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拒绝承认同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商场及车站等公共场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

B. “西塘汉服文化周”创办人方文山,是汉服复兴者,属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

C. 汉服生活者与汉服爱好者、汉服复兴者相比,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不高。

D. 继承传统文化主要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也需要庞大的基层爱好者的支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产业资本领域的突破,证明汉服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

B. 文章区分了汉服文化圈不同构成人群的特点,对汉服爱好者的相关论述较多。

C. 文章从汉服圈内部阶层脱节、正统性与纯洁性二元对立等角度论述了其焦虑。

D. 文章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复兴的焦虑,后指出要注意的方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服圈内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可能成为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

B. 汉服爱好者的介入动力首先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其次才是被主流文化吸引。

C. 汉服圈出现二元对立现象,表现为汉服爱好者与汉服复兴者和生活者的对立。

D. 厘清汉服爱好者的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1. B 2. C 3. 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以偏概全,“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缺少定语限制,原文为“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B项,根据原文方文山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可推知此项正确。C项,对应错位,原文为“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应是“汉服爱好者阶层”“参与程度低”。D项,无中生有,“文化精英的引领”于文无据。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C项,“正统性与纯洁性二元对立”不正确。从原文来看,文章从汉服文化的实践壁垒、汉服爱好者的诉求等角度展开论述,正统性并不与纯洁性形成二元对立。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被主流文化吸引”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汉服爱好者的介入动力中没有“被主流文化的吸引”,而是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故选B项。

【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渐渐

朱以撒

①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②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

③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④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⑤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

⑥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

⑦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⑧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向上生长过程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 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考。

C.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从容不迫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渐渐”的体悟。

D. 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儿童书法,既表现出对孩子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5.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关于“渐渐”的多个场景,请分两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

6. “渐渐”在本文中有哪些意蕴?“渐渐”在行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4. A

5. 主要写了两类场景,一类是自然场景:九重葛与洋兰等草木正常生长与凋零,秋天等四季自然转换;一类是生活场景:书法作品自然晕化,更夫步履舒缓为人报时,小姐以纨扇遮挡住笑颜,小孩子稚气与老成,主人安时处顺地养鸡与炖鸡等,作者是通过感受、观察和想像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6. (一)意蕴:自然万物生灭兴替的进程节奏多是缓慢渐进的;社会生活的众多情景也因从容渐进而显示出美好;作者主张的生活态度要安时处顺,遵循自然渐进的节奏,而不要急功近利。(二)作用:“渐渐”明示了各材料的共同性,是贯穿材料的线索;以之为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向上生长过程写起”不正确。九重葛是生长过程,洋兰是盛极转衰凋零过程,第二段开头句点明生长与凋零。故选A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题干给出的关键句,通读全文,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从原文来看,第①段描写了九重葛和洋兰的自然生长与凋零,第③段描写墨迹的晕染,第④段描写更夫打更,第⑤段描写小姐掩笑,第⑥段写人生的成长与更替,第⑦段写芦花鸡的自然成长和主人的安时处顺,可以从自然场景和生活场景角度将其归类。这些场景,既有作者的亲身感受,也有作者的想象,可见是被作者用感观和想象串联起来,服务于渐渐这一主题的。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如本题要求答出“渐渐”的意蕴和作用,第一问,可通读全文逐段概括。从全文来看,作者先写了自然界中的九重葛与洋兰等的生长与凋零,反映出自然万物生灭兴替多是缓慢渐进的。接着写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场景中的人,表明社会生活的众多情景也因为从容渐进而显示出美好。第⑦段又将自然与人合起来写,表达出作者安时处顺,遵循自然渐进的生活态度。第二问,从结构上来看,全文围绕“渐渐”展开,“渐渐”明示了各材料的共同性,是行文线索;并且“渐渐”是文章的标题,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得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达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图1 2017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说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各有四个柱状图表示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情况,分别依次表示该学段学生“参加一个辅导班”“参加两个辅导班”“参加三个辅导班”“没有辅导班”的情况统计)

图2 2017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类型的比例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被调查的各学段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 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学生人数比重最小的有36.5%。

