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高考 试卷 中考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范进中举公开课实录

发布时间:2019-04-22   来源:获奖感言    点击:   
字号: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范进中举公开课实录

《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杰出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下面是惠好考试网分享的范进中举公开课实录。供大家参考!

  范进中举公开课实录


  和以往一样,学小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见识水平。本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人物的身上去了解古代社会读书人的生活状况,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拟用三课时,下面分别把每课时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师生活动的情况记录如下,供大家批评,也供自己在研习中提升教学水平。

  第一课时 常识、感受、情节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范进中举》。作者是吴敬梓,他是安徽人。在他的一生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和思想上。生活上,他从富裕转入到贫困,这就和鲁迅先生一样了,家道中道,自然更能体会到世态炎凉。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变化,前期他和所有读书人一样,热衷于功名利禄,想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生大半的时间也消磨在科举考试中了,由于他接触到的都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所以对这些人热衷功名的利欲熏心的丑恶嘴脸是刻骨铭心,有深刻的体察。晚年由于自己家道中落的原因,也由于屡次不能中举的原因,使他丧失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信心。个人的失败,使人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使他转变为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也开始憎恶士人们醉心于科考,热衷功名的习俗。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一部小说,就是《儒林外史》,成为了我国清代著名的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他用的讽刺的手法,对儒士们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贯穿于此书核心的就是反对科举,反对封建礼教,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这这些内容来看,这本书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读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你没有一点枯躁的感觉,因为它是用讽刺手法写成的,很多地方引人发笑,令人捧腹,同学们在学完课文后可以去看一看小说。

  师:刚才谈到吴敬梓,谈到了《儒林外史》的内容,这就涉及到了科举考试。老师还得跟大家讲讲科举考试是怎么回事。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从汉朝开始产生,后来兴盛于隋、唐,到了明、清之际,因为写作要求“八股文”,从而成为了禁锢士人思想的工具,成为了奴役士人思想的工具。但是相较以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它是有很大进步的,在以前主要有三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第一是世袭制,这不存在选拔的问题,只要老子是高官,子子孙孙就可以沿袭这个官位爵位,这是一种很末落的制度,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的。后来就有了举荐的制度,既推荐人才,可以举荐别人,如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当然只要有才,也可以自荐,如毛遂。第三种是上级发现人才,韩愈写的《马说》就是希望上级统治者用慧眼去发现人才。科举制度相对于以前的三种方式不能不说一个巨大的进步,给普天下有才能的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只不过到明清之际,写作要求写八股文,才成为人们思想的禁锢,引起大家的不满,科举制度成为了统治者奴役读书人思想的一种工具。那么科举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

  师:老师先来讲讲他的形式。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初步阶段,有三种形式。第一是童试。一个读书人从开始参加考试就叫“童生”,考取后身份变为“生员”。第二是岁试,具备了生员的资格后,在县里的督学处考试,每年考一次,如果录取后,就可以称为秀才了。第三是科试,只有成为秀才才有资格考,考了干什么呢?考上了就能代表县里到省里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了。我们学的这篇文章的开头正是范进参加岁试取得了秀才的功名,而且这一年岁试与科试是同一年举行,是合并在一起的,他是秀才的第一名,自然就理所当然地可以代表县里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了。

  师:那么正式的科举考试又是怎么回事呢?第一个就是乡试。由省里组织,每三年考一次,在秋季举行,又叫秋闱或大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考试,考上了的,如果考中,就叫中举,中举后就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就可以做县太爷了。本文中的“范进中举”就是指他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这才真正叫进入了仕途。如果还继续考就是会试,在京城由吏部主持的考试,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天的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只有举人才有资格来考,考取后就可以叫“贡生”,但是要通过复试。考到这一步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就是殿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来考的人必然是贡生,如果考取就可以称为“进士”了。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有这些专属的名称。

  师:刚才跟大家介绍的是科举考试的形式。那么考什么内容呢?怎么考呢?首先是说内容。考的就是“五经”,即孔子编辑整理的五本书《诗》、《书》、《礼》、《易》、《春秋》,题目就出自其中,主要是代圣人立言,揣摩圣人的意思。再讲一讲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要求写的是一篇作文,有时会附有对对子。写的作文有严格的规定,规定这篇文章只能写四段,而且整篇字数限制,不能多也不能少。作文四段的要求是“引、议、联、结”。

  生:老师,这不是像我们写读后感的结构吗?

