺莺的性格形象之演变

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西厢》、《王西厢》,崔、张来那个人得爱情故事由悲剧到大团圆结局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了莺莺性格形象的不断流变,在不同作品中莺莺的性格形象是不尽相同的。

(一)、元稹《莺莺传》中的莺莺

《莺莺传》是唐代传奇中的一篇重要作品,以崔、张两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两人初识于普救寺,张生请军退贼兵,救了崔氏一家,崔母为表感激设宴答谢,席上崔母命女以兄长之礼拜见张生。此一见为崔、张二人的感情埋下了一枚炸弹,只等着一个引爆者,而红娘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感情发展的媒介,莺莺在对两人的交往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初见,她以冷美人的形象出现,表现得极为矜持,对张生这一陌生的男人似乎有种本能的防备,当然这与她久居深闺有一定的关系。而见面之后,两人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通过红娘的出谋划策、穿针引线,而出现了后来两人约会的情景:待月西厢、拂墙花影、寺钟鸣、天将晓,以词传情相约等。这一系列的描写,让我们既看到了在封建礼教束缚和寡母管教下,莺莺身上那种少女的矜持,也让我们看到了莺莺的沉稳、内敛。

因为少女的矜持,多次让张生心生疑惑,让张生读不懂这位佳丽的心思。《莺莺传》中的莺莺身份最为模糊,但是,从她诗书礼乐皆通的文艺素养来看,即便非前朝相国名门之后,也可称之为大家闺秀。她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对自己的感情坦诚、负责。对张生心生爱意后,她敢于为两人制造机会,虽然其间她的善变让人难以捉摸,但是,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深闺女子,对自身的名节和家族的脸面还是得有所顾忌的。她用红娘作为牵线人,其一、红娘是她的贴身丫鬟;其二、红娘不识字,又与她的年龄相仿,少女思春是她俩相通的。首先,红娘不识字为她和张生以词相交创造了前提;再者,红娘在职责上和情感上都是为崔、张二人牵线搭桥的最佳人选。由此,可见莺莺性格中沉稳、内敛的一面。也正是由于她的有所顾忌,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也决定了两人分手后,她拒见张生的决定,而以两首短诗作答。

在爱与礼的冲突下,莺莺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勇于追求,可见她坦诚、率直的一面。然而,她生活在封建礼教长期禁锢身心的时代,自身必存在一定的局限,对于世俗的偏见和家族的名誉,她还是要有所顾及的,在追求爱情的同时,她把持有度,充分显示了她的沉稳、矜持、内敛。她深知“儿女之心,不能自固” 〔2〕P261既敢于表达爱情,又对人生有沉静的思考。

(二)、《董西厢》中的莺莺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流变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无论是在故事发展还是思想观念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它改变了原来故事的矛盾冲突和结局,将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变为崔、张、红三人为追求婚姻自主而与守旧老夫人作斗争的冲突;而将原来莺莺被张生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变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这一故事的转变,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莺莺性格形象的演变。此时,作为相国之女的她,虽然也受封建礼教禁锢,受寡母的管教,但是较《莺莺传》中的莺莺,她多了份执著和果敢。她对爱情的渴望和犹豫,让她整个陷入了矛盾,找不到发泄口。张生得知与莺莺结合无望而病倒,此事给足了莺莺勇气,成为了两人爱情发展的助推力。对于张生的病,莺莺道:“张兄病体尪羸,已成消瘦,不久将之。都因我一个,而今夜怎支当?我寻思,顾甚清白救才郎!”〔2〕P333从她的话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莺莺的决定,为爱大胆的付出。她撇开世俗的偏见,追寻自己的意愿;甚至于最后和张生私奔,她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一名门之后,待嫁闺中的女子与人私奔,这一举动,不仅毁了莺莺的个人声誉,也给家门抹了黑。但是,在面对爱情和个人、家族名声的抉择时,她毅然决然地挣脱了礼教的束缚,让我们看到了为爱不顾一切的莺莺。