C. 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D. 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 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C. 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D.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9. 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7. C 8. C

9. 负面影响:①家长经济负担增加,不堪重负;②违背教学教育规律,孩子容易滋生厌学情绪;③引发“剧场效应”,导致教育秩序被破坏,集体受累受损。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以及图表中相对应的信息,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及图表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错,材料与结论不相符。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目的就是学习文化提高成绩,增强竞争力。故选C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项,“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结果可能适得其反”。B项,无中生有,“降低课程难度”文中没有依据。D项,无中生有“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如本题要求概括“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一和材料三,由材料一列出的秦女士为女儿辅导班支付费用的情况,可概括出家长经济负担增加,不堪重负;由材料一提到的一些培训机构“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可概括出违背教学教育规律,孩子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由材料三对“剧场效应”的分析,可概括出课外辅导会引发“剧场效应”,导致教育秩序被破坏,集体受累受损。

【点睛】第2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英烈夫人祠记

去扬州西北三十里有得胜山,故韩蕲王讳世忠破金兵处也,有英烈夫人祠,土人谓之异娼庙。内供英烈夫人戎装像、旌旗、剑印,其位曰“英烈杨国夫人五军都督梁”。

英烈夫人者,韩蕲王妾梁氏也。梁氏祖池州,父祖皆行伍。梁氏多力通技击,能开强弓,射二百步无不中的。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流寓京口为伎,有侠气,以角抵技闻。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梁氏异之,询左右,知是独擒方腊之韩校尉也。梁氏乃自赎以妾之。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反,囚高宗,改元明受。时世忠在秀州,以兵少不得进,乃修器械,以疑叛逆。傅等恐惧。梁氏与子亮时在临安,为傅所质,防守严密。太后用平章事朱胜非计欲召四方勤王。胜非谓傅曰:“秀州方疑惧不前,为未得明诏,无封赏故。今白太后,遣梁氏慰抚世忠。”于是太后召梁氏入,封安国夫人,速其勤王。即领命,梁氏疾驱一日夜会世忠于秀州。面陈临安虚实利害,固言必勤王者三。世忠挥军急进,乱乃平。高宗复辟,梁氏以殊勋进护国夫人。

梁氏数战金军于山阳,宿迁,皆胜。于是意少懈。八月丁卯,率轻骑袭金人粮道,遇伏。金以精兵铁浮图①十倍围之。梁氏身被数创,腰腹为敌刃割裂,肠流三尺,忍痛纳回,以汗巾裹腹。知不免,乃顾左右曰:“今日报国”。语毕再突敌阵。敌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死。金人相蹂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

梁氏既死,金人曝其胴于淮市三日,函其首以报北国,金帝命悬于都门。兀术闻之,感其忠勇,敛梁氏遗体,遗世忠。拼合之际,验梁氏全尸,创伤数十,致命者七,皆在身前也。世忠大恸。朝廷闻讯大加吊唁,诏赐银帛五百匹两,追封“英烈杨国夫人”。立祠。

(选自《英烈夫人祠记》,有则改)

【注】①铁浮图:铁浮屠又称为铁浮图,浮屠是佛语中铁塔的意思。根据记载,属于具装重骑兵,即人马俱披重型盔甲,对敌阵发起冲击的骑兵。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B.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C.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D.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尉,古代武官官职名称,汉朝时已有此官,其职位仅次于将军。后世其地位虽有降低,但还是一直作为高级军官的称号。

B. 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称“建元”。有些帝王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的,亦称“改元”。

C. 勤王,指为王事尽力;也指君王有难,而臣下发兵救援君王,文中即为此意。

D. 丁卯,在文中属于干支纪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古人拿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京口的酒席上,韩世忠在众人中显得格外威武,不同于其他参加宴会的官员,后来韩世忠就为梁氏赎身并娶她为妾。

B.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谋反,囚禁了宋高宗,改年号为明受。当时韩世忠在秀州,认为兵力不够而没有进攻临安叛军。

