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及贵族世袭,故无法得出A、B、C三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了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故选D。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文化常识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中史料的真伪辨别,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运用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辨别真伪,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B项说法错误;D项中“形成证据链”的说法错误,排除。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燔诗书而明法令”

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属于春秋时期管仲改革中有关土地赋税变革的内容,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公元前323年”(战国时期),与设问要求“时代潮流一致”不符,故排除;B项中的“老死不相往来”、D项中的“诸侯更相诛伐”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体现了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加强君主集权的思想,C项中的“燔诗书而明法令”体现了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加强思想专制的思想,与设问要求相符,故选C。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的“现代化”内涵是

A.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             

B.从君主专制到君民共主

C.国家管理制度化、有序化             

D.从礼仪规范到中央集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封建社会的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的表述无法反映题目中的信息“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反映了秦朝通过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和法制等手段使得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和有序化的史实,故选C。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知识,深刻理解历史概念,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是宗法制。宗法制度除了血缘关系的特征外,还有政治等级的核心特征,在分析选项时要把这两点考虑进去。选项中A项中的习俗与两个特点没有关系;B项中的“嫡”反映了血缘关系,“长”反映了等级关系;C项没有体现等级关系;D项只强调了身份、地位、门第的对等,不能完全反映政治等级关系。

     

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土地制度的变迁,故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C项应为夏朝建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段“商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题目中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现象表明官僚政治渐趋取代贵族政治,体现了地方行政机构由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的转变,故选D。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选官制度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D项正确;A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讲的是地方管理体制,没有涉及中央,A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联系、经济发展状况,C、D两项不正确。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宰相和明代内阁的相同之处。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务,不能任免官员,更不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它只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这一点与唐朝宰相相同,故本题选择B项。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土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

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

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时期,结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为第一级,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在秦代,属于第一级,故B项错误;结束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成为定制,这是第三级,故C项正确;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应该属于第一级,故D项错误。

     

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

A.“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B.“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C.“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

D.“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的能力。A项体现了先秦时期,身份地位与“市”的规模之间的关系;B项阐述了秦朝管理“市”的官职;C、D两项均体现了对“市”的管理。故由设问要求“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即可排除B、C、D三项,故选A。

     

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元朝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             

B.创新管理体制             

C.加强经济管控             

D.体现因地制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的相关内容。元朝实行的行省制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不仅仅是创新管理体制,B不符合题意;由“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加强经济管控,C不符合题意;由“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可知没有体现出因地制宜,D不符合题意。元朝的行省划分有利于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故选A。

     

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度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军功授爵,主要是在秦朝时期,魏晋时期主要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出现在隋朝,A、C、D三项排除。西汉时期实行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制度,故选B项。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A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很容易导致诸侯混战的局面,排除;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项是C项的一个表现,排除B、C;D项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有助于维持长期的文明统一的局面,故选D。

     

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元朝              D.清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可知,作者观点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权力中枢是皇帝信任的。清代军机处就是这样的机构,故本题选D。西周只是中央集权制萌芽时期,故不选A;秦朝三公九卿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不选B;元朝时皇权有所弱化,故不选C。

     

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             

D.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强调天下大事必须由宰相审查成熟以后才施行,否则就需更改,这实际上是阐述了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三省六部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体现分割相权,排除D项;理学为宋明时期,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意。

     

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既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究其原因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C.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通过材料的一些时间信息“汉魏”、“刘宋”、“梁”、“南朝”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信息“江南土豪”、“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反映了这一时期有相当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的人始终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因为当时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加强了门阀制度,压制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性,故D项符合题意。A项“军功授爵”在战国时期就被一些诸侯国废除,B项属于无关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唐朝与宋朝在取士科目和录取人数上的比较,故无法得出B、D两项的结论;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知宋代的科举制与唐代相比,考试程序更加公正,故选A。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主张加强相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反对中央集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依据材料信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A项正确;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C项错误;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摩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物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清代内阁的官员按照样本来办事。这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故选B项。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A项“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不符合材料中“其权不操于君”的信息,故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材料中“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其权不操于君”说明古代君主专制下有一定分权特点,C项符合题意;D项“君臣共治皇权削弱”不符合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故排除。本题答案为C项。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A.明内阁成员可有可无             

B.批评太监干政

C.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批评皇权过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的内阁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对明代内阁制度的否定及对太监干政的批评,故无法得出A、B两项的结论;C项的表述无法反映题目中的信息“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强化,故选D。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官职,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秦朝的三公九卿、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的官员和宋朝的枢密院长官均非“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故排除A、C、D三项;汉武帝时期,为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特意从身份低微的近臣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导致“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故选B。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执掌百官,设置御史监督,均对皇帝负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外朝制度互相牵制,保障皇权,没有实现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故B项错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各司其职,保障了皇权的独尊地位,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翰林院等顾问机构,集行政、决策大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D项正确。

     

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             

B.专制主义             

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可以得出君权是国家权力的唯一表现形式,且一切权利均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专制主义特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