  师:差不多。但是它还有其它要求,比如字数要固定,而且只能写四段,写作手法也要求每段必须用排比、对偶的手法。你们看麻不麻烦?我跟同学们讲了这些,最后我们还得从中明白几点启示。第一、通过这个考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要登上仕途之路是十分艰难的,有两场考试都要三年才考一次,错过了,就要等三年,因此古代有很多考生都是一生在考,考得白了头发,白发胡子还在考。第二,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也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也是读书人的最高向往,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社会风气就促使读书人不得不一生汲汲以求,也就出了祖孙同在一个考场内的现象。第三,老师觉得在明清之际能考上的人不一定是有真才实学的,因为当时的人们只是一门心思扑在八股文上,有句诗云:“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说的是什么意思,“汉”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唐代的诗歌,这些都好,但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既然这样,一个人是不是有真才实学还得打个疑问号。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反倒考不上,如蒲松龄就是这样,考了一辈子,心灰意冷了,最后只好退出,写小说去了,没想到写一本《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

  师:这是老师跟大家介绍的一些常识,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看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读书,思考。)

  师:咱们先简单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谁先来?

  生:我看到一个地方比较好笑,范进的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说他是“尖子猴腮”,可他中举就说他有“体面的相貌”。

  师:这个对比你看出什么呢?

  生:我看出胡屠户很虚伪。

  师:嗯,很好。谁再来说?

  生:书上162面,最后一句“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胡屠户在他中举前后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前是又是讽刺又是辱骂,中举后范进身份不同了,胡屠户就开始低声下气地对当初的拖油瓶,说明他是一个很势利的人。

  师:你体会得很准确,屠户确实是一个势利小人。

  生:我读到第164面“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后来范进不要把银子了,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个地方好笑。

  师: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呢?

  生:很势利,眼睛里只有金钱。

  师:很市侩。

  生:我觉得全文结尾的一句写得好,“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这里看出他嫌贫爱富。

  师:是的。看来同学们对胡屠户这个人是很有兴趣的,那咱们在接下来的课中去讨论这个人物,今天我们就不谈了。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就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来说,用一句话怎么概括?

  生:范进中举前后。

  师:从描写的时间上看是这样的。但是感觉到没有把情节说出来。有不同意见吗?

  生:范进中举后发疯了。

  师:可以,就依你的。(板书: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好,我们接着来把本文的情节理一下。

  (接下来,师生一起讨论,形成了下面的板书)

  ①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来道贺。(背景)

  ②范进想参加乡试,找胡屠户借盘缠,反被辱骂,仍瞒着丈人去参考。(开端)

  ③发榜之日,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卖鸡买米。(发展)

  ④范进见报,先昏倒,后发疯,后来被胡屠户打醒。(高潮)

  ⑤范进回家,张乡绅来访,赠房赠银。(结局)

  师:以上就是本文的基本情节,这就为我们明天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今天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课文再看一遍,把自己认为好笑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思考一个问题——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下课!

  【教后感言】

  这节课我讲得多,花了很大的气力跟同学们介绍作者,《儒林外史》,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形式、内容作了大量介绍,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古代士人们的生活景况和学业内容。然后是让同学们初步熟悉了课文,谈了谈感受,但都比较流于表面化,看到的是人物,而对主题没有什么涉及,所以我及时打住,还是来把情节理一理。基本教学内容已顺利完成,就看明天的课能否向深处开进了。

  第二课时 范进发疯原因探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范进中举后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描写表现的集中在哪里?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生齐读第5自然段描写范进因中举而疯的段落。)

  师:范进中举后怎样了?

