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属于哪个市](08年天门市压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D A“疵”读cī,其他读zī;B“庇”读bì,其他读pì;C“露”读lòu,其他读l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儒学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李景明

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或曰中华主流文化。儒家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人为的结果。在2500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时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是中华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其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儒学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

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从诸夏九黎、战国风云、十六国春秋、五代十国、汉藏和亲,一直到金元入关、满治百族,多元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从未间断过。儒学作为主流文化,只能是一种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的思想体系才能存在。它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一贯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之一。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到今日,儒家文化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内聚力,起着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家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也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学不是完全封闭、绝对排他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于异质文化的传入,儒学在保持其学统承传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会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佛陀东来,景教入华,伊斯兰教传入和西学的东渐,大体都经过“磨合”之后成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20世纪是中国历史剧烈变动的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儒学失去了封建政权的支撑,从官学的位置上跌落下来,出现了儒学改造的契机。“五四”运动高举科学民主和反帝反封建大旗,以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批判运动扫除了封建儒学的影响,为社会进步扫除了障碍。儒学终于被剥去了道统兼法统的神圣外衣,成了纯文化资源的存在。

(节选自李景明《中国儒学史·序》)

6.下列对“儒学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作为中华主流文化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与孔子的想象创造关系不大。

B.儒学一直是官学,但它吸收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之学,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

C.儒学既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又倡导民族和睦,主张友好相处,因而儒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之一。

D.儒学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主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是对于异质文化的传入,能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不是完全封闭。

7.下面关于“儒学”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儒学对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如在保存、延续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又如在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方面。

B.儒学还影响人们的文化心理,华人世界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就是受到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德化社会、德化人生思想的影响。

C.儒学还吸收过景教、伊斯兰教、西学的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是绝对排他,不过吸收和融合过程要经过一段时间“磨合”。

D.由于儒学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的思想体系,使他能够迅速走向世界,并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多元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从未间断过,说明国内民族文化在儒学成为文化宗主前后,相互作用,曾被儒家文化有选择地吸收过。

B.儒家文化有一种民族文化认同的内聚力,又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会通,外来文化不得不远道而来臣服。

C.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儒学失去了封建政权的支撑,原来的儒学就不可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宗主了。

D.“五四”群众性批判运动是儒学成为纯文化资源的原因之一,可见儒学存在阻碍社会进步的一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6.C A“与孔子的想象创造关系不大”缺乏依据B“一直”错 D不是儒学与异质文化“相辅相成”。

7.D原文为“也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文化圈奠定了基础”。“迅速”“形成了”错

8.B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9.D赠送财物

10.A 来,表目的的连词 B/ C表并列/表转折 D/这件事

11.C③是陈轸的话④是楚怀王的做法

12.B此文中没写国破身亡

13.见译文

文言文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于是就到秦国,秦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策划攻打诸侯的计划。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然而齐、楚两国缔结了合纵相亲的盟约,于是张仪前往楚国出任国相。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宿。说:"这是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他。大臣们来向楚王祝贺,唯独陈轸为他忧伤。楚王很生气地说:"我用不着调兵遣将就得到六百里土地,臣子们向我祝贺,唯独你为我伤悼,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不是这样,在我看来,商於一带的土地不仅不能得到,而且齐国和秦国可能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起来,那么一定会祸患临头。"楚王说:"能说明理由吗?"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楚国有结盟的齐国。如今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那么楚国就孤立了。秦国为什么不满足地追求一个孤立无援的楚国,而给它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向大王的承诺,这是向北和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又从西方的秦国招来祸患,两国的军队必然会一块打到楚国。我妥善地替大王想出了对策,不如暗中和齐国联合而表面上断绝关系,并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假如秦国给了我们土地,再和齐国断交也不算晚;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那就符合了我们的策略。"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王,齐王愤怒,斩断符节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他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使者回报楚王,楚王怒火填胸,立刻要出动军队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张开嘴说话了吗?与其攻打秦国,不如反过来割让土地贿赂秦国,和他合兵攻打齐国,我们把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再从齐国夺回来补偿,这样,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楚王不听,终于出动军队并派将军屈匄进攻秦国。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官兵八万,并杀死屈匄,于是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到蓝田,展开大规模的战斗,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媾和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⑴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借感叹历史人物诸葛亮“                   ,长使英雄泪满襟”来抒发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情怀;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以“塞上长城空自许,                  ”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愤之情;李白用“              ,但愿长醉不复醒”来表现诗人对权贵的鄙弃;苏东坡则用“人生如梦,                     ”来表达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⑵清代小说家                   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严监生这个吝啬鬼形象,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在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