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语文人教版必修1练习: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A.戊戌(  ) 叱咤(  )   激亢(  )  蓟北(  )

B.酣畅(  )  涕泗(  )   启迪(  )  显宦(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A.xū zhà kànɡ jì B.hān sì dí huàn

     

根据拼音写汉字。

A.  

B.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A.屏/摈/摒 苍/沧/怆 B.履/屐 悍/捍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梁启超,字________,号________,又号________。中国近代________运动的领袖。其著作合编为________。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________、翻译家,浙江杭县人,生于北京,创作以________著称,风格隽永,有幽默感,代表作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1)卓如 任公 饮冰室主人 维新(或“变法”) 《饮冰室合集》

(2)文学评论家 散文小品 《雅舍小品》

     

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少年智则国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自由则国自由,______________,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莅会(lì)     显宦(huàn)

博闻强记(qiǎng)

B.谦逊(xùn)  屏息(bǐng)

短小精悍(hàn)

C.箜篌(hóu)  激亢(kàng)

叱咤风云(zhà)

D.步履(lǚ)  弥漫(mí)

涕泗横流(s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A

A项,“强”应读qiáng。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苍茫 苍海桑田 引证 旁征博引

B.题旨 苦心孤诣 直接 直截了当

C.仓猝 起成转合 文采 神采奕奕

D.背诵 歌功诵德 拭泪 拭目以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B

A项,苍海桑田-沧海桑田。C项,起成转合-起承转合。D项,歌功诵德-歌功颂德。

     

下列语句中表达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B.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C.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D.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修辞辨析

B

B项为叙述,A、C、D三项为描写。

     

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B

B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A项,“风和日丽”比喻天气晴朗暖和;C项,“整整齐齐”形容有秩序,有条理;D项,“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

     

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B.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C.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D.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A

A项,语意重复,“大约”与“左右”意思重复,应去掉其中一个。

     

①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②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③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④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6.第①段中说“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说明梁启超的演讲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②段中对梁启超先生的演讲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从这些精练的语句中可见梁启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梁先生演讲,为什么大汗淋漓却“状极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6.吸引人,抓住了听众的心。

7.率直、真诚、热心、有强烈的爱国心。

8.说明梁任公先生以自己的学问能对青年学子有所帮助而自豪、满足,反映了梁任公先生思想境界之高。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9. 第一段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段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其政治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9.运用反衬手法。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讲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办事认真,书法艺术修养高的人。运用衬托的手法表明这次演讲很有感染力,使人印象深刻。

11.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在你求学的道路上,一定有很多老师的肖像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用肖像描写手法中任意一种,来刻画一位老师,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答案示例:第一次见到他,实在很难将他与我心中的老师形象联系起来:他有一张职业拳击手才具有的脸——脸上肉不多,但整个脸上的骨骼与肌肉都棱角分明。况且,他脸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痕,平添了几分杀气。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还伴随着压抑。再则便是那双眼睛,一双不怎么漂亮的眼睛暗藏在茶色的眼镜片后面,那眼皮永远是耷拉着的,似乎表示它很疲倦,但只要你走近跟前去感受他那逼人的目光,便会知道所谓“疲倦”绝对是个错觉。记得当时,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牛仔服,一股原始而粗犷的气息从他体内溢出。然而,人不可貌相,他是我碰到过的最和蔼最可亲的老师。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6分)

谦逊(  ) 精悍(  ) 激亢(  )

戊戌(  )  酣畅(  )  弥漫(  )

莅临(  )  箜篌(  )  蓟县(  )

沾襟(  )  显宦(  )  涕泗(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xùn hàn kànɡ wù/xū hān mí lì kōnɡ/hóu jì jīn huàn tì/sì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6分)

(1)景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博闻强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叱咤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风和日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1)佩服尊敬;仰慕。(2)向两旁或周围看来看去。(3)叹气。(4)见闻广博,记忆力强。(5)形容声势威力很大。(6)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①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一________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②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________,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③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________。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④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________的爱好。

A.机缘 畅通 表演 强烈

B.机遇 畅通 演出 强烈

C.机缘 通达 演出 剧烈

D.机遇 通达 表演 剧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A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机缘:机会和缘分。机遇:时机;机会(多指有利的),在这里用“机缘”更合适。畅通:通行或通过顺利,无阻碍,用在此处合适。通达:明白(人情事理)。表演: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用在此处合适。演出:把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演给观众欣赏。强烈:极强的,鲜明的,用在此处合适。剧烈:猛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B.本文是梁实秋的一篇演讲稿。看似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梁任公的崇敬之情。

