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东部六校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  )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解析:本题以河北、河南出土铁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知识点的掌握.

解答:由材料中“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展示出的是铁质农具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故选C.

     

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解答: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耕织”“做兵”指小农经济,而“无耕”“无救”“无成”等可知是在说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容易破产;

BC两项也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题干材料没体现;

D项表述错误.

故选A.

     

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

B.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

C.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

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解答:本题要注意限制词“根本原因”,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A、D两项是对灾民实施救济的具体举措,没有指出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故排除,选择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  )

①白瓷出现 

②青瓷出现 

③瓷器大量出口 

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考点: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制瓷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依据所学,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东汉时期出现了早期白瓷;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清代制瓷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故选B.

     

唐朝长安崇仁坊,大约造乐器在此坊,故多修造乐器的商店,“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卖蒸饼的“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及“会饮”的饮所。这种状况说明(  )

①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商业活动时间有突破   

④商业活动空间有突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手工业的生产分工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没有涉及.

.题干所给材料中“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卖蒸饼的”、“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表明,唐朝时期的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题干所给材料中“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表明,唐朝时期的商业活动时间有所突破.

.题干所给材料中“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及‘会饮’的饮所”表明,唐崇时期的商业活动空间有所突破.

故选C.

     

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A.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B.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D.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答:A.富商大贾敛财手段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B.商人致富手段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是“雇佣关系”,这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D.题干所给材料中“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故D项正确.

故选D.

     

《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  )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

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

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

1、主观原因: 统治者的政策调整

2、客观原因:

a.国家统一、强盛

b.交通发达

c.中外交往频繁、民族交往密切

d.人民的辛勤劳动

解答:“政府非常重视“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

B不符合唐朝的史实,同时材料也未体现,故B错误;

C对材料理解片面,“天下诸津”包含内河和海运,故C错误;

“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表明唐朝的交通四通八达,“交货往来,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发达的交通推动了商贸的发展,故D正确.

故选D.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D.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海禁的废弛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明末海禁的废弛.这些政策对明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海盗严重的原因在于禁海政策,使大量的商人转化成海盗;“市禁则商转为寇”,使商人铤而走险.“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故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B材料并不能体现,符合题意.

故选B.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考查清代两岸经济交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对知识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解答:解答本题注意是理解清代台湾地区还在使用旧王朝的钱币所说明的问题,即因为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故B项正确.

A项“比清代更繁荣”说法错误,应排除.

C项“不同的货币体系”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代设澎湖巡检司将其纳入中央版块管理之下,故其不曾有自己的货币体系.应排除.

D项无从题干中体现,应排除.

故选B.

     

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明朝”、“争家产”、“讲价还价”、“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从题干中“明朝”、“争家产”、“讲价还价”、“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故A项正确.

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传统观念崩溃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C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应排除.

故选A.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形成中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了解工业革命前早期殖民掠夺方式就是赤裸裸的掠夺黄金财富,为资本主义获得资本原始积累.

解答:材料中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黄金,增强了国力,但只是海上霸权国家,并没有确立世界霸主地位,原因是西班牙掠夺的财富并没有转化为本国资本原始积累,基本挥霍用于购买国外奢侈品.因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权缺乏国内工商业经济基础的支撑,在1588年“无敌舰队”被英国摧毁后,就丧失了海上的霸权地位.故A、B错误,排除;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西班牙处于商业中心地区,而不是西班牙成为世界市场中心,故C错误,排除;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黄金白银输入,金银价格下跌,物价上涨,从事工商业早期资本家获利,而靠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日益衰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因此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材料说明了(  )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

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

D.茶叶成为世界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茶叶贸易对世界市场的发展的影响.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英法荷、西北欧、美洲等地都有来自中国的茶叶,可知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说明茶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地位,因此不能直接说明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故A项错误.

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才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与题干时间17世纪初和18世纪末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强调茶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故选B.