  生:疯了。

  师:是的,先昏倒后发疯,疯得到处跑。(板书:发疯)大家想一想,范进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范进考了34年,现在突然之间中举了,个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他太开心了,就疯了。

  师:这个变化来得太突然,他的心理承受不了。还有其它原因吗?

  生:第2段里写范进想参加乡试找胡屠户去借钱,但是却被他骂得狗血喷头,他已经对自己考不考得上完全失去了信心,对考试其实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想去试一试,没想到真的中了。

  师:你的意思是范进是因为意外而发疯。还有其它观点吗?

  生:我觉得他考了34年,而且一只在钻研八股文,已经就快疯了,现在中了举,受到了新的刺激,一刺激心里难以承受,所以疯了。中举是他疯的一个导火索。

  师:是不是钻研八股文就一定快疯了呢?这个还要讨论。

  生:他突然中举,心脏受不了疯了。(生笑)

  师:大家的发现很有意思。总起来看,还是因为中举“欢喜”而疯的。什么会导致他这样“欢喜”呢?我们且来对范进这个人的分析一下。谁来说一说他的经历。

  生:他20多岁参加科举考试,考到30多年,考了20多次,考到54岁才中举。

  师:从这个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科举之路是饱受艰难的。那他的家庭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生:不太好。

  师:“不太好”吗?

  生:很不好。

  师:不是用一些词来形容吧。

  生:家徒四壁。

  师:这个词用得好。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他的房子不好,张乡绅才赠给他房子。还有发榜那天,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他还奉母命到街上去卖鸡买米回家。

  师:证据找得好。确实是极为贫寒,这都是科举考试导致的啊,范进是别无长技,只会读书考试,这是古代读书人的悲哀啊。除了读书连养活自己的办法都没有。那范进这些年人忍受的又是什么呢?

  生:是邻居和丈人对他的轻视。

  生:还有胡屠户骂他时他都“唯唯连声,不敢回口”,说明大家瞧不起他。

  师:连丈人都瞧不起他,更何况其它人啊。他可以说是饱受屈辱,饱受欺凌。范进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随着中举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以前的贫穷、屈辱都将不复存在。

  师:对古代的士人们来说,一旦中举这些都将成为过去,个人的命运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别无长技的读书人们当然会拼命地去挤科举这条路了。同学们再想一想,在明清时代,像范进这样因中举而疯的人多吗?

  生: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文中想出办法治范进疯病的人是来报喜的报录人。

  师:这怎么就说明“多”呢?

  生:因为他说范进是因为痰迷了心窍,他能想出办法来,说明他们对付这样的事是很有方法的。

  师:你的猜测完全正确。是的。老师也认为这是作者的一个别有用心的设计,正如你所说,这正是说明他们有经验,有办法,原因是他们对范进发疯这样的情况是司空见惯了。同学们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假如范进这次没有考上,他会怎么办?

  生:他还会继续考。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他没有生活的本领,他只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师:这样看来范进还是比较幸运的。假如一个人一辈都考不上,那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生:很悲惨。

  生:人生的悲剧。

  师:是的。一生就浪费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了。科举考试害死人啊!而古代社会里像范进这样能够中举的又是多么少啊,又该有多少人一生都艰难地摸索在科举考试的路途上,而遗憾终生的呢!考上了欢喜得发疯,考不上是人生的悲剧,饱受欺凌和屈辱,从这些事情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科举制度是残害读书人的毒药。

  生:我认为这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身心是一种严重的摧残。

  师:把你们两个人见解综合一下,我们就可以获得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那就是——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古代知识份子的摧残和毒害。(板书:揭露科举制度对古代知识份子的摧残和毒害。)

  师:接下来我们再深入一步。既然科举制度这么有害,有毒,那范进可不可以不去考呢?