C.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创作上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雅舍小品》为其代表作。

D.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并称“康梁”。五四时期,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B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本文是梁实秋的一篇演讲稿”错,本文记叙了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属于写人记事的散文。

     

赏析下列句子。(14分)

(1)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借青史威名尚不能同文章学术相比肩,在鲜明的对照中衬托出梁任公作为学者的博学多识,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作铺垫。

(2)“扫”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写出其思考状,“点”字写出他对自己的肯定。三个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梁任公的大学者风范,为下文精彩的演讲作了铺垫。

(3)“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完全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梁任公先生演讲时的专注与投入。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类题的解答要抓住句子中的表达技巧,并结合上下文及文章主旨,分析概括表达技巧的作用。

     

父亲的眼光

艾克拜尔·米吉提注

①我的父亲虽然哈萨克语、俄语、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样样精通,而且,作为旧时的医科毕业生,对拉丁文也有探究,因为所有的西药必须有拉丁文药名,当时他开处方都是用拉丁文。但是,十分遗憾,唯一让他搞不懂的是汉文。他认为汉文笔画复杂繁多,读音奇异,读出音来却又并不代表辞义,还要搞明白是哪个字,其字义是什么,否则,光听口说,你永远也别想搞明白他在说什么。他常常这样抱怨,太复杂了,连他们自己都要问:你说的是哪个字?真是奇怪!周总理说了,汉字将来要走拉丁化方向,我到那会儿再学汉语也来得及。但是,当我长到入学年龄时,父亲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抉择。他把我接到城里,说要送我上学。他说得很清楚:你应当学一门大的语种,哈萨克语你已经会讲了,要上学,你就去学一种大的语言,只有掌握了大的语言才能和世界交流。我对他的这些说法,懵懵懂懂,压根就没听明白。其实我对离开爷爷奶奶进城这件事心里一百个不情愿。

②起初,父亲想让我学俄语。他说,俄罗斯语言是伟大的,列宁的十月革命就发生在这里,二次大战是苏联人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他们的卫星上天了,了不起。就把我带到伊宁市斯大林学校报名,没想到他的愿望与现实碰壁了。人家说,你得是苏联公民或是苏联侨民,才能录取。我父亲摇了摇头,说我们都不是,我们是中国公民。于是,带我回来。

③到家了,他和母亲嘀咕了些什么我也没听清楚,但结果我却是明白了。父亲执意要让我学大的语种,现在只有一个机会,就是去汉语学校报名。不过,当时父亲的汉语极差,他怕说不清楚,要让母亲一起陪着我们去。说来母亲的汉语在今天看来也是有相当水平的。她也没有正经八百地上过汉语学校,但是,她有一个特殊的经历,正是这一特殊经历,让她学会了汉语口语,并掌握了一些汉字。那就是1952—1953年期间,她17岁时作为新疆牧区代表团成员到内地访问一年多,在北京还受到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总理等老一辈领袖们的接见,还有幸和他们合过影。年轻的她在这一年多时间的访问期间,居然学会了汉语。当时在汉语方面,母亲做父亲的老师,的确绰绰有余。当然,母亲作为后学医生,是我父亲的学生,这一点也毫无疑问。

④当天下午,我的父亲母亲便带着我来到了在我家住所卫生学校后面的第十五小学,这是当年伊宁市仅有的几所汉语学校之一。学校里很安静,校舍齐整、初具规模。在招生登记处,负责招生的人说还没怎么招过少数民族学生,建议我们去少数民族学校报名。鉴于我父亲坚决的态度,他们说,那这样吧,起码得有一点汉语基础才行,不然没法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于是,他们同意对我进行简单的口试。两位校方的人把我们一家三人带进一间办公室,对我进行口试。他们指着公鸡的图片问我,这是什么。我并没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是母亲在一旁给我作了翻译。我用哈萨克语答道:Khoraz(公鸡)。当时心里不免有些厌烦,对进城上学这件事本来就抵触,没想到考试居然是这等无聊,竟然拿着公鸡的图片让我指认。他们又提问了。母亲翻译过来说,你用汉语从一数到十。这个我当然不会,很无奈地望了望母亲。他们指着墙上的几幅照片问我。母亲翻译道,墙上那几位领袖照片是谁。我只认识其中的一位。我说,毛主席。其他一概认不出来。很久以后,父母亲说起那天的情景都要笑。其余几位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当时,校方两位就摇头,说这孩子没有一点汉语基础,没法收下。我的父母几乎是央求校方了。母亲表示今天回去就教会孩子几句,明天过来接受考试肯定能通过。校方两位总算是点了点头。我对汉语的学习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⑤回到家里,母亲就教我从一数到十,然后教了一些图片名称,又让我认几位领袖像。第二天一大早父母带我去学校赶考。还是昨天那两位对我提问。他们让我从一数到十,我的脑子忽然一片空白。我努力想了想,才从一数到了五,公鸡说得清了,国旗会说了。奇怪的是,领袖像我还是只说出了毛主席,其他几位依然说不出来。我想可能是对人名的记忆方式变了,第一次接触汉名汉姓,我就是记不住。校方两位似乎对我比昨天要满意一些。母亲一再表示每天回家她亲自要教我,父亲也当场向校方宣称他也会跟着我一起学汉语。校方总算收下我了。此后,我在班里过了三个月的“哑巴期”,只会用善意的眼神与同学们交流。直到三个月后,才能开口用汉语与同学们说话了。此时我才搞清,我是在一年级乙班。

