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秭归二中2018届高三九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

     

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君臣隶属关系。据材料可知

A.周代国家地方自治政权普遍建立

B.王权至上、强本弱末是根本原则

C.分封地域覆盖了中华民族发祥地

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而没有强调地方自治政权的普遍建立,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本大而末小”‘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君臣隶属关系”可知题干重在强调分封制,王权至上,等级森严、强本弱末的根本原则,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分封制的覆,盖范围,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的隶属关系及等级秩序,而没有明确受封诸侯的义务具体是什么,故D项错误。

     

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

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题干中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出现了“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的现象,表明不一定是贵族出身的人才可以受爵,普通人也可以拥有爵禄,说明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发展,A不正确;材料所述为平民可以因军功授爵,并不是说其能转化为世袭的贵族,B不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考查学生有效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出现了“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的现象。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正确;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错误;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秦朝再分新郡进行管理的原因,学生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中得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范围,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与地方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外戚专权,进而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故选C;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皆与史实不符,排除A,B。

     

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这一规定

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

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D.打击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

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是隋文帝时期,A错误;材料是对察举选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没有否定重视德行的选材标准,排除B;材料的做法只能逐渐减少这种勾结的弊端,但不能根除,C错误;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这就导致了对被荐者与荐者之间容易勾结的弊端,通过考试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打击了地方把持官场的势力,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宋代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通过增设职位、分化事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材料中的“率一官而三人共之”“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答案为C项。这种现象是宋代政策带来的后果,排除A项;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

查看解析   详情

宣德八年(1433年),提升安南(今越南)州土巡检李保担任州判官,成为当地土司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石南龙州(今四川青川等)土知府段龙死,养子段进忠杀死段龙儿子段嘉龙,自任土知府,朝廷派兵镇压并在此地改设流官。以下对明朝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因地制宜,保持西南地区稳定

B.改土归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

D.先设后废,扼制地方武装增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A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论是设立土司还是改土归流,都是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保持西南地区稳定,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错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为明朝做法是加强统治而非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做法是加强统治而非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做法不仅仅是扼制武装增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对于土司制度以及改土归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A

根据题干可知孔毓璞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同时也反映出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军机处设立的相关信息,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相关信息,排除C。题干信息体现地方官员获得密奏之权,无法体现地方实力的加强,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C

根据“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C正确;A中“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B;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最初,罗马法中“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有限的几种,到了4世纪则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这表明罗马法

A.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法律体系逐渐完备

C.法条的应用具有灵活性

D.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D

从材料““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中可以看出,“公共犯罪行为”不断增加新内容,可以更好的维护社会和经济的稳定,这也体现了罗马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故A项排除;材料只强调了“公共犯罪行为”的增加,没有体现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应用的灵活,故BC项排除。

     

下图是18世纪后期英国铜版画漫画(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的对比)。(法国是“战争的诅咒”,英国是“和平的祝福”)。该漫画表明

查看解析   详情

19世纪50年代卡尔霍恩提出以一致多数取代联邦宪法中的简单多数从而赋予南方以绝对否决权,以双元首制保障南方的特别利益,形成联邦行政权的内部平衡。如此,则美国将从历史时间的1787年倒退回1781年,这遭到林肯的坚决抵制。林肯反对的原因是其

A.可能导致美国联邦的和平解体

B.违背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维护了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制

D.需要对1787年的宪法进行全面修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A

根据材料可知,卡尔霍恩主张重建联邦行政权的内部平衡,会使美国由联邦制退回到邦联制,故遭到林肯的坚决反对,故A项正确。林肯反对卡尔霍恩的主张,主要是为了维护联邦制,维护国家统一,而不是涉及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卡尔霍恩的主张有利于维护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制,林肯主张废除黑人奴隶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需要对1787年的宪法进行全面修订,而是强调林肯反对卡尔霍恩的主张,主要是为了维护联邦制,排除D。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A.中央集权削弱

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

D.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D

【详解】根据材料“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体现出地方上书中央,但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政府的行为,地方官并不是主动适应外交形势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可知地方依旧要上报、服从中央,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城陷后……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清政府从官员到皇帝都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理念,故D项正确。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B

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刺激了中国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故B正确;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映,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众忧患意识的觉醒的角度分析各个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927年12月,瞿秋白在《布尔什维克》上发表文章认为:“现在各地的农民暴动的斗争方式,必须确切地了解游击战争的意义和明显地树立创造革命地域的目标,运用这一斗争方式,来动摇、削弱以至推翻当地反动政权。”这表明其

A.开始关注农民武装斗争

B.肯定了各地农民斗争的经验

C.仍坚持“城市中心论”

D.强调了农民斗争的决定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B

根据材料“也提出了把农民暴动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造革命地域’紧密联系起来”可以知道,瞿秋白已经在关注各地农民斗争的经验,故选排除C,B;A“开始”表述不当,排除;

由材料“农民暴动的斗争方式……来动摇、削弱以至推翻当地反动政权”可知瞿秋白赞成武装暴动,但并非强调了农民斗争的决定作用,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也提出了把农民暴动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造革命地域’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瞿秋白结合革命斗争经验,萌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另一方面,材料并没有表明瞿秋白摆脱左倾错误。

     

1946年的政协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规定省为地方自治最高单位,省长民选,各省制定省宪等。政协会议做出的这些规定,