我想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很少有人能为爱不顾一切,而今的女子,虽然同莺莺一样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但不是害羞不敢向前迈步;就是考虑了家庭、距离等原因。现实是摆在两人爱情中的一道坎,只有彼此努力,共同跨过了那道坎,并肩迈进,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果说《董西厢》中的崔、张爱情故事结局是值得赞许的(至少在年轻人心中是有那么一个时候,有过那一种冲劲),那么《王西厢》中的可以说是令人羡慕的。此时的莺莺已经成为那些未能获得真爱的少女们羡慕、向往的对象,甚至成为了自由婚姻的形象代言人。

(三)、《王西厢》中的莺莺

王实甫笔下的莺莺不管从语言、行为、心理的表现都较为具体,人物性格突出、形象丰满。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莺莺的二美。

1、形貌之美

崔、张二人初见于普救寺,王实甫《西厢记》五剧第一本第一折通过张生的表现来间接表现莺莺之美。起初,崔、张两人并不相识,不曾想,此一行竟撞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如戏剧中写的:“正撞著五百年前风流业冤。”〔2〕P9莺莺的上场用语言打破了寂静,同时也引起了张生的注意。“(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一语既出,张生不禁发出“我死也!”的感叹。“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响恰方言。【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转,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千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2〕P9这一大段的外貌描述是借张生之口而出。张生望此佳人,疑是观音现世,可见,莺莺美貌之惊人。这也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欲知莺莺究竟庐山真面目何如?须往下看。第二次张生见莺莺又发出了一番赞美和感叹“(末做看科云)料想春体露半襟,亸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月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是好女子呵!”〔2〕P45两次见莺莺,评价一次比一次高,着实令人好奇。两次莺莺的出现都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因为张生第一次见是远望,第二见是在朦胧的夜晚,虽感觉评价很高,但不免让人生疑,莺莺的美,会不会是张生的错觉。直到第三次,两人真正相遇,近距离相见,张生又作了一番描述:“【得胜令】恰便是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扑堆著俏;苗条,一团儿衠是娇。”〔2〕P56此见因距离近,光线充足,张生对莺莺的容貌看得个仔细,于是就有了全方位的工笔描写。前两次朦胧美的铺垫,为莺莺真正地在大众面前的亮相更动人心弦,以至于引起了寺庙的骚乱。剧中写道:“【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僗, 著法聪头做金磬敲。”从众人的反映加上张生的描述,可见莺莺确实拥有倾国倾城之美貌。在一个束缚思想,禁欲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不论男女都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的感情已经压抑到了极点,特别是对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崔、张二人而言。虽无法深知对方的内在美,但外在美也从中促成了一见钟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在后来崔、张二人的交往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莺莺的灵魂美。

2、灵魂之美

常言道:“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空有一副皮囊,内心丑恶没涵养的人,是不可能有真美的,只有存善念恩,思想高洁,心灵美,才是真的美。而剧中的主人公莺莺正是一个外在美和内在美兼而有之的人。

首先,莺莺自身的文学素养让美的气质由内而外的呈现。张生初见崔莺莺,其实不仅为其美貌惊艳,更为其才华折服。游园时,莺莺脱口而出:“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2〕P9的诗句,感叹自己如落红一样,孤芳自赏后,任由似水年华悄然逝去。《董西厢》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投石问路,出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2〕P46此一诗将自己心情的孤寂以及和莺莺咫尺天涯的感伤溶入了浓浓过得月色,渗入了月夜的每一处,使莺莺读懂了张生内心的渴望。在张生的感召下,莺莺也依韵回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2〕P46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莺莺出口作诗,且对和工整。可见莺莺的才气。正是因为莺莺诗书礼乐皆通,,文艺素养极高而成就了后来,听琴会意、以诗传情的他们。此后,《董西厢》五剧第三本第二折中莺莺给张生的回信中写道:“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2〕P138和之后莺莺对张生的叮嘱:“【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2〕P193加之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他的书信往来,皆可看出莺莺的才情。正是因为两人相似的文化底蕴,加之红娘的牵线搭桥、旁敲侧击,助长了两人发展的速度,同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

