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   )

A.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

C.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答案:B

分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

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C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给出唐朝前期和唐朝后期的死刑案件的审判方式。可以看出唐朝前期中央对此拥有绝对的权力,可是唐朝后期权力明显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满足唐朝后期的行为;B选项没有反映出实质;D选项没有体现唐朝前期的特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死刑制度

【名师点睛】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亦袭此名,为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

     

《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利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材料反映的是(   )

A. 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内阁建立的根本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A

分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

【名师点睛】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B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图片来看,香港已经被英国占领,所以排除了A选项。再根据此时台湾还没有被日本占领,所以可以排除C、D选项。结合战争的路线和主要城市,可以判断出此次战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俄国在胶州湾问题上要价过高,德国可能被迫“支持英国的东亚政策”。这反映出(   )

A. 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有分歧          

B.俄国欲独自占领中国

C.英国是德国与俄国的总后台            

D.德国与英国租借胶州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A

分析: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瓜分中国

【名师点睛】胶州湾位于中国山东省山东半岛南部,又称胶澳,有南胶河注入。胶州湾口窄内宽,东西宽15海里,南北长18海里(低潮位时),面积446平方千米,为伸入内陆的半封闭性海湾,天然深水航道水深10~15米左右,无泥沙淤积,冬季一般不结冰。青岛港位于湾口北部,是黄海沿岸水运枢纽,山东省及中原部分地区重要的海上通道之一。湾口西南方为黄岛油码头,是中国三大专用原油输出码头之一。

     

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答案:D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以看出这位学者对于辛亥革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他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道路。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层面;B选项只是一个方面;C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

     

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工人、农民所占比例示意图。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工人阶级已失去领导地位         

B.农民的政治觉悟全面提高

C.农村革命根据地普遍建立         

D.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答案:D

分析: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作重心的改变

     

右面是1937年8月22日成都《新民报》登载的一幅名为《救得》的漫画。此漫画意在表达(   )

A. 全民抗战可挽救中国           

B.国共合作抗战的实现

C.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           

D.对国民党抗战的支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答案:A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漫画,可以看出给中国治病的良药是全民抗战,也就是只有全民抗战才会挽救中国,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共两党的问题;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D选项说法过于片面。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全民抗战

【名师点睛】《新民报》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等版,有八个日、晚刊。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设于南京,罗承烈任总主笔,赵超构任副总主笔。因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1948年年中,被迫停刊。建国后,上海《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起改名《新民晚报》。

     

1949年9月,在第一届政协45个参加党派中,共产党的代表名额和民革、民盟一样,都是16人,候补两人。这说明第一届政协(   )

A.体现了共同执政新理念           

B.具有高度的民主性

C.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           

D.代表来源于各阶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B

分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政协

     

它是“新中国政府在尊重历史传统和利于民族合作的基础上,在制度形式上因地制宜地依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做出的安排”。这说明“它”(   )

A.缺乏时代创新性   

B.尊重民族特色    

C.延续了封建体制  

D.不利于制度统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B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判断材料讨论的是民族问题,所以“它”指的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发展,充分尊重了民族特色,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与历史事实相违背;D选项说法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统一。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军事战略重点的北移,显然是对苏联庞大军事机器的一种牵制,这无疑会使美国决策者更真切地认识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分量。这反映中苏矛盾升级(   )

A. 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B.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C.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D.是中美两国联合的前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案:A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对于中国来说既受到了美国等帝国主义的封锁,又受到了苏联修正主义的制约,因此急需调整对外政策,于是有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D选项指的是基辛格访华。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背景

【名师点睛】中苏边界冲突是指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高潮时一系列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武装军事对抗。其中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国两国之间的战争。苏联不断挑起边境流血事件,导致中苏边界冲突升级。其中的珍宝岛保卫战(亦作: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国两国之间的战争。

     

从1999年到2013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人均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至8.7万美元,列亚洲第二、世界第四;财政收入由169.4亿元增至1759.5亿元,增长了9.4倍;失业率下降至1.8%,月收人中位数增至1.2万元。这可以用于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澳门地区政治管理的变化

C.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D.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活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C

分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澳门问题

     

2016年11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 两岸双方就不可能进行良性互动。材料表明坚持“九二共识”(   )

A.有利于实现“三通”             

B.不能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C.能强化两岸的文化认同           

D.有利于两岸的和谐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D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实质上就是考察“九二共识”的意义,可以看出“九二共识”对两岸的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两岸交流的基石,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早已实现;B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说法不够完整,材料没有提及文化层面的含义。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九二共识”

【名师点睛】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共识成为两岸和平交流发展的重要基础。

     

针对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美国舆论认为,这是美国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这是因为该事件(   )