  生:不行。他没有别的谋生手段。

  生:我也认为不行。因为在古代社会这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必须通过科举制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师:第一位同学谈的是客观原因,没有谋生手段,第二位同学谈的是范进的主观原因。那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呢?

  生:我认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允许他不考?

  师:噢?你能谈一谈你的想法吗?

  生: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考上了,大家对他恭恭敬敬,但是中举之前都瞧不起他。这样的社会风气会促使他不得不去追求改变大家对他的看法。

  师:你这个见解极有价值。那咱们全班同学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范进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的有些什么变化。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比较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对他的不同态度)

  师:那位同学来说一说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的态度有何不同。

  生:在中举前,胡屠户骂他是“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说他长得“尖嘴猴腮”,还骂他去参加乡试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师:这是对范进的评价。中举前还有没有不恭的动作呢?

  生:吐唾沫吐在他的脸上,还把范进骂得狗血喷头。

  师:很好。那中举后呢胡屠户呢?

  生:说范进是“文曲星”,是“天上的星宿”,说他有“体面的相貌”,还叫他“贤婿老爷”。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162面写到一个细节,说胡屠户帮范进把弄皱的衣服扯了几十回。

  师:这是在干什么呢?

  生:在讨好范进。

  师:是的,巴结他。还有补充吗?

  生:中举前胡屠户说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是自己瞎了眼了,而中举后他说把女儿嫁给他是自己眼光好,早就觉得范进是要发达的。

  师:大家的补充非常好。很完整了。那么胡屠户的这种强烈的反差与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来形容呢?

  生:前倨后恭。

  师:就是这个词,很恰切。中举前傲气,中举后却恭敬。好的,我们再来看众乡邻的变化。

  生:中举前没有谁来关心范进,他们饿了三天也没人来看。

  师:中举后呢?

  生:有的拿鸡蛋,有的拿酒,还有的背米,有的抓了鸡来。

  生:还有人跟定范老爷。

  师:是的里里外外乡邻们都来帮忙了。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啊?

  生:巴结范进。

  师:嗯。那张乡绅又有何变化呢?中举前对范进怎样的?

  生:漠不关心。

  师:说得很好。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163张乡绅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他说:“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师:找得很好,同学们都打下记号。那中举后他有何表现?

  生:送钱又送房。

  师:假如范进没有中举他会来吗?他来干什么的?

  生:没中举肯定不会来,来就是来巴结他的。

  师:说得好。那我们把这三种人分析了一下,这些人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生:范进中了举。

  师:对。中举的魔力真大啊!这些人就组成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你们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生:趁炎附势。

  师:这个词又再恰当不过了。那么,同学们,从这些人的态度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想表达的另一主旨是什么呢?

  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

  生:批判趁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师:大家说得很对。(板书:批判了趁炎附势的社会恶俗。)看来范进不想考也不行啊,这样的风气,会逼着他去考,会使他不顾一切,即使有多大的屈辱都会忍受下来。是不是这样啊?

  生:(齐)是的。

  师:那么我们现代社会还有“范进”吗?

  生:(齐)有。

  师:真的有吗?

  生:有。(学生回答得很肯定)

  师:但老师觉得我们跟范进相比还是幸运的,我们的大学录取比率高得很,将来人人都可以上大学,都可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不会像范进那样硬是要通过科举考试过独木桥了。还有一点,我们不需要学无用的八股文了,我们学的是丰富的知识,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知识是没有害的。对于大家考试来说,尽你们的能力就行了。不一定只有考试这条路,我们的社会成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将来咱们班有不通过考试而成功的人,记得告诉老师,老师也要祝贺你。下课!

  【教后感言】

  这节课上完后还是感觉比较畅快的,因为基本上是按照的我的预设顺利进行下来的。以“发疯”为缘起,探讨出了本文的两个主旨。教学过程显得很顺畅,很顺理成章。只是觉得后面联系生活,让同学们树立新的人才观这一点还没有深入,因为时间不足也。如果下次再上,可以把前面压缩一下,而在后面有适当的展开就更好了。

  第三课时 感悟讽刺艺术

  师: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上次补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把课文中读到感到比较好笑的地方打上记号,同学们都打了吗?