其次,莺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不屑是最难能可贵的,即便是换作今天的某一位女子,也很难说不为权、钱而妥协,许多富足家庭的子女还是得遵从父母,讲究门当户对,接受变相的包办婚姻,而无法追寻自己的真爱。受父母、现实等多重的压力及金钱、权势的诱惑,面对面包和爱情,许多人只能选择前者,而不是像莺莺一样敢于追求自我的幸福,敢于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做斗争。可以说,当今的社会男女恋爱自由较莺莺生活的时代,已经非常开明了。而莺莺在一个思想被扭曲,情感受压抑的时代,敢于冲破思想的枷锁,对包办婚姻说“不”,敢于漠视门第观念,坚定地将“情”置于名利之上,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莺莺昨晚前朝相国之女,本与郑恒有婚约,可谓是待嫁闺中了。但遇到张生后,她心中的少女春情被惊醒了,本该身居闺中,不得露面的,却在老夫人的无意中让这对前世的有情人相遇,并互诉衷肠。从两人初见时,莺莺对张生的偷偷一瞥,再到隔墙和诗,以诗相约后夜会西厢,这一系列的举动无不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为爱而勇敢、执著的莺莺。这一系列的行动后,可以说两人追寻真正幸福的道路才感刚刚开始,起初对两人的阻力顶多是莺莺一个人思想的挣扎,而此时两人必须面对的是老夫人、是郑恒等其他方面真真切切的阻力,面对多重难关,莺莺的内心深处的反抗意识再次被点燃。坚定立场,与张生两人生米煮成熟饭。面对张生这一个一穷二白的书生,她没有过多的要求,张生上京考取功名,是老夫人之命,而莺莺则觉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为了自己并不看重的功名利禄将两个正处在热恋中的情人强分开,莺莺觉得不值:“【朝天子】暖溶溶玉醅 ,白泠泠的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生长吁气。”〔2〕P192她特意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2〕P192这与老夫人的:“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2〕P184形成鲜明对比,莺莺追求的是两情相悦,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生活。

莺莺这种以情为重的观念在当时处处受到束缚,在渴望功名、攀龙附凤的时代里是弥足珍贵的。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成为了初识情滋味的青年男子心中美的标准。此外,剧中莺莺多次提到“羞人答答的”,这一表现也可看得出她少女的矜持和娇羞。这样一来,莺莺更成为了男子的梦中情人,成为了女子所崇拜、羡慕的对象。

王实甫先生意在塑造莺莺之美,以美服人、动人。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董西厢》为花间美人。此美有词之美,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和戏剧整体之美。《董西厢》确立了作者理想中古代女子美得标准,构建了中国古典戏曲美得典范。

基于不同的身份、性格形象和社会背景,作家们也赋予了莺莺不同的结局。

三、莺莺之结局

崔莺莺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结局,《莺莺传》中遭张生始乱终弃,《董西厢》中携张生私奔,《王西厢》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随着人物的不断转型,环境的不断变化,故事的发展过程愈显复杂。在经过千难万阻后,结局愈发的完美,这应该就是苦尽甘来吧!而也就是这样的结局,引起了文界和读者的诸多争议。对张生的始乱终弃,有些人认为是张生为自己的错找借口,也有人认为责任在莺莺,她假矜持,百般刁难,令人“真假”难分,让张生困惑,以致于逃离。这样一看,莺莺确实是咎由自取。而面对莺莺的大胆越矩行为,有的人不禁拍手叫好,为莺莺的勇气所折服;也有人批评她冲动鲁莽,她这一举动根本就是害人害己。里老母而去,背了个不孝的骂名;出身名望贵族,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给家族抹了黑。这些争议在当时乃至于现在都还不断出现,不同读者对于她的结局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有同情、有抨击、又佩服、有鄙夷。而《王西厢》是前两部作品的升华和再完善,不管从语言、故事情节还是结局来看,都显得更为成熟、完美。莺莺再《王西厢》中的结局是最完美的,也是最令人羡慕的。张生考取了功名,衣锦荣归,夫妻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许多女子做梦都想要的。

