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真题历史(江苏卷)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B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A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C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B

     

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B

     

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C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该题以“20世纪20年代浙江下管村自然经济的瓦解”为切入点,通过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标志是“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大幅提高”等,由材料中“……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瓦解,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A项为易错项,有一定的干扰性;B、C两项均与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标志(或特征)不符,应排除。所以该题答案为D。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A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

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

     

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教育的发展

C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 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 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 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A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 鄙视贫穷     B. 认为财富即道德

C. 揶揄上帝     D. 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 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 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 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D

     

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 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B

     

《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A. 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 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D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理学重大进展

D

     

“它站起来反对18 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 “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母亲》 D.《老人与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A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 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 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A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B

     

(14 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 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 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 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 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

(3) 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专制集权制度的综合运用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解析:

(1)该题以“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答案可从材料一中提炼、归纳、概括,具体过程如下。

由“……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可提炼出“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由“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可提炼出“让近臣参与议政、奏事”;从“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可提炼出“令大臣之间相互诘难辩论”。

(2)该题以“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隋唐三省六部制迁移能力。隋唐时“三省”的具体职责依次为:中书省起草(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这被认为是违制的,所以(宰相)刘祎之不认可。

(3)该题以“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明初内阁制的准确描述和阐释能力。

小问“主要职责”:可依据材料三中的“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皆起草进画”、“ ……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 ……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依次提炼、归纳。

 小问需结合内阁与宰相的实质来作答,即明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等。

(4)该题以“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为切入点,从“基本策略”“原则”两个角度考查该问题,综合性强,有一定的难度。

考生对于第小问“基本策略”:可结合中国古代历朝中枢机构的演变的史实,以及该题所给的三则材料,尤其是“三省六部制”概括为“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对于第小问“原则”:考生需依据皇帝制度的核心——皇权至上作答。

     

  (13 分) 1885 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 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 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 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3 分)

(2) 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 字左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 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 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 那些小自耕农) 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 随着”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

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 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 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5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923 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摇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摇……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