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月考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关于“山寨文化”的反思

去冬今春,中国刮起了一股“山寨风”。 山寨文化现象已影响到中国社会诸多方面,自然也引起了国内多方关注。热议中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比较确定,山寨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基本内涵是“低成本模仿”;分歧也很鲜明,在于如何定性“非主流”、“低成本模仿”。如何看山寨,它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需要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的角度,也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近些年,我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大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也增大,文化的生长空间空前扩大,文化的多样存在成为必然。在发展中,主流文化不断弘扬,亦出现了一些非主流文化,以满足部分阶层、群体的需要,社会文化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上讲,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谐文化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
      世上没有一种文化是百分百健康,没有一点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非主流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就说其是反主流和对抗主流的,对其积极、消极与正面、反面的成分都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例如网络文化中有不少负面的东西,像低俗化、侵犯隐私等问题亟需治理,但能因此否定网络的进步意义而关掉互联网吗?有了非主流文化,也促使主流文化更为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在发展中不断吸取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所以,山寨文化的存在对于主流文化还是一种提醒,主流文化,你千万别离大众太远!由于模仿、借鉴、创新之间本身就有着微妙的联系,看“低成本的模仿”就更得辩证。模仿的形态是多样的,模仿得好了就是借鉴,并会发展为创新与超越;模仿得糟了只能是复制、剽窃和侵权。模仿的成本还有高低之分,一般而言,稍微明智些的人都愿意选择低成本“模仿”。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山寨文化”之模仿比较五花八门,可谓多种形态并存,虽缺少独创与

 

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
     “山寨”中有没有创新,创新的成分到底有多少?《联合早报》的文章认为“山寨”是“以低成本模仿主流品牌并在功能上加以创新的新的现象”。香港记者闾丘露薇说的很辩证:“看看山寨手机,有些就是仿冒,如果真的侵权,可以走法律途径……至于有些,则颇有创意,甚至是技术创新。”她不仅看到了我们“山寨”中模仿的两种不同形态,还提出了对侵权行为的解决路径,而我想补充的是对技术创新是要努力保护的,只要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也需要呵护,这年头,有点创新多难呀!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媒介呈现在大众视线中的“山寨文化”还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在大众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用“山寨”去命名和“山寨”词语使用这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山寨文化”的声势。日益大众化的传媒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互联网已成长为能够传播、影响甚至制造、放大文化的重要媒介。不过,从网络语言、媒介文化的角度看,作为一种流行语,“山寨”一词也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一旦网民再度青睐于其他新奇语言时,“山寨”就不再流行,即使真正的山寨现象并不曾消逝。因此,仅从表象来看,“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然而究其本身,在“山寨文化”之“实”的背面却是“虚”的成分,在实际影响方面可能还是“虚”过于“实”。
     无论“虚”还是“实”,“山寨文化”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过渡乃至形塑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诸多“新”文化的你来我往中,大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甄别是不可忽略的标尺。技术革命驱动下的大众追新求异的社会心理,往往决定着新文化的飙升乃至式微。此外,处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媒介等多重张力之中,“山寨文化”在发展中仍具有相当的可塑性。
  “山寨”能够走多远,走成什么样,走向何方,对“山寨文化”不妨放眼量!

1.对“山寨文化”这种非主流文化的认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寨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科学看待“山寨文化”,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C.“山寨文化”的出现与近些年我国文化生出土壤的变化密切相关。

D. 主流文化在发展中也要不断吸取山寨文化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

2.对“山寨文化”的态度,不值得提倡的一项是(     )(3分)

A. 对待“山寨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棍子打死,还应该放眼量。

B.“山寨文化”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成分,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C. 对“山寨文化”中,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的成分,也要去呵护。

D.“山寨文化”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剽窃和抄袭,应该辩证分析、区别对待。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3分)

A. 对于山寨文化现象,人们的共识比较确定,分歧也比较鲜明。

B. 山寨文化对于主流文化是一种提醒,也会促使主流文化更为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

C. “山寨”一词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但当“山寨”词语不再流行,山寨文化现象却不一定消逝。

D. “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必将成为主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A 2.B 3.D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沈  周

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       )(3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人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沈周特别擅长绘画,曾经跟随同乡人陈孟贤学习,得到他的指点。

B.文中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前后变化,主要作用是反映了郡守对沈周身份的认识加深。