  生:打上了。

  师:很好。咱们现在就来交流一下,把你找到的好笑的地方告诉大家,并且谈一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内容好笑。

  生:我找到的是第161面第8段中的一处。生读: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师:这一处你怎么觉得好笑呢?

  生:我发现胡屠户很迷信。

  师:是很迷信的。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迷信的呢?

  生:封建思想的压迫。

  师:是的。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一旦中举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就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了,就打不得了,这实际上是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在作怪。中举走上仕途了就变得与众不同,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使社会风气变得趁炎附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迷信实际上是“迷官”。你发现的是细节描写。(板书:细节)还有吗?

  生:我找的是162面的。“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个地方好笑。我仿佛看到了胡屠户在一个劲地巴结讨好范进的丑态。

  师:说得很好,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丑态百出。假若范进没有中举胡屠户会这样吗?

  生:不会。

  师:是的。你们看,胡屠户就是这样的趋炎附势。你们觉得胡屠户真的扯了“几十回”吗?

  生:不一定,这是夸张手法。

  师:夸张,嗯,很好。这也是本文讽刺的一种表现。(板书:夸张)同学们还有其它发现吗?

  生:我找的是164面的连起来的两句。

  师: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还有后面一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师:(笑)确实很好笑,你从中读出什么来了呢?

  生:我从“紧紧”一个词上看出胡屠户根本不想把银子给范进,所以他只是做做样子把拳头舒过来。后来范进不要银子,他就“连忙”缩回去,好像生怕范进会拿回去似的。

  师:你对词语及胡屠户的心理揣摩得很准。从这里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胡屠户呢?

  生:贪婪、死要面子、爱钱如命。

  师:很准确。胡屠户就是这样一个嗜钱如命的市侩。好,大家找得很好,继续交流,谁来?

  生:全文的结尾。“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师:有何发现?

  生:我看到胡屠户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师:我好像发现全文除了这一次写屠户从范进家离开之外,还有一次,你找得出吗?

  生:在第1段的结尾。

  师:好的,你读出来。

  生:屠户横批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师:这一次中你怎么看胡屠户?

  生:我觉得他的态度很傲慢,瞧不起范进。

  师:是啊,同样是一个人,怎么对范进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因为范进中举了。

  师:你看出了什么?

  生: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反映了古代社会趋炎附势的社会恶俗。

  师:昨天学得不错。这样前后不同,达到讽刺的效果了吗?

  生:达到了。

  师:是的,那你说是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的呢?

  生:对比。

  师:(板书:对比)通过强烈的行为反差来表现一个人内心的肮脏,胡屠户的前后态度变化就是这样的,对比的效果在文中体现得很充分。你们还有发现吗?

  生:张乡绅以前对范进漠不关心,但是他中举后就又是赠银子,又是送房子,这也是对比。

  生:还有众乡邻在以前没有人来管他死活,饿了几天也没有人来看,现在一中举大家都把家里的东西拿来巴结他。

  师:都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胡屠户前面说把女儿嫁与他这个现世宝,一到范进中举,就说“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这也是对比。

  师:胡屠户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呢?

  生:前面是真话,后面是假话,就是因为范进中举就改变了。

  师:是啊,一中举身份就立马改变,可见当时的趋炎附势之风有多么的普遍。咱们继续来交流。

  生:我还是说胡屠户,以前是把范进骂得狗血喷头,一旦犯进中举就低声下气称范进为“贤婿老爷”。这也是运用对比来讽刺。

  师:前倨后恭。也是对比。很好,还有没有其它发现?

  生:还有157面最下面,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师:这个你发现好笑吗?

  生:我觉得很悲哀。

  师:为什么呢?

  生:我通过这一句看到范进实际上对中举不抱什么希望,估计他已经失望得麻木了。

  师:还可以深入一点看呢?