C. 太后为了能够安抚韩世忠,让他出兵救驾,封梁氏为安国夫人;宋高宗在韩世忠平定叛乱后重新恢复了帝位,因梁氏勤王有功,封她为护国夫人。

D. 梁氏在山阳、宿迁两地多次与金兵交战,全部取得胜利,思想上有些松懈轻敌,在一次率轻骑攻取金兵粮道时,遭遇埋伏遇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

(2)秀州方疑惧不前,为未得明诏,无封赏故。今白太后,遣梁氏慰抚世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10. C 11. A 12. A

13. (1)因为父亲犯罪而连带受罚被没收入教坊,梁氏说:“遗憾的是自己不是男儿,才到如此境地。”

(2)秀州的韩世忠正怀疑恐惧不敢前来,因为没有得到明确的诏书,没有封赏的原因。现在禀报太后,派遣梁氏安抚韩世忠。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画线句子中“童贯破方腊”“归”是先后发生的行为,中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佼佼”的意思是“十分独特”,“不与众人同也”是对“佼佼”的进一步解释,故“佼佼不与众人同也”应断在一起,排除D项。画线句子标点为: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答案为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后世其地位虽有降低,但还是一直作为高级军官的称号”不正确。校尉一职在汉朝时是高级武官,但到了后世如文段中所说的朝代却已是低级武官的称号。故选A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后来韩世忠就为梁氏赎身并娶她为妾”不正确,由原文“梁氏乃自赎以妾之”可知,应是梁氏把自己赎了出来,嫁世忠为妾。故选A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以”,因为;“连坐”,连带受罚;“没”,被没收;“恨”,遗憾;“为”,是;“乃”,才。(2)“方”,正;“前”,动词,前来;“为”,因为;“明诏”,明确的诏书;“故”,原因;“白”,禀报;“慰抚”,安抚。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翻译:

距离扬州西北三十里的地方有座得胜山,是已故韩蕲王世忠攻破金兵的地方。旁边有座英烈夫人祠,本地人叫它异娼庙。里面供奉着英烈夫人穿戎装的像、旗帜、剑印,她的牌位上写着“英烈杨国夫人五军都督梁”。

英烈夫人梁氏,是韩蕲王的妾。梁氏的祖籍在池州,祖父与父亲都出自军队。梁氏力气大,精通击敌技术,能挽强弓,在两百步内射击没有不中的。因为父亲犯罪而连带受罚被没收入教坊,梁氏说:“遗憾的是自己不是男儿,才到如此下场。”梁氏沦落京口成为歌舞伎,有侠气,凭借角抵这项技艺闻名。

宣和初年,童贯平定方腊,回朝到京口设庆功宴。世忠凭借承节郎的身份在座,粱氏在一旁斟酒。当时,世忠坐在众公卿的旁边,英姿勃发,十分独特,与其他人不一样。梁氏十分诧异,询问左右的人,原来是独自一人擒住方腊的韩校尉。梁氏于是把自己赎了出来,嫁给世忠为妾。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谋反,囚禁宋高宗,改元明受。当时世忠在秀州,因为兵力少不能进攻,于是修理兵器,来使叛贼疑惧。苗傅等人十分恐慌害怕。梁氏与儿子韩亮当时在临安,被苗傅俘虏,成为人质,防守十分严密。太后采用平章事朱胜非的计谋想要召唤各方救驾。朱胜非对苗傅说:“韩世忠正怀疑恐惧不敢前来,因为没有得到明确的诏书,没有封赏的原因。现在禀报太后,派遣梁氏安抚韩世忠。”于是太后召梁氏入宫,封为安国夫人,派她速去救驾。梁氏立刻领命,迅速驾马奔驰一日。到了晚上,梁氏在秀州与世忠会面。当面陈述了临安的实际情况和其中的利害关系。梁氏多次坚决主张救驾。世忠指挥军队快速前进,于是叛乱平定了。高宗复位,梁氏因为特殊的功勋进封为护国夫人。

