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左传》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主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继承制

C.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D.王位世袭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试题分析:由题中“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可知该制度涉及的是等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与差别,所以该材料反映的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严格的等级关系,故选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朝嘉靖皇帝曾20多年不上朝,但明人说他“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斋居数十年,图迴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这是由于

A.明朝社会秩序稳定

B.君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C.选用得力大臣相助

D.内阁阁臣为皇帝服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D

【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的内阁制度。题干中没有反映明朝社会秩序稳定和嘉靖皇帝选用得力大臣的内容,故排除A、C项;明初废除了丞相,不在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朝废除了丞相,建立了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所以虽然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但始终大权在握,故选D。

     

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等。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维护皇帝的至高权力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

【详解】本题考查了皇帝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这些称呼和规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的,所以并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故排除B项;皇位的继承与日常称呼无关,故排除C项;制定这些规定和称呼是为了突出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故排除D项。故选A。

【点睛】皇帝的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尊严,突出正统并加以神化。围绕皇帝的名号形成了系统严密的不容僭用侵越的名位制度,并长期固定下来。而且皇帝名号制度还扩大延伸到皇亲国戚。

     

“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B.普天之下,莫非王士

C.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D.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王、与周王齐列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周王室衰落,本质上体现了分封制瓦解,故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是天下共主,故A错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不能体现王室衰落、诸侯争霸,故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瓦解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本质性的结论。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清雍正帝对军机大臣张廷玉评价道“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之所以获此殊荣的原因是

A.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张廷玉是军机大臣,从材料“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结合军机处职能可判断C项正确;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没有实权,故B项错;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机构,没有监察职责,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抓住关键信息“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结合所学军机处的职责进行解答,军机处的职责:秉承皇帝旨意,上传下达。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统一度量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反映了秦始皇认识到分封制造成了割据争霸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秦始皇实行“废分封,立郡县”,推行郡县制,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他所说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

A.起用布衣为相

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C.设内阁

D.以丞相领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详解】本题考查了东汉的政治制度。根据“政归台阁”可知与起用布衣为相无关,故排除A项;内阁设立于明朝,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以丞相领政的制度开创于秦朝,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光武帝“政归台阁”指的是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进一步削弱相权,故选B。

【点睛】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东汉和帝以后,多幼君弱主,实权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尽管三公要听命于尚书,但尚书又往往被实权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左图和右图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查看解析   详情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B

材料引文是对清朝军机处职能的形象评述,从材料中的“依样画葫芦”到小心翼翼把“葫芦仔细看”就可以判断军机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行事,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回顾已学史实可知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A、D选项不合题意,C选项也不可能全国所有的事都由军机大臣来办。故本题选择B选项。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

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

【详解】本题考查了西汉的推恩令。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而不是用郡县制取代,故排除A项;造成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的原因是推恩令的推行,不是通过保障诸侯王利益,故排除B项;平定诸侯王叛乱是应对封国问题的一个手段,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封国问题,故排除C项;通过推恩令的贯彻实施,诸侯王的封国越分越小,而且也不能插手政务,由此造成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故选D。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下列相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废中书省

②废行中书省

③设置南书房

④设置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是明太祖时,要早于是清康熙时;是清雍正时。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A

由于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制度,因此不再存在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问题,故排除CD。军机处的设置,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即皇权空前强大的体现,故排除B,选A。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一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认识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尚书省主要负责具体执行,不符题意,故ACD不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新型的国家形态“主要是指秦朝()

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度D.确立皇帝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垂直管理到地方,故A正确;B、C和D均包含于A项内容中。

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核心。

     

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西汉初B.唐朝C.宋朝D.明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置。由材料关键信息“皇帝为丞相起”“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丞相地位高,受到皇帝的‘尊重’”,即体现“位高权重”。再根据题干“最有可能发生在”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选项所涉及到的四个朝代里,丞相地位最高的是西汉,即A项。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丞相的地位及状况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秦朝;从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阁制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寻根祭祖”体现的是血缘宗法传统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所以答案选B,A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制度与血缘无关,CD两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观察下列图片:

查看解析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查看解析   详情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