不管是身份、性格形象还是结局,莺莺一直是许多文人学者研究的对象,对她进行评价的文章层出不穷赞美批评兼而有之。明代贾仲明《凌波仙》称:“新杂剧,就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3〕P1相信莺莺也如《西厢记》一样,会被一代代人所认知和评说。她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会成为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

参考文献:〔1〕陈寅格.元白诗笺证稿.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2〕王实甫.西厢记.张燕瑾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金圣叹.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江苏:凤凰出版社,2010

《莺》阅读答案(13)

莺鸟与铁星阅读试题及答案


①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上,飞翔着一种美丽的小鸟,叫做莺鸟,叫声非常动听。它们长着很长的喙。岛屿上物产丰富,莺鸟们靠吃多种草籽为生,活得优哉游哉。但是,饥馑来了。干旱袭击了岛屿,整个大地好像是刚刚凝固的炽热火山,赤红的土地上,看不到一丝绿色。

②科学家找到一些从前研究过的莺鸟,它们的腿上拴着铁环。观测结果,发现莺鸟们的体重大减,挣扎在死亡线上。

③原因是食物奇缺,能吃的都吃光了,惟一剩下的是一种叫做蒺藜的草籽,它浑身是锋利的硬刺,锐不可当。在深深的内核里隐藏着种子,好像美味的巧克力被封死在铁匣中。蒺藜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铁星”,象征着难以攻克。

④莺鸟用自己柔弱的喙,啄开一粒铁星,先要把它顶在地上,又咬又拧,然后顶住岩石,上喙发力,下喙挤压,直到精疲力竭才能把外壳弄掉,吃到活命粮。

⑤岛上开始了残酷的生存之战。没有刀光剑影,惟一的声音就是嗑碎蒺藜的噼啪声。很多莺鸟饿死了,有些顽强地生存下来。科学家们想知道生和死的区别在哪里。

⑥经过详尽研究,喙长11毫米的莺鸟,就能够嗑开铁星,而喙长10.5毫米以下的莺鸟,就只能望“星”兴叹,无论如何也叩不开生命森严的大门。

1.运用猜读法,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饥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困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单竖线与文中序号的“组合”表现本文的层次结构。

3.依据文章内容,用一句话简要说说莺鸟与铁星的关系。

4.品味下边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①在深深的内核里隐藏着种子,好像美味的巧克力被封死在铁匣中。

②喙长10.5毫米以下的莺鸟,就只能望“星”兴叹,无论如何也叩不开生命森严的大门。

5.简析本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的作用。

6.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表达你阅读了本文之后的感悟。

1.①饥荒;②困难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在饥馑来临的时候,铁星是莺鸟难以攻克的活命粮(关键词语是“活命粮”)

4.①把“种子深深地隐藏在内核里”比作“美味的巧克力被封死在铁匣中”,写出了蒺藜种子对莺鸟们的巨大吸引力和攻克蒺藜种子的困难;②把喙长10.5毫米以下的莺鸟无法攻克蒺藜而取得活命粮比作“叩不开生命森严的大门”,从而突出在饥馑来临时喙长0.5毫米对莺鸟的重要意义。

5.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6.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们只有练就一枚更长的利喙,才能啄开生命的困厄。

1.问文章体裁: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看过“莺鸟与铁星阅读题答案”的人还看了:

《莺》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杰民,周雅何曾专美!