梁氏在山阳、宿迁与金军多次交战,都获得了胜利,于是心里渐渐懈怠下来。八月丁卯日,梁氏率领轻骑兵袭击金国人的粮道,遭遇对方的伏击。金国派出十倍人数的精兵“铁浮图”将梁氏包围。梁氏身受多处创伤,腰腹被敌人的兵器割裂,肠子流出了三尺长,她忍着疼痛把肠子装了回去,然后用腰带裹住腹部。梁氏知道自己此次不免一死,就对身边的人说:“今天我将以死报国。”说完再次冲向敌阵。敌人的箭像雨一样密集,射在梁氏的铠甲上就像刺猬一样。梁氏的血浸透了几重铠甲,她冲入敌阵又杀死十几个敌人,最终气力衰竭,落马而死。金人竞相践踏、夺取她的首级,分裂她的五肢,后来,得到她首级的人晋升两级,得到她四肢的人晋升一级。

梁氏死了之后,金人把她的身体放在淮市暴尸三天,把她的首级用盒子装着送到金国。金帝命令把她的首级悬挂在城门上。兀术听到这件事,感念梁氏的忠武勇敢,聚集梁氏的遗体,送给世忠。拼凑尸体的时候,检验梁氏的全尸,有数十处创伤,致命的有七处,都在身前的部位,世忠大哭。朝廷听闻这个消息大加吊唁,下诏赐银五百两、帛五百匹,追封梁氏为“英烈杨国夫人”,设立祠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踏莎行

曹冠

绣水雕栏,绮霞邃宇。薰风飒至清无暑。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

景物撩人,悠然得句。深杯戏把纹楸①赌。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

【注】①纹楸:指围棋盘,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绣水雕栏,绮霞邃宇”两句巧用比喻手法,俯仰结合,展现了水天相映、雕梁画栋的景象。

B. “薰风飒至淸无暑”写和风飒然而至,清新凉爽,暑意全消,心旷神怡,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C. 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借用反问,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

D. 词的上阕描了美丽的景色,情景交融,而下阕描写人物活动、渲染气氛、抒发豪情壮志。

15.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14. D

15. 悠闲自在、儒雅自负、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①赏景吟诗,文雅悠闲;②饮酒赌棋,怡然自乐;③胸有丘壑,自负自得。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D项,“抒发豪情壮志”不正确。结合下阕内容分析可知,下阕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并非抒发壮志。故选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找到诗中描写该人物的句子,然后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依据诗句内容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本题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花间听黄莺啼叫,表现出诗人的悠闲自在;“景物撩人,悠然得句”,写的是诗人一边赏景一边吟诗,而且是文思泉涌,表现出诗人文雅悠闲;“深杯戏把纹楸赌”,写诗人一边饮酒一边赌棋,怡然自乐;“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写出诗人胸有丘壑,表现出自负自得之情,时时有乐趣。可见诗人是一个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得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毛泽东投身革命,以天下为己任,曾到橘子洲头,独立寒秋……写下了“书生意气,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的豪迈诗句。

(2)易水送别一段,“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营造出慷慨悲壮的氛围。

(3)陆游的《游西山村》中,形容似至穷途而突见佳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1). 挥斥方遒 (2). 粪土当年万户侯 (3). 为变徵之声 (4). 风萧萧兮易水寒 (5). 山重水复疑无路 (6).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挥、斥、遒、粪、侯、徵、萧、易、重水、暗。

     

我国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参照下面语段中划线部分,另选两个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思考其有代表性的习俗,仿写句子,保证句式一致、前后语意连贯。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组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1)唯在清明,江南江北,共念隔世亲人;或在春节,用一副副对联,粘住亘古不变的欢欢喜喜与和和美美。

(2)唯在端午,江南江北,共品只只香粽;或在重阳,将一支支茱萸,插成亘古不变的思思念念与牵牵挂挂。

(3)唯在重阳,江南江北,齐登座座高山;或在春节,着一件件盛装,穿成喜气洋洋的热热闹闹和红红火火。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审清题目要求,字数要相同,句式相似。从内容上看,例句描绘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因而仿写时可选取清明、春节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古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也少不了吃苦头、遭遇挫折甚至失败。

这些经历在你的成长中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请你围绕“挫折”与“成长”两个关键词,写一篇记叙类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挫折帮助我成长

