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2023-11-11 01:24:32    来源:查看试卷    点击:2258   
字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以其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不管人们如何狂热地用“世界性”、“现代性”、“后现代”、“后殖民”、“全球化”之类的术语涂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民族特性依然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放逐民族性必将置艺术于无根状态。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的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是历代诗人探索、实验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如意大利的十四行、波斯的柔巴依、日本的俳句、中国的律诗……   

②那么,新诗是否完成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契合呢?

③中国诗歌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诗歌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④中国古典诗歌历经二千年实验、积淀,从四言、五言到七言,至唐代格律诗体制完备,产生了中国人骄傲的唐诗。由于方块字的音形特征,格律诗汇融节奏、韵律、修辞与建筑之美,成为汉语诗的黄金范式。伴随这一审美范式的成熟,汉语诗学也发展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天才李白、杜甫是汉语诗的顶峰大师,他们掌握、运用汉语诗的审美范式,并将这一审美范式推向成熟,但他们无力改变这一范式。因为这不是个人选择,而是一个民族的选择——唐代不仅拥有灿若群星的诗人,更有爱诗的民众。。

⑤然而,新诗是个例外。新诗是由知识分子率先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诗歌体制。新诗的第一个尝试者胡适宣布《关不住了》,恰好是美国诗人SaraTeasdale的《OvertheRoofs》的翻译。这与梁实秋所说的“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是一致的。这就是说,新诗的源头是外国诗。的确,中国古典诗到清代已腐朽不堪,革命的选择不容置疑。问题在于,这种完全断裂的结果是将诗学建设置于零起点。作为新诗的代表,自由诗风靡一时。当时,谁写得最不象古典诗,谁就是先锋。在这种风气鼓励下产生的大量新诗确是货真价实的白话——当时有人说白话诗只有白话没有诗,这话虽然尖刻而轻巧,倒也并非无的放矢。不久,“胡适之体”新诗遭遇质疑,周作人也觉得新诗少了点“余香与余味”。郭沫若的《女神》固然为创生期的新诗开阔了气象、充实了内涵,但体制依然是自由体。他甚至说“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这句易于引起误解的话也表明郭沫若对诗歌体制未做深入思考。

⑥然而危机也正发生在这里:一种新的审美范式是否契合民族心理?

⑦但是,初期白话诗也并非欧化的一统天下。刘半农的《瓦釜集》是以江苏民歌的方式创作的,刘大白更以民谣体式写了《田主来》。这在当时虽然算不上主流,却也暗示了新诗体制的一种选择。

⑧20年代,新诗从对古典诗的破坏转入本体建设,体制建设和诗学建设成为诗人们关注的中心。真正对新诗格律发挥影响的是闻一多。这时的闻一多背叛《红烛》式的自由诗,以其对中国艺术的衷情与富于唯美倾向的形式追求对新诗体制进行反思,提出影响颇大的格律理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而且他称新诗的格律是“戴着脚镣”,“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代表作便是他自己的《死水》。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新诗人投入格律实验,其中徐志摩的诗更活泼。比如他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⑨新月派的格律诗实验很快演化成新的“形式主义诗体”,走向没落,但格律意识对于新诗的建设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叶公超仍然在《论新诗》一文中写道:“假使诗人有自由的话,那必然就是探索适应于内在的要求的格律的自由,恰如哥德所说,只有格律能给我们自由”。这证明人们不再一提格律就联想到恢复旧诗秩序,而是从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上进行审思。

⑩胡适的白话诗从体制到诗学都是西方的,刘大白的歌谣体从体制到诗学都是中国民间的,而闻一多的格律体则是中国体制与西方诗学的融汇。这样,从源流上上说,到20年代新诗已出现三种类型的体制:甲体、乙体、丙体。此后新诗体制基本上沿着这三条道路演变发展。

(选自《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有删改)

3. 第①段中加点词“审美范式”在文中是指

4. 依据文本,在第⑩段甲、乙、丙处横线上填空。

5. 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

A. 中国诗歌的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B. 唐诗的辉煌源自汉语的黄金范式与熟练运用这一范式的诗人和爱众。

C. 体制建设和诗学建设是新诗的本体建设,诗人们从理论和时间探索。

D. 新诗的格律要求并不影响创作的自由,只有格律能给新诗诗人自由。

6. 请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说说新月派的格律诗特征。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3. 凝聚(契合)民族审美心理、由历代诗人探索实验、经过一个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

4. 欧化的自由诗(或白话诗)、中国民间的新民歌体诗(或歌谣体诗)中西汇合的新格律诗 5. A

6. 新格律诗的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的美,如押韵或韵律和谐(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等。绘画的美,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每节的画面色彩鲜明,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具有流动的画面美。建筑的美如诗行有变化,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的美感(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时既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审美范式”“在文中的意思,也就是要答出这个词语的语境义。第一段文章说“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的诗歌……”那就是说古老诗歌所具有的特点也就是“审美范式”的具体内容,因此可依据“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是历代诗人探索、实验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概括出答案。

4.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填出的内容是对上文所说的“20年代新诗已出现三种类型的体制”的总结,也是对全文的总结。结合上文“胡适的白话诗从体制到诗学都是西方的,刘大白的歌谣体从体制到诗学都是中国民间的,而闻一多的格律体则是中国体制与西方诗学的融汇”,可总结出三种诗歌的体制分别是“欧化的自由诗(或白话诗)“中国民间的新民歌体诗(或歌谣体诗)”“中西汇合的新格律诗”

5. 试题分析:A项,由原文第五段“然而,新诗是个例外。新诗是由知识分子率先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诗歌体制”可知,中国古典诗歌的体制的确如选项所言,但新诗例外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6. 试题分析:本题将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结合起来考查,要求考生用选文中的知识解读课内学过的诗歌。解答时可先由原文“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概括出“新月派的格律诗特征”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然后以《再别康桥》为例,分别证明这些特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