注释: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作者指出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

B.“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夜闻数声鸣鹤”,运用了风声鹤唳的典故,写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来。

D.作者借古讽今,写东晋“淝水之战”,成功击退前秦,以此讽谕南宋统治者要坚定抗金信心,抵御外辱。

15.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为什么这样说,请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 B (“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15. (6分)

此词所写“淝水之战”这段历史对南宋朝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2 分)。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敌人侵略(2分)。作者借古讽今,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发挥地理优势,任用抗金人才,从而以弱胜强打败金兵(2 分)。

《莺》阅读答案(15)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

文学学院 07级(1)班 何晓青

  在唐代的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是负有盛名的一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莺莺传》写的是张生和莺莺恋爱、幽会,最后又把她遗弃的故事。作者元稹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是个大家闺秀,娴静含蓄,多才多艺,却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她又大胆地追求爱情,勇于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的格局,是一个极复杂的矛盾体。正因如此,《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才更显得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

一、 聪明含蓄而又勇敢的崔莺莺

崔莺莺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弹琴撰文无不擅长,她写的小诗别有情义,可见她聪明好学。在张生半夜**来幽会时,莺莺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说辞严密有理,而且也掩饰了自己对张生的动心,很好的“解释”了《明月三五夜》的传诗之举,也保持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庄重贞洁,维护了崔氏家族的面子。莺莺的确聪明机敏,心思缜密。

在初次与张生相见时,莺莺迟迟才出场露面,席间眼光斜着注视别处,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张生问她年龄,反是莺莺的母亲郑氏代她回答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岁了。”张生慢慢地用话开导引逗莺莺,但她根本不回答。面对初次见面的异性男子,莺莺害羞内敛,并未大胆应酬。还有,“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莺莺才貌双全,才思敏捷,情感丰富,但她从不表露于众,是一个极含蓄极娴静的闺中女子。

即使莺莺聪明含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教道德规范,但她内心却是有自己的思想冲动的。莺莺没抵制住蠢蠢欲动的春心,也不再顾忌传统的礼教道德的约束,大胆地主动地与张生约会结合,并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与张生同居。在与张生的通信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心诚意,大胆表露思念之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莺莺从内心到外在举动都是很勇敢的。

二、 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执着追求的莺莺

崔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只要有一滴这样的火种,就会燃烧起崔莺莺炽热的爱情之火。崔莺莺从没有放弃过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正是普救寺相遇这“火种”,点燃了崔莺莺的爱情火焰。当张生托红娘传书表白后,莺莺的回信是《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莺莺本已对张生动心,诗词中就是应允相邀之意,读来充满了春心蠢动的滋味。适值芳龄的莺莺抵挡不住对“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的张生的发自内心的好感,这对异性的渴慕本是人的天性,莺莺自然也不例外。当首次约会不欢而散之后,莺莺一直煎熬在情欲与礼教的矛盾之中。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崔莺莺终于冲破防线,选择顺从自己的心意,大胆追求与心爱之人的相依与结合。追求甜蜜幸福的爱情,构建美满和谐的婚姻,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宝贵的追求。然而在封建礼教充斥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如《曲礼》说:“男女不杂坐,不同椸,不同巾栉,不亲授。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棞,内言不出于棞。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女子未嫁之前,不得接触除父亲之外的任何男性,以保证其处女的纯洁;女子出嫁后不得与丈夫之外的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尤其是性关系,直至其生命终结,这就叫"贞洁"。女子对情爱婚姻的自由追求是不被认可,遭人唾弃的“可耻行为”。莺莺不顾家长态度,也不顾礼教的三从四德,依从内心冲动与张生同居数月,执着追求与心爱之人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

最终被张生无情抛弃,莺莺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么。在喧闹的场合,有时勉强说笑,而在清闲的夜晚自己独处时,怎能不偷偷流泪。甚至在睡梦当中,也常感叹呜咽。莺莺始终活在记忆里,活在自己对幸福爱情生活的渴望里,活在对美满爱情的执着追求里。最终两人各自成家,崔莺莺知道张生思念自己后,虽然没有见张生,但暗地里写了一首诗:“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即使不能长相厮守,莺莺依旧保留着对爱情的自有追求之中,即使这种追求只停留在精神层面。

