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九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有学者说:“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的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方法虽不是单纯把材料排列,方法却不能离开史料独立的发挥功用。有些史料,非预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不能认识,不能评定,不能活用;也有些理论和方法,非先得到充分的史料,不能证实,不能精致,甚至不能产生……”关于史料与理论和方法的关系是

A.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A

     

奥利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于: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      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

     

按唐制,中男(男丁l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宋代的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薄序》中写道:“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不遇。”作者指出了

A传统科技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弊端   C科举制度的局限    D八股取士的危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 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 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 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新文化运动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C

     

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此后中国开始废止阴历实行公历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D

     

下列事件中能够充分体现五四精神主旋律的有                   

    ①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向帝国主义列强据理力争,强调中国对山东拥有主权 

    ②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大声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③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啮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公之于众        ④浙江海宁县召开万人国民大会,决定开除陆宗舆县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C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文中“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分别

借指

A.北京、南京、上海                  B.南京、上海、北京

C.上海、南京、北京                  D.北京、上海、南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D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C

     

1936年2月,毛泽东写了《沁园春•雪》,该词结尾处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语句。词人之所以这样意气风发,最主要是因为                                                

A.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B.国共两党关系已由分裂对峙转向合作抗日

C.中共历经考验,日益成为成熟的政党

D.诗人借景抒情,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C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D

     

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名著《传记集》中指出,“……全希腊人的公款,竟被从提洛岛弄了出来,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希腊真是受了奇耻大辱,她显然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她眼见自己迫不得已献出的军费,竟被用来把我们的城市粉饰得金碧辉煌,活像一个摆阔气的女人似的,浑身载满贵重的宝石、雕像和价值累万的庙宇。” 这说明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

A. 民主只限于公民范围内        B. 公职人员侵吞公款盛行

C. 存在独裁统治                  D. 对内实行民主,对外谋求霸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C

     

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邓小平说;“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实行“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D.实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D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B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C

     

右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B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