  生:也许以前邻居们就是这样一次次地哄骗他,使他都周围的人已经缺乏了信任。

  师:嗯,有道理。也有可能是他自己一次次的失败已经被打击得很自卑了,以至于根本就不相信自己会考中。这个细节确实写得很悲凉,是古代读书人的悲凉。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张乡绅的这个名字叫张静斋,取得很有意思,也有讽刺意味。“静斋”是静静的书房,表现的是一个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文中他的表现却是一个趋炎附势之徒。

  师:你的体会很新颖、很独到,你的思考很深入,不错。看来这个人名的设计也是作者吴敬梓的用心设计。

  师:好。同学们还有一些会心的发现,咱们现在就不交流了。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篇讽刺小说要达到讽刺效果,实际上采用了三种讽刺手法,一是夸张,这主要表现在对范进中举后疯态的描写上。二是对比,文中的对比表现得十分突出,就在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的表现都是判若两人,天壤之别,前倨后恭,把他们这种趋炎附势的丑态表描写得入木三分。三是细节,今天同学们所找到的大多是细节,这些细节上的描写也活化出了胡屠户这一市侩的丑恶的嘴脸。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如果写讽刺作品的话,不妨借鉴这些手法去写,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一部《儒林外史》实际上就是古代社会士人们的辛酸史,也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士人们利欲熏心、热衷功名的丑恶嘴脸,也照出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趋炎附势的丑态。值得我们好好去读一读啊,如果有空大家可以去读一读这本小说。今天我们的快乐分享就到这里!下面还剩一点时间,同学们把本课的练习拿出来做!

  【教后感言】

  这节课与同学们分享的是文章的讽刺手法,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确实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让同学们感悟到了本文的讽刺艺术,这也是学习本文最应该获得的体会。综合这三节课来看,第一节重在铺垫,讲解一些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科举制度,熟悉情节,以便为接下来的研讨作准备。第二课时的中心目标放在主旨的讨论上。第三课上是引导学生感悟讽刺艺术。这三节课我自认为和学生上得很开心很愉快的,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每一课其实就是一个话题的讨论,这样就目标集中,在展开上就展得宽阔很丰富,给学生的学习留下的印象就尤为深刻。这种方法在将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沿用。我们平常的常态教学,不是展开一个什么花俏的设计,而是落得实,扎得深,学得活,品得奇。这实在应该是我们在常态的教学,乃至公开课上都应去实践的教风(或学风)。

更多相关内容:
    幼儿园小班公开课教案 适合小班公开课教案 幼儿园小班教案公开课 优质幼儿园公开课教学反思三篇 托班音乐公开课教案 民办初中体育教师在讲校级、区级、市级等公开课的时候,各位领导、老... 民办初中体育教师在上各级公开课的时候,各位领导、老师在评课时比较... 学前双语大班数学轻重优质公开课

    本文来源:https://www.czhuihao.cn/wendang/45217/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范进中举公开课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大一学生下学期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总结报告锦集五篇

大一学生下学期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总结报告锦集五篇

你知道的越多,练习的越多你练习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多。在繁忙的项目成本实习之后,你必须准备写一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可以总结经验,避免错误,指导今后的工作。那么,您如何编写项目成本实践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一学生下学期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总结报告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6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4篇)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4篇)

工作总结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6
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精选6篇)

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精选6篇)

报告是一种公文格式,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使用范围很广,报告的风格与结构因各个机构的惯例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6
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汇报个人总结报告集合6篇

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汇报个人总结报告集合6篇

“一岗”就是一个领导干部的职务所对应的岗位;“双责”就是一个领导干部既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也就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应当对这个单位的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负双重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汇报个人总结报告集合6篇,
2024-04-26
乡镇2022年“零事故”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三篇

乡镇2022年“零事故”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三篇

工作总结(JobSummary WorkSummary),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镇2022年“零事故”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
2024-04-26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惠好考试网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