⑥我的父亲果然从我入学开始自学汉语。他说,看来汉语走拉丁化方向的事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再难也罢,还是得要学。果然他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能对汉族学员班用汉语教授内科学了。而我一路走来,与汉语汉文结下了一生之缘。今天想起这件事,我依然为父亲深邃的眼光感到自豪。

(摘自《父亲的眼光》,有删改)

注:艾克拜尔·米吉提,1954年生,哈萨克族著名作家,新疆霍城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主编。

1.简述第①段中“父亲”的心态变化过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写到“大的语种(语言)”,在本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画线的文字运用了哪种记叙方法?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段文字?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文题“父亲的眼光”的理解。(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首先是对自己精通六种语言感到得意(或自豪)。其次是对唯一搞不懂汉文(或汉语极差)感到遗憾。再次是对汉文难学感到受挫(或矛盾、失望)。最后是要“我”进城上学掌握一门大语种,面临艰难抉择,并抱有期待。

2.在本文中具体指俄语和汉语。反复提到“父亲”要自己学一门大语种,在内容上强调了大语种在“父亲”眼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出“父亲”对掌握一门大语种的渴望,且暗扣文题“父亲的眼光”。在结构上引出并推进了下文父母亲领“我”去求学赶考的叙述。

3.运用了插叙的记叙方法。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①突出“母亲”汉语水平高,与下文“母亲”向校方表示每天亲自教“我”汉语相照应;②表现“母亲”学汉语有热情、进展快,成为“我”的榜样,对“我”产生了直接影响;③讲述“母亲”一年多就学会了汉语,是对父亲做抉择和自学汉语成功的支持和激励;④表明“我”为“母亲”受到老一辈领袖接见并和他们合影的特殊经历感到光荣、自豪,同时也是“我”学大语种的一种精神动力。

4.“父亲的眼光”即指“父亲”的见识,在文中特指“父亲”在自身事业发展上,尤其是在教育培养孩子上的远见卓识。第一,体现在“父亲”自我认识的逐步提高上,由起初要用汉语但汉语难学,到知难而进学汉语,到最后成功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父亲”可谓眼光独到、远大。第二,体现在“父亲”对“我”的期待和要求上,“父亲”认为“只有掌握了大的语言才能和世界交流”,迫切要求“我”去学一种大的语言,这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事业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父亲”可谓眼光长远。第三,结尾句“我一路走来,与汉语汉文结下了一生之缘。今天想起这件事,我依然为父亲深邃的眼光感到自豪”表现了“我”对“父亲”独到眼光的赞赏,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恩。

1.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结合①段所写的事情,如“父亲”精通六种语言、唯一搞不懂汉文、抱怨汉文复杂难学、要“我”进城上学掌握一门大语种等,从中筛选有效信息,即可概括出“父亲”的心态变化过程。

2.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和对作品结构的分析能力。从②、③段内容可知文中“大的语种(语言)”指俄语和汉语。分析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入手。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子是回忆“母亲”少年时期的事,将之放在“我”学汉语的过程中来写,是“插叙”。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归纳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对标题的理解,即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全文看,“父亲的眼光”主要体现为:不仅自己重视“汉语”的学习,而且要求“我”也一定学习“一种大的语言”。由此可见,“父亲”非常有眼光,尤其在孩子的培养教育上有远见卓识。分析时,注意从“父亲”对自己和“父亲”对“我”的要求两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