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语文试题

下列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觊(jí)觎   精髓(suǐ)       氽(tǔn)着   鲈鱼堪脍(kuài)  

B.埋(mán)怨  勾(gòu)当       堪摘(zhē)   秩(zhì)序  坍(tān)缩

C.伺(cì)候   咋暖还(huán)寒 胡诌(zōu)  广袤(mào) 

D.专横(hèng) 孤身只(zhī)影    莞(wǎn)尔  额枋(fāng)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D( A jì B zhāi C zhōu)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天理昭张  甜言密语  理尚往来  感恩带德

B.阴谋鬼计  伏侍不遐  举世瞩目  挑肥捡瘦

C.过尤不及  刻苦自励  交头接耳  烦燥不安

D.龙舟竞赛  仗义执言  归根结底  哀声叹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C (A天理昭彰 甜言蜜语 礼尚往来 感恩戴德 B 阴谋诡计 伏侍不暇 挑肥拣瘦 C 过犹不及 烦躁不安 D唉声叹气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极端的个人主义行为已经让美国吃了不少苦头,从华尔街的经融巨骗到校园中的变态枪手都成为范例。

B.如何才能做好被誉为“天下第一难”的征拆工作,让火车站的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

C.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D.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捅破了中国作家在这个奖项的窗户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C(A范例,可以当做模范的事例,用来指经融巨骗和变态枪手不当。B被誉为是被称扬为,被赞美为,褒义色彩很明显,用来描绘征拆工作不当。C用脚投票是近几年用得较多的流行词语,指出与无奈的,被迫的选择,此处用来表达人民的反对,形象而新鲜。D捅破窗户纸原指把窗户纸捅个窟窿以观察室内情况,引申指把蒙在实物表层的东西捅破使真相显现出来,或者比喻把话说出来使事情明朗化。此处不是这些意思。)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内蒙古出版社独家引进版权出版的《你在哪里》,在美国的发行量已超过8500万册。作者是《纽约时报》曾给予这个睿智的作家极高评价的悬疑小说王后玛丽·海金斯·克拉克之手。

B.我们需要解决在反垄断立法中的根本:一方面是为企业创建一个自由竞争、协调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消费者利益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C.《莎士比亚全集》通过故事的形式,给诸多不大习惯阅读戏剧作品的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一个轻松阅读莎翁作品的机会,从而走进莎翁的世界。读这本书的读者,即是愿意开启另一扇窗户。

D.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DA项,去掉“之手”。B项,宾语残缺,“解决……根本”后加“问题”。C项,“窗户”后加“的人”或“的读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销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献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6.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集体意识”。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7.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5.C(A原文没有体现宗教神秘主义情绪和古老建筑之间具有必然联系。B西方建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D原文“超脱自然”是说超越了自然,是一种人工美。)

6.A(本文的“集体美”是指建筑物格局的群体性,不是说“集体力量产生了美”。)

7.①西方人以古老建筑为贵,中国以新建筑为贵。 ②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③西方人选用石材,中国选用木材。(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

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载与幸臣李辅国善,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载意属国柄,诣辅国恳辞京尹,辅国识其意,然之。代宗即位,辅国势愈重,称载于上前。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辅国死,载复结内侍董秀,多与之金帛,潜通密旨。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协,载常惮之。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闻载奏,适会于心。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僭无度。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载丑迹闻,载知之,奏于上前,少良等数人悉毙于公府。由是道路以目,不敢议载之短。代宗审其所由,凡累年,载长恶不悛,众怒上闻。辩罪问端,伏罪。载长子伯和、次子仲武、次子季能并载妻王氏赐死。

载在相位多年,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轻浮之士,奔其门者,如恐不及。名姝异乐,禁中无者有之。兄弟各贮妓妾于室,倡优偎亵之戏,略无愧耻。及得罪,行路无嗟惜者。

(选自《旧唐书》一一八卷,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加御史中丞:                                                                                    寻:不久

B.诣辅国恳辞京尹                                                                                    诣:拜访

C.不与载协                                                                                                                协:合作

D.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                                                        悛:高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载与幸臣李辅国善                                                                                    多与之金帛

B.辅国识其意,然之                                                                                    上益信任之

C.称载于上前                                                                                                  少良等数人悉毙于公府

D.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载丑迹闻                                                        由是道路以目

10.从文中筛选使元载“败身而亡”直接原因

                                                                 

11.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3分)

                                                                 

②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8.D悛,改正,成语怙恶不悛中的悛就是这个意思。.