三、 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

莺莺的家世虽未详细介绍,但从莺莺的日常举止上仍能看出她深受家庭封建礼教的熏陶,莺莺几乎已经被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能琴善赋,感情丰富,却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时刻压抑自己的本性,已成为一位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当崔母要莺莺出来答谢张生的解围之恩时,崔莺莺“久之辞疾”,其母呵斥,方才“久之乃至”。待张生赴约而来,莺莺却端服严容,大数张生。服侍莺莺的贴身婢女红娘也道出:“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莫非莺莺真的对张生的炽热追求无动于衷?通篇看来,莺莺早已是情窦已开,春心荡漾,但为何她的举动却与内心背道而驰?崔家颇有家资,即使不是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也称得上富庶人家。莺莺字写得好,善于写文章,又能弹一手好音乐,可想而知,崔母对莺莺的教育非同一般。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里,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教自是必修科目。自小便耳濡目染,莺莺的天性早已被践踏了。

当莺莺终于冲破防线,大胆的与张生结合后,两人相处数月,莺莺竟未向崔母透露只言片语,是因为羞愧,还是因为惧怕?不论怎样,莺莺对二人私定终身之事都不敢正视,这有悖于平日所学的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道德,内心总是排斥并否定自己的冲动。待张生选择到长安赶考,莺莺亦不挽留,连张生都猜不透莺莺。崔莺莺超过众人,技艺达到极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应酬;对张生情意深厚,然而却未用话表达出来;经常忧愁羡慕隐微深邃,却常像无知无识的样子;喜怒的表情,很少显现于外表。 莺莺遵从的便是古时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定位:坚贞保身、含蓄内敛、服从男子,所以她一直压抑着自己人性的彰显。

最终的结局让人始料未及,后来张生遗弃了她,她也自以为私相结合“不合法”,“有自献之羞”。她不是振振有理地向张生提出谴责,而只是一味哀恳,希望他能够始终成全。只有怨,没有恨,这是家庭出身、封建教养带给她的局限性。“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当张生以义兄身份要求相见时,莺莺对张生依旧留恋,但始终未再现身。莺莺虽然对爱情保持着独立的渴慕,但她经过重重思考,放弃了实质性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莺莺终于走上了封建礼教所推崇的纲常女子之路,到头来,莺莺都没能说服自己放纵到底,反而选择了认输,委屈压抑自己。

综上所述,元稹《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她既含蓄内敛,又大胆勇敢;既聪敏多才,又从不展现;既执着追求自由爱情,又自律于纲常道德;既叛逆于贞节观,又羞愧于自献之举……莺莺在对待爱情与命运上,时刻矛盾于主动争取与被动屈从的挣扎之中。正是这样矛盾复杂的性格,莺莺这一角色才显得传神生动,有血有肉,异常鲜明,是一个成功的完满的人物形象。《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形象的成功刻画使得《莺莺传》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之作,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以此演为杂剧传奇的很多,以金人董解元《弦索西厢》、元人王实甫《西厢记》为最著。所以鲁迅也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

本文来源:https://www.czhuihao.cn/zuowen/156427/

《《莺》阅读答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关于区2022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八篇】

关于区2022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八篇】

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区2022年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报告【八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3
2022年度县委宣传部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四篇)

2022年度县委宣传部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四篇)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议事日程,agenda)的信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脉络(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县委宣传部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四篇),欢迎品鉴!
2024-04-23
开展防范和惩戒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自查自纠工作总结报告(合集4篇)

开展防范和惩戒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自查自纠工作总结报告(合集4篇)

自查报告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执行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检查方式的报告文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展防范和惩戒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自查自纠工作总结报告(合集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3
三年支部换届总结报告【4篇】

三年支部换届总结报告【4篇】

换届选举指某组织依照民主程序和自身章程,更新领导层的组织行为。换届选举指本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选举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组成人员的任期已经届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支部换届总结报告【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3
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汇总五篇

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汇总五篇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全党共同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全党动手一起抓。其中的要害,就在于各级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汇总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惠好考试网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