A.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加剧了中美两国间的对抗

C.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D.促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案:C

分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影响

【名师点睛】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两件外交大事在1971年接踵而来。它们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重返联合国的历程充满艰难,但最后顺利通过。打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则使得中国外交获得了新的活力和广阔的活动天地。这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一段时期,期间取得的成就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中国此后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在一般情况下,古雅典妇女只被称为城市妇女,政治上与被剥夺了权利的男性犯罪公民处于相近的地位。这是由于(   )

A.妇女缺少财产权    

B.雅典法律不健全    

C.妇女没有公民权    

D.民主属于全体男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答案:C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古代雅典的公民只有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性,妇女不具有公民权,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即便妇女具有财产权也不是公民;B选项说明不了问题;D选项说法不够准确,还需要加上拥有一定财产。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

     

《十二铜表法》第十表规定:禁止在城区内焚烧和埋葬尸体。这反映出(   )

A.罗马注重维护公共环境             

B.平民利益受到法律保护

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公民宗教观念非常盛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答案:A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说《十二铜表法》“禁止在城区内焚烧和埋葬尸体”这就体现出注重公共环境的问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逝者的问题,与平民无关;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由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宗教。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曾规定: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这表明罗马法(   )

A.规定了夫妻财产分配原则           

B.给予妇女相应的政治地位

C.重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             

D.解决经济纠纷缺乏灵活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答案:C

分析: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财产问题

     

纵观英国历史,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这说明君主立宪制(   )

A.是最完美的政体                

B.符合英国发展需要

C.优于民主共和制                

D.规定君主有较大行政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答案:B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关于英国选择君主立宪制这一问题,我们要辩证的去考虑,不是说君主立宪制政体是最好的,而是君主立宪制适合英国的历史发展状况,所以本题排除A选项,选择B选项。C选项说法错误,两者各有利弊;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

考点:

【名师点睛】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没有最好的,没有最优秀的,只有最合适的。任何政治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后都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不断的去调整,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保持相当的活力,顺应历史的潮流得到存在。

     

有文章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做到了“宁肯方案复杂一点,事情麻烦一点,办事效率低一点,也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   )

A.理念落后     

B.完善了民主制度    

C.反对集权     

D.实现了权力制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答案:D

分析: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政体的确立·三权分立

     

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帝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这一过程(   )

A.反映了共和制更优于君主制   

B.反映了法国民主与专制力量的斗争

C.说明法国工业革命进程太慢   

D.体现了法国革命是最为彻底的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答案:B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法兰西艰难的共和之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国在近代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上面的改变,究其原因就是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造成了共和之路十分曲折,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选项是经济问题,与此无关;D选项说法错误,法国的革命并没有那么彻底,仅仅是“一票共和”。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兰西艰难共和之路

     

1800年之前,德国曾被讥笑为“欧洲病夫”,到1900年则是“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普法战争爆发             

B.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C.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答案:B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德国被称为“欧洲病夫”的年代德意志还没有实现统一,国家四分五裂。而20世纪德意志统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落后,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普法战争没有给德国带来如此大的影响;C选项不是政治因素,故排除;D选项与此无关。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影响

     

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

A.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      

B.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      

D.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A

分析: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特点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是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基本设计。十月革命后,最能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颁布《和平法令》          

D.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答案:C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革命”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因此说“革命制止战争”就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俄国退出一战,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D选项都没有涉及到退出一战,所以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和平法令》

【名师点睛】《布列斯特条约》签订前夕,苏维埃俄国面临着十分险恶的国际国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德国军队仍占领着俄国西北部大片土地,并企图继续向俄国境内推进。当列宁的主张还没有被多数领导人接受而未签订和约时,德军出动30个师,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一线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并迅速向彼得格勒逼进,苏维埃政权处在十分危急的境地。而当时苏俄的国内状况又决定了它根本无法用革命战争来抗击德国的进攻,以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安全。

     

不结盟运动有118个成员国, 17个观察员国,但不设总部,没有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反对任何形式结盟和合作         

B.是一个较为松散的国际组织

C.始终奉行反对大国的方针         

D.在国际上不具有政治影响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答案:B

分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名师点睛】不结盟运动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2012年8月26日,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高官会议开幕。

     

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时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将不惜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重负、对付任何艰难困苦,去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存继和胜利”。这一言论付诸实施的影响是(   )

A.可以军事力量压制苏联        

B.使美国取得世界霸权

C.容易导致地区的动荡          

D.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答案:C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要明确时间——1961年,这一年是美苏争霸的关键之年,当时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而且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发生在肯尼迪总统任期之内,所以这一言论导致的就是冷战中的局部热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冷战的特点;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D选项说法与实际情况相反。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