9.C (A 介词,和;动词,给。B 代词,这;代词,他。C 均为介词,表示动作处所,在。D 介词,把;介词,用。 )

10. 恣为不法,侈僭无度;凡累年,载长恶不悛,众怒上闻;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11. (元载)善于奏事对答。肃宗嘉许(嘉奖)他,把有关国家大事都交给他来办理。(4,得分点:嘉:嘉奖;委:委托、交付;句式,介宾后置,句意要通顺,每个得分点1分。

 (元载)就贬低前贤,认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没有谁比得上他。(3 分,得分点:是非:偏义于“非”、非议、贬损。翻译成中性的“评价”亦可。以为:认为;才略:才能、谋略,句式为“宾语前置”。句意要通顺,每个得分点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暮归山中

         [明]蓝仁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①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注:①衡门,指用根横木代替门,通常是贫士之家的代称。

(1)诗中“暮归者”的身份是什么?这首诗的尾联犹如一个电影镜头,暗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请赏析颈联中“明灯”的意象。(3分)

                                                                        

                                                                            

[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暮归者”是一隐士。暗示了诗人心满意足的内心状态不愿与世俗同流的志向、情趣

(2)在暮色和暗树中,一盏明灯发出温暖的光芒,照亮了贫寒简陋的小屋。“明灯”这一意象烘托出家庭的温暖和诗人回家的喜悦并且与屋外的黑暗形成鲜明对照,暗示了远离尘世烦恼的生活,也为尾联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解析:(1)分析这个“暮归者”的形象,要结合全诗意思来理解。根据古代诗歌一般形象特征,这样悠闲自在地生活在山里的人,往往都是隐士,他们并非一般的山民。确定了他的身份,再来理解尾联所暗示的诗人的心情就有了方向了。(2)要把这个意象放到特定情境中来理解。根据诗歌所形成的氛围来联想想像,先描绘这个意象的情形,再简析意象的作用或效果。这个“明灯”,出现在四周黑森森的山里,有光明之感;出现在清凉的夜里,它有温暖之感;出现在妻孥相聚的家里,具有温馨之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小题1分)

①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②母孙二人,____________。

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点滴滴。

⑤落霞与孤鹜齐飞,                  。

⑥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中,辛弃疾将仇恨转移到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云无心以出岫 (2)更相为命 (3)一时多少豪杰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5)秋水共长天一色(6)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有删改)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

B.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

C.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

D.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

E.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15.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6.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17.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4、(1)AE(4分)

15.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4分)

16.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3分,答对三个意思即可。)

17.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飞速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顶尖人物的同时,却把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给丢失了。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3分,划线处一处1分。)

14.B项,“富有童心”错,季老先生不是因为发现“新奇的东西”而高兴,而是因为发现了学术研究的“新线索”而高兴。C项,“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于文无据,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季老先生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最高水平。D项,李垚没有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

1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者借景抒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作用。考生只要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再结合文本,即可得出答案。

1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关键是要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文本的第一、二、三段写的是悼念现场,第四段写了季老先生山高水长的风范,第五、六段写了季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第七段写了季老先生的爱心和胆识,最后两段则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17.回答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知识分子精神高地,分别从其知识分子精神两个方面入手,同时注意结合身边的实际,也可以结合自己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来谈。

     

阅读示例后,从《雷雨》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为写作对象,写不少于60字的文段,表达你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揣摩(4分)

示例:

人物:周朴园

心理:

“我真的不想再见她了?”

“这相片,这陈设,这习惯,保留几十年了;怎么她一到面前就好像没了似的?”

“她变得我不认识了。现在的我她也陌生了。不,不是陌生,而是对和她完全两样的人的决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人物;鲁侍萍 心理:命只让我给了他生命,只给了我和他三年的母子缘分;他的家庭不会让他记住我,不,不是不让他记住,而是不让他知道他有一个活着的母亲和亲弟弟,于是他就这样强盗一般地打着他的弟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4分)

王立群说:“文化奶妈”的说法是从去年年底“百家讲坛”正红火时开始的,不知道一些观众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称谓?王立群承认,对于这样的称谓,自己是哭笑不得,但别人非要这样称呼,自己也没有办法,“天要下雨”,又有谁能管得了?王立群笑言:“真正的奶妈了不得,也不好当。奶妈首先要有奶,否则就无法哺育孩子。‘文化奶妈’,首先得有渊博的、深厚的文化知识,否则也当不好这个‘奶妈’。”他说,现在,社会需要有人站出来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普及我们的经典著作,引导读者去研读先贤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这个普及工作总是要有人来做的,我们只不过是有幸被选中了而已。”王立群说,学者要有奉献的精神,要有敢于当“文化奶妈”的精神。即使不被大众理解,甚至遭受误解,但只要社会有这样的需求,就要有勇气站出来。“如果大家都有‘奶’吃,也就不需要‘奶妈’了,这也是现时我们这些‘奶妈’所追求的目标。”

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文中“文化奶妈”的真正含义及其社会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有渊博的、深厚的文化知识、有奉献精神学者。满足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普及我们的经典著作,引导读者去研读先贤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社会的需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一个地方。

“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在这里您可以拥有一切您想要的:所有的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娱乐以及各式各样的消遣。”

这个人暗自窃喜:这不正是我在人世间的梦想嘛!

然而,有一天,他却对这一切感到索然乏味了,于是他就对侍者说:“你可以给我找一份工作做吗?”

“很抱歉,我的先生,这是我们这里惟一不能为您做的。”

这个人非常沮丧;愤怒地挥动着手说:“这真是太糟糕了!那我干脆就留在地狱好了!”

“您以为,您在什么地方呢?”那位侍者温和地说。

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抓住原文中的享受、地狱等关键词,思考如何对待享受和工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