这应该是自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了,坐在教室里,我不知不觉得一阵心头发凉。

“唉!这节课可真难熬啊!什么时候才能下课啊?”我度秒如年般熬着。这时,一阵悦耳的铃声把我解救了。当老师“下课”的声音响起时,我的手已经被汗水浸透了,心也冰到了极点。我猛地背上书包,使劲打开门,一个猛子冲了出去。我飞快的奔跑着,头也不回。我的身后好像有同学叫我,可是我哪还有心思再去理会她们啊?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只顾着埋头奋力向前跑。

生气,愤怒,伤心,绝望,在我心中交织,纵横。一时间,这种种复杂的心情严严实实地把我的心堵住了,我被闷得透不过气了,真想发泄出来。

我大喊着,奔跑着跑出了学校。抬头看,天已经全黑了,唯独一轮残月凄凉的挂在黑色的帘幕上。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长舒一口冷气,下午种种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老师说要公布前两天期中考试的成绩。我刚听到这个消息,心就凉了一大截。因为我的弱项科目历史考砸了。自从考试出来的一霎间,我就如触电一般,麻木了,因为我预感到自己考得不好。果然,当我去翻看历史书,和同学对答案时,我不觉脑子发晕,因为我错了许多题!唉!是福还是福,是祸躲不过。当老师抱着卷子来时,我就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老师开始念成绩了,当念到我历史58分,名次58名时。我的心就像从天上摔到了地下,脸顿时烧得火辣辣起来,心里难受无比……

现在冲出了那令我窒息的教室,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依然是黯然神伤,垂头丧气地迈动着双腿,机械地走着。我为什么会考这么差,难道我真的不够努力吗?我不停地自责着。“孩子,你把这次考试当成一次测试就好了,关键的是你要从这次挫折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我吃了一惊!是谁在对我说话?我抬起原本耷拉着的脑袋,发现班主任李老师站在我的前,眼神中充满慈爱,像妈妈一样……

老师告诉我,没有人会一帆风顺,成长的路上都会有挫折,在挫折中去寻找方法,最终是会成功的。李老师告诉我,其实挫折不是失败,而真正让许多人失败的原因,是人的心态。在挫折中不放弃,带着成功的目标前进,最终是会成功的。

是啊,挫折有那么可怕吗?我就这么容易被打败吗?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如果就因为一次的挫折都经受不起,那未免太脆弱了吧,以后还怎么经受风雨啊!

灯光里,我和李老师的影子被拉得高高大大的,在这个寒气逼人的傍晚,我的心渐渐地变得暖起来……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带有话题作文的性质。本题题干从所给材料中提取出挫折成长两个关键词,要求考生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来写作,也就限定了写作的范围,等于给定了写作的话题,审题立意没难度。考生写作中可分析挫折成长的关系,也可阐述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面对挫折。从所给材料来看,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要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增长智慧,逐渐成长;“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也少不了吃苦头、遭遇挫折甚至失败”,意味着人的成长不可能是没有挫折的。这就告诉考生,成长的过程中挫折不可避免,挫折会给人带来苦难,也会使人增长智慧,因此要正确面对挫折,遭遇挫折时要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使自己健康成长。本题要求学生要展示的是记叙文的基本功力,选材上,要符合高中记叙文以二三事件构成文章,或叙写一件事有二三个环节波折,如写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二三个挫折,表现自己如何面对挫折,在挫折中成长的过程等。表达方式上要以记叙、描写为主,结合抒情、议论。

参考立意:

挫折帮助我成长;直面挫折,健康成长;挫折不可避免,但不可逃避,汲取教训,快速成长;等等。

【点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但给定了关键词,等于给定了话题,因此要求围绕关键词写出的文章。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写作中可按以下几个步骤完成:①围绕关键词,明确文体。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要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②围绕关键词推敲含义。本题可借助所给材料来确定关键词含义,如吃一堑,长一智,“成长历程中,也少不了吃苦头、遭遇挫折”等,③围绕关键词,明确范围。注意提示语,提示语在写作范围和内容上是有明确限制的,不可忽视。④围绕关键词,慎重拟题。要努力使自己的题目准确、凝练、含蓄、新奇,有美感,可运用修辞可发挥想象加引申,可巧设小标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