A.加快了国民政府改组的进程

B.延缓了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爆发

C.成为国共重庆和谈的政治基础

D.有利于解放区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解放战争

D

从材料“1946年的政协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省长民选,各省制定省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政协会议的这些规定为解放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初,政协会议期间,国共关系尚未破裂,政协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和平建国,并没有使国民政府改组,也没有延缓内战的爆发,故AB项排除;重庆和谈是在1945年召开的,排除C项。

点睛:从题干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时间及事件:1946年政协;宪法草案规定的内容:中央与地方分权、自治、民选、省宪等内容,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C

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

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斯大林迫使我国签订了一项秘密的《补充协定》,规定在苏联的远东和中亚地区、我国的东北和新疆“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并不许第三国的资本或其他公民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所参加之工业的、财政的、商业的及其他的企业、机关、会社与团体的活动”。该《补充协定》

A.有利于我国开展独立自主外交

B.有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C.影响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结合所学可知,《补充协定》规定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影响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故选C;依据题意排除A,B;题意与打破美国孤立中国无关,排除D。

     

据熊向晖(周恩来的助理)回忆,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毛泽东曾专门指示,“不同美方谈贸易问题”。尽管“美方多次要求开展中美贸易,我方均表示不感兴趣”。这是因为

A.中国担心此举会引发苏联的不满

B.中国仍推行相对封闭的经济战略

C.经济体制不同阻碍中美贸易发展

D.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控制中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尼克松访华时期中国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进行改革开放,因此不进行贸易的谈判,B正确;中苏此时已经恶化,A错误;材料说明是经济政策导致中美贸易发展阻碍,C错误;美国是利用中国对抗苏联,D错误。

     

关于“冷战的起源”,20世纪50年代英美学术界一致认为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美国仅仅是做出必要的反应;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修正学派则认为斯大林战后的对外政策是温和、防御性的,将冷战发生的责任归于美国方面。据此可知

A.同一事实会有不同历史结论

B.历史研究不能客观揭示历史真相

C.历史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D.意识形态始终制约着西方的历史研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C

【详解】20世纪50年代正是美苏冷战的开始时期,英美学者显然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论述冷战的起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争霸实力逐渐下降,西方学者修正了冷战起源的看法,说明历史研究受到时代性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冷战的不同结论,故A项错误。只要是掌握足够的史实,总能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故B项错误。后来的西方学者研究结论明显没有意识形态的成分,故D项错误。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许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加剧

B.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C.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B

根据材料“《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的民族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故B项正确。二战后,许多的殖民地掀起独立浪潮,因此西方的对外殖民不可能加剧,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不结盟运动,无法说明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排除C。材料没有出现国际力量的对比和变化,无法看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关键信息“《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结合冷战背景下的国际形势,从民族独立运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方面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多年的全球化趋势造就了一个形式上的“地球村”,却没有建立起深度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世界布满了国际游戏参与者试图重构全球秩序的“先手棋”,材料中的“先手棋”说明

A.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B.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D

材料中虽然叙述了美国在全球化趋势下,强权、霸权犹在,但更多国家都在参与重构全球秩序,表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D正确;A说法比较片面;B与史实和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地区冲突,C不正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官俸,历代更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而银价折合甚高,清朝又沿袭其制,于是官吏多苦贫穷。内官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归。上級官不亲民的,则诛求于下属。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现代的官俸,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然究尚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

材料二1789年9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明文规定:“新一届从议员选出之前,任何有关改变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任职报酬的法律,均不得生效。”……美国总统即使再有权力。也没有给定工资标准、给自己加薪的权利。……1990年11月5日,美国《联邦公务员可比性工资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规定了以私企为参照确定美国公务员工资的制度。法案列出了制定公务员工资标准的四项指导原则:

(1)在同一地区,一定要毫不折扣地体现同工同酬;

(2)在同一地区,工资等级差别取决于岗位性质和工作表现;

(3)联邦政府公务员必须与同一地区私营企业同等工作性质的职工工资标准一致;

(4)必须彻底消除任何联邦政府公务员与私营企业职工工资不平等的现象。……普通公务员不管何种理由所有项目工资之和超过高一级工资标准,该工资不得支付。

——丁则民《欧美公务员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変化趋势,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趋势:厚薄不同,逐渐走低;经历了从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官员常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收入。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封建机构庞大臃肿;最高统治集团生活奢侈);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制度的弊端(監察制度不健全)。

(2)特点: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制定程序;利益回避;工资标准参照私企,有严格规定;同工同酬:实行工资封顶制度。

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公民素质;政党监督。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依据材料一不难发现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主要从俸禄的多少、俸禄的形式、有无灰色收入、非法收入等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的意思也是非常容易看懂的。“中国官员俸禄制度为什么这么变”一定要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官僚制度自身也存在着弊端等等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

(2)“新一届从议员选出之前,任何有关改变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任职报酬的法律,均不得生效”反映的是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是有非常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制定程序的。材料中的“以私企为参照确定美国公务员工资的制度”也是近代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的显著特点,从材料中的“四项指导原则”也可以概括出近代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的显著特点包括“同工同酬”的特点。该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主要从严密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严密的法律制度、美国是多党制国家、其他党派的不断的监督等等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变化趋势和原因;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近代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的特点以及该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

     

   下一页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