     

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表中的“乙”是指(  )

国家(代称)

1500﹣1599

1600﹣1700

1701﹣1800

705

371

196

65

1770

2950

811

1865

155

1300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葡萄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荷兰的殖民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需要掌握荷兰的殖民扩张的状况以及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与数据.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与表格中“1500﹣1599”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最多的信息一致,故甲是葡萄牙;17世纪荷兰取代葡萄牙成为头号强国,被成为“海上马车夫”,与表格中“1600﹣1700”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最多的信息一致,故乙是荷兰;结合所学可知,“1701﹣1800”迅速崛起的国家是英国和法国,结合表格中“1701﹣1800”的数据可知,丙是英国,丁是法国,综上所述,C项正确.

故选C.

     

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  )

A.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B.资本积累的完成

C.市场的需求             

D.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业,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答:现代工业时代的“原动力”,即人类由工场手工业时代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主要的需求因素,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故C正确;

A项“自由劳动力”、B项“资本积累”、D项“科技进步”,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必备条件,但都不是“原动力”,故ABD错误.

故选C.

     

19世纪中叶,当英国人在印度修筑铁路时,有人断言:“(火车)一小时48公里的速度将会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这反映了(  )

A.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

B.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思想文化

C.宗教改革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

D.天主教会在殖民地倡导神本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思想文化.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答:题干“(火车)一小时48公里的速度”是指工业文明在交通运输业的表现,“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则是指工业文明对殖民地思想文化(印度)的冲击,因此题干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思想文化,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环境问题

B.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带来新问题

C.新航路开辟带来航运中心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改善了英国形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奴役当地人民,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机器的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

解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条例”可知英国第一次工业基本完成后,成立公共卫生条例,这明显是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环境的问题,故A项正确;

B项中的“早期殖民扩张”与题干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CD项中的新航路开辟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都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A.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解答:抓住题干“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结构”、“最大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重工业轻工业比重问题,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故B项错误.

CD不属于工业生产结构变化,应排除.

故选A.

     

如图为特里维廉《英国社会史》中关于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婚育观念更新影响人口出生率

B.医疗水平提高降低人口死亡率

C.技术革命改善了国民生存条件

D.社会转型促进了人口结构改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图片反映的是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从中可以看出出生率较高且稳定,死亡率则迅速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是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的进步使民众的生活条件改善,再加上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上述现象.分析选项,C项最为符合题意.

故选C.

     

“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已把工人隶属于资本制下的运动扩大到世界规模。……印度、中国和日本,现在都不得不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世界史法则而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这段论述反映了(  )

A.印度、中国和日本先后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B.19世纪40年代欧洲和亚洲的相互促进

C.近代欧洲是世界进步的原动力

D.近代亚洲国家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工业革命对近代亚洲国家的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答:从材料“都不得不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世界史法则而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可以看出近代亚洲等国是被动的接受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了世界工业市场的一部分,即近代亚洲国家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D.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不相关;C项“经济发展”外延过大,“对立”也不准确.进一步可知,D项客观准确.

故选D.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A.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古代人口并不是持续增长的,而且人口增长不是开发边际土地的根源,只能是重要的直接原因,所以A错误.

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边际土地的开发是由于人口增长太快,在农业科技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B项正确.

C.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才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C错误.

D.中国古代经济一直在发展,“经济发展停滞”表述错误,D错误.

故选B.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B.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D.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考查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可知,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属于原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急需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A项正确.

依据题干“19世纪4060年代”,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是在19世纪60、70年代,与题干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回国的留美学生被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处。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从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的认识有(  )

①封建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洋务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答:“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说明封建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故正确;

“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说明清政府不反对学习西方技术,故错误;

“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说明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故正确;

“回国的留美学生被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处”说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故正确.

故选D.

     

“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这主要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  )

A.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

B.缺乏独立的生产基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D.依靠封建地租渠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解答:材料“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

解答:抗战沉重打击了中国的经济,故A项表述错误;

题干材料不能看出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故B项排除;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排除;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在抗战时期,抗日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工业布局的调整,故D项正确.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