C.沈周对父母很孝顺。父亲死后,有人劝他入仕途,他以母亲年老的借口回绝,直到母亲去世,才出来做官。

D.沈周隐逸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

7.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10分)

①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3分0

②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4分)

③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4.B 5.C 6.C

7①他所居住的地方叫西庒,每天准备就宴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作过顾仲瑛。

②乡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将他的姓名告诉郡守,就被抓。

③等到他回来,去沈周的屋子,拜见并道歉。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忆   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释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期,曹丕、曹植为公子曾居住在“西园” ②无忌:战国时期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难过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石城即今南京。

8.请以颈联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用典或双关。(5分)。

9.“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8(下面内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把“无忌”作为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也是双关。

9“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免,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也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①  朝菌不知晦朔,                      

②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③  潦水尽而寒潭清,                        。

④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⑤                         ,风飘飘而吹衣。

⑥  云无心以出岫,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①蟪蛄不知春秋

②外无极功强近之亲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

④响穷彭蠡之滨

⑤舟遥遥以轻飏

⑥ 鸟倦飞而知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2)“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性格特质。(6分)

 (3)“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BE(5分)(B“她从未谋面的姑母”因而“影响颇多”有误;E有因其华裔而产生的反对意见,但只是退伍军人协会表示不满,且最终接受了这一座纪念碑。)
(2)(6分)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 取邮件地址时,她拒绝来者要求。(3分)执着:个性倔强,坚持而有勇气。在越战纪念碑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或“什么在消近?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对环保事业的执著)(3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从兴趣爱好上看:东方建筑对林璎的影响就远胜于欧洲建筑对她的影响,②从人物性格上看;为人单纯,有浓浓的书卷气。③从作品特点上看:展现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答对1点2分,答对2点4分,答对3点6分,不一定要指出角度。)
(4)(8分)不矛盾。①“什么在消逝?空屋”确实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媒体互动装置。②但是,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什么在消逝?空屋”是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为了下一代什么是意义”,因此,它也是一座纪念碑,存在人心中的纪念碑。③它是林璎艺术生涯的又一丰碑,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答到①②点给6分,答到②③点给6分,答到①③点给5分,只答任意一点给4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 《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
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
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
中。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E.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
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 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B E(B这道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写朱丹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E考查情节及主题: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
(2)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
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
(3)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3分)
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3分)
(4)作用:①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情节)②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深化人物形象。(人物形象)③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从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
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
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扣住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前踞后恭   大声急呼   走头无路   翻天复地

B.乔装打扮   珠联璧合   貌合神离    恬不知耻

C.欺世盗名   穷形尽相   宁缺毋乱    明火执杖

D.提纲契领   罄竹难书  以逸待劳   恃才傲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B

     

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           收益了。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           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          。而要活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法制保障等因素           。

A.决定    即使    提升     息息相关

B. 决定    虽然    提高     休戚相关

C. 确定    即使    提升     休戚相关

D.  确定   虽然    提高     息息相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东平县将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关停污染企业,使东平湖区生态环境逐渐改变,水产资源日渐丰富,这里又恢复了往日风声鹤唳、飞鸟成群的景象。

B.周末,我和同座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C.若让我估量这本书的总价值,我以为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相较,则是并驾齐驱。

D.  2008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家电下乡大大刺激了农村百姓消费的增长,这使原来趋于滞销的家用电器一下子成了百姓炙手可热的商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C

     

下面是王禹偁 《村行》,次序已经打乱,请重新排序(3分)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 ③荞麦花开白雪香。④棠梨叶落胭脂色,⑤数峰无语立斜阳。 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 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划线句子,各补写两个句子。(4分)

  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                       ,                            。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                          ,                                 。一个读书的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的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示例 从老子学的无欲的品行,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王维《覌猎》的意气风发,陆游《书愤》的壮志未酬。

 

     

根据下面语句,给“博客”下定义。要求,必须使用单句,语序要合理,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丢掉句中的信息。(4分)

①博客是一种简便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

②博客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

③博客能通过评论等形式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④博客能提供符合通用标准的内容摘要。

 

答: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博客是一种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可以通过评论形式实现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有符合通用标准的内容摘要的网站内容管理系。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内涵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要书写清楚,出现错